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千大營地簡史

嘎千大營地簡史

時間:2012年12月12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  

    諸佛菩薩共同且唯一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他們的目標雖然一致,但是利益眾生的途徑卻略有不同。尊勝的噶瑪巴曾說,他利益眾生的方法,就是只要親睹其顏,親聞其聲者,便能七世不墮三惡趣。因此,噶瑪巴的行誼便是盡其所能地前往任何他們認為有機會利益眾生的地方。過去,曾有多世噶瑪巴受到漢地皇帝的邀請,希望他們能夠前來漢地駐錫,但是噶瑪巴都婉拒了,說明他的任務就是遷移各地以利益眾生,而非駐留在一處。

    回顧歷代噶瑪巴的事蹟,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得知前三世噶瑪巴在出訪各地時並沒有太多隨行者,雖然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 Karma Pakshi)有時會有人數較多的徒眾跟隨他遊歷各地,但當時並未被稱為「嘎千大營地」。跟據西藏歷史學家噶瑪欽列巴(Karma Trinleypa)所述,嘎千大營地的傳統是始於第四世噶瑪巴若佩多傑(Rolpay Dorje, 1340-1383)。若佩多傑受當時的蒙古國王之邀出訪蒙古,回程時途經藏東地區。他的出訪中國已經使他名聞遐邇,因此當時每日前來謁見他的群眾數量驚人,因此不得不限制每人每月只能覲見噶瑪巴一次。

    在這些前來求見的虔信大眾中,最具信心者是「供養首身者」。這個傳統的說法,是指信眾向噶瑪巴供養他們的一切擁有物,甚至包括他們最珍視的身體,以祈求噶瑪巴的護佑。由於這些虔信者供養所有後已身無一物,也無處可居住,因此他們便追隨噶瑪巴到主座楚布寺,並在寺院周圍搭設帳篷居住,當時營地範圍大到林立的帳篷從楚布寺一路延伸到多沃河(Dowo)渡口,這個地方就在繪於岩壁的著名瑪哈嘎拉像附近。

    多年下來,加入嘎千大營地的人數愈來愈多,這使得佛教的所有學科,從深入鑽研重要論典,到包括繪畫、書法、冶金等所有佛教藝術,都得以興盛。嘎千大營地在第七世噶瑪巴確扎嘉措(Chödrak Gyatso, 1451-1506)時期達到顛峰,生活在嘎千中的人數多達一萬人,從年輕到年長的僧眾、尼眾、男女在家行者都有。此外,氂牛、馬匹、驢子以及其他動物也都是嘎千大營地的一部分。事實上,當時西藏境內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嘎千大營地內看到。甚至還有一批較貧窮的人就住在嘎千大營地的附近。由於它的多樣性,而使得大營地充滿了生命力。營地的領導人通常是由有權威的僧人來擔任,不過有時會出現令人敬畏的女性成為領導人,其中有一位就被稱為「旺秋吉莫」(Wangchuk Kyimo)──自在樂女( Delightful One of Great Power)。

    第八世噶瑪巴將嘎千大營地的人數與規模縮小,在此之後,嘎千一直存續到第十世噶瑪巴(Chöying Dorje, 1604- 1674)的時期。當時蒙古和西藏武裝軍隊攻擊並摧毀了嘎千,超過6000位僧眾尼師遭到屠殺或拘捕,第十世噶瑪巴在不得已之下只好設法逃離。這次事件迫使嘎千大營地宣告終結。後繼的四位(11-14世)噶瑪巴就駐錫於楚布寺,直到第十五世噶瑪巴才得以帶著少數人出訪外地。同樣地,第十六世噶瑪巴在前往藏東的八蚌寺(Palpung)、里塘八蚌寺(Pangphuk) 、普傑寺(Pukje)以及其他噶舉寺院時,同行的也只有少數有限的隨從人員。如此,楚布寺便成為從第十一世至第十七世噶瑪巴的主要駐錫地。

    更多「嘎千大營地」資訊請按此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