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修心絮語》第三堂(四之三)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12752
五道十地,從當下這一步開始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2月28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祈願法會正行第三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由於印度即將進入瘋狂灑彩粉的HOLI節連續假期,上課前,大會廣播特別提醒大家這幾天可以帶著披肩或舊外套,來保護法會期間居士的一身素白。
隨後,在迎請隊伍號角聲中,同樣地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增仁波切奉持著法王等身高法照,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等請法的前行唱頌。
之後在接近十分鐘的全場稟息等待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請轉法輪〉,現場響起法王淳厚的祈請文念誦聲,隨即法王的影相,出現在壇城兩側大布幕上,會場也立即報以掌聲。法王在祈請傳承祖師加持之後,開始《修心絮語》第三天課程的講授。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第三堂課,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與會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和各寺院的僧伽大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具信大眾們。
好上師,要能幫你解脫輪迴
這次講解的是善知識波多瓦所撰寫的《修心絮語》,接續昨天講解到的部分:
現在就是找尋善妙上師的時刻。有的人說:「到那些上師跟前也沒什麼用處,還不如自己盲修瞎練好。」很多人的確是這個樣子,[這樣是不行的。]要能親近到一位好的上師,需要積聚無量的資糧,現在不努力尋找上師,自己盲修瞎煉怎麼會有用?如果能夠親近到一位好的上師,上師的加持就能幫助自己生起禪定,依此證悟心性的話,就能夠成佛。但有的人還是認為不被批評比起成佛更加重要。
精於謀略和野心強大的人,很難修行。修行在於信心、精進和智慧。齊聚在一位善知識跟前的唯一動機,應該就是為了心向佛法,不是為了比較誰最有謀略、野心,也不是比較誰最狡猾。
[有些人以為]善知識慈悲賜予甚深教法不算什麼,要給予一些財物東西才是慈悲。現在人們會嘲笑那些找尋上師和口訣的人,覺得借你兩次貸款的人還比較慈悲,別人甚至唆使你說:「你去那邊才有利可圖,趕快去吧!這期間,我來幫你看房子。」這都是錯誤的。
這裡比較難以逐字解釋,因為噶當祖師的教言當中有很多各地的方言,文法上也有不同,因此有些比較難以解釋,所以這次主要是給予意義上的解釋。
這裡比喻現在有一個債主,和他比較親近的朋友會怎麼跟他說呢?他們會說:「你去討債,這期間,我幫你們看房子。」但是卻沒有聽到有人說:「喔,你去尋找解脫輪迴的方法,我會幫助你。」這是一個錯誤的情況。幫助他人完成今生俗事的人很多,但幫助他人完成來世大事的人卻很少,事實上,比起今生,來世是更多更長久的,今生只是暫時的。很少人真正明瞭來世究竟安樂的重要性。
平心靜氣,面對必然來臨的死亡
「終將失去一切榮華富貴而獨自死亡」的說法,從來就不是一個或真或假的傳說故事,而是在當下實際的經驗裡就能知道,多少人眼睜睜地望著一切逝去而獨自死亡。然而那些自作聰明、膽大妄為、妄想未來的人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就連那些八十歲的老人,還在做著此生的規劃。這些性格懦弱,只著眼於暫時快樂的人們,真的是太膚淺了。如果說[不做點積蓄]老了不會幸福,如果汲汲營營於此生,來世會比現在更不快樂。
總而言之,無論今生有多幸福,最終都要捨下,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這樣的事,必定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死亡,它不是一個傳說,對於傳說,我們有時還得判定是真是假,然而死亡是一定的,是真實的,這是眼前就看得到的事情,每個生命最終都會死亡,有的跟我們同輩的人死了,有的比我們年少的也死了,也有很多年長的人死了。這是直接都經驗得到的事情,不是幾百、幾千年前的什麼傳說故事。
但是,很多人為了今生的利益,就算成為了轉輪聖王,也就是成為人世間最有權勢的人,卻還是覺得不夠富有,還是不懂得知足。如果懂得知足,就算是一個露宿街頭的乞丐遊民,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也還是可以活得很好。
即使自己再有錢有勢,最終死亡的時候,都像是從酥油中抽出毛髮一樣,除了獨自邁向死亡,什麼財富都帶不走。對於這個道理,就連聰明人也不真正懂得。一個精於權謀的人也無法領會。一個有世間經驗的長者,也很難在心中生起「喔,我即將邁向死亡」的急迫感。不說其他人了,就連一個重病的人,例如得到癌症的人,也還是不想面對死亡,而是努力求活,沒有生起即將死亡的急迫感。
很多人為了避免老的時候會很辛苦,因此想要趁年輕的時候努力賺錢,這是沒有意義的作為。年輕的時候沒時間好好享受,是因為要為老年辛苦準備;而老了之後也不開心,因為生病等等因素而痛苦,只能等著死亡;這樣的情況,到了來世也不會變好,還是一樣痛苦。所以如果年輕時就只為了今生而努力,來世是不會快樂的。具有這樣的領悟是很重要的。如果擔心老了之後的痛苦,而在年輕時努力;同樣的道理,為了來世的痛苦,就應該在今生開始準備。
臨終時候,你有把握安心自在嗎?
有的人說:「不要討論死亡。」然而,如果不討論死亡的話,就會一直抱著「我不會死亡」的想法,然後滿腦子都是「今天要做這個,明天要做那個,明年要做這個,老了要做那個」等等的今生想法。所有修行者都會做著和上述相反的事情:不要討論不死亡,這樣才算是為死亡做準備。
死時要能心安。那時一切今生的榮華富貴都得放下,因此一個修行人的逆緣,就是世間的榮華富貴。現在你羨慕世間人,他們反而羨慕你。不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就是不羨慕世間人,就是背離世間人。
有的人認為不要討論那麼多死亡,現在活得好好的,講那麼多死亡的事情,只是嚇唬人而已,沒什麼意義。活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地做人生規劃,至少要做二三十年的人生規劃。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反而要做到的是:不要討論不死亡,換句話說,口頭上不應該說「我不會死」,而是隨時都要想:「我會死,不知什麼時候會死,什麼因緣造成死亡也不一定。」這樣才對於死亡有所幫助,是在為了死亡做準備。
以前岡波巴大師,和他的弟子帕莫竹巴和杜松虔巴等等,在對於大眾的開示中也一再地提到:「當我們睡在今生的最後一張床上,吃過最後一餐,喝最後一口水,到了那個時候,自己一定要有把握能夠面對。」如果臨終的時候不能安心自在,那麼一生的修持真的是白費了。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口上不要總是說「我不會死」,而是要說「我會死亡」,要帶著這種認知而修持。
心向於法,就是有福氣的人
單身不是重點,需要的是背離世間八法。心向於法就是有福。有福氣,不代表你就受人尊敬,穿著華麗。一個心向於法的人,就算是得了痲瘋病、眼盲、缺手斷腳、衣不蔽體,都是一個有福的人。現在大家都把會累積財富的男女當成體面的人,但我看到很多人在汲汲營營中死去。動物也會累積財富:老鼠會把人參果藏起來,蜜蜂會釀蜜,地鼠會做草堆,鳥類也懂得築起舒適的鳥巢,比起這樣[累積財富],不如廣行佈施,就像《聖集經》中說:「行佈施,就不會投生餓鬼,投生其他道的時候,也不會貧窮。」比起對於老年規劃的讚嘆,我們更應該投入心力在長遠耕耘如法的修持。
由於上面的原因,我們出家人,如果只是做到保持單身不結婚是不夠的。這一段話很有意義,噶瑪恰美在《山居法》中提到,我們藏人是「一戒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出家戒當中提到四種「他勝罪」,也就是四種根本罪:不淨行、不予取、殺生、妄說上人法。但是恰美仁波切說,藏人只持守一個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藏人認為只要不碰異性就足夠了。但事實如此嗎?並不是的。
過去也有施咒殺人的例子,甚至還炫耀地寫在自己的傳記當中。身為出家人,卻施咒殺人,這在藏地卻沒有覺得不對,但事實上這就是殺生。再說到「妄說上人法」,這種罪也很容易犯,當自己稍微受到多一點人的恭敬,事業做大一點之後,就會開始說自己看得到佛菩薩,看得到鬼神,根本沒有了悟空性卻妄說自己證得了空性,沒神通卻假裝有神通,這是滿普遍的現象。這就是犯了「妄說上人法」的罪,戒律也就毀犯了。但在藏地好像不在乎,連傳戒的戒師都搞不清楚這是犯戒了。還有「不予取」,就是偷盜,也是一樣不可犯的。所以藏地認為一戒就夠了,以為「只要不碰異性,不違犯非淨行戒,就是清淨出家人」的認知是錯誤的。依照佛制戒律來說,這是不正確的。
一般來說,如果對於律典有些瞭解,就會知道持戒其實並不困難。因為佛陀是一個具有大悲的人,他不是一個專制蠻橫的人,我們看到在律典中說:如果你真的無法持守某條戒律,那個時候你可以捨戒,這樣捨戒是有利益的。事實上比起受戒,捨戒相對是容易的。受戒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但捨戒你只要對一個具德的人說你要捨戒就可以了。這樣捨戒的話,未來他才有再次受戒的機會,經典中說,這樣未來再次受戒才會清淨。不然,自己無法持戒,但又不好意思捨戒,最後實在受不了犯戒的話就不好了。這對自己不好,未來也很難再次清淨領受戒律。
這樣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不然很多人誤以為持戒好像是被迫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並不是的。總之就像這裡提到的,只是保持單身不結婚是不夠的,出家重要的是「捨棄對於今生的貪著,生起出離心」,只是單身不結婚不代表就是出家人。
扶親滅敵的這種作為,動物也會的。上面提到很多比喻,例如老鼠也會囤積食物,在我們家鄉,秋收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老鼠的洞裡,發現很多很好的人參果,每一顆都大大的,他們把最好的都囤積起來。老一輩的人會說,不要去打擾破壞,老鼠也是很辛苦才囤積的,不能把那些人參果拿走。這是在說動物也懂得積聚財富,也會打造自己的房子囤積東西,也懂得如何消除敵人。所以談到扶親滅敵,積聚財富,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動物也做得到。
紙上談兵,不如現在直接上路
「領會佛法」,意思是「精通成佛的方法」,只會字面上的解釋是不夠的,比起知道路線該怎麼走,不如親自上路來得好。如果當下不開始修行,總是覺得要準備好才開始,但是準備是永遠沒完沒了的,而生命也就在這樣[無止盡]的準備中逝去。
一般來說,知道佛法和領會佛法是有些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例如真的了解戒律的人,就會去持戒,先要知道才有可能領會,如果根本不知道,沒有聽聞過,也不可能真正領會。
然而有些人知道了佛法,但卻沒有領會佛法。所以什麼才是所謂的領會佛法呢?就是「精通成佛的方法」,因此,只是字面上知道如何解釋佛法是不夠的。就像是比起知道各種路線該怎麼走,不如親自上路來得好。意思是比起在那邊口沫橫飛的解釋路線,不如真正啟程上路。這是比喻現在很多人把五道十地說得頭頭是道,但有幾個人是真的在修持呢?好像沒有。所以沒什麼人證得道地,甚至連小資糧道都沒有進入。
因此,只是知道或者解釋五道十地的理論是不夠的,真正重要的是去實踐,實際地行走在五道十地上,而且要現在就開始,噶當派的祖師們說:「今日就要開始修持。」所有佛法都是今天要修的,不能拖延到來日再修。如果覺得先得準備好,以後再修,但我們要知道準備是沒完沒了的,如果一直準備,可能一生就在準備當中結束了。所以修行是當下就要開始的,只是嘴上會說是不夠的,還要領會佛法,領會了佛法,才能真正付諸實踐,有了實踐,才真正踏上了五道十地,才真正邁向菩提的道路。
光說不練,嘴上的佛法澆不熄五毒
有人說密乘和戒律相互違背,這是誤解。如果在密乘之上有任何不如法的話,那就不是戒律了,如果違犯了戒律,就是非密法的徵兆。為了秋收,有時要灑水,有時要翻土,總之一切心力都要花在上面,才可能得到豐收。
博學的格西,話通常也很多。剛開始他們並不是因為害怕死亡而修持佛法,他們聞思的目的,是為了在今生不被他人詆毀,受人尊敬,想要得到法師、長老、比丘或格西的名號。懂了一點佛法之後,又想當上寺院總管或執事,得到他人的奉承。受了比丘戒之後,佯裝成持戒清淨的人,希望他人稱自己為修行人。學了一些經論,得到了一些口訣,也裝模作樣地修持了一會兒,總之這一切的目的,就是想盡辦法得到眾人之首的位子,並想要被大眾喧嘩地稱讚為「不可思議的格西」。這樣的格西終究沒有出離輪迴的因緣。一個通曉佛法但無法對治五毒的法師有什麼用?無藥可治的疾病,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呢?
有人說密乘和戒律相互違背,修持密乘的人就不能修持戒律,修持戒律的人,就不能修持密乘。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如果不如法地修持密法,這就已經違背戒律了;如果違背了戒律,就已經不是密乘行者了。總之,無論是密乘或戒律,就像是種田,偶爾需要灑水、犁田,要用盡一切心力地去耕耘,才可能有好的收成。這個比喻是說,無論是密乘或者戒律的修持,都要全力用在對治煩惱之上。總而言之,沒有一個法門能夠在不捨棄今生的情況下而成就,沒有一法能夠不斷除煩惱而成就。密法沒有說不用斷除煩惱,律典當中也從未說過一個不用斷除煩惱,不用捨棄今生貪著的法門。
有些博學的善知識或者堪布,通常很愛說話。這些愛說教的格西,其實一開始的動機就有問題,他們進入佛門,並不是因為害怕死亡,出離輪迴而修,而是為了想要在今生不被他人詆毀,想要得到尊敬,或者得到法師、長老、比丘或格西的名號而修。完成了聞思學習之後,又想要當上寺院的總管、堪布,或者位高權重的執事,得到他人的恭敬、奉承。接著受了比丘戒、近圓戒之後,佯裝成戒律清淨的人,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說他是「修行人」。接著學得了一些口訣,又裝模作樣地修持了一會兒,幾年或者幾個月的時間,躲在某個偏僻的山區,假裝去閉個關,回來之後大模大樣地坐在上首,一心想著得到眾人的圍繞和讚嘆。這樣的人,這樣的格西或者堪布,是不可能有出離輪迴得到解脫的機會的。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對治痛苦,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再有學問,再會說法,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佛法是對治煩惱疾病的藥方,如果藥方沒有療效,那就真的無藥可治了。尤其自心的煩惱疾病,如果沒有藉由佛法的藥方善加對治的話,它只會愈來愈加重,最後會變得完全失控,誰都難以調伏了。
裝模作樣,逃不過閻羅王的照妖鏡
總之,要讓佛法利益到自心,除此之外,名聲根本不重要,如果來生投生到惡道,名聲在那裡也根本沒有用處。同樣裝模作樣的清淨持戒,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沒人能夠逃得過閻羅王的照妖鏡的,或許今生能夠騙得了一些人,但閻羅王的那面鏡子,據說能夠清晰地照映出這個人的一切善惡因果,因此誰也騙不了閻羅王的。
善知識是什麼意思呢?是指能夠提醒他人不要造惡的人。但是現在很多所謂的成就者、上師、堪布、善知識,卻帶著只顧自宗自派的狹隘之心,造作各種惡業,結果只是在幫助他人造惡。真正在利益他人止惡行善的人已經很少了。四處都是邪師歪道,指引善道的正直善知識是非常稀少的。
不知足、不發自內心深信因果的人,再好的管理和作為也是沒有用處的。來世投生惡道的話,這些作為又能向誰吹噓呢?不放下對於輪迴和慾望的執著,徒有持戒清淨的樣子有什麼用?誰能欺騙閻羅王的業力鏡子呢?一點也不具
備菩提心、利他的善心,內心充滿八法私心的格西有什麼用呢?[未來]領受惡報的苦果時,又能求助於誰呢?然而你卻不想放棄追逐今生[世俗]的妙欲和成功,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你沒有在自他心續中生起佛法,也沒有將心思放在眼前和改變心性而產生的。我們應該要像常啼菩薩一樣,除了成佛,心無旁騖。
以此生為主而附帶地修持佛法是沒用的,但這樣說也沒人聽得進去。不憶念死亡,所做都是對於今生最有利益的事情。當自己的[世俗]想法不被上師認同時,甚至連上師的話都可以置之不理;當覺得對自己今生有利益的時候,又一副很有信心、對上師很恭敬的樣子——[對於這種人,]我是深感厭惡的。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有著強烈的自他分別之心,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人一定沒有菩提心。這個沒有菩提心的人,也絕對不可能成佛,是沒有希望成佛的。因此,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堪布或者善知識,如果帶著強烈自他的分別,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業力因果造惡,這種行為都是不對的。
這回,換上師觀想弟子在面前…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明天是課程最後一天。這次的課程,一方面來說,我講的時候,前面除了攝影人員之外,誰都沒有,因此我是睜著大眼,對著一個死死的攝影機在講話,這和以前現場對著大眾講話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但我還是盡力觀想各位就在這裡,但也不能一直在觀想,因為我還是要上課,上課還是要專注在內容上,不能分心還在觀想。所以在上課前我會觀想各位就在眼前,這樣和你們就比較有親切感,不會覺得是在對著攝影機講話,而是真的在對你們講話。
就各位的角度來說,你們也不要想是看著一個大螢幕中的人講話,而是要覺得真的就在我的面前聽課,那麼我們就能建立起比較深刻的關係。
總之,透過這些內容的講解,也不一定馬上能夠做到,但即使只是聽過一次,多少都會有所觸動,會認識到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問題,好像都在講自己的問題一樣。如果有這樣的領悟是很好的。
只是講過一次,聽過一次,不代表就懂得了多少,而是要在心中反覆地思維,努力改變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當自己有所改變了,我們才可能比較深刻地了解何謂佛法。不然只是口上念念六字大明咒,手中撥撥念珠,也不一定有用。希望各位謹記在心。
這次祈願法會期間,不像往年有一些特別活動,但是那洛六法的「布衣繞行」、「十六羅漢托缽」和「抬繞大藏經」等活動還是照常舉行。在上次會議期間,談到十六羅漢和侍從的人選,跟去年一樣,是從噶舉佛學院當中,依照身高身形做挑選,所以去年有經驗的人,要儘早安排人選。同樣的「抬繞大藏經」的活動也要好好舉辦,今年從台灣特別印製了一套比較小的《麗江大藏經》,供大家閱讀。還有「布衣繞行」的活動,今年不知道有多少位閉過三年關的喇嘛參加,但重點不在人數多寡,而是希望各位和往年一樣,能好好修持那洛六法,並在最後一天舉行布衣繞行,過去第七世噶瑪巴確札嘉措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傳統,佛學院僧眾辯經,閉關行者會身著布衣繞行。我希望這是每年都固定舉辦的活動,因此請大家謹記在心。
年度新聞
- ► 2024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