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課程.〈金剛總持簡短祈請文〉開示.第二天紀錄

法王課程.〈金剛總持簡短祈請文〉開示.第二天課程紀錄

時間:2012年2月27日(二)上午9:00-11:15
地點:大祈願法會舞台

    離欲知足,心才能真正自由    

    8:50,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二十一度母祈請文〉、〈噶瑪巴千諾〉。

    9:00,法王蒞臨會場,法王對佛行禮拜,陞座,大眾對法王就地行三頂禮。

    唱頌梵文〈三皈依〉、《心經》、〈七佛通偈〉、〈金剛經四句偈〉。

    唱頌本次課程主題〈金剛總持簡短祈請文〉:

    金剛總持帝洛那洛巴,馬巴密勒法王岡波巴,
    普明三世遍知噶瑪巴,四大八小傳承授持者,
    止達察派具德竹巴者,於甚深道大印得自在,
    達波噶舉無比眾生怙,於諸口傳上師做祈請,
    持有傳承記述祈加持。

    教云離欲即為修行足,於諸飲食財寶無繫念,
    斷離此世貪網之行者,無著名聞利養祈加持。
    教云虔敬即為修行首,上師開啟教誡寶藏門,
    於諸恆常祈請之行者,加持生起無偽之虔敬。
    教云無逸即是修正行,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
    住於任運無整之行者,遠離修之妄心祈加持。
    教云妄念體性即法身,所顯非真宛然而顯現,
    不滅幻有顯現之行者,證知輪涅不二祈加持。

    世世不離清淨上師尊,受用殊勝吉祥之法教,
    五道十地功德悉圓滿,願速證得金剛持果位。

    接著〈獻曼達〉:
    大地塗香敷妙花,虛彌四洲日月嚴,
    觀為佛國作供獻,有情咸受清淨剎。

    〈請轉法輪〉
    有情思想與心識,隨其差別而有之,
    大乘小乘與共乘,悉皆祈請轉法輪。

    法王噶瑪巴開示:
    首先跟大家說早安,今天是第二天的課程,昨天多跟大家分享了一些噶舉派的歷史,有些部分我想多做一些說明。

    昨天提到國師嘉察巴秋頓珠,他和這部祈請文的作者:本嘎蔣巴桑波,兩者同為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的上師;法王主要跟隨本嘎蔣巴桑波出家,而經典的學習、灌頂、口傳和教授的領受,多是跟隨嘉察仁波切學習。

    ■法王子蔣貢康楚仁波切

    還有昨天提到所謂「噶舉佛父子眾」共有六位,這六位要把噶瑪巴也加上去,也就是法王噶瑪巴自己加上五位法子(夏瑪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巴渥仁波切、哲霍仁波切),所以是六位。但是第十五世法王之後,第一世蔣貢仁波切羅卓泰耶的轉世,也就是第二世蔣貢仁波切親哲維瑟,投生為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洽多傑的兒子,因此從第十五世法王之後,「噶舉佛父子眾」就有七位,加上蔣貢仁波切這位法子,總共有七位。

    ■法王子蔣貢康楚仁波切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
    講到蔣貢康楚仁波切,他是得到佛陀授記的「五種知識的教示者」,同時也是一位「無分別教派」(利美)的持有者。「無分別教派」的名稱,應該是從蔣揚欽哲汪波和蔣貢羅卓泰耶兩位之後開始的,他們二位大力弘揚無分別教派。在這之前很少人用這個名稱。他們二位不僅是自己力行無分別教派,同時,真正無分別的去持有、保存和弘揚各個教派的法教,大力地保護許多珍貴的灌頂、口傳、教授的傳承,例「

    八大實修車軌」等傳承,可以說是由於蔣貢仁波切這樣努力之下,讓這些珍貴的法教得以恢復,並得到非常大的重視,可說是非常難得的。

    蔣貢仁波切有一本詳盡的「受法筆記」,當中記載了他曾經接受過的灌頂、口傳和教授,這些內容並沒有收錄在他的教言集當中,前幾年藏地編輯出版了這本受法筆記,大家有機會都應該多去閱讀、多去瞭解。我曾經聽說,蔣貢仁波切當時知道有些法教的口傳,只有一些不識字的老先生、老太太或盲者保有,但那些人不識字或是盲者,沒有辦法再閱讀了,當時蔣貢仁波切怎麼樣得到口傳呢?首先蔣貢仁波切念給老先生聽,再從老先生口中念出來,這樣才得到口傳。我們平時接受口傳很輕鬆,想想蔣貢仁波切是多麼不容易。

    像我們現在還會有馬爾巴的十三個續典傳承,噶舉裡面很多口傳教授傳承,我們現在還能接觸學習到,都是因為當時蔣貢仁波切的恩德。最近藏地才出版蔣貢仁波切的手稿筆記,很厚一本,甚至有幾千頁,這都是我們應該去讀誦學習的。蔣貢仁波切手稿大概是去年出版的。

    蔣貢仁波切寫了《五寶藏》為主的上百部典籍,當他八十歲多歲高齡時,寫東西手都會抖,還把筆綁在手上繼續寫。

    可以看到這樣一位長老,無分別地將一生都奉獻給佛教了、奉獻給利益眾生了。不僅如此,第一世蔣貢仁波切也預測到未來藏地會有許多障礙、法難,因此他撰著了〈雪域安樂願文〉。當時蔣揚欽哲汪波也叮囑弟子說,應該晝夜六時都要念誦這篇祈願文,這是為什麼我們在祈願法會中也會念誦這篇祈願文。

    可以看到蔣貢仁波切無論在佛法上或西藏文化上、或對於整個歷史、社會上,是如此用心地奉獻付出、關懷整個佛法和文化的一位長老。

    尤其互為師徒的蔣揚欽哲汪波和蔣貢羅卓泰耶相互之間的的清淨誓言,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五世大寶法王德新謝巴曾經授記說,任何跟蔣揚欽哲汪波和蔣貢羅卓泰耶結上法緣者,都會得到解脫。另外當時還有一位大伏藏師秋吉林巴,他們三人被稱為「欽貢秋三士」。都是推行「無分別教派」的大成就者,秋吉林巴是因為欽哲汪波和第一世蔣貢仁波切,而變得非常出名,所以,蔣貢仁波切不僅是在岡倉噶舉中這麼重要,他的佛法事業可說已經無分別地遍及到所有教派裡了。

    第二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蔣揚欽哲維瑟:
    接下來講到第二世蔣貢仁波切,叫做蔣貢欽哲維瑟,他是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卡恰多傑的兒子,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對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有非常強大的信心,從他的傳記可以看得出這一點。因此,他們二人討論之後,說好第二世蔣貢仁波切會是第十五世法王的孩子,因此,並不是有了孩子之後,才自己說那是蔣貢仁波切的轉世。

    第二世蔣貢仁波切戒律精嚴。我曾經聽說過,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日佩多傑在實修大手印時,有些地方不是很瞭解,特別迎請第二世蔣貢仁波切來,請示這方面很多問題而得到解答。

    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出家戒傳承,是源自司徒貝瑪旺秋;然而大手印的指引,是從第二世蔣貢仁波切處得到的。因此,他們二位同時列於實修傳承當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甚深的意義。第二世蔣貢仁波切是非常殊勝的一位上師,心性這麼調柔、戒律這麼精嚴,具備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大的慈悲。因為他是第十五世法王的孩子,地位比較高,當時也有人擔心他會不會被寵壞?但是沒有。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確吉僧給:
    談到第三世蔣貢仁波切,相信各位都是很熟悉的,他實在是一位太了不起的一個人了,他成立了隆德寺佛學院,圓滿了上師一切心願,也就是他的上師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所有的心願,蔣貢仁波切都盡力去完成,尤其當第十六世法王生病的時候,圓寂前,都是他不斷在照顧。我也是聽說的,就是第十六世法王圓寂前,曾經告訴蔣貢仁波切說:「你這麼照顧我,我這輩子沒有辦法回報你的恩德了。」

    之後隆德寺也好,岡倉噶舉也好,都遇到很多困難和紛爭,也就是蔣貢仁波切這樣的勇氣、付出,去照顧整個教派和傳承,但各位知道他之後是車禍往生了。很多人說如果他還在世的話,我們岡倉噶舉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了。由於他是這麼的無私,這樣了不起,因此很多人都特別敬愛蔣貢仁波切,可以說他現在都還活在大家的心中。

    當時蔣貢仁波切在照顧十六世法王的時候──那時我也不在啦,我也是聽說的──十六世法王圓寂前,就告訴蔣貢仁波切說,「你這麼照顧我,這輩子真是不好意思,沒辦法回報你的恩德了」,這樣說完不久就圓寂了,有這樣一段故事。(法王說到這裡,長長地說了一聲:「哦~呀!」)

    第四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確吉寧瑪:
    接著要講到第四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這一世的仁波切是我認證的,認證他時我自己年紀也很小。以前我在藏地時有一些祖古認證上的限制,但無論如何,我直接、間接的也認證了許多仁波切,大概有四十多位。我也盡力在認證時向三寶、向祖師祈請,所有認證當中,我自己最有信心且感受最深、最清楚的,就是認證第四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當然其他仁波切也是認證了,有的很清楚,有的也不太清楚,無論如何,我都深深祝福所有被我認證的仁波切們,他們也能夠好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但在這四十多位中,真正最清楚的就是第四世蔣貢仁波切,我深信,未來仁波切在佛法、尤其是噶瑪岡倉的教法的弘揚上,一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這也是我最深的祈願。

    今天在這裡,尊貴的仁波切也來到了現場,所以我也有一個請求,所有護持的朋友、施主們,希望你們也能夠像照顧我一般的多照顧他、護持他,他不像我,現在身處在這麼多問題、紛爭中,未來我自己是不是能做到那麼大利益眾生的事業,也都不知道,因此希望你們多關心、多護持我們的第四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今年2012年,是第三世蔣貢仁波切圓寂二十週年,明年2013年則是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是誕生兩百年的紀念,因此我希望下一屆(第三十屆)祈願法會的主題,就是歷代蔣貢仁波切和他們的事業。

    ■佛法難得,以平等心包容紛爭

    這次課程我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歷史和故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法真的很難得,首先我們看到珍貴的佛陀教法,是釋迦牟尼佛從過去生、無量的三大劫苦行、努力,因此才有這樣珍貴佛法傳於世,不僅如此,再想一想,藏傳佛教也都是由於過去歷代祖師、成就者、智者們努力之下,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而在這當中,我們岡倉噶舉這個教派,並不是多大、多了不起的一個教派,但看看過去岡倉噶舉的祖師們,也真是歷代大師輩出,他們具大悲心、努力弘傳佛陀正法,尤其因為他們這麼甚深清淨的願心,讓我們岡倉噶舉教法流傳至今,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想想真的不容易啊!我們現在身為岡倉噶舉的一份子,應該了解這個傳承的殊勝功德,依照上師教言去修行,這樣傳承的不共加持和功德,才會在我們心中生起,不然如果只是理所當然、糊里糊塗、不清不楚的學習,是沒有辦法生起多少功德,也沒有辦法得到多少傳承的加持。

    大家也知道,我們岡倉噶舉的確有許多問題產生,尤其噶舉佛父子眾當中,我也很難說問題到底是什麼,當然有時候從凡夫的角度去說、去想、或者去看這件事,的確都會有很多對於自他的貪心、嗔心的分別妄念。

    但我自己覺得,身為噶舉一份子,真的都應該帶著正面、如法的思考來回應這些事情。因為這些傳承噶舉佛父子眾,都是在實修噶瑪岡倉傳承、噶舉金鬘傳承當中這麼重要的上師,噶舉教法的根本就是他們。所以我覺得面對這些紛爭,要以正面的心來思考,而不要以凡夫的世俗心來判斷。

    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的情緒、煩惱,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去尋求眼前的一些利益,這麼做或許也的確能夠得到一些小的利益,但是這樣下去的話,整個噶舉傳承都會腐爛,然後消失的。

    尤其我們都說自己是修持佛法的人,都在觀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真的應該要去實行,四無量心其中一個就是「平等捨」,也就是對於怨親都要盡力減少自己的貪瞋,學習平等去面對,這是很重要的,再困難都應該試著降伏自己的心。

    我自己也是要這麼做的。我遇到這麼多問題、這麼多紛爭,不要太在乎別人怎麼說,那個並不重要,重要是自己的態度,自己有沒有保持關懷他人那一念善心,別人是黑的,我不用變成跟他一樣黑、變成不好的,我總是這樣提醒自己。

    整個噶舉教派,都是噶舉佛父子眾、歷代祖師,以清淨實修而延續保持到現在,所以要瞭解:只要捨棄了某部分,就是毀壞整體噶舉教派的一部分。事實上我不需要多說這些,但我現在持有「噶瑪巴」的名號,所以我有這樣的責任,偶爾要在這裡跟大家提醒一下。

    ■正行:離欲、虔敬、無散

    接下來進入到祈請文正行,就是守護自心,包括離欲、虔敬、無散逸。這守護自心的三個部分,就是:「離欲是修行足」、「虔敬是修行首」,還有「無散逸是修正行」。

    • 離欲
    教云離欲即為修行足,於諸飲食財寶無繫念,
    斷離此世貪網之行者,無著名聞利養祈加持。

    首先講到「離欲」。藏文叫做「顯落」,有時有許多不同的翻譯,例如「厭離心」、「出離心」等,離欲其實是什麼呢?用一個比較不雅的比喻,這種感覺就像你走在路上時,一腳踩在大香(糞便)上的時候,會有一種很不舒服、甚至想要吐的感覺一樣,這就是離欲的意思。不然如果理解成為「厭世」,那就不太好了,因為那似乎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很消極、很厭世,不是這種意思。

    過去雪域一切金剛乘的頂嚴,大瑜伽士札巴蔣采,他曾經開示出文殊菩薩的口訣──「離貪四教法」,也就是:
    若執此生,即非行者;
    若貪輪迴,即無厭離;
    若貪自利,即非菩薩;
    若具執著,即非正見。

    這四種教法,跟無比達波仁波切,就是岡波巴大師所說的「岡波巴四法」,可以說重點是一樣的;一個具備福緣的人,在修持成熟、解脫的圓滿正確的法道時,需要圓滿具備開頭、結尾和中間。在這三個階段都圓滿的情況之上,要懂得如何抓到重點的去學習和修持,不能繁雜無章;抓到重點並進而斷捨貪執時,那自心就是向法了。

    片面的、部分的離欲,對於修持沒有真正有幫助,我們需要具備的是真實的離欲。例如餵草給肉食動物,牠們是不會吃的,因為牠們天性不吃草,反過來給草食動物吃肉,牠們也不會吃的。以上例子雖然都是離欲,但都不是真實的離欲,因為並不是透過刻意的修持而離欲,而是天生就對那些東西沒有貪欲。這種離欲是沒什麼用的。

    接著講到真實的離欲。每個人依照各自的情況,會有不同程度的離欲。以下士夫、初學佛法者來講,至少他們要做到的離欲就是捨棄對於今生的貪著;下士夫可分為主要和一般的下士夫,這裡指的是主要的下士夫。接著進階到中士夫,要對整個輪迴厭離;上士夫的厭離,就是要厭離寂滅邊,不會只躭著寂靜之樂。我們可以知道,一開始不需要就講得太高深,而是要看自己情況,至少先厭離今生,先從自己的程度開始去做。

    當我們講到要捨棄此生,最基本的這種厭離、離欲,就是第一個:下士夫要試著做到捨棄、斷除「對今生的貪著」。這說說滿容易,但要做到不容易,我們要先想想,所謂「捨棄此生」的標準是什麼?有時候還不容易講呢!我有一些講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我的想法是:我們常會說「我要修持佛法、我要修行」,要先知道一個重點,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目的是為了長遠的未來的生生世世,而不是為短暫、今生的利益而已,這是首先要知道的。

    如果只是為了今生過得好,並不需要佛法修持,很多世間法也可以帶來今生短暫的利益,這些世間方法也就足夠你了。但對於修行者來說,也瞭解到不是短暫一生而已,不會今生結束就沒有,而是更長遠的生生世世的要面對的,這時候就需要佛法修持了。所以修持佛法我們要具備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長遠、未來的生生世世的。次要的今生的衣食,也是很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人顛倒了主要、次要的生命目的,剛好顛倒,因此並不是真正修行者;要知道修行人主要的生命目的,是佛法修持,那才是生生世世的長遠安樂,次要的是今生的短暫安樂、衣食,我們常常會顛倒了,這個要清楚知道。

    這裡要強調一下,主要、次要都是需要的,不然有人會覺得一聽到要捨棄此生,什麼都不需要了,不需要衣食,不需要各種東西,然後一絲不掛的去修行,這樣也不行,像過去密勒日巴尊者卻是做到了,但是我們照這樣去做,是很難的,想一想,在那麼高的雪山上,天氣是那麼寒冷,穿的只是一身布衣,吃的只有蕁蔴,孤身一人,住的是山洞,一般人是無法這樣做到的,一般人不然就是餓死、冷死或病死

    所以有「主要、次要」目標是很重要的,佛法修持時,我們要知道主要目標是什麼?主要目標是要具備能幫助未來生生世世的安樂,次要是今生安樂,如果你是一位商人,你會瞭解到,不論生意好不好,都不會對你的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你會知道這是短暫安樂,重要的是長遠的目標,透過佛法修持,而能夠生生世世在修行道上前進,最終得到解脫,這是最重要的。

    以上,這就是對於所謂「厭離此生」、「捨棄此生」、「離欲」,我的一點想法。

    剛剛講到的,是針對相信有輪迴的人,當然還有很多朋友不相信有來生,他們也還是可以修持離欲、厭離心。剛剛講到,佛法中提到修行人的三種類型,也就是三種士夫,其中下士夫有分兩種,主要的下士夫和一般的小士夫,主要的下士夫是相信輪迴者的修持方法;針對不相信輪迴來生的行者來說,屬於一般下士夫或一般初學者,也是可以修持佛法的。

    這個方法,我想做一個比喻,就像在這裡,很多人前來參加祈願法會,尤其這麼多僧眾來到祈願法會,許多是我們祈願法會邀請的,也有很多是從其他地方前來共襄盛舉的,但也有很多「相似僧人」也來參加,總之很多僧人來參加。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為什麼要參加祈願法會?是因為茶很好喝來的?或者這裡供養很多?或許有些人是會這樣想,就好像你們會看到沒有茶時就沒有人,一有茶時都來了,如果是為了餅、為了茶、為了供養金而來,這祈願法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不會是殊勝的,因為大家都已經落入到物質的執著裡去了。

    其實我們應該要帶著一個心態來,也就是不論有茶也好、沒茶也好,我來到這裡,就是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不要再像以前一樣,要讓自己有所進步,就是為了世界、為了所有的生命祈願和祝福,這是一個這麼難得的機會,在聖地一起祈願,因此要盡力,盡力很重要。我們無法像是佛一般的圓滿發願,但起碼盡力來做,就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我們沒有落入到世俗欲望當中──就像這樣的態度,這就是離欲的開始;就算不相信有來生,每一個當下也可以這樣來修持。

    當然一個人要有足夠福德資糧才會相信有來生,但無論如何我們要懂得放下,離開執著,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會這麼痛苦,就是因為我們太執著外在物質,執著以為外在能夠給我們快樂,這是最大的錯誤。

    這尤其發生在許多物質進步發達的國家、很多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我們會看到人們活得更苦、壓力也更大,他們都會說「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不快樂」,因為我們太執著外在。我們要知道快樂在哪裡?快樂需要我們靜下來,在心中找尋,有知足的心,願意向內尋找快樂,就做到了離欲的第一步,就是出離對此生的貪著了。

    這裡說「離欲即是修行足」,有時也會說:「離欲即是修行主」。修行要交到好「主人」手中,才會修得好,如果這個主人自己心術不正、或者很貪著此生,所有的修持都會亂掉,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那他所有禪修也都不會正確。

    所以我們要將修持放到正確的主人手中──那並不是另外一個人,其實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自己的心要準備好,成為正確的主人,這是很重要的。當自己能夠做到這種態度,不貪著、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所有修持都就會導正在正確的修持道路上,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有時候也會說「離欲即是修行主」,離欲就是修行的主人──這是另一種比喻。

    〈金剛總持祈請文〉中說:「離欲即是修行足」,也是很好的比喻,修行足要走在成佛道路上,這是一條長遠道路,需要強壯、健康的雙腿,才能夠走長遠的路,所以我們也需要強壯的腿,就是一種真實的離欲、一種真實的出離心,唯有以真實的出離心當一開始的初發心,才能夠讓你能夠長遠、穩固的走在修持道路上,這裡比喻「離欲、厭離」就像是修行的雙腳一般。

    講到離貪的比喻,有些比喻有時太高深了,我們做不到,但我們還是說一下。過去有位祖師仰昆巴大師,是一位竹巴噶舉大師,他是戈倉巴大師的弟子。戈倉巴大師曾經讚嘆說「和我無二無別的徒子仰昆巴」。有一次陽昆巴大師閉關做水食子供養時(那是一種財神供養),當他修水食子、倒水食子時,泡泡中出現一個黑財神、一個黃財神──我們會想:「哇,這麼容易,倒個水、出個水泡就有黑財神、黃財神?」

    財神問陽昆巴大師說,「大師你要什麼成就?我都可以給你。」

    大師回答說:「我在這樣一個空空的山洞、獨自一個人,什麼財寶都從天而降,我什麼都有、什麼都不需要,如果你有任何財寶,就給那些貧困需要的人吧。」

    你看陽昆巴大師回答得多好!想想我們有時候修財神,七七四十九天,修得滿頭大汗,努力的東念西念,一個財神都念不到,但這樣一個真實實修者,離欲、厭離此生的行者,由於不貪著今生的各種物質、財寶、衣食,就算財神出現在面前,也不會貪著,這就是離欲、出離心的一個好例子。

    過去還有一個故事,是大成就者鄔金巴大師,他是噶瑪巴希的弟子,同時也是戈倉巴大師弟子,戈倉巴大師曾經讚嘆他為「清淨戒行和我一樣的行者。」

    鄔金巴大師第一次去印度時,就在菩提迦耶這裡見到大自在天的兒子──象鼻財神,象鼻財神告訴大師:「我可以成為你的護法,你要給我供養。我的成就法就在印度,如果你能帶回去的話會很好。另外,你要住在菩提迦耶三年,我會將世界的三分之一分給你。」不知道那是指印度的三分之一,還是世界的三分之一。

    鄔金巴大師回答說:
    • 要供養你,必須要用肉和血供養,這我做不到;
    • 我也不需要護法,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 我要在這裡住多久,這是我自己的事,不干你的事;
    • 你說要給我世界的三分之一,我是一個修行人,不需要三分之一個世界,這也與我無關。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什麼呢?都要得到自由,不是嗎?「離欲」的欲,在這裡比喻說是一種牽絆,會捆縛住我們,我們都想要自由,不自由就會痛苦,自由就會快樂,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知道的,但我們都太放不下了、太貪著今生的各種東西、物質了,以至於完全被牽絆、限制住,沒有自由,我們就好像是今生各種物質的僕人,只能聽命行事,而沒有任何行動自由了。

    這種比喻很好,貪欲執著就好像繩子一樣,就像牧區為了不讓牲畜牛羊到處走,常會把牠們綁在木樁上,有時想想,我們就好像那些動物一樣,被自己的貪欲和執著的繩索捆縛住,而失去自由。

    以下這個故事我曾經講過,現在再講一次:曾經有一位富人和一個乞丐,每天晚上富人都會算錢,因為賺很多錢,每天都很忙在算錢;但看到外面那乞丐什麼都沒有,還要去乞討,但回到住處卻可以整個晚上都在唱歌,富人心裡就很不平,想道:「我這麼富有都不會唱歌,那乞丐怎麼唱得出歌呢?」有一天他就想試試看,就拿一個如同羊頭這麼大的黃金,偷偷趁乞丐出去時,放在乞丐住的地方。

    乞丐回來時看到,「喔,怎麼有這麼大一塊黃金?一定是什麼人忘了,我明天最好還給那個人」,後來想想,「也有可能三寶給我的哩!是給我的特殊加持,還是留著吧?」後來又想,「我有這麼大一塊黃金,明天可以賣了蓋個好房子……」東想西想,結果就忘了唱歌了。富人目睹這一切,他才清楚知道自己唱不出歌,原來就是被物質限制住了。

    就像這故事一樣。相信大家也都是很忙,一生當中沒日沒夜的工作,有時候想想我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被主管、上司罵都甘願,我們都能夠忍下來,原因是什麼?有時候我們其實忘了,我們的目的和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得到快樂;但有時候我們迷失了,本來希求物質帶給我們快樂,結果太執著這些物質,反而不開心了,就像有些人一失去工作,就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就自殺了,或說沒有錢就受不了,覺得人生沒有目的了。希望上面這個故事也可以提醒我們,讓我們想一想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離欲即為修行足」真的是很重要的。

    11:15,第二堂課圓滿。

    〈迴向〉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服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

    〈發菩提心文〉
    勝菩提心寶,未生令生起,
    生已毋退轉,願輾轉增長!

    (藏譯中:堪布丹傑/中文報導:馮復華、黃靖雅/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Filip Wolak)

影片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