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第二堂課(四之二)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3703
讓生命的苦,在修行裡回甘
主講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20年2月3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首先請大家發起菩提心,也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圓滿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這次課程。
這次我們學習的是喀惹貢穹大師所寫的《煉心七十二勸》,這部論典分為初善、中善及後善三部分,昨天已經講完初善部分,進入中善。今天我們繼續講解中善的偈頌:
■苦樂,都用來修持和利他
2.今日諸苦樂,皆憑過去業,
汝別無他選,全化助緣吧!
我們今生投生為人,回想起來,在小時候經歷各種苦痛,今日也會有各種痛苦,生活中有時經驗一些快樂,但多數時間是受苦,這就是輪迴苦的體性,任何時候都離不開苦。
從我們生活當中就可以得知這一點。我們平時都離不開吃穿等,就連吃東西這件事情,事實上也有小小的苦,譬如一開始找尋食物、購物、煮菜,煮菜過程也有很多辛苦,吃完還要清理碗盤、廚具等等,這其中都有各種細微痛苦存在,雖然吃東西會給予我們養分、力氣,但吃多了可能也會不舒服,造成負擔。
世間當中,快樂原因很多,但過度了又是痛苦,而生活中各種痛苦之因,雖然比較少,但痛苦不會因為增加或減少,而變成快樂。
還有生活中會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病痛或挫折,總之生活中有各種痛苦圍繞著我們。今生經驗到的各種苦與樂,都是因為過去生的業所造成,過去生可能造一些善業,在造善業的過程中,因為煩惱無明,而同時也造作惡業,因為這些苦因、樂因混合,造作今日結果。
因此「皆憑過去業」就是這意思,我們所經驗的大小苦樂,可以說都是因為過去業所造成的。這裡提到「過去的業」,業是一種真實不虛的緣起顯現,有這樣的因,自然有這樣結果,無法改變。換句話說,只要業力使然,就會身不由己。
因此你是沒有自主能力去選擇的,你不可能說「我不要痛苦,只要這快樂」,沒有可選擇的空間,甚至你也不可能透過祈願,去祈求能不再有任何痛苦,這也不可能,因為你過去已經造這樣的業。
因此生活上,你不可能自行選擇要不要快樂,向神佛祈求也沒用;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持正法,去尋求解脫的究竟快樂。這所謂「修持佛法的方法」,就是生活中經驗到快樂時,要用於修持、用於佛法、用於利益眾生之上。
同樣當你生活上經驗到各種痛苦,或將造作痛苦之因:罪行時,要記得將這一切清淨,就如同修心教法及密乘教法所提到的許多方法,將這些痛苦及痛苦之因:罪業,全數透過發願,清淨一切眾生的痛苦。
就如同偈頌最後一句:將生活中一切樂與苦,都化成修持佛法及利益他人的助緣吧。
■享樂?要享解脫大樂!
3.此生樂瞬息,若欲樂永久,
纖纖此生苦,汝便誠受吧!
首先此生樂都是短暫且瞬息變化的,今生快樂可能是今生很有權勢、很有名,或很有錢,但這都是短暫的,瞬間就會消失的。
第二句「若欲樂永久」,就是你若希望求得長久快樂,此處的長久快樂就是指遍知佛果位,是透過正法而能得到的結果。比起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來說,今生經歷的痛苦根本微不足道,為了修持正法,應當好好忍受下來而做修持。
因此,為了得到長久快樂或解脫的佛果位,你今生修持佛法所經歷的任何痛苦,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是為證得長久的佛果位,且這種佛果位的快樂是不會毀滅的,應當要去承受今生修持所經歷的痛苦。
■受苦,快速消業的癥兆
4.今日纖纖苦,能消昔作苦,
又得日後樂,觀苦為樂吧!
這兩句意思就是,我們今生經驗到的各種痛苦,比起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痛苦,是微不足道的,若能透過煉心轉為道用,就可以幫助你消除過去三惡道的惡業產生的痛苦,如此,往昔惡行所導致的痛苦都會消除。
過去成就者們有一種說法:當你在做修持時,會經驗到更多障礙,會發生更多各種大大小小的痛苦,這是因為過去生中,我們曾造作非常多三惡道的痛苦惡因,因此透過修持,它會讓過去惡因導致的惡果快速展現,因為你持續在修持,因此惡果也不斷快速被清淨。因此,若你修持中遇到許多障礙痛苦,這是惡業快速得到清淨的徵兆。
相對來說,現在我們可能可以看到,不少今生很壞、造大惡業的人,反而生活順利、無病、富有,什麼都很好。其實從佛法角度而言,這是因為過去生他不斷在地獄中受很多苦,樂果都沒有機會展現;今生投生為人,他的快樂就不斷不斷地快速用光,因為他仍不斷在造惡。
因此,從修行角度來說,現在經驗到的任何痛苦,都在幫助消除你過去之苦,並將得到往後之樂,因此要歡喜、觀苦為樂。
■苦難,化作修行磨刀石
5.逆緣乃善友,障乃善行勉,
苦乃消業帚,莫以為禍吧!
之前也提到「善友、善知識」,意思就是,總是提醒我們要止惡行善的善知識,這裡比喻生活中經驗到的各種逆緣考驗,就如同善知識一般。就如同佛陀當年身為悉達多太子時,也經歷到逆緣,因痛苦而走出皇宮求道;密勒日巴尊者也是經驗到各種逆緣、痛苦,而捨棄世間、投入實修,而在一生中得到成就。因此生活中的各種逆緣,都是幫助我們進入佛門的因。
從過去佛陀故事中可以看到,很多出家修持而成就阿羅漢果位的弟子,最早可能也是有家室的,但是因為經驗到各種苦,而選擇出家,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
從噶舉派而言,岡波巴大師、第一世法王噶瑪巴,也是經歷輪迴中的逆緣,而生起厭離心,投入修持而得到成就。不僅是噶舉派,在其他佛教故事的祖師傳記中,也都會看到共同點:因為經歷到生活中的逆緣、痛苦,因此而生起出離心,開始修持佛法。
接著第二句「障乃善行勉」,各種障礙是鼓勵、勸勉你要去行善,這裡障礙是指世間障礙,不是佛法障礙,例如可能本來非常富有、經商失敗或其他原因,變成一貧如洗,或本來很有地位、權勢,後來喪失,或本來受人愛戴,後來備受輕視等,當你經歷到這些世間障礙時,要知道這些障礙都在勸勉你「好好行善,放棄世間行為,好好修持吧!
接著「苦乃消業帚」,當你各種痛苦發生時,記得這就是消除罪業的掃帚,如同密勒日巴大師,透過經驗各種苦行,幫助自己清淨罪業。
接著「莫以為禍吧」,或也就是生活中經驗到障礙時,不要當成災禍,或去抱怨,而要帶慈悲之心、安忍下來、祝福對方等等。就如同《入菩薩行論》中,講到安忍的重要性時說:「當你痛苦而能安忍時,這就是清淨罪業最好的方式!」
經典中記載佛陀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體放光等等,有著相好莊嚴、十二相成道等等殊勝示現,這一切都是因為修持安忍的功德,能夠忍受苦的結果。
剛剛說佛陀化身、報身的各種功德,是因為修持安忍的功德,只要輪迴不空,報身都不會示現涅槃,這也是修持安忍的功德、結果。
這個偈頌其實在說,輪迴總是欺騙我們,把我們騙得團團轉,所謂輪迴是幻象、騙術,就像是我們所喜歡的年輕軀體,外在是如此美好、漂亮、莊嚴,但觀察這身體是各種不淨穢物組合而成的。
例如照X光,發看到裡面都是白骨,上面有各種骯髒恐怖的血肉;外面一層皮,看起來是悅意的外皮,但這身體若不每天清洗,還會散發臭味。因此我們覺得美好的身體,其實如此骯髒不淨,只是一種幻象,在欺騙著我們。
從佛法名詞上而言,說得很清楚,《俱舎論》中提到,世尊教法會形容人是五蘊和合,包括色、受、想、行、識,人由這五種成分組合而成,迦葉佛時代會說「這是五種欺騙」。
同樣的,各種生活周圍的漂亮公園、筆直乾淨道路,如果本質是美好的,就不需要每天維護,就是因為本質是骯髒混亂,因此需要每天去維護、整修,如果不是這樣的維護,很快就會變成原來雜草叢生、亂七八糟的模樣。
因此透過以上思維,對於你身體不會再貪著,對於外在事物,透過觀察修持,也能幫助我們放下貪著。
接下我們來做一個簡短禪修,去修觀察身體,是這樣一個四大和合、由不淨白骨所組成的血肉之軀,以此來斷除對身體假象的貪著。
(安住五分鐘)
接著我們也花一分鐘,觀察外在事物:道路、公園等等這一切,也要看出假象:本質是容易壞滅的,只要不維持就會不淨等等。
(安住一分鐘)
■魔鬼,藏在順境裡
6.名乃魔諂媚,奉侍乃捆縛,
福乃善行障,毒莫當藥吧!
這裡原意的「魔」是西藏的一個比喻,相傳西藏的魔會用糝粑誘惑人,引導到錯誤危險的道路等等,所以就如同魔隨地引誘人們進入到錯誤道路;這是比喻世間各種名聲財富等等就像魔,當我們貪著這些名聲財富,而生起無量煩惱、造作無量惡業,最後就會引領我們到惡道中。
接著「奉侍乃綑縛」,可能周圍總是簇擁、奉承著你,你總是可以有很多錢、生活很好等,但這只會增加你的傲慢、嫉妒,都是如同捆縛一般,讓你無法出離輪迴。
接著「福乃善行障」,這是說你可能很有錢、有地位、名聲等,因為你貪著這麼多事物,因此身不由己的、必須花精力去維持,而放棄你的行善、修持,因此說「福乃善行障」。
接著「毒莫當藥吧」,這裡是說你的財富、名聲、福德,都會像毒一樣障礙你的解脫,讓你裹足不前、修持中斷,所以不要將其視為是珍貴的,而要當成是毒一般。
■斷惑,要靠聞思修
7.若迷妄不斷,所作皆不安,
斷惑智者會,化逆為順吧!
如果我們不去斷除世間的顛倒思維,所作皆不安,卻認為有「我」,這些都是迷妄。迷妄就是我們總以為一切是恆常的,我們的身體和心,是剎那改變的,但我們仍認為一模一樣,其實世間任何事都是剎那改變的,都是無常。
如何斷除迷惑呢?要聽聞、學習佛經和祖師所寫論典,來斷除疑惑。不然若我們帶著迷妄顛倒的思維,以為在做快樂之事,但一切所作都會是不安的,永遠不會有快樂可言。
就算修持佛法,若沒有智慧,你的修持也不會幫助你斷除各種迷妄,譬如將無常當作恆常、將無我當作有我的話,你的修持也是無用的。這樣的修持,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所作仍是不安。
因此,此處的斷惑智者,是指經過聽聞、修持的修行人,他們就能斷除這種顛倒迷惑。這些智者怎麼斷惑呢?先聽聞佛經或祖師論典,來斷除迷惑。
我們可以多看佛陀本生故事及歷代祖師傳記,從傳記中,可以看到成就者如何斷除錯誤顛倒的迷惑。當上師、善知識教導我們「諸行無常,輪迴是苦,諸法無我」等義理,都在幫助我們去斷除迷妄。
因此我們同時要去觀察生活中,你現在經驗到的各種快樂痛苦,真實情況為何?透過佛教經論道理的真實思維,而去瞭解實相,幫助你去斷除各種執著、迷妄。
同時,當你觀察生活中各種苦樂經驗時,要帶著緣起、離一多等正見,幫除你消除對各事物的迷惑與顛倒見。因此,具有正念、正見的智者,也就是一位善巧能消除迷惑的智者,不僅能經驗到修持的善緣,甚至能化逆為順,將各種逆緣轉為順緣。我們不應該藏過,不應該將過錯隱藏起來,
■安忍,問心無愧就好
8.但問心無愧,人譏便為幻,
莫聽他人言,自心為證吧!
「但問心無愧」,是說自己要有反省能力,如果有問心無愧的反省能力,自然別人怎麼說就不重要了。
因此這裡說「莫聽他人言」,必須要安忍別人的批評等等,過去很多祖師都是修持這些安忍的。甚至連菩薩都會被批評「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要去勉強照顧別人」等等,因此祖師們說,但求問心無愧。過去甚至在一些上師傳記中會看到說,被批評「不要亂布施,自己都沒錢了,這樣不行」,在過去祖師傳記中會看到類似故事,因此說「莫聽他人言」。
我們看到佛陀多生多劫修持,重點是總能問心無愧;密勒日巴大師也同樣問心無愧,全心投入修持,而在一生得到成就。
接下來偈文說,要想比較長遠,不要短視近利,因此要放下對今生的貪著:
9.非法佯如法,切莫侍法行,
誑為今生貴,捨棄此生吧!
不要自己沒有修持,卻佯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如法樣子,同時也不要假裝在修持佛法,但實際是欺騙他人,欺騙什麼呢?首先隱藏過錯,所作所為都是為今生富貴,而在做修持。總而言之,這一段意思是,不要把佛法用於世間目的,因此你要放下對此生的貪著。
■兼顧?究竟利益只能選邊站!
10.今生名與福,來世臨終法,
非為兩皆可,精修臨終吧!
有人修持的目標,或一生努力的目的,就是為名與福,為了今生的名聲福德而修持;而正確修持目的應該是為來世,為利益來世而修臨終正法。第三句意思是說,這不是可以兩者並行的,不應將今生目的與來生混為一談,這是不可以的。因此說,「非為兩皆可」。
因此,「非為兩皆可」,就是說你不可能偶爾覺得來生很重要、偶爾又覺得今生很重要,這是不行的,要下定決心斷除名聲。也許你會想:「先說說法、給給灌頂,有點收入,來世那就再說吧」,先求今生能過好等等。這樣是不行的,不能偶爾想今生的行為,偶爾又想到,總不能一直在人群中打混、又不能總是接受供養,因此又開始想要去修持臨終法等等。
所以說「非為兩皆可」,你不能夠繼續模稜兩可,將今生與來世混為一談,這並不是可以同時並進的,這是不行的。你一定要下定決心選擇其一,是要來世究竟成就而專注其上?或想要拿供養,施主來就想「還是接待一下、拿些供養」,「趁人多,做點什麼吧」?這樣是不行的,不能兩全,只能做一個,就是「精修臨終法」。
11.隨徒信至微,官宦乃至惡,
莫擺官家勢,卑恭下氣吧!
這是指說,一些、不是說全部啦,長久跟隨某些上師身邊的侍者,他們的信心反而是更微小、更不恭敬的。
第二句「官宦乃至惡」,有許多官是好官,但有些得勢時心也變換了、行為也變壞了。因此這兩句說,不要收這麼多徒眾,也不要想要當官、當有權有勢者,不要這樣想。不要想著要成為有權有勢者,而要隨時保持像是乞丐、下人一般的卑躬屈膝。
接下來:
12.汝乃人中卑,有過卻無愧,
而對有福者,妄陷爭妒吧!
密勒日巴大師就是如此,過去看到他在深山山洞中閉關,有人知道此處有成就者,就來拜師供養,他想:「這樣不行,會造成修持障礙」,就搬家,換到大家不知道之處,久而久之又被人知道,又來拜師供養,他因此又搬家,不斷搬家遠離人群,就做到此處所說「汝乃人中卑」。
「人中卑」是指人當中最糟糕者,因為你的煩惱這樣多,人又傲慢,不具備善功德,又沒有出離心,慈悲心也微弱,自身有過卻不知道,也沒有慚愧之心或反省能力,不僅如此,對有福者,你又嫉妒、想比較,這就是你的愚癡狀況。
早上課程講到這裡,請將聽聞佛法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