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複講暨禪修引導第一堂(六之一)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8120
禪修墊上,經驗自己鮮活的當下心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2日下午2:00-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如果問,噶舉教法有什麼最明顯的特徵?藏傳教界眾所周知,就是實修!
重實修,重了悟,這是噶舉大手印黃金珠鬘傳承,祖祖輩輩像傳家寶一樣的命脈榮光。為此,傳承持有者法王噶瑪巴,對今年祈願法會前行課程,有一個清楚的願景和指示,就是「以課程為主,以實修為要務」。
因此主題上,法王指示要講授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所著的經典《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這部以祈願文形式傳授的大手印實修口訣,就是具體的噶舉傳家寶。在傳法上師上,法王特別敦請教證雙融的國師嘉察仁波切,以六堂課逐句講解整部願文;並委請當世最著名的大禪師之一明就仁波切,擔任複講暨禪修引導──這個大手印教學的黃金陣容,以結合聞思修的方式,讓這部經典願文的心髓,鮮活地流入聽聞者的心田,以經論講解和經驗引導,種下實修的種子,願如祖師帝洛巴所說:大手印的豐美稼禾,在弟子眾心中成熟。
以禪修教學名動東西方,具信弟子無數的明就仁波切,這回奉法王諭示,在噶瑪噶舉年度大聚會的祈願法會期間做禪修引導,頗有銜命「在祖庭,傳重寶」的味道。仁波切在大祈願法會會場,以藏文,為以噶舉寺院的僧眾為主的四眾弟子,主要做禪修引導,並做《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要義複講。仁波切將以三天六堂課,帶領大眾認識禪修的精髓、原理和方法,見樹見林地認識禪修,更要當場品嘗地體驗禪修。
當高溫30 度的金剛座下午,來自幾十國數千名的弟子,人人脊椎挺直、全身放鬆,依著仁波切引導,一次又一次體驗覺知、經驗自己的心,寂靜中全場有種感動,「這就是實修傳承的味道啊!」
在〈金剛總持祈請文〉、〈普賢行願品〉七支供養文、〈獻曼達〉、〈請轉法輪〉之後,仁波切開始三天六堂課的禪修引導暨複講。以下是仁波切開示:
為令等虛空無邊如母有情眾生,獲得永恆喜樂,登入無上正等佛四身四智的體性金剛總持果位,為此目的,我將聽聞佛法且如理修持,以如是動機在心中發起菩提心。由於三世諸佛的總集,我等怙主尊勝法王噶瑪巴指示,要我在這幾天做些禪修的教導,所以今天、明天兩天主要會做一般性的禪修指導,最後一天會講解大手印。
今天早上,來到人間的秘密主國師嘉察仁波切,言簡意賅的用引證、邏輯、口訣等形式,對《了義大手印祈願文》中的大手印義理基道果做了完整介紹,我其實不用再多做講解;加上我並不博學也無修證,所以這幾天只能用說大白話的方式,不負法王的指派,向各位簡要的做分享。
前行:皈依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其中顯密經續義理廣大不可思議,修持要總攝精要來實修,我們卻又無法了知一切萬法,怎麼辦呢?但以口訣來說,卻可以在座墊上,以一句口訣總攝一切萬法精要來修持。一切萬法,簡單來說,都可以分為前行、正行和結行三部分。這很容易吧。佛陀所宣說的正法寶,廣泛來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精要來說只有這三個要點,這不是很容易嗎?
這三個要點之中,前行就是皈依發心;正行就是無所緣,也就是無我的智慧;結行是迴向。這堂課「前行」部分,我們要先講「皈依」,明天再講「發心」。
關於「皈依」,可就對象、時間和種類等等方面來了解,但首先要了解皈依的意義,皈依的意思就是「依靠」,對「佛是導師,法是道路,僧是友伴」這三點,要有所確信。
我們祈請佛,佛會來嗎、佛知道嗎?
首先講到佛,佛陀和我們一樣,原來也是凡夫,就如同國師嘉察仁波切上午所開示,我們和佛一樣,都具有佛性如來藏,我們本來就擁有如同佛一般的大悲、大智、大力,但是就如同經論所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我們雖然有佛性如來藏,但被無明的暫時垢染所遮障而造業,而不斷流轉輪迴。
佛主要的功德是大悲、大智和大力,智是了知遍一切萬法的真理實相,比如我們在法會中一開始,都要迎請諸佛菩薩,並做七支供養,這時只要相信佛菩薩就在前方,即使想不清楚,只要憶念佛陀,佛陀就在前方,你心中想什麼,佛陀都是知道的,比如你現在也許會想:「好熱啊,口好渴」,佛陀也是知道的。有人以為佛陀要祈請祂才會知道,不祈請祂就不知道;有人以為不能在晚上祈請,會吵到佛陀休息;有人以為要大聲祈請,佛陀才會聽得清楚;有人以為佛陀只加持好人,不加持壞人,以為佛陀的加持是有好壞選擇的。
其實不論日夜遠近,不論祈請不祈請,只要憶念佛陀,相信佛陀就在前方,祂百分之百都在。
雖然佛具有這樣大智的功德,但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會想要眷顧我們,不會想救度我們出離輪迴。但如果佛陀有了大智,也有大悲,卻沒有大力,也沒有法幫助我們,就像一個母親沒有手也沒有腳,看到孩子掉到水裡也無能為力。
佛有悲智力,為什麼我們還受苦?
即使佛陀具有這樣大智、大悲、大力的功德,但好像還是有個問題,你們心裡也許也都會這樣想,也許我應該代表大家向佛陀請問一下。這個問題是什麼呢?現在我代表大家,問出這個我們心裡都可能有的問題:
「佛陀啊,既然您有大智知道我們的痛苦,也有大悲心願意幫助我們,也有大力量可以幫助我們,但我每天都有這麼多痛苦,您就不能直接幫我們消除嗎?比如現在帳篷裡好熱,您就不能讓菩提迦耶清涼一點嗎?還有這世界上有好多地震和戰爭等自然與人為的災難,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多貪嗔癡的痛苦,難道您不能像路邊撿起一塊石頭一樣,把我們扔到淨土去嗎?」
我想答案大家都知道,不能!為什麼?一句話:「業果不虛」,大家都有共業和別業,這是佛陀也不能改變的。佛陀教導很多可以改變自心的方法,但最後也說業果是不能轉變的。
業果不虛,為什麼我們還要皈依?
到這裡,我們可能有第二個問題:「既然業果不能轉變,那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和祈請?」因為當我們有大信心去祈請,就得到大加持;以中等信心去祈請,就得到中等的加持;以下等的信心去祈請,就得到小的加持。只要你一直不忘皈依發心,一直不忘祈願,就會種下善業和根,就百分百能成就善果,消除惡業。
皈依就是要確信「佛是導師,法是道路,僧是友伴」,對這個意義要了解並深切憶持。今天時間不多,「皈依」就講到這裡。
正行:禪修
接下來講正行禪修,最好是無所緣、證悟到空性,至少也要做到不散亂,不散亂也是禪修的精華,所以〈金剛總持祈請文〉說:「無逸即是修正行」。
等一下有兩個選擇,你們要舉手,不用不好意思,舉手也是很好的運動。這兩個選擇,一個是先介紹性講解禪修,解釋禪修本質什麼等等,另一個是直接來做禪修。想介紹先來的舉手?想先做體驗式禪修的舉手?多數出家眾都要先聽介紹,多數在家眾都想要先做禪修,這裡僧眾多,所以僧眾說了算。
有覺知,就是「禪修」
所謂禪修,就是要有覺知、正念,就是「知道」,知道我在想什麼、做什麼、感受什麼?這就是覺知。現在覺得熱的請舉手?大多數人都舉手,當你知道你很熱,這就是覺知,很容易對嗎?
現在請大家都舉起手,你知道自己正舉著手嗎?當你知道自己舉著手時,就是覺知。現在感覺你的手,有風吹過就會有點涼涼的感覺,你知道自己的感受,這就是「受念住」。現在一直舉著的手覺得有點酸、有點重、有點難受了吧?感覺有三種:樂、有無記、有苦,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感受,就是「受念住」。現在放下手,覺得舒服了吧?知道自己的手有舒服的感受,就是「受念住」。
走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走,吃東西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吃,喝東西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喝,想事情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想,任何行住坐臥都有正念和正知,這就是禪修。接下來要給各位一個測驗,不必不好意思,直接說,也沒有不及格的問題,不用擔心。這個考試主要要問三個問題:
你了解正念或覺知了嗎?覺得自己了解的,請舉手。
你覺得你對正念覺知還是不清楚、不知道或不懂的?請舉手。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覺知,如果這樣請舉手。這樣也很好。
事實上這三個回答都是很好的。這三個回答都表示你懂得覺知:
──當你舉手說懂,你知道「你知道」,這樣你當然認識了什麼是覺知。
──當你舉手表示你不懂什麼是正念覺知,這也表示你懂正念覺知了,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不知道」。
──當你舉手表示自己很困惑、很頭大,搞不清楚自己知不知道,這還是表示你知道什麼是正念覺知,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很困惑、很頭大、不確定」。
知道、不知道、不確定,不管你是以上哪一種,都不改變覺知。就像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這份基本的覺知,是清淨和無染的,要去禪修保持這份清淨無染。」只要能禪修,認出這份覺知,不管任何情境、狀況生起,都可以讓它成為覺知生起的助伴和所緣。
以聲音為所緣,幫你認出覺知
接下來我們一起練習覺知。覺知一天24小時都和我們在一起,但練習的時候,我們要先運用一個所緣境,讓自己認出覺知,今天我們用的所緣是聲音。這有兩個層次:
第一種是如何聆聽,不是要去禪修或修持,只是去聽;
第二種才是禪修。
(仁波切敲磬)
現在聽得到磬聲嗎?聽得到請舉手,看起來大家都知道怎麼去聽聲音了。第二種是做聲音禪修。那要我說怎麼做「聲音禪修」嗎?要的請舉手。事實上「聲音禪修」我已經講完了,體會到為什麼嗎?剛剛我在敲磬時,問大家聽到了沒,你們都舉手,表示你們「知道自己聽到聲音」,這就是「聲音禪修」,很簡單對吧?
你的耳朵聽到聲音,你的心知道耳朵聽到了聲音。讓你的耳朵和你的心在一起,這就是聲音禪修。
好,現在我們一起來練習:
身體坐直,全身放鬆,想閉眼的可以閉眼。
就這麼聽著聲音。
(仁波切敲磬多次)
好。接下來休息,喝完茶之後再進行下一堂課。
(維那師帶領唱頌〈二十一度母讚〉,大眾喝茶)
(休息三十分鐘,第二堂課4:00開始)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