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第1堂課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15714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年6月5日
大家好!很高興能在「一心講堂」跟大家溝通,「一心講堂」是專門以中文授課的一個平台。這次的第一堂課選擇講述《菩提道燈論》,大家可能還記得前幾個月的春季課程當中,我也曾經提到過,希望可以進行一次中文的授課。現在終於有機會,也有時間可以在這裡,正式開始這次中文的課程。
講說動機與目的
我記得我人生當中第一次有系統的中文講課,應該是《心經》的課程,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從那時候到現在這麼長時間以來,也沒有再安排對大眾的有系統的中文課程,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認為自己的中文還不夠好,尤其是要講解這些比較系統的、學術的,或者說比較完整的論著的話,一直都覺得好像還沒有足夠的勇氣來完成。
前一陣子,我大概用了半年的時間,進行了有點類似實驗性質的中文小班授課。課程結束之後,自己覺得效果還不錯,覺得自己的中文經過了課程的鍛煉,有了一些提高和進步,而且也覺得自己更有把握和信心去用中文授課,所以就有了這次中文課程的安排。加上現在疫情的關係,大家基本上很難再碰面,也逐漸變成了網路授課的趨勢和潮流,於是我就萌生了這次透過網路進行授課的想法。想借此機會,能夠系統地講一些佛法的內容,而且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學習到的一些知識,慢慢地全部分享給大家。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說明,為什麼這次中文課程要選擇講述《菩提道燈論》?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一個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我接觸到的很多人當中,尤其是一些講中文的人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好像缺少一些關於佛法,尤其是對藏傳佛法整體、系統的瞭解,及缺乏一些非常基礎的佛法知識。可能是因為中文環境中,這種由淺入深、系統地教授佛法,特別是藏傳佛法的課程,並不是特別多。加上佛法當中有一些類似於哲學的內容,其實也不是很簡單,不是很容易暸解的。因此,我發現很多人可能都缺少這種對佛法比較完整的,或者說有步驟的學習和瞭解。對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法,缺少基礎的佛法知識。
當然,有些人只是缺少基礎佛法知識,但有一些人就是屬於誤解,或者說他們的暸解不太正確、不太準確。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次「一心講堂」的課程,尤其是《菩提道燈論》這部著作,對於那些無論是從來沒有接觸過藏傳佛教的人,或是入門的初學者,還是一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法友,都可以從零開始,有系統、有條理、由淺入深地瞭解和學習藏傳佛教,打好一個非常扎實而且正確的理論基礎。不過,就算是已經對藏傳佛教比較瞭解,有一些修行或比較熟悉的人來說,我覺得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能更加有系統、更加全面,而且更有次第和規範地去學習的一個機會。因此,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能按部就班、慢慢地,跟我們一起來探討,一起來學習。
雖然我自己沒有受過太多正規的教育,我的中文也只是小時候學了一些沒能好好學,所以中文水平不好,雖然會說一些中文,也在努力能說得更好,正好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佛法的知識,尤其是一些我認為大家可能會比較需要的,但是在中文中比較缺少的內容,或者說是一些藏傳佛法的基礎知識。我希望透過這個課程,能夠讓大家建立起一個非常完善、正確的,對於佛法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一來,我自己也覺得能夠為大家做一些事情,就會覺得非常的幸運和欣慰!
以《菩提道燈論》授課緣由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中的論著、口訣或者教義,數不勝數、千千萬萬,為什麼我們這次的課程要特別選擇《菩提道燈論》呢?
首先,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菩提道燈論》是一部最能代表藏傳佛教的著作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是由於這部論著的作者。那麼,《菩提道燈論》的作者是誰呢?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一位印度的班智達、印度的學者,也是一位高僧,他可以稱為是藏傳佛教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印度高僧及學者。比如說蓮花生大士,他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和貢獻,也是無人能及的,但是他並沒有留下像《菩提道燈論》這樣的一部著作。雖然阿底峽尊者撰寫了很多其他的論典,不只是《菩提道燈論》,但是,最根本、最核心或者說最完整的一部著作,就是《菩提道燈論》。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菩提道燈論》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藏傳佛教的一部論典。首先,它的作者——阿底峽尊者,是「噶當派」的祖師,而噶當派又是最早的藏傳佛教宗派之一,比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等等的大宗派,都還要早期的一個宗派。因此,如果從一個非常概括的角度來講,《菩提道燈論》是現代很多宗派形成之前就問世的一部著作。正因為如此,無論是現代的四大教派,或其他各個教派當中,它也是一部各派所公認非常有權威性的一部著作。比方來說,一些噶舉派的論著,可能其他的宗派並不會完全認同,而《菩提道燈論》卻是幾乎每一個教派都會承認和接受的一部著作。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燈論》重要之因
根據格魯派的祖師、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所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他提到了《菩提道燈論》的重要性。他認為:《菩提道燈論》比起阿底峽尊者的其他著作更為重要,是最根本、最殊勝,而且是最完整的一部著作。為什麼這麼說呢?宗喀巴大師提出了三個原因:
一、顯密均攝
第一個原因,宗喀巴大師說是因為,《菩提道燈論》是顯密均攝。普遍來說,很多論典都是只講述大乘教義或密乘教義等等,是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論著,比方屬於顯宗只講顯宗,屬於密宗只講密宗。但是,《菩提道燈論》不一樣,它不僅僅是沒有針對性的只講顯宗或只講密宗,反而同時涵蓋了「顯、密」二乘的內容,並且也包含了「小乘、大乘和密乘」三乘的內容。
我們知道很多人一聽到藏傳佛教,馬上就會聯想到密乘、密宗;或者很多人會覺得,藏傳佛教基本上都是關於密宗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修密。其實不是這樣, 藏傳佛教不僅僅是修密,也不僅僅只有密宗,實際上它是三乘都涵蓋、都包含在裡面的。比如藏傳的佛學院都需要系統和完整地學習「五部大論」,這五部大論裡面所講的純粹都是顯乘的內容,幾乎沒有什麼密乘的內容。我們知道,顯乘不僅僅包含了大乘的教法,也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像「阿毘達磨」也都要學習。因此,有些人認為藏傳佛教不包括小乘,或者藏傳佛教只修密法,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在藏傳佛教的寺院當中,這種需要系統、完整、有次第地學習,類似五部大論這種佛教理論的教育系統,在三乘佛教當中都是比較少見的。所以,要學習藏傳佛教,絕對不僅僅是要專注於學習密乘,也不僅僅是要學習大乘的教法,而是「小乘、大乘和密乘」三乘的法教都需要去瞭解、學習和修行的。這就是藏傳佛教一個獨特的地方。
那麼,回到《菩提道燈論》來說,它就是這樣一部涵蓋了「顯、密」,涵蓋了「大、小、密」三乘佛法的論著。為什麼呢?阿底峽尊者認為,作為一名佛學的修行者,三乘都是必須要去學習的,尤其小乘也是必須要學習的。只要是佛法,作為一名修行人,沒有哪一乘是不需要學習,要扔掉的、要捨棄的,沒有!都是應該要去學習和實踐的。因為三乘之間是互相補足,或者說是相輔相成的這樣一種關係,而不是說某一種教法是獨立存在的。不是你學習了大乘,就不用學習小乘或者其他的這些法教,並不是這樣子的。這就是宗喀巴大師覺得《菩提道燈論》是所有的阿底峽尊者的著作裡,最根本最完整的原因之一。
二、調伏自心為要
《菩提道燈論》重要的第二個原因是,宗喀巴大師說是「調伏自心」為要。因為《菩提道燈論》的核心內容或者說它的主旨,是在調伏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就是進一步提高我們自己的內心,以及精神的內心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菩提道燈論》是以「調伏自心」為根據和宗旨而撰寫的一部著作。
我們都知道,有些佛教的論述是非常學術性、理論性的,主要的內容並不是直接講說如何做到「調伏自心」,如何去修心?如何去修自己的心、修煉你的心?而是用一種學術的方式去闡述佛法,對我們來講,這可能就比較難懂或者很難去應用。但是,《菩提道燈論》雖然是一部論典,使用的是比較直接的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去「調伏自心」。因此,對入門的或初學者來說,就更加容易學習、掌握和理解,也更實用、更實在。如果是一部純理論或者是純學術的著作,可能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就不是特別實用,很難一下子就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菩提道燈論》尤其非常適合我們這些現代人來學習,因為它不僅涵蓋面很廣,而且是特別以「調伏自心」為主旨,對我們來講就能更容易操作和實修。
三、結合「甚深見派/中觀」、「廣大行派/唯識」
宗喀巴大師說的第三個原因是什麼呢?以甚深見派跟廣大行派,或者用另一個術語是中觀和唯識派來說,《菩提道燈論》包含了顯密的內容,大、小、密三乘的內容,而且不僅如此,阿底峽尊者將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或者說是中觀派和唯識派,這兩個大乘主流思想的宗派、兩部的內容,也都結合、歸納在《菩提道燈論》裡面。甚而在阿底峽尊者自己的上師當中,有一些是精通中觀的上師,有一些是精通唯識的上師,他也把從精通中觀的上師那裡得到的口訣,和精通唯識的上師那裡得到的口訣,融合在一起,都寫在《燈論》裡面了。因此,《菩提道燈論》是一部有非常廣大包容性的著作,把兩個大乘的主流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普遍性,內容豐富、完整地彙集了所有大小乘修行的要點和關鍵點。這樣的一部著作,是非常與眾不同、非常殊勝的!
《菩提道燈論》之與眾不同
以上的內容,講述了為什麼《菩提道燈論》在阿底峽尊者的許多著作當中,是最為根本和完整的。接下來講解,相比於其他論典,不僅是阿底峽尊者自己所寫的論典,這裡還說是所有藏傳佛教的論典,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的佛法論著當中,它也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菩提道燈論》這麼的與眾不同呢?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總結了四個原因,接下來我們說明一下這四個原因。
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菩提道燈論》如果和其他論典比起來,格外重要和殊勝的原因,或者說它獨有的特點有四個,第一個原因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什麼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呢?這個原因簡單來說,就是說它能夠使我們瞭解和通達,所有聖教之間的關係,都不是互相矛盾的,都不是互相抵觸或者違背的。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呢?
聖教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裡提到的「聖教」。「聖教」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在藏文的原文中並沒有「聖」這個字,只有「教」,指的就是佛教或法教。所以,這裡的「聖教」指的就是「佛陀的法教」。「法教」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那些想要證得解脫的,無論是人也好、天也好、任何想要解脫的眾生,都應該要知道、應該要斷除、應該要現證、應該要學習的所有內容,這些內容要能沒有錯誤、沒有顛倒,也就是要完全正確、準確地能講說出來的法,換句話說,就是「佛陀所講說的法」,這就是「聖教」。
無違
接下來是「無違」一詞。「無違」是什麼意思呢?「無違」,換句話說,就是互相之間不矛盾、不違和、不違背、不抵觸,這麼一個意思。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我們應該要瞭解,佛陀所講的這些法教,無論是大、小乘,或任何一種法教,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成佛的方法。
總的來說,有些佛陀所講的法是屬於比較基礎、根本,或者說是比較核心的內容。而有些法教,是具有補足、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無論怎麼說,想要成佛的話,這些方法都得學,都得修行。特別是對於一位菩薩來說,他的目標或者說願望,是能夠幫助和利益一切眾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就必須去攝受不同種姓和不同根基的對象,各種各樣的眾生,無論是大乘種姓的眾生,還是聲聞種姓的等等。這裡的「種姓」不是印度階級中的那種種姓,而是指在佛法的精神層面,不同的境界或者不同的根基。因此,作為一名要普度眾生的菩薩,他是要去利益一切、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眾生的,而不應該只是去攝受那些大乘種姓的眾生。所以,菩薩需要做到因機施教,從而去滿足不同眾生的需求和情況。
大乘菩薩不僅要去度化大乘種姓的眾生,同時,也要去度化小乘種姓的眾生。在這樣的前提下,想要做為一名菩薩,就必須得瞭解三乘所有的法教;也就是說,要了知、瞭解三乘法教,是一位菩薩能夠實現自己度化眾生這個目標最關鍵、最重要的工具和途徑。我們不能覺得自己是大乘的弟子或大乘的修行者,就覺得不需要去學習小乘的經典,看不起小乘的法教,這樣想是不對的。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會有這樣小看或貶低小乘的想法,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大乘、小乘之間是互相違背的,或者認為兩者之間是不相容、相互抵觸的。因此,這裡所說的「一切聖教無違」中的「無違」就是這個意思。大小乘之間不是互相矛盾的或不相容的,兩者之間實際上是相互非常契合的,是我們都必須要去學習和修持的。
一般來說,想要學習大乘佛法、想要進入大乘佛門的人,入門或學習的著手點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共」的學習。「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跟「小乘」共同的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小乘的法教,也是作為大乘修行人應該要去學習和修行的,而這其中「獨自寂靜樂」這樣的一小部分可能不太需要之外,其他的都要學習。總之,就是小乘的內容,也都是大乘弟子需要去學習的,而這些也可能都是非常基本的修行。
第二部分入門要學習的就是「不共」。「不共」就是指小乘不需要學習,而大乘修行人必須要修習的內容,就是跟小乘沒有什麼太多關係的。總之,要進入大乘佛門,我們不僅要學習和修行大乘法教,同時,也要學修小乘的法教。
阿底峽尊者的一位弟子,也是噶當派的祖師——仲敦巴,他曾經說過:「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這句話是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到的。其中「四方道」這個詞,可能不是特別容易理解,在藏文中它是對「完整的教法」的一種比喻,像是一個四四方方的方形一樣,非常完整、全面的意思,也就是說,包含「小乘、大乘、密乘」三乘完整法教的意思。仲敦巴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句話,來讚頌或讚美自己的上師呢?因為他覺得:能夠做到完整、全面的瞭解和通達三乘所有法教,去學習和修持一切佛法,這樣的人就是我的上師——也就是指阿底峽尊者。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時候,是不同的宗派或佛教宗派都公認的,而且是大家都尊重的這麼一位高僧。我們也知道,在印度,大乘、小乘之間很多不合的情況,小乘裡也有很多部派,像是有部、大眾部,之間也不會互相承認、互相尊敬,一直都有矛盾。但是對阿底峽尊者來說,他對大家都很尊重,不分三乘、不分部派,尊重所有的人,所以大家也非常的尊重他、恭敬他。這就是阿底峽尊者個人的一種魅力,個人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因此,這裡說大乘、小乘都是需要我們去瞭解、學習和通達的。我們瞭解、學習和通達之後,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絕對不是互相違背,或者說是互相抵觸的。那麼,《菩提道燈論》就具備了這樣的特點。它涵蓋和講說了三乘中所有的要義和重點,所以它是特別的殊勝、特別的與眾不同,我們應該好好地去學習,而且要學會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謝謝!
年度新聞
- ► 2024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