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課程.第四堂(六之四)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4333
阻斷業風輪迴路,禪修覺受自然生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上午10:00至 11: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大手印的修持,主要有「止」和「觀」兩種方式,次第上來說,先從修「止」入手,接著進入到「觀」,最後進入到最殊勝的修持--止觀雙運。
止的禪修,讓妄念寂止於實相
首先要講的是「止」的修持,偈言是:
粗細妄念波濤自平寂,平緩心河漸流漸停止,
祈願遠離掉舉昏沈泥,寂止大海不動得穩定。(16)
一,妄念濤湧階段:
所謂「粗的妄念」是指凡夫一般會具有的貪心、嗔心或者對於事物的貪執等。開始修行之後,同時還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平常沒有察覺到的「細微妄念」。很多人都是在開始禪修之後,才驚訝地發覺到,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細微的妄念。
如同之前所談到,行者需要具有智慧與方便而修持,而在持續地修持與保任之後,行者不需要刻意阻斷妄念,這時候各種生起的粗分妄念,會自然而然地歇息於實相當中而平息。
行者首先會察覺到,自己粗分妄念持續不斷地生起。當妄念能夠逐漸自然歇息於實相當中時,偶而還是會有一兩個不淨的妄念生起,但大部分的妄念都能平息下來;當修行持續進展,偶爾會有一兩個無法歇息的妄念會生起,大部分的妄念都能歇息於心性大手印的實相當中。這是粗分妄念的修持方式,另有細微妄念的禪修方式,方式稍有不同。這些內容在廣本的禪修教本中都有解釋,各位可以參閱。
妄念生起時,不要覺得它不好,只要直觀妄念的本質即可。大手印教言當中有這麼一個比喻:就像木柴愈多火勢愈旺一樣,妄念愈多,愈能夠幫助行者的禪修增長。因此不要覺得妄念不好,噶舉祖師們也說:「要感恩妄念。因為妄念是禪修的助緣,對禪修是有幫助的。」
現在很多人對於佛陀說的「無分別念」有所誤解,以為禪修時不可以有任何念頭生起,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噶舉祖師以自己實修的經驗告訴我們的口訣是:「無分別念,不是阻斷妄念,而是體認出妄念的本質即是實相。」
二,心河平緩階段:
一切妄念都從阿賴耶識出生。佛陀說道:一切世俗輪迴的不淨錯亂,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而阿賴耶識的本質--大手印、如來藏,則是輪涅一切萬法的根基,這被稱為阿賴耶智。因此,第二句「平緩心河漸流漸停止」是說阿賴耶識逐漸安住到實相,也就是阿賴耶智、如來藏中。
第三句提到禪修的障礙:「掉舉」和「昏沈」。昏沈是指處在一種糊塗、迷惘的狀態,以致無法行持善法。有時煩惱過多,也會導致昏沈。另有一種是行為造成的昏沈,例如吃得過飽或者穿太多。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疾病導致的精神渙散,以至於昏沈而無法修持、行善。
初學者需要透過對治法來消除昏沈,譬如將視線抬高、朝上方看,或者觀想大日如來等白色明亮的本尊,幫助提起精神。禪修經驗較好的行者,只需直觀昏沈的本質,認出實相即可,不需要其他的對治法門。然而比昏沈還嚴重一點的,就是完全昏睡過去,這是需要對治的。
還有一種禪定的障礙是「掉舉」,意即心中掛著某件執著的事情放不下,心中東想西想,一會兒想到要去哪兒玩樂,一會兒又想去哪裡逛逛,一會兒又想做些什麼事情,總之完全靜不下來。此時的對治法,是將心專注在顏色較深的本尊,例如不動佛等等藍色或者黑色的本尊。同時眼睛不要朝上看,視線稍微放低。有修行的人,就和之前說的一樣,不需要任何對治法,只要直觀掉舉的自性,掉舉就能自然安住到心性實相當中。
三,心海不動階段:
當行者遠離了掉舉和昏沈的障礙之後,生起昏掉等等障礙的不淨阿賴耶識,就會不動而穩定。一般來說,當行者繼續修持大手印的止觀禪修,不清淨的阿賴耶識就會越來越薄弱。偈文的最後一句,用大海做比喻:海上的波浪,是指各種妄念,不動的大海,是指阿賴耶識。
接下來,我們同樣做一分鐘禪修,有經驗的人可以依照剛剛所說「直觀本質而安住」,沒有經驗的人也試著靜下來禪修。
(大眾禪修)
此處提到禪修時的「泥沼」,也就是障礙,其實不只掉舉和昏沈兩種,在註解本當中還提到有更多的泥沼,以後大家可以多去閱讀了解。
觀的禪修,重在見到心之實相
接下來講到大手印的「觀」的修持。其要點不在於心的「寂止」,而在於「觀見實相」。每位行者的情況不同,有的人適合由止入手,有的人適合由觀入手,行者自己也要觀察自己適合哪一種,並依此而入手修持。上師也要觀察弟子而給予相應的指導,就像佛陀給予教學的時候,會依照弟子根基而給予不同乘法的指導一樣,大手印禪修的帶領也是如此。
眾生的妄心都是錯亂的,但每個眾生妄心錯亂的狀況又各有不同,因此上師需要觀察弟子的情況而給予個別的指導。一位具有修持覺受和證悟的上師,能夠清楚知道弟子的問題並準確地給予指導。另外一種說法是,即使上師自身並不具備高深的覺受和證悟,但若依照教本,次第地給予一般性的禪修指導,弟子也會受益。
再再觀照無所觀之心,即能如實勝見無見義,
懷疑是非自然斷除者,唯願自悟無誤自本面。(17)
佛經中常會將心的實相形容為「無所觀」、「無所見」、「無所聞」,或是「無所修」、「無所經驗」、「無所得」等等。雖然心的實相無所觀見,但是如果能夠無造作地安住於自心,即能勝見心的實相,因此第二句說「如實勝見無見義」。
過去上師在指引弟子心性時,弟子一開始觀見到心性時,會見到的是「心性的倒影」。弟子這時雖然沒有真正觀見到心性,但教本上也說,這樣觀見到的心的倒影,就跟經論所形容的一樣:「無所觀」、「無所見」,同時卻又是「明光」,因此弟子會誤以為自己已經了悟了心性。隨著弟子不斷的精進禪修,證悟力得到開展,那時才是真正見到了心性實相,也才知道:喔,以前一開始見到的只是「心性的倒影」這時弟子就進入了「見道位」。
依照大手印禪修次第來說,在行者達到「見道位」之前,對於心性實相只是局部的認識,這個時候是「大資糧道」的階段。當修持持續開展,行者心中的妄念自然地開顯、體現為實相,就進入到「加行道」。講到「加行道」時,按照經論有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階位,大手印教學傳統上,有時會提到這四種階位,有時也不提。隨著繼續修持,就會進入「見道」,這時才真實了悟實相。
岡波巴大師傳記當中記載,當他跟隨密勒日巴尊者學習禪修時,以為自己已經了悟心性。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之後,他了悟到了離戲,這時他才明白之前對於心性的了悟並不全面。我們從過去許多成就者的傳記都可看到類似的記載。
這裡的重點在於「勝見」,殊勝的觀見,而非寂止。具備了勝見時,會確認心性實相就是如此,不再有任何「這是不是實相」的懷疑或妄念。然而就算達到了如此的境界,認識到了心性,這時還是會有非常細微的懷疑。一直要到心性實相完全開展之後,懷疑才會完全根除。第四句祈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無誤地了悟自心本來面目。
顯相是心、心即空性,二執自解脫
接著這個偈文,是以上一個偈子提到的勝觀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精修:
觀察境時無境唯見心,觀察心時無心體本空,
觀此二時二執自解脫,祈願證悟明光心實相。(18)
一,顯相是心:
生活當中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對境,如果直觀它們的本質,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心的顯相,並不實有存在。所謂「顯相是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一顯為多」的解釋比較容易了解。舉例而言,在祈願法會的這個會場當中,現在有幾千人齊聚一堂,雖然祈願會場只有一個,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上,顯現出的祈願會場的相貌卻都是不同的。
由於每個人的心都是相異的,因此在每一個相異的心上顯現出的樣子都不會相同。例如前面這根柱子,現場幾千人都能看到,而顯現在每個人心上的柱子相貌都是不同的。如果這根柱子只有一種相,那就代表只有一個心,而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心,如果這根柱子只有一種相,那就變成不是幾千人在此處,而是僅有一個人了,這是不合理的。因此一切都是心之所現,換句話說,就是「顯相是心」。我們安住一分鐘,思維這一點。
(大眾安住)
當眼識在看事物的時候,例如一根柱子,因為每個人的心是相異的,因此會經驗到的柱子也都不同。但如果我看到的、你看到的和第三者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那就變成我們三個人的心是一樣的,而且我們還共用著同一顆眼球,這是完全不合理的。以上「一顯為多」的說法可見於無著菩薩的著作,同樣在大手印禪修教本當中也多有引用。
第一句提到「無境」,意思是外境並不實存,一切都是心。每個眾生心上顯現的相貌都不相同,但是因為很相似,誤以為是同一個東西。
另外在一些大手印禪修教本中談到,孩童、年輕人和老人所感知到的色相都不一樣。對於孩童來說,柱子、圍牆、電燈等等所見之物都是玩具,對於年輕人而言,
見到這些東西卻是工作、責任之事,老人看到的又都是很辛苦的東西。因此觀察看看,一個孩童、年輕人和老人同樣在觀看某一樣東西時,會是相同的經驗嗎?我們以半分鐘對這一點作觀察思維。
(大眾安住)
觀察境的方式很多,這裡講到的「一顯為多」的方法比較容易理解。
二,心是空性:
第二句「觀察心時無心體本空」,向內看自己的心,看看心是什麼樣子的?是大或小、美或醜?無論如何去觀察,都找不到心。其實心是很奇特的:說它「非小」,有時卻可小到進入微塵;說它「非大」,當你想到星星、月亮或太陽時,心又可以馬上可以到達那邊,心變得非常廣大。從距離上來說,我們距離月亮、太陽是非常遙遠的,但心卻可以一想就到,非常的快速。然而無論如何觀察自心,心是無法被找到的,所以說「無心體本空」。
三,二執自解:
無論是「境」和「心」都非實存,所執的「境」和能執的「心」都不實存,因此第三句「觀此二時二執自解脫」。佛陀稱此「遠離二執之心」為「心性明光」,奇特之處在於「它隨時都在覺知,但卻遍尋不到」。佛陀在證悟的那一刻,圓滿體現了遍知一切萬法的心性明光。凡夫未悟之時,其實此心性明光也一直顯現著,片刻未曾停歇。一個初學大手印的行者,如果具有如此的認知,就算尚未完全開顯此心,也已算是大手印行者。
止觀雙運,掌握一切萬法實相
超越作意此即大手印,亦即遠離諸邊大中觀,
復能總攝故名大圓滿,願得知一盡解一切義。(19)
這個偈文接著談到止觀雙運。
「作意」是指各種「是空」、「是明」、「是大」、「是小」的認知。我們現在的妄念、顯相都是錯亂,遠離了實相,因為都是帶有能所二執的意念造作而成。事實上,實相真理本然如是,從來不需依靠作意而生,這樣超越作意的實相就稱為「大手印」。印是印章,意指淨穢一切萬法的本質都不離此印,也就是心性實相,因此稱為大印。
就像之前提到過,由於心性實相遠離各種有無、是非之邊見,甚至不在中間,因為連「中間」也落入了一個方位,因此稱為「大中觀」。同時它也可以稱為「大圓滿」,因為心性實相包含一切,圓滿涵攝聲聞、緣覺、小乘、大乘、密續等等一切萬法。
第四句提到「知一盡解一切義」,知道了一法,就能通曉一切法門,意思是只要了悟心性實相這一法,即得通曉一切法義。上根器弟子即是如此,他們了悟心性實相大手印,也就了悟萬法。然而現今少有上根器弟子,因此中下根器的行者,就算了解了大手印,還是無法通曉一切法義。雖然大手印實相本身具有通曉一切法義的力量,但是現代人,也就是中下根器的行者,因為沒有斷除覆障,因此無法馬上盡解一切義。此處祈願自己及一切眾生,能夠「知一盡解一切義」。
業風被禪修打亂了,覺受就生起了
無耽大樂持續不間斷,無相明光遠離眾遮蔽,
超越心思無念任運成,祈願無勤覺受不間斷。(20)
接下來是有關禪修時的「覺受」和「證悟」的祈願。
「覺受」與「證悟」不同,「覺受」是在禪修時會出現的各種奇特顯相和經驗,例如覺得自己「得到證悟」、「得到成就」等等感覺。如果執著這些覺受,禪定之力就會衰減,因此有經驗的上師這時候會告訴弟子:「你這只是覺受,不是證悟,因此不要執著。」藉此幫助弟子斷除對於覺受的執著。
在比較詳細的大手印禪修教本當中,談到更多斷除貪執覺受的方法。當你實際禪修生起了某種覺受時,可以去參閱了解。
不僅是大手印法門,任何佛教法門的修持,重點都是不要貪執。佛陀初轉法輪時,就教導弟子要遠離一切貪執,例如告誡比丘們不要貪執法衣和缽。曾經有位比丘,因為貪著自己的缽,結果來世投生為蛇。身為佛弟子,一切貪執都應斷除,甚至對於佛的法身也不能夠貪執;我們應該修持法身,但要不帶任何貪執而修。
一,不執「大樂」覺受
為什麼修持之後會生起各種覺受呢?無始以來,我們因為無明而輪迴,心續當中充滿了各種煩惱,當一個行者開始修持之後,生起煩惱、妄念的根本無明受到了對治,力量大大減弱,因此那些本來依止無明為家的各種煩惱、妄念就開始到處亂竄,此時覺受就出現了。就像是原本的道路崩壞,車子只好繞道行駛,有的急著迴轉,有的想要馬上繞道而行,大家橫衝直撞,結果交通大亂。
行者在修持甚深大手印法門時,無明煩惱得到了對治而改變,原本隨著無明、煩惱運行的業風,無法依循原本的煩惱之道而行,開始變得混亂,各種覺受也應運而起。例如有些行者晚上會做一些非常混亂或者恐怖的惡夢,經典說:「這即是業風、煩惱被阻斷的徵兆。」過去如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大師、噶瑪巴杜松虔巴等等噶舉祖師,都有過這樣的覺受,現代一些修行者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以上第一句「無耽大樂持續不間斷」談到的大樂覺受,只是各種覺受當中的一種。
二,不執「明光」覺受
接著第二句無相明光遠離眾遮蔽談到,不要執著心性的實相光明,意思是不要有「這是光明」或「這是大手印」的執念。在《現觀莊嚴論》的〈一切智品〉當中提到:「執佛等微細。」意思是對於佛陀、十力、四無所畏的貪執,是屬於比較微細的錯亂和貪執,這些微細的執著也應斷除。密勒日巴尊者的一些弟子,對於覺受生起了貪著,或者對於心性實相生起誤以為真的大貪執,當時尊者就一再告誡弟子這樣的貪執是錯誤的,一定要加以對治、斷除,這在尊者的傳記和道歌當中都有記載。
三,不執「無念」覺受
再下一句「超越心思無念任運成」提到,一切心思皆為錯亂,皆由無明所生,帶有能所二執,這是我們要超越的。超越心思、自明自證的本智,才是真正遠離了二執的戲論。這一句的重點是:唯有自明自證的本智才能明瞭大手印,帶有二執的世俗心思是做不到的。
這裡提到的「無念」,不是刻意讓自己沒有念頭,或者阻斷念頭的生起;能夠自然安住在妄念的體性之中,即是「無念」。
四,生起覺受,中斷修持應懺悔
第四句說「祈願無勤覺受不間斷」,之前談到不要貪執覺受,因為貪執覺受會壓制證悟的生起,行者如果沒有貪執的話,覺受反而能夠成為禪修的助緣,增長禪定的力量。所以這裡提到不需斷除覺受,而是祈願覺受能夠不間斷地生起。
當行者生起大手印的覺受和證悟之後,就要無有間斷地去保任修持。如果幾天、幾月完全沒有想到禪修,渙散在俗世的各種紛亂上的話,這樣是有罪過的。行者生起了大手印的體悟,接著卻放任不管,就如同你請到一尊佛像,卻不好好供養照顧,而讓佛像落滿灰塵甚至歪倒在地上一樣。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沒有保任修持,散亂在俗世的時候,就要馬上念誦〈三十五佛懺〉、金剛薩埵百字明咒,藉此懺悔、還淨。
一般來說若你是密乘弟子,金剛薩埵的修持和百字明咒的念誦,是每天都不能中斷的。依照法王噶瑪巴的指示,身為噶舉弟子,應該念誦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其中的〈空行淨障文〉,也就是觀想各色智慧空行放光清淨罪障的那一段,傳統上會說念誦〈空行淨障文〉等同於念誦百字明咒,因此,如果每天能夠不間斷地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也是可以的。
我們現在修持大手印的行者都有因為渙散而中斷修持的問題,我自己偶爾也是如此,因此無論如何,每天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或做金剛薩埵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莫貪覺受,認出並安住於本覺
貪善覺受執著自解脫,惡念妄想淨歸法界中,
平常心中無取捨得失,祈願證悟離戲法性諦。(21)
之前談到不要貪著覺受,因為對於覺受的貪執,將會導致你投生到欲界、色界等天界的果報。如果貪執強烈,加上沒有好好保任修持,最壞的情況就是會從天界下墮,繼續在輪迴之中流轉。
這部祈願文當中,只是象徵性地提到禪修時會出現的一般覺受,然而因為不同的根器、身心條件等等差異,每個人也會經驗到一些只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個別覺受。這時不僅需要有經驗的上師帶領,自己也要隨時注意,不要貪著這些覺受。
不要貪著覺受的方式很多,這裡是透過祈願的方式,幫助提醒我們不要貪執覺受。總歸而言,禪修時無論生起什麼覺受,都不要貪著,唯一要做的就是認出覺受的本質,讓覺受成為禪修的助緣。
最理想的修持大手印,就是日夜精進不散亂地修持,不然至少每天要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好好修持大手印。不間斷地禪修,最終會幫助行者達到一種很好的狀態,就是覺受、證悟的無別。
一些初學大手印的人以為,開顯大手印,意味著會經歷到一些特殊的景象,例如出現光芒、體驗空靈或者見到殊勝莊嚴的景象。其實經驗大手印一點也不特別,那只是體會到自己的心性實相,僅此而已,然而這種經驗通常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傳統在教導大手印時,為了避免誤導弟子,因此開始時並不會使用「大樂」、「明光」、「無念」等等特殊的用詞,而是使用比較普通的用詞,例如「明」、「覺」、「本然」、「鬆坦」、「不造作」等等,藉此幫助弟子保持謙卑而禪修。隨著弟子的修持逐漸穩定,各種覺受和體悟生起之後,才會使用特殊的名稱,這樣比較不會造成問題。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