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四念住禪修」第六堂課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3309
觀心是空,拆解妄念組合的幻相
主講上師: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0年1月29日下午2:00-3:3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現在講到止和觀兩個次第。止的部分主要講到觀呼吸的方式,其中又分為數息和隨息兩個方法。觀的部分,依照三乘分為:聲聞乘的共同觀、大乘的不共觀和密乘的特殊觀。現在講到的是聲聞乘的共同觀,其中又分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四個部分。前兩個已經講完了,今天早上講到了心念住,下午接著繼續講解。
早上的修持時,我們最後一起念誦了皈依和發心,因此現在就不用重複,直接進入正行,修持心念住。
心念住禪修
一,個別定義:明而覺
現在修持的是「心」的個別定義,就是「覺知對境」、「知道對境」,總之,心能夠覺知對境,也能覺知自己,就像油燈的例子一樣,這在之前說過了。然而一般來說,我們無法在一開始就認識到自心「覺知自己」的這個部分,因此,必須藉由一個對境,也就是透過觀察妄念,幫助我們了解何謂「覺知自己」。
你們還記得早上給的功課是什麼嗎?座間、生活中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剛剛中午吃飯的時候,記得觀看自心的請舉手。
很好,舉手的比之前多了。
想要修,但是忘記了的請舉手?
想要修,但是因為懶惰沒修的請舉手?
■直觀妄念,無整安住
剛剛問大家的時候,你可能心中生起一個念頭:「對耶,糟糕,我都忘記要修了。」其實這也是個妄念不是嗎?所以你現在就可以看著這個念頭。或者想到:「哎呀,我好懶惰。」這也是一個念頭,你也可以去看著這個念頭。[〈金剛總持祈請文〉說:]「任顯妄念體性皆鮮明,無整如是安住之行者」,心中生起什麼念頭,就讓這體性鮮明的妄念自然顯現,然後無散安住於其上,這就是心念住。
接下來,請各位直觀心中任顯的妄念,無論念頭是好是壞,看著就好。這個時候,主要就是以我們能知的心去觀。
看妄念會有兩種情況,還記得是哪兩種嗎?
第一種是妄念不見了,什麼都想不起來,不知道該怎麼看,妄念消失了等等。第二種經驗是可以看妄念,就跟觀呼吸一樣,觀呼吸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呼吸的進出,同樣這時候可以觀察到一個妄念跟著一個出現。或者就像站在河邊觀看流水,流水沒有因為你的觀看而停止流動,你也沒有掉入水中被水沖走,同樣,觀看念頭的時候,就是看著念頭的流動生起,你沒有被念頭帶跑,但你也沒有阻斷、干擾念頭。
兩種情況都可以,你不需要去想:「我要停止念頭」,也不用想:「我一定要看到念頭」,都不用,事實上,不做任何選擇,這就是禪修。
大家身體坐直。
雙手放好,持定印。
眼睛閉起來,觀看自己心中任顯的念頭。
眼睛打開,繼續觀看念頭。
■無所緣:一看,妄念就不見了
看妄念的時候,妄念不見了,這樣的請舉手。
看妄念結果妄念不見了,這時你指不出任何所緣、對境、妄念,這代表你已回到自心的無所緣上安住,這被稱為「無相的止」。
能夠這樣安住很好,但是時間不會很長,因為很快又會有念頭生起。任何生起的妄念,在你觀看的時候馬上消逝不見,就像是你在公車站等車,好不容易有一班公車進站了,當你正要動身上車的時候,車就開走了,結果只剩你隻身一人站在車站一樣,同樣,雖然妄念消逝了,但你保有一種「妄念呢」的注意力,這是一種想要知道妄念在哪裡的正念。沒多久,妄念又會出現,然後一看又不見,那麼同樣這時你就安住在這樣的正念上。
■有所緣:看到妄念,像看電影
在座有的人可以看到妄念,就像看電影、看流水一樣。是這樣情況的請舉手。
這也很好。當你能夠看到妄念的時候,代表你不在散亂,妄念幫助你專注,就像觀呼吸的時候,呼吸變成是你專注的所緣一樣,妄念成為了你專注的所緣。這時你已經如實知道念頭是如何變動的,這種知道就是智慧。同時,你只是讓念頭自然的變動、生滅,你沒有去阻止,也沒有做修整,所以貪心和嗔心也會自然減少;因為自心智慧自性現起的時候,直觀任何念頭,例如貪心或瞋心,自然就能觀見到實相。以上句句都是修持的要點。
繼續這樣觀修一段時間之後,任何煩惱生起,都可以這樣去觀修。同樣也可以這樣去觀修痛苦的感受。總之,對於善、惡、無記的念頭,樂、苦、不苦不樂的感受,都可以這樣去直觀。
記得前幾堂課中,我們練習過觀呼吸,當時有提醒各位,不用在乎呼吸是緩是急,是混亂還是平靜,都沒有關係,念住法門的特點就是——任何情況發生,不要試著去改變、修整,只要直觀就好。所有的發生,都可以是念住的所緣,不僅如此,因為是直觀一切發生的本質,這樣的觀察就能幫助開啟心中本具的智慧。持續這樣的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對於妄念對境的本質是什麼,愈來愈明瞭,因此,各位請繼續觀修。
二,總的定義:空
接下來要講到心念住當中,對於心「總的定義」的念住。
首先,各位知道心「自己本身的定義」是什麼?
明而覺。
那心「總的定義」是什麼嗎?
空。
■聲聞空:非單一、非獨立、非恆常
教言中提到,比起其他的觀修方法,心念住的觀修,比較容易幫助我們領悟到空;身念住領悟無常,受念住領悟苦,心念住領悟空。這裡的空是聲聞乘的空,意思是非恆常、非單一、非獨立的空。至於心的無時分剎那,聲聞認為還是實存的。這部分我們之前討論過,也就是對於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段解析,在進入分析「現在」的時候,一直分析拆解下去,一剎那間有64分,其中的一分是實存的。這就是聲聞乘認為的「實有存在的心識之無時分剎那」。
講回到空,教言中強調,在自心上領悟非恆常、單一和獨立自主這樣的無我空性,是比較容易。
■無所緣:安住在「觀不到」的心上
心和妄念都是無形無色的,對於這樣的妄念繼續觀修下去,就像在座很多人也有提到,會經驗到的一種情況,就是找不到妄念,這時你只要安住在「觀不到」的心上就好。
■有所緣:看到妄念,要看穿它是混合執取
另外一種情況是找得到妄念,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好好觀察到妄念,會發現妄念其實包含很多個部分。我想透過下面的一個練習來說明這是什麼意思。
■「妄念僅是分別心作用」觀修引導
各位請把手舉起來。
好,接著閉起眼睛,想像自己手中握有全世界最好吃的橘子。
天氣也愈來愈炎熱,嗯,這個橘子還冰涼的,吃起來一定很棒,
甜甜的,味道香極了。如果吃下去有多好。
接著,把這顆橘子拿起來聞一下。嗯,很香,很甜。
接著,要剝皮了。剝好皮之後,拿起一片橘子來吃,放到口中。
好,請睜開眼睛。
呵呵,什麼橘子都沒有。
各位剛剛有沒有流口水?有流口水的舉手。
剛剛那段「吃橘子」的經驗,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在作用,分別心的作用,就是將「聲」、「義」混合執取。
首先我們以為自己手中有一顆橘子,這其實是橘子的「義」共相,就是一個橘子的概念形相,例如黃色的、圓圓的,外層有皮,裡面有一片片的橘子肉的一個概念形相。同時還有橘子的「聲」音共相,意思是很多和「橘子」相關的話語會出現,例如:「是是,我要吃『橘子』」、「嗯嗯,還是不要吃『橘子』吧」、「仁波切要我們這樣觀想真好笑,手中根本沒有『橘子』呀」、「真想偷看旁邊的人是在怎麼觀想剝『橘子』皮的,但在法會上,又不好意思身體轉過去看」⋯⋯等等,你的分別心喜歡不停的講話,這些碎碎唸就是聲共相。
再來,你心中想著「我吃到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橘子」,所以生理上也會有反應,像是流口水。不僅如此,最後一個重點是你的「相信」,如果你以前吃過橘子,而且很喜歡吃橘子的話,你就會相信這個橘子的味道很甜,很香,而且可以止渴;當然不喜歡橘子的人,情況則會相反,可能覺得噁心不想吃,這也勉強不來,然而無論如何這都屬於貪心和嗔心。
■一個妄念,可以拆成四片
所以歸納來說,想著「橘子」的分別妄念,有四個部分,對吧?
- 義共相;
- 聲共相;
- 身理反應;
- 相信、執念。
所以如果仔細觀察妄念,會發現它們都是由不同部分組合而成的。就像「橘子」這樣的一個妄念,並不是一個單獨個體,其實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的部分。
恐懼、嗔心等等的妄念也是一樣,都包含了這四個部分。例如生氣的時候,心中會出現讓你生氣的人的樣子,有時也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某個東西,例如有些人會對房子、桌子生氣,甚至會對自己生氣。再來,還有分別妄念的碎碎念,接著是生理的反應,可能是氣到胃痛、心痛、冒汗等等。最後是相信,也就是執念、顛倒見,例如堅持對方就是心懷不軌,就是故意要傷害自己等等。
當你能夠直觀到瞋心的不同部分,瞋心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力,嗔心的力量來自於我們以為它是恆常、單一和獨立的執著,然而嗔心其實只是不同部分組合而成的聚合物,剎那、剎那的在變化著。任何煩惱、妄念的本質都一樣,都是非單一、恆常、獨立的空。
■妄念煩惱「空的本質」觀修引導
接下來我們的練習,就是觀察生起的煩惱妄念,發現它非恆常、非單一和非獨立的空的本質。
身體坐直。身心都放鬆。閉起眼睛。
接著,無論心中現起任何煩惱、妄念,就看著它。
例如想到橘子,就有橘子的「義共相」,
還有橘子的「聲共相」,就是各種和橘子有關的碎碎念。
同時,身體也有反應,喜歡橘子的人,
身體會感到舒服,不喜歡的人則相反。
同時,還有相信,認為吃了這個橘子,它的味道會是甜的,
對身體好,或者對身體不好等等的執念。
觀察這每一個部分,只要看到就好,不用做其他任何事情。
這樣觀看的時候,如果沒有任何妄念煩惱,
就安住在這上面,這就是空,是一種短暫的空的覺受。
如果有妄念煩惱生起,
你也能覺察到它的本質是無常、多數等等空的本質,
這時你就感受到聲聞乘所說的非恆常、非單一、非獨立的空是什麼。
眼睛打開,和閉眼的時候一樣,
觀察任何生起的妄念,剎那都在改變的無常性。
另外,也可從義共相、聲共相、感受、相信各部分,
去觀察妄念的非單一性,認識到妄念是由多數聚合而成。
好的,接下來,安住在心自然、本然的狀態。
這次觀修如何?觀察到妄念的非恆常或非單一性嗎?觀察到的請舉手。
有妄念生起,就這樣去觀看;沒有妄念生起,就安住在覺知到沒有妄念的心上。總之,無論任何情況,都保持自然,不要去做任何修整。持續這樣修下去,就能了悟聲聞乘的空。
以上就是「心念住」的觀修,透過觀察心的總與別的定義,而確立觀的修持。
法念住禪修
一,個別定義:在萬法自性上,不散亂安住
接著要講法念住。法的個別定義是「持有自性」,像是柱子、瓶子、房子、人、牛等等,總之無論是眼的對境——色法,耳的對境——聲音,鼻的對境——氣味,舌的對境——味道,身的對境——觸感等等,當這一切色聲香味觸的法在心中現起的時候,在其「自性」上,「知道」這個法(現象)就好——知道形色、知道聲音,知道味道等等,然後不散亂的安住在其上。
■法念住「安住聲音自性」觀修引導
接著這次我們要觀修的法,是聲音。
首先身體坐直。這次大家坐了這麼久,可能已經找到觀修受念住的很好的助緣了,我的意思是,從早坐到晚,大家有沒有背痛、腰痛或腳痛?有的請舉手。
很好,這些疼痛就是一種苦受,已經成為你觀修受念住的助緣。苦受是各種感受當中比較強烈的,很自然會引起我們的注意,幫助我們覺知它,念住其上。例如牙痛,無論你是在看電影,還是逛街買東西,只要牙齒一痛,注意力馬上就會跑到疼痛上面。這時如果你能念住其上,你會發現可以安住很久。如此念住在疼痛的練習,能夠幫助你禪修的進步。一般來說,在遇到困難、生病或任何痛苦的時候,如果能夠這樣做禪修,帶來的效益是很大的。
首先做「受念住」的禪修。閉起眼睛。
從頭頂開始覺察,一直到腳部,
有什麼感受就順著去注意、念住其上。
覺察的時候,不一定要依照從上而下的順序,
有時向上,有時向下覺察,沒有關係。
總之任何感受生起就要去注意。
教言提醒我們:不要專注在身體的單一部位太久,
適時的轉換注意、念住的焦點,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觀察。
接著,專注聲音。
(仁波切每隔兩秒敲磬一次)
聽到聲音就好。
(仁波切繼續每隔兩秒敲磬一次。持續約一分半鐘後停止。)
接著我們專注在自然聽到的各種聲音上:
車聲,人講話的聲音,咳嗽聲等等。
你可以轉換,不用一直專注在某一個聲音之上。
無論聽到任何聲音,只要知道這個聲音就好。
請張開眼睛。然後專注在眼前看到的任何事物上。
例如我現在眼前的這朵花,我看到它,這樣就好。
各位不一定要看花,也可以是看到前面的人的頭,
不管是方的、圓的頭都可以。
大家觀修得如何?聽聲音容易專注,還是看東西比較容易專注?
覺得聽聲音比較容易專注的請舉手。(較多人舉手)
覺得看東西比較容易專注的請舉手。(舉手者較少)
每個人的情況各有不同,這很正常。
有些禪修的傳統,不會從身念住開始依次序修持,而是直接從法念住開始,例如專注在某個色法、聲音上做修持。因此,各位如果覺得四念住學到這裡有些糊塗了的話,你可以選擇比較容易上手的先開始觀修,直到有些覺受生起,再換下一個念住修持。就像剛剛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聽聲音比較容易專注,那就可以先從聲音禪修開始,然後再轉換到專注色法或氣味上頭。
講到氣味,晚上有一個功課給大家,就是晚餐的時候,要專注在氣味和味道和上面。明天要考試喔。
等一下下課之後,各位前往餐廳用晚餐的時候,首先會聞到菜飯的香味,這時吸氣時專注在味道上,呼氣時就放輕鬆,要記得這樣呼吸幾次,這就是法念住的修持。接著到了餐廳,打好菜,捧在手上聞一聞,如果你肚子很餓的話,那菜就變得更香了,這時候也要記得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菜飯的氣味上。接著吃了一口菜,吃的時候記得細嚼慢嚥,不要急,不要像狗見到肉一樣的狼吞虎嚥。能夠這樣慢慢的吃,不僅是修持,也對身體很好的。今天晚餐和明天早餐時的功課就是這個,別忘了。
前面講過了專注在色、聲、香、味上的修持,接著是觸,觸屬於受念住的範疇,所以也算是講過了。再來是心的對境——所知萬法,也就是這裡法念住在講的,所以也算是講過了。
一般來說,身、受、心三個念住是法念住的分支,但是為了更準確的次第破除常、樂、我、淨的執著,了悟無常、苦、空、無我的實相,所以特別安立了身、受、心三個念住的觀修。這三者的觀修穩固了,最後才會觀修法念住,藉此了悟無我。總之,法念住「自定義」的修持,就是「在萬法的自性上,不散亂的安住」,例如看到色法、聽到聲音、聞到香味等等。
二,總的定義:無我
接下來要講的是法念住「總的定義」,也就是無我。
五蘊和合的自身之上,找不到一個單一、恆常、獨立的自我存在,這就是無我的意思。無論單從色蘊上,或者單從受蘊、想蘊等等上去觀察,都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存在,同時,沒有一個蘊是恆常的,每一個蘊剎那都在變換著,同時,這每一蘊都不是單一個體,而是多數,是聚合物。這樣去觀修,就能逐漸領悟聲聞乘的無我。
我們無法透過「不要有一個我」,或者「從明天開始,絕對不可以想到有一個我存在」的想法領悟無我,事實上,這些想法沒有任何用處,這樣一直想下去,反倒可能加深我執,因為你太緊繃了。事實上,你只要了解到「『我』是自心造作出來的,本來就不真實存在」,這種領悟即是智慧,是消除我執的唯一辦法。
禪修是勉強不來的,就像昨天我們試過「不可想手機」的禪修一樣,結果反而是一直想到手機。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要點,勉強自己禪修,結果修了半天,不但心靜不下來,反而變得更加緊繃,最後可能變得易怒和暴躁,那就不好了。
■智慧林那個不說「我」的老外
二十多年前,有個外國弟子到訪智慧林,拜見金剛持大司徒仁波切,請求仁波切傳法。仁波切傳授了一些禪修技巧,和無我、空性的觀修法門,最後並且囑咐他要好好修持。
但是那個外國人一心只想消滅我執,他之所以到印度求法,就是要消滅我執,所以他等不及回去慢慢修,當時就問仁波切一個問題:「請問仁波切,我可以在您跟前發誓嗎?我發誓從今天起,我絕對不再想『我』,也絕對不再說『我』這個字!」
仁波切聽完笑著說:「這種發誓不會有用的。「我」是沒辦法用這種方式消除的。事實上我不用消除,我本來就不真實存在,你只需要具備正念、智慧,消除我執,了悟無我才是重點。」
結果那個外國人沒有聽話,還是一意孤行。後來我有幾次在寺院遇到他,他見到我說:「仁波切,您好,『嗚』(閉嘴)可以和您一起去達倫色拉嗎?」還有一次,我正要到附近的商店買東西,他又跟我說:「仁波切,『嗚』可以和您一起去買東西嗎?」他真的就是不用「我」這個字,全都換成「嗚」來表達。總而言之,聽說兩年之後,他變得心智不太正常,瘋了。
■認識實相,是消除我執唯一的方法
我執要如何消除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認識到真實的情況,那就是: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實有存在。認識到這一點,我執自然消除。
就像陽光出現,黑暗自然消除一樣,無我的智慧,自然會讓我執平息;進而一切的煩惱、痛苦也會得以消除,內心的喜樂和平靜就會得到。外在的快樂都只是暫時的,會壞滅的,其實本質就是壞苦。因此,內心的喜樂才是最重要的,內心喜樂了,無論前往何處都會喜樂,相反到哪兒都不會快樂。
總之,我們這次講到的四念住,是屬於五道當中「小資糧道」的修持。四念住的修持穩定了,中資糧道的「四正斷」自然就會生起,持續修持下去,最終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持都能圓滿,而這一切都是從四念住開始。
希望各位能夠好好修持。最後,我們要將今天聽法和修持的功德,迴向世界和平,迴向眾生平息煩惱、痛苦,得證圓滿佛果。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