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首度英國弘法・〈修心八頌〉第二堂課

時間:2017年5月20日下午
地點:英國倫敦

菩薩謙卑,才能利他

菩薩會視自己為學生,眾生都是老師,利益眾生就是不斷地向眾生學習。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早上提到過,〈修心八頌〉的八個偈文,分別闡述出八種修持法門的要義。第一個偈文,是修練自己常保對於眾生的珍愛之情,要視眾生如同珍貴的如意寶珠一般地去珍惜和愛護。

接下來這個偈文,是在訓練自己常保謙卑之心,無論身於何處,與誰共處,都要隨時保持謙卑,並且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敬視他人為尊、為上。藉此可以對治我們我慢的煩惱。

當我們在利益他人的時候,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眾生,有的富有,有的貧困,有的學富五車,有的可能目不識丁,因此,自己的心要隨時準備好,保持一顆謙卑的心,並且對於傲慢要保持戒慎恐懼。

■謙卑的胸懷,含攝一切功德

過去噶當派的祖師們常以「大海」來比喻謙卑。地球表面大約百分之七十被水覆蓋,海水蘊藏著無窮的力量,既深且廣。然而你會看到一個特點,就是大海永遠處在低下的位置,因此才可廣納百川之水;如果大海是位於高處,水源是無法注入的。

保持謙卑的心,表示自己是一個虛心受教的學生,每次與他人的接觸,都是自己學習的機會。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就會像是廣納百川的大海一樣,謙卑的心胸將能含攝一切功德。

■傲慢者自滿,難以累積功德

謙卑的相反,就是傲慢。傲慢則如同一顆膨脹的球一般,水是片刻也無法停留在表面的,這在比喻一個驕矜自滿的人,他將無法學習到任何新知,傲慢阻礙了他的成長,限制了他的進步。相對而言,一個保持謙卑的人,就像是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一樣,總是能夠保持一顆開放、善於理解的心,因此也總是能夠把握住每次學習的機會。

傲慢和自信是不同的,但我們很多時候都分不清楚差別在哪裡。就像剛剛提到的,傲慢的人常常自以為是,這種自大自滿,不僅限制了自己成長的空間,而且你會沒有道理地誤以為自己高人一等而輕視他人。

■家鄉來的藏人,以真誠教育了我

接著我想舉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出生於西藏,一般來說,藏地的教育並不是很普及,至今還是有許多文盲。從小因為被認證為噶瑪巴,我有更好的機會接受教育,即使我不是那麼認真,但因為身負噶瑪巴的名號,也就必須好好學習。學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前往印度,而現在又有機會去到世界上更多的國家。或許因為看得多、走得多,見識多了一些,時常感覺自己比起家鄉的人們來說,無論是在知識上、經驗上都相對豐富許多,甚至會暗自覺得:自己好像比他們更厲害一些。

但是,我在印度偶爾會接見一些家鄉來的藏民,他們要來一趟印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他們而言,如此期待已久的短暫覲見,可能是一生當中僅有的一次機會,因此他們都會把握機會,挖心掏肺地向我袒露出他們覺得最重要的內心話。這個時刻總是特別令人動容,他們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那份誠懇和自然,完全彰顯出身為人的崇高品德,這會讓我感到自愧不如,會生起一種「如果自己也能擁有那份真誠該有多好」的謙卑之心。

■眾生無量,菩薩的學習也無邊

對於一個菩薩來說,學海是無涯的,菩薩不會說:「嗯,我學得差不多了,沒什麼好學的了。」為什麼呢?就像之前說過,菩薩的職責就是利益眾生,虛心地面對這形形色色的無量眾生,向他們學習。如果利益的對象只有一、兩個人而已,那或許可以說:「好,我利益他們之後就沒事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眾生是無量的,而且他們身體、心理的狀況都不相同,因此菩薩的學習、行持也是無量的。

「視己較諸眾人卑」的意思,並不是「我沒有能力」、「我做不到」,這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並不是這裡所說的謙卑,事實上這種消極的心態是一種懈怠,佛經稱之為「輕視自己的懈怠(傳統名相叫「自輕凌懈怠」)」。菩薩的謙卑是積極的,而且具有這樣一種觀念:菩薩會視自己為學生,眾生都是老師。因此對於菩薩來說,利益眾生就是不斷地在向眾生學習。

本來我打算用英文上課,因此手上有這一疊厚厚的英文講稿。但是來到英國之後,聽到大家的英語是那麼的字正腔圓,我就想還是算了吧!

■「修心」即是強力矯正和守護自心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即將惱害自他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第三個偈言,是說在生活中、在行住坐臥的任何一刻,無論是休閒時刻,還是在開車、瀏覽網頁的時候,都要保持覺知,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一發現煩惱生起,就要馬上、強力地予以對治。

現代許多人誤以為佛教強調的就是放鬆,例如談到禪修,就會認為放鬆就好,慢慢佛教好像變成了一種心靈的按摩。但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修心的教法,它是一種強力矯正自心的法門。為什麼要說是強力的矯正?因為修心要對治的,是我們積習已久的煩惱惡習,要改掉這些壞習慣並非易事,過程甚至是會很痛苦、掙扎的。但這就是修心法門的目的,因此它不就是一種放輕鬆而已。

而且當我們在練習修心時,應該是要有計畫地進行,按部就班地好好持續練習,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放任自心不管,隨意想修才修的話,你會發現到最後,自己已經完全無法掌控這顆心了,它已經徹底地被寵壞。有句話說:「外相如同精通騙術的騙子,我們的心如同單純的孩童。」很容易受外在的各種顯相所迷惑、欺騙。因此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守護自心,如同偈文所說:「一舉一動觀自心」。

■「修心」是積極地實作

過去噶當派的祖師,他們會把修心的練習當成像是遊戲一般,例如黑白石頭的修心練習,不就像是一種遊戲一樣嗎?當然我們很難為了做這樣的修心練習,而隨身攜帶許多白石頭或黑石頭,(譯注:當時噶當派祖師們是這樣的:若起了一個惡念,就放一顆黑石頭,若起一個善念,就放一顆白石。)

重點是這樣一種遊戲的概念,就像是玩遊戲很注重輸贏,你會用盡各種手段要贏;同樣地,我們也應該把修心當成一種遊戲,盡量去嘗試各種方法,戰勝自己的煩惱。因此僅僅是在一旁祈禱是毫無用處的。

■對邪惡有情,生起特別的悲心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接著是第四個偈言。這個偈言談到當我們面對秉性惡劣等等眾生的時候,更要生起珍惜他們的心;我覺得這個偈言的重點,是悲心的修持。

「秉性邪惡眾有情」這一句,指的是三種類型的有情眾生:
一、稟性極為惡劣的眾生;
二、造作極大惡業的眾生;
三、正在遭受各種身心劇苦的眾生。

換言之,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三種類型的眾生時,要視其為自己生起悲心的難得機會,因此要特別珍惜、感恩他們。這一段的文字不難理解,但要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接下來回答一些問題。第四個偈言還有一些部分,留到明天講解。

■問答:

問題一:第十六世噶瑪巴特別喜歡鳥,也會對鳥說話,不知第十七法王您有沒有常常對鳥說話呢?

是的,有時候我會打電話跟鳥講講話,這是開玩笑的。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楚布寺時,很多人會提醒我說:「你的前一世,第十六世法王特別喜歡鳥,因此你也應該表現得很喜歡鳥類才是。」所以他們買了很多小鳥給我,其中還有幾隻鸚鵡。

但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該拿牠們該怎麼辦,我也很喜歡鳥類,但是看到牠們被關起來,我就是覺得不太舒服,或許這也是我自己的心境吧。因此,我比較喜歡看到的是鳥兒在戶外大自然裡自在地飛翔、鳴叫,這樣我的心情才會比較好。總之,我不會想要養鳥,雖然小時候嘗試過養成那樣的嗜好,但都失敗了,最後只好放棄。

問題二:我已修持了四十多年佛法,以為世界好像有一點進步了,但我發現實際上並沒有;那我也知道世界之所以沒有變好,很多責任也在於我自己,那到底是我哪裡出了問題?

世界和平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週遭到一、兩個糟糕的人事物,而覺得世界很糟糕等等。然而有時你也會發現,在你極度失落、灰心,對於世界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時候,你卻看到一、兩個非常慈悲、善良的人,這時候你可能又會覺得:「嗯,世界還是很美好,是有希望的。」

所以無論如何,我覺得重點還是自己要好,自己的好、自己的善,對於這個世界是一定有幫助的,當我們願意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時,世界不就少了一個惡人,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新聞嗎?

講到「新聞」,我時常會看新聞,當然都是看電子新聞。而我特別喜歡看的一個類別就是「好新聞」。但我後來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其他類別的新聞更新速率都很快,「好新聞」卻總是一些舊文,沒有什麼更新。其實如果好好地去看,生活當中是有很多好人好事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沒有被報導而已。

我們其實不需要去追尋那些奇聞軼事、讓人驚訝的新聞,就在平凡的生活當中,你也可以發現很多美好和良善。

問題三:如何面對種族或性別的歧視?

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分別妄念所造成的虛假隔閡當中,這樣的對立,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陌生。這時候慈悲的觀修很重要,什麼是慈悲?就是拿掉各種妄念、標籤,回歸到「以人為本,苦樂平等」的基礎之上。這樣的慈悲,將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對立,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得相互之間變得親近。

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明天早上會繼續講解「修心」的內容,明天下午會有一個灌頂。

法王噶瑪巴首度英國弘法・〈修心八頌〉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