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法王噶瑪巴「慈悲的力量」課程第一堂

20181027_法王噶瑪巴「慈悲的力量」課程

法王病中說觀音法門,慈悲利他即是觀世音

時間:2018年10月27日上午
地點:加拿大多倫多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主辦:KARMA SONAM DARGYE LING TEMPLE

今天,我們在加拿大的大城市多倫多,相聚一堂。首先我要問候皈依處──僧伽大眾,各位朋友,還有遠道而來的法友們,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我沒有辦法來到加拿大為各位講課,心中感到很慚愧,因為這次活動已經計畫了很多個月,尤其很多人為了上這次的課程,是從很遠的地方過來的,花了很多旅費,舟車勞頓來到這裡,也耗費了很多心力和精神,但結果我卻無法到場,實在感到很不好意思。

其實在我是在準備出發到多倫多的時候,身體感到不適,當時醫生就說,暫時不要搭乘飛機。因此只好暫時延遲行程。但我還是覺得課程還是要舉行,因為這麼多人前來,不能讓大家空手而歸。大家之所以前來,都是為了佛陀的教法、正法而來,並不是為了我個人而前來。我覺得我個人是否出席其實微不足道,而正法的聞思是更加重要的,無論如何各位不應該中斷聽聞和思維佛法。因此依照原訂計畫,我會為各位講解四臂觀音實修儀軌──《利生遍空》的觀修方式,再加上一些簡略的佛法內容。

■想要「離苦得樂」,要從「止惡行善」下手

一般來說,一切有情眾生,一切具有心識的生命,不僅人類,一切生命都想要離苦得樂。就像同舟共濟的乘客一樣,無論老幼、貧富、美醜,外相上有再多的差異,但都有著同樣的目的地和目標。就人類而言,我們有不同的膚色、長相,動物界的差異是更大的,雖然大家的外相各有不同,但是內心的感受,對於苦樂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都想要離苦得樂。

雖然都想要得到快樂,但是卻遇到重重困難;想要離開痛苦,也遇到重重困難──這些困難來自哪裡呢?這是因為雖然想得到快樂,卻不知道快樂的因是什麼,所以無法在快樂的因上著手努力。同樣,雖然想要斷除、遠離痛苦,但是無知於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像我們生病的時候,誰都不想生病,但如果不知道病痛的因緣,僅僅是厭惡病苦,也無法幫助我們消除病苦。因此,問題就出在於不知道如何創造快樂的因,不知道如何消除痛苦的因。因此我們心中的所想,和實際的作為總是相互違背,或者說我們的夢想和現實就產生了落差。

每一個生命,無論對於苦樂的因緣了解是深是淺,都會盡己所能地離苦得樂。尤其我們人類來說,和其他生命不同的特點在於,我們具有知道取捨的智慧,明辨是非善惡的智力。因此佛教當中,會提到「人身寶」,意思是得到人身,投生為人,就像珍寶一樣難得,因為人類具有如此特殊的智慧。然而不僅如此,進一步來說,僅是得到人身還不算是真正的難得、有意義,而是當你知道如何創造快樂的因──善,斷除痛苦的因──惡,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身寶」。

關鍵就在於,我們要能明辨善惡、取捨,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但僅僅這樣去想沒有用,一定要正確地在苦樂的因上下手,也就是真正做到止惡行善。果上我們都知道要離苦得樂,但問題卻是因上不知道如何止惡行善。因此因上的取捨即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經典特別強調止惡行善。

■做個「慈悲利他」的人,才是實修「觀音法門」

這次的主題是四臂觀音實修儀軌。首先我們要認識何謂觀音菩薩。佛教當中,尤其大乘的佛教,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只要是大乘佛教的法脈,大概沒有人沒聽說過觀音菩薩。很多人以為觀音菩薩是某位神明。但什麼是觀音呢?首先觀音是一位菩薩的名字,但是,所謂「修持觀音法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觀音」有觀護、照看眾生的意思,意思是無分晝夜地,以大悲心觀護六道一切眾生,任何時候都不捨呵護、關愛眾生的心──這就是「觀音」的意思。

因此,簡略來說,修持觀音法門其實就是在修持慈悲。很多人以為本尊觀修,只是對於本尊的祈請、發願、禮拜、供養,其實不僅如此,修持觀音法門,並不只是觀想本尊觀音在前方,然後帶著恭敬心向祂禮拜供養。觀音法門的用意,是在開啟、提升自己內心的慈悲功德,自己成為一個慈悲的人、利他的人。這才是觀音法門的意義所在。

具備以上對於觀音法門基本的理解,然後才進入儀軌的觀修。如果基本觀念

都沒有,修持觀音法門,懂得念誦觀音的六字大明咒,或者知道觀音是有四個手臂的菩薩等等,並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利益。因此觀音法門的重點,是要知道這就是慈悲心的修持、菩提心的修持。有了這樣的認知,才有可能進一步修持觀音法門,進而證得觀音的果位。

根本上來說,在進入實修之前,具備正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唐東嘉波《利生遍空》觀音儀軌講解

藏傳佛教當中,有著眾多廣、略(長軌、短軌)的觀音實修法門,還有很多從梵文翻譯到藏文的觀音法門。這次,我們學習的是由大成就者唐東嘉波所撰寫的觀音法門──《利生遍空》。

這部儀軌的修持,藉由六個部分來進行實修。第一個部分是前行皈依發心,接著是正行本尊觀修、咒語持誦等等。今天我們要簡略講解的是前行的皈依和發心。

一,前行:皈依發心

皈依和發心,是佛教經典當中非常重視的部份。皈依是判斷是否為佛教徒的標準;發心則是判斷是否為大乘佛教徒的標準,意思是心中如果具有世俗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徒。所以這兩個部分極為重要,可以說是佛教的根本。

1. 皈依:

皈依的意思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導師,也就是指引、帶領我們走上正道的人。法是什麼呢?就是正道。僧是什麼呢?是行走在正道上的友伴。傳統上會用走在道路上來做比喻。

同樣也能以醫生、藥與護士來做比喻:佛陀是醫生,法是藥,僧是護士。三寶可以從不同的比喻去了解。總之,歷史上的佛陀,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喬達摩,他是導師,告訴我們解脫的路。法即是通往證得遍知佛果的法道。僧人就是修行道路上的友伴。

就歷史而言,佛陀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一位古人;但以現在來說,佛陀指的是誰呢?現代佛陀的代理人,就是善知識:一位正確告訴我們正道的人。善知識教導我們依之修持可以證得佛果的教授、口訣,那就是法。修行佛法的時候,我們還需要一些鼓勵、幫助我們的人,有些在法上給予協助,有的在財務上提供幫

忙,這些都可以說是僧。

就皈依對象而言,三寶都必須具備。就像病人想要康復,醫生、藥物、護士缺一不可。因此我們首先對於皈依要有正確的認識。皈依不就是一種信仰,口中念念皈依佛就好,皈依是具體的實踐、行動。你需要認清指導者是誰,並生起恭敬之心;也要清楚了解他給予的指示是什麼,然後依教奉行;同樣的,這條法道上幫助我們行善的人是誰,也要清楚。因此皈依不是口上念念,而是認清三者為何,然後切實實踐。

2. 發心:

接著是發心,也就是發起世俗菩提心,意思是生起「安置眾生於佛果」的心,或者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意思是,生起「為了利益眾生成佛,因此我願精進修行以圓滿成就佛果」的心。

判定菩薩、大乘行者的標準,就在於是否具有菩提心。大乘、小乘理論體系的差別,主要並不在於見解的深淺,而是發心的大小。小乘當中,也有談到空性的見解,因此並不是依據見解深淺而分別大小乘。主要在於發心的大小。進一步從修持的角度來說,發心的大或小,又有不同的解釋,而在這裡,主要是指承擔能力的強弱。大乘意指具備能夠承擔極大責任的能力,而承擔力相對較弱的即是小乘,這即是判定大小乘的標準。因此一句話說「大小乘別依發心」,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發心是向內的一種省思:自己是大乘還是小乘,是自己要去觀察的。大乘、小乘不是向外對於他人的一種展示,很多人談到大小,就會聯想到財富的多寡、名聲的大小,好像是一種外在向他人展示用的東西。大小乘不是一種展示,而是懂得內省,會詢問自己:我是否具有足夠的勇氣?我是否具有足夠的承擔之力?如果承擔力夠,就是大乘,如果承擔力不夠,就不是大乘,無論外相上多像是一個大乘行者,沒有發心就不是大乘。

總而言之,皈依發心極為重要,所以放在前行法當中。很多人以為比起正行而言,前行比較不那麼重要或深奧,但其實前行是一切的基礎,就像地基一樣,建造房子大部分的經費,都會花在地基的穩固之上。地基穩固了,正行的房子才會牢靠;地基不穩,正行的房子也容易東倒西歪。因此噶舉派常說:「前行比正行法還要深奧。」

噶當派也說:「若未明瞭死無常,密集金剛不深奧。若能明瞭死無常,皈依三句亦深奧。」死亡無常是前行法的一種,行者本身如果「死亡無常」沒修好,

修持正行的密集金剛本尊法也就無法起到效用,這是這裡不深奧的意思。如果行者好好了悟死亡無常,甚至不需要深奧的密集金剛本尊法門,三句皈依文就已經足夠利益到這位行者。總而言之,皈依發心是很重要的。

■觀想本尊與眾生,深心祈請而修誦

這裡在配合實修儀軌講說的時候,就會提到觀想。觀想在前方虛空中,有賞心悅目的白雲和虹光,同時空中降下花雨,整個畫面是讓人心曠神怡的。在這當中,端坐著和根本上師無別的觀音菩薩。他並非凡人,而是三寶的總集,意思是他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化身,看上去就是一尊菩薩,但本質上卻是一切佛菩薩。

接著在觀音菩薩對面,就是自己,在菩薩的視線當中。自己並非獨自一人,周圍是今生的許多親人朋友,同時那些自己想要避開、不喜歡的人,也在自己身邊,還有數量眾多的陌生人,這個數量是非常多的,你要想都在自己身邊出現。這時不再有親疏之別,大家齊聚一堂,一心祈請。那些世俗生活當中比較陌生的朋友,事實上和自己一樣,都有著一念想要離苦得樂的心,因此我們是同一個族群的。

不僅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因此我們齊心向觀音菩薩祈請,祈請菩薩給予我們離苦得樂的能力。帶著如此深心的祈請,全心全意地祈請,然後進入皈依、發心文的念誦。

觀想並不是人人都很擅長。有些人就是很難觀想,再怎麼說明觀想,也還是想不出來。有的人可以觀想,但時間要很久,搞了半天才想出那麼一點點樣子。我個人認為,重點其實不在形象,還是在於內心的感受。前面提到觀想上師觀音菩薩出現在前方虛空,要在內心上感覺是真實、活生生地出現在那裏。就算想不清楚他的服飾、樣貌也沒有關係。同時,對於身邊的一切喜歡、不喜歡和不認識的人,大家都展現出共同的心願,我們一起在觀音菩薩面前,大家共同的心願只有一個,就是離苦得樂。就是要這樣帶著深心的祈請、祈願來念誦皈依發心。

■全身心交付,就會得到完全的救護

皈依發心的時候,主要念誦的是「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相信大家對於這個偈文不陌生,這裡念誦這個偈文也是可以的。但是鐵橋大師唐東嘉波也有所謂的「鐵橋派」的皈依發心文,

念誦那個發心文也可以。文字上大同小異,但重點還是一樣,都是要了解皈依發心的含意是什麼。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這裡提到佛、法、僧三寶,這裡說聖僧,意思是指菩薩。這兩句的意思是:直到成就菩提之前,生生世世我都要皈依三寶。「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哪怕只是做了一點點布施,持守了一點點戒律,這一切作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眾生成就佛果。

這個偈文是念三遍、一遍都可以,看自己的時間長短做調整,也可依自己的體會而做調整。皈依發心之後,要生起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得到觀音菩薩的完全的救護和眷顧。在自己全副身心地交付之後,祂也全心全意地給予我們照顧。要這樣具備強烈的安全感和信心。

皈依的時候,觀想的焦點在於前方虛空中的觀音菩薩。發心的時候,焦點換到自己身邊的眾生。這時你能夠帶著「眾生皆曾做過我們的母親」的觀念也很好,但是這會牽扯到輪迴的概念,比較複雜。簡單來說,眾生都和自己一樣,都想要離苦得樂,從這共同的心願上來說,我們都一樣。雖然都想要得到快樂,卻不知快樂的因是什麼,不僅如此,甚至不停地造作不快樂的因,也就是惡業,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痛苦。

我們在這裡嚮往的是無上的妙樂。什麼是無上的妙樂?相較於世俗的快樂,例如名聲、享受、財富等等,這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無上、究竟的妙樂,是一種不會變異的快樂,也就是佛的果位。這是我們一心嚮往的,迫切希望得到的,除此之外,我們不想再造作導致痛苦的惡因。我們可能都已具備這樣的心願,但問題是,我們一點也做不到,我們的能力不夠,因此,我們要藉由修持觀音菩薩法門,效法觀音菩薩,實踐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變得和觀音菩薩一樣。這就是發心的部分。這時候為了幫助我們體會這一點,可以將「以我布施等功德」,改為「以我修念等功德」,也就是透過觀「修」本尊,「念」誦本尊咒語,接著「為利眾生願成佛」,希望眾生都能得到究竟的佛果。

皈依發心之後,觀想前方虛空中的觀音菩薩,身體放射出各種顏色的光芒,這些光芒讓人心曠神怡,充滿慈愛的力量。光芒照射到自他一切的眾生,消除所有的罪業、痛苦,離苦得樂。心中要這樣去想、去相信。這樣想可以提振自己的歡喜之心,當然,眾生不會因為我們的觀想,真的馬上就遠離痛苦,但是就像是自己陷入低潮的時候,滿腦子都是負面、傷心的想法,當自己開心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開心的想法一樣,所以藉由這樣的觀想,讓自己的心快樂一些。

接著,觀想觀音菩薩化成光芒,融入己身,和自己合而為一。自己身口意的

汙穢,都徹底消除,身口意變得有力量,充滿著利他的動能。以上就是皈依、發心的觀修部分。

■將以「修持口傳」暨解釋,取代觀音灌頂

今天就講到這裡。時間表上寫說課程是兩個小時,但是兩小時有點長,對於翻譯來說也比較辛苦,講說者還好,他反正一直講,也不會知道時間長短,但是聽眾來說,有時太長時間會覺得無聊,所以平時我不會講得太長。今天早上就講到這裡。

對於這次無法來到多倫多,我還是感到慚愧,但相信大家是會諒解的。我的身體狀況,其實從去年來美國到現在,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痛,但就是身體比較弱,加上精神上擔憂的事情比較多,身心的壓力之下,就比較辛苦。因此請求各位的寬恕。

下午的課程還會再見。另外,最後一堂課是觀音菩薩灌頂,由於我不在現場,要說透過網路給予灌頂,又很奇怪。如果是具德的上師,合格的弟子,或許網路灌頂還可能達成,但在這末法時代,很多亂象出現的時候,如果我們也這樣裝模作樣地搞怪的話,就不好了。因此我想是取消灌頂,但會給予一種「修持口傳」,其實這也算是某種灌頂。這裡沒有寶瓶放在頭上的儀式,但會一段一段地給予大家儀軌的口傳,大家跟隨念誦,然後作一些解釋。

可能這樣比給予灌頂更好。有時灌頂的時候,也沒那麼多時間作清楚的解釋,只能很快地念過去。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無形的加持,但畢竟加持是看不到的。比較實際的,或許是多做一些解釋比較好。

謝謝大家。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