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四念住禪修」第一堂課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4915
不安時刻要安心,明就仁波切說「四念住」
主講上師: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0年1月28日上午8:00-9:3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這可能是史上會場出現最多口罩的特別法會。
在華人大年初四,本來應該帶著年節喜慶味道的年假裡,上午8:00,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如期在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舉行。
以往像候鳥一樣,一年一度都會從天涯海角回到心靈的家,定期回來聖地法會的各國法友和義工,今年可能因為武漢冠狀病毒肺炎的陰影,在亞洲乃至全球蔓延開來,人數明顯少了,安坐在會場的僧眾,更顯得像是風雨如晦中的安定力量。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戴上口罩、甚至雙層口罩,仍然透露著不尋常的謹慎訊息。
在這樣特別的氛圍中,前行課程主講上師:尊貴的 明就仁波切,輕車簡從的上了法座,在今年更顯簡樸的祈願會場中,為以藏族僧眾為主的大眾,以藏文講授「四念住禪修」,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簡單教導觀呼吸的止禪修持之後,進入「四念住」的觀禪介紹和禪修引導,現場各國法友則各依FM收音聆聽即席口譯同步翻譯。
明就仁波切是舉世聞名的禪修大師,奉法王 噶瑪巴指示,今年第二年為噶舉年輕僧眾講授禪修要點,並現場帶領禪修練習,有種實修傳承家風薪傳的味道。由於仁波切在全球各地都舉辦「開心禪」課程,現場法友很快就發現,這次「四念住」禪修課程,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開心禪」原型,再加上傳統「四念住」中「無常、苦、空、無我」的觀禪內容,讓上過開心禪課程的法友,有種上到深度版進階開心禪的感覺。
■先學「止的四念住」,再入「觀的四念住」
以下是仁波切開示內容:
在我們的導師金剛持,尊貴的法王噶瑪巴心意之下,從今天開始有三天的禪修指導,這次禪修教導主要是講「四念處,以前我們從止的角度講過四念住,今天主要從觀的角度來講四念住。到底要講止的四念住,還是觀的四念住,哪一個好呢?大家想一想,等一下舉個手。第一個,希望講止的四念住請舉手?第二個,希望講觀的四念住請舉手?都沒什麼人舉手。還是先簡略講止的四念住,再說觀的四念住?那就是第三個了。
■透過止觀,降伏自心
學習四念住的原因、目的是什麼?
佛說八萬四千法,這一些法集合起來,只有一個要點,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平靜,降伏、調柔我們的心,在自心上得解脫,比如有名的〈七佛通誡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重點是自淨其意,這就是佛陀的教法,那要如何自淨其意?就要透過止和觀兩個修持。
修持止和觀,依此開展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五道,第一個資糧道又分小、中、大三階段,小資糧道主要修四念住,從這個基礎開始,可以慢慢調伏自己的心,從心上得解脫,由內心而解脫,所謂遍知佛果都不在別處,成佛其實都在自心上找到。
心如果能調伏,到哪裡都會很開心、很平靜;心如果不調伏,到哪裡都覺得不舒服、不對勁,連修法的時候也覺得不安定,會覺得「這法怎麼修這麼久,還不結束?」一直看時間,維那師終於唱完了,就像老鼠被放出籠一樣開心;如果聽到修法的召集聲,就覺得「哎喲,怎麼又要修法了?」如果心不調伏,到哪裡都是不安定而痛苦的。
每個人的心都帶著貪嗔癡的包袱,比如貪嗔癡等各種煩惱,還有害怕、恐懼、沒有自信,覺得別人都不喜歡我,在那裡胡思亂想,想到晚上都睡不著。就像我小時候有恐慌症,有時覺得人生沒意義,就非常懶散、懈怠、很想放棄一切。
為了消除這樣的痛苦,就要修持,修持的方法就是聞思修。聞思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修,多聞就是多去學習、多去聽聞,就是要幫助並調伏自己的心,有了修行的力量,自己會開心,到任何地方都會平靜。
剛才說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五道,有了前面小資糧道的四念住為基礎,後面中資糧道、大資糧道等就可能達到。有了四念住,就像經典說:「修持四念住,包含一切法。」
為了要修持四念住,今天要講一下,它也像一切佛法修持,要包括三個部分:
1, 前行:皈依和發心;
2, 正行:今天要講一點止的禪修觀呼吸;
3, 結行:迴向和發願。
修持就要這樣包括前、正、後三個部分,能如此具備,萬法皆包含在內。口訣的修持就是這樣。
首先第一個要皈依和發心;正行是無所執的正行修持,就是三輪體空的空性正見,總之就是無散亂的修持;結行就是迴向發願。
一,前行
(一)皈依:
觀想金剛總持示現在面前虛空,他是一切佛法僧的總集,是噶瑪巴、一切上師的本質,是勝樂金剛、亥母等一切本尊,以及一切護法本質的總集,是佛法僧一切的總集,能如此作皈依,就包括了一切上師相應法。
好,現在我們一起做修持:
請合掌,想像前方就有金剛總持,
就像經典所說:只要想佛在前方,佛即在前方。
佛是遍知的,他的遍知智慧,
沒有時間的差別,沒有遠近的差別,也沒有祈不祈請的差別,
他就在前方虛空,以慈悲和大智慧看顧著我們。
上師金剛總持,祈請您,直到我成佛前,都成為我的皈依處!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兩次)
金剛總持的顏色、相狀、手勢很難觀得很清楚,就想像他真的示現在面前,真的看著我們、知道我們,根本沒有遠近的差別,就這樣皈依上師金剛總持,就這樣幫助我們調伏自己的心,祈求上師金剛總持加持我們,圓滿修持五道十地的斷和證的功德。
(二)發心:
我們所作的一切修持,目的都是要幫助一切有情眾生圓滿成就佛果,帶著這樣一個發心,所以我在這裡聽聞、思維、修持,這是我在這裡修持的原因,這就是發起菩提心: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一次)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捨。(三次)
大家覺得怎麼樣?這就是發心,發起菩提心。
但是大家一說到一切眾生,會覺得黑漆漆一片嗎,會的請舉手?好;一說起菩提心,一顆心就滿世界亂跑、胡思亂想嗎,會的請舉手?好。大概不少人都是妄念變很多。
發心就是動機,什麼是動機?例如大家來金剛座這裡,沒來之前心中會想:「我要來參加祈願法會」,它就是一種動機。它也像做個計畫:「未來我想達成這樣的目的,所以我打算這麼做」。大家都有各種計畫對吧?比如:「我今天要去商店,買個便宜但質量又好的手機,你帶著這樣的動機、想法去商店到處去看。動機就是一種想法、計畫。
發菩提心,就是修持前心中要具有的一個動機,你為什麼來祈願法會?為什麼要聞思修?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動機想法是什麼,是很重要,是要觀察的:
[1, 下等的動機:]有人是被迫的,怕糾察師處罰,不得已才來的;
[2, 中等的動機:]有人是「大家都來,所以我也跟著來了
[3, 最好的動機:]有人是因為「這是聖地,來聖地參加法會可以聞思修,學習如何降伏自心、利益眾生,所以我來了。
現在,你在聽法,就要想一下動機是什麼。我們花一兩分鐘想一下:
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想一下:我為什麼來到這裡?
我為什麼來法會?
此刻我坐在這裡的動機是什麼?
好好觀察一下。
好,你的計畫、動機是什麼?是菩提心的動機?還是中等的動機?或嫉妒、比較、我慢的不良動機?
──「看我厲害,我要念得比旁邊那個大聲」,是這樣一種嫉妒、比較的心嗎?你是因為嗔心、我慢而來嗎?
──「他能聞法,我也要聞法,這有什麼了不起,是這樣的心態嗎?
──「大家都來我也來,現在禪修很流行,我也聽一下吧,是這樣一種中等的心態嗎?
──「我要聞法,來調伏自己的心,好利益眾生」,還是這樣一種菩提心呢?
動機是很多很不同的,但你真的要了解你現在的動機是什麼。
我小時候七八歲時有恐慌症,常常會流汗,有時甚至會心悸,晚上睡不著,過得很辛苦,九歲時從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那裡得到禪修教導,我心裡知道禪修很重要,但不太坐得住,想禪修15分鐘,但五分鐘就快坐不住了,妄念一大堆,但我堅持下來,從九歲到13歲持續禪修。我13歲時閉關,在閉關中心裡,我的根本上師薩傑仁波切,提醒我要看動機,是不是有菩提心的動機。
有一天早上,我就看我的動機,發覺表面上我的動機是菩提心,但其實內心深處真正的動機,是想降伏恐慌症,因為它讓人很不舒服。總而言之,動機很重要,你一定要知道動機是什麼,無論是什麼動機,都要把它轉成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現觀莊嚴論》說,菩提心有兩個部分:
1, 緣眾生,以眾生為所緣;
2, 緣佛果,以佛果為所緣。
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有利益大家成佛的能力,如慈悲、智慧和力量等,馬上就能利益眾生成就佛果,你會不會這麼做?」會的請舉手?有些人舉手了,滿好的,這就是菩提心,基礎就是這個!
每個人都會想我要做些什麼好事,好讓眾生快樂,如果有能力,大家都會利益眾生、都會幫的對吧,你看大家都舉手了。我們都有這樣的心。
但你說你現在就有這個能力嗎?覺得有的請舉手?哈,沒有吧。也許因為我們自己無明的遮障,可能佛陀在現場都不知道。就因為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修持,讓自己有能力;如果不修持,自己都不能解脫,自己有痛苦煩惱,不要說利益一切眾生,想利益一個眾生都很難。
就因為我現在沒有「利益眾生讓他們成佛」的能力,所以我來這裡修持,來聞思修,來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這就是菩提心,同時具有菩提心的兩個部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1) 願菩提心:「我要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佛果」,這是從果而言;
(2) 行菩提心:「我要實踐六度波羅蜜」,從因上來說。
如果剎那間能生起菩提心,就如《入菩薩行論》所說,將會為天人所讚嘆,成為人天的供養境,罪業也就淨除了,資糧也就具備了。
二,正行
正行今天要說止的禪修,止的修持有很多種,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是透過呼吸,做觀呼吸的止禪。《俱舍論》中就提到兩種觀呼吸的方式:
(1) 數息法:
就是覺知憶念氣息的進和出,心放在氣息進出上,當你覺知到呼吸的進出,就是一種智慧,禪定的本質,就是智慧。接著要數呼吸的數字,氣進來、出去算一次,從一次到十次,能這樣好好做,昏沈、掉舉的障礙就能消除。
(2) 隨息法:
就是心跟隨氣息走,氣息進來,覺知它,氣息出去,覺知它。
好,接著大家一起來練習,身體姿勢的要點,以前法王噶瑪巴在祈願法會教導過很多次,這次就不多說了,主要是數呼吸,數一下一分鐘之中數了幾次,可能五次、七次、十次,有人甚次15次吧,有人很慢,呼和吸都很慢,有人很快,有人快吸幾口呼出去,然後就屏住氣一會兒。總之是平時呼吸方式不要改變,重點是要數呼吸,一分鐘中,看自己呼吸了幾次。
(安住)
好,你們數了幾次?比五次多的請舉手,比七次多的請舉手,比十次多的請舉手,那有比15次多的嗎?有20次的嗎?到十次就不要再數下去了,從頭再來一次。
再來練習一次,做完十次的就請舉手。
身體坐正,全身放鬆,閉上眼睛,自然呼吸,
開始。吸進來呼出去算一次,數十次。
(安住)
好,很好嘛。
■數息法:能數就是禪修,妄念隨它來去
數呼吸十次是一個標準。《俱舍論》說,數息法有六個次第,第一個就是數,能算得到,就代表安住在禪定中,不要懷疑這樣算禪修嗎,也許你數著數著,心中還是會想起包子或手機,數著數著,心就想「天氣有點冷,如果來杯熱茶不錯」,任何的想法都讓它顯現、生起,是沒關係的,不要阻止它,這裡有個重點是「數」,只要你能數呼吸,再多妄念都不用管它,能數就是禪修,重點是只要能數呼吸,有沒有妄念都沒關係,事實上你也不用阻斷妄念,越想阻斷妄念就越多。
■心未自在時,妄念越壓抑越發作
記得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特別的禪修嗎?我們試著去阻斷念頭生起,那時我們是以什麼為對境,包子還是蘋果?今天我們來做另一個特別的禪修,是手機禪修,一分鐘內不可以想手機,蘋果或三星或iphone,想什麼手機都行,想包子、涼粉或茶都行,想過去、未來都行,就是不能想手機。
請坐直,閉上眼睜,我會說一二三,數到三,就不可以再想手機了,一、二、三,不可以再想手機了,絕對不可以再想手機。
(安住)
好,感覺怎麼樣?有人想到手機嗎?想到請舉手。
一定會想到的。跟你說不可以想,你就會想,因為我們的心還沒被調伏,還沒得到自在,這裡想法就好像故意來鬧你,各種手機的念頭,好像故意的出現。
不只是手機,你心中各種恐懼、擔心的想法也一樣,越壓抑就越是強烈。我小時候有恐慌症,所以非常了解,各位要辯經或考試時也一樣對嗎?要調伏自己的煩惱,第一個要覺知,煩惱不是靠壓抑能調伏的,越壓抑越發作不是嗎?我知道你們都快考試了,很快就會發現,想記的都不記得──這都是我們的心還沒有得到自在的緣故。有一天,當你的心得到自在時,想要不想就能不想,想慈悲就慈悲,想菩提心就是菩提心,想觀諸法實相就是諸法實相。
接下來有半小時練習時間,我要給你們功課,接下來念〈度母讚〉或上廁所時,要覺知自己的呼吸,要短時間、多次數的算自己的呼吸,只數到三也沒關係。
早上就上到這裡。
(維那師帶領大眾唱誦〈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雪域安樂願文〉暨迴向文,結束上午第一堂課,在半小時課間供茶暨念誦〈度母讚〉之後,進行上午第二堂課)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