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西雅圖:與新生代行動主義者座談

時間:2015年5月9日
地點:美國 華盛頓州 西雅圖

 

法王噶瑪巴今晨出席與六位新生代行動主義者的座談會。這群年輕人以實際行動所體現的精神和價值,正是法王兩個月以來在全美各地的呼籲。這場活動由卓千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領導下的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Nalandabodhi)主辦。法王先在會中發表題目為「號召慈悲行」(A Call to Compassionate Action)的演說,接著與年輕的領袖們就社會正義進行會談。

在背景為西雅圖著名的地標瑞尼爾山(Mt. Rainier)的講台上,法王首先以「慈悲本身即行動」的明確宣示為這場互動奠定基調,接著闡述:「慈悲必須徹心,而徹心才拿得出行動。」

為了斷除慈悲只是存在內心的感受一說,法王從慈悲的行動探討身、語、意的關係。法王引用藏傳佛教的一句俚語:初學者實踐慈悲的第一個徵兆便是停止吃肉。法王說明,佛道中並沒有一定要吃素的規定,然而行者為了斷除其他眾生的痛苦,而決意以具體的行動捨棄吃肉的那一刻,便是在身體和語言上踏出慈悲行的第一步。

法王指出,藏傳佛教有許多培養慈悲的不同方法,可以將內心的慈悲轉化為身體和語言上的慈悲:「究竟而言,我們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可以展現慈悲。」

接著,法王傳授以五根為培養和展現慈悲的方法。就眼根來說,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眼睛轉為慈悲之眼,在顧視他人時,非但沒有將目光轉移,反而能夠真正的看見他們,真正認出他們的痛苦。同時,我們還要藉由自己顧視他人的方式展現慈悲:「最後,無論看見任何人,我們都能夠直接向他們散發慈悲。」

拿耳根來說,法王舉例,聽聞也可以是慈悲的一種修持,修法便是我們是以真實聽聞他人的方式在聽聞:「在聽到眾生發出的聲音,或是他人說話的聲音時,我們儘量讓我們的慈悲心瀰漫在聽聞當中。」

法王舉另一個例子,拿身根來說,我們也可以藉由觸摸而散發慈悲:「在與人握手或擁抱時,我們可以從心中生起慈悲,然後透過這樣的接觸將它傳遞給對方。」

法王說明:「培養慈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讓自己感到慈悲的溫暖,而是要將慈悲傳遞出去,讓別人受到觸動,獲得溫暖。」

在描述這項修法時,法王傾身面向滿座的觀眾,定定凝視場中的每一個人,而會眾更是全神貫注,悄然無聲。

法王進一步說明:「如果我們讓慈悲心瀰漫自己所有的經驗,如此日積月累地修行,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甚至別人只是見到我們,他的內心就會平靜,怒氣就會平息,慈悲就能增長。這種成果確實可以達到。」法王引用佛經為證,像這樣的轉變就發生在主修慈心的彌勒菩薩所到過的家庭。而法王個人也有類似的經驗,自己遭遇的難題在聖者的面前化為平靜。

這樣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見到,法王補充,母愛的力量有著類似的效果。只要母親在場,家中明顯會有一種安全幸福的感覺:「母親的愛觸及家中的每一個人,充滿家中的每一個地方。」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失去母親會讓我們如此傷痛,她似乎將那觸目可及活生生的愛一起帶走:「這表示慈愛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它不只是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超能力,而是我們全都享有的能力。」

在談到轉化慈悲為行動所需要的誓願和勇氣時,法王強調,我們必須完全專注在那些自己希望為他們解除痛苦的眾生上面,重點是和我們所要幫助的眾生間必須沒有距離感:「我們必須真的融入所悲憫的對象的整體經驗,對他們經驗的全貌敞開心胸,跟他們完全沒有距離。」法王指出,對於自我感中所隱含的自他有別的二元觀,我們要儘可能消除。

法王表示,相互依存顯示我們在自他間造作的堅實隔閡在究竟上並不成立,而他會把對此的深入探討留到下午的討論,以便有充分的時間讓座談會的其他講者分享心得。

法王分享:「不久前,我接觸到一些傑出的年輕男女,他們真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這些精神導師多數坐言慈悲,但這些青年男女卻能直接有效的起行。」

接下來,螢幕上分別播放每位講者力行志業的精彩片段,並且由講者向法王提出一個問題。座談會由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的馬克.鮑爾(Mark Power)主持,由泰勒.杜爾(Tyler Dewar)為法王進行翻譯;泰勒.杜爾是法王這次在美國中西部和西岸行程的英文翻譯。

第一位發言者是緬甸難民達貴塞(Ta Kwe Say),他在影片中回顧與家人分離、避難、流亡美國的痛苦,以及他致力於幫助其他難民的志業。發問中,他首先提出,為了解決世界上種種的不公和痛苦,締結聯盟刻不容緩:「我們如何卸除『他們的』和『我們的』這種對立的心態,以締結支援我們慈悲志業的聯盟?」

法王對結盟的需求極為贊同,並且在進一步消弭我們反對的疑慮後,接著探討如何藉由對相互依存的更多瞭解,以幫助我們消弭分化整體為敵對派系的隔閡感。

法王呼籲,這個觀念必須納入世間的教育:「經濟學教育、政治學教育、科學教育——所有這些領域都有教導相互依存的空間。」

下一位發言者是喜樂絲.弗倫多芙(Silas Follendorf)。本身曾流落街頭的喜樂絲,目前是「扶幼」(YouthCare)組織的一員,致力於扶助西雅圖街上許多的流浪兒、遊民,以及有此危險的孩童。她提出的問題是:在面對這麼多的悲劇和痛苦時,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持續下去:「有時我的心會開始關閉,而我想要退縮。」

法王在回答中強調,為了要持續我們承侍他人的志業,我們一定要鼓勵自己、照顧自己:「我們應該讓自己對這樣的工作感到滿意。」

「我們整日進行這樣的工作,在一天快要結束時,重點是要讓自己滿足於白天所做的工作,認可這些事情有助於他人的利益和安樂,然後以這樣的認知來滋養自己。不用等到未來,我們現在就應該滿足。」

法王對喜樂絲說:「妳的工作非常有意義,它能夠直接幫助這些人,激發他們對快樂的體驗。然而,妳自己必須認知這點,讓它成為養份的來源。」

「畢竟,如果我們的手不夠溫暖,我們無法以握手來溫暖別人的手。溫暖別人之前,自己要先變得溫暖。」

接著是另外兩位年輕的行動主義者的介紹短片和問題。珍妮弗.哈迪斯(Jennifer Hotes)是推動以表演藝術來治療傷痛的「愛城之愛」(Love City Love)的成員,她問法王樂趣所扮演的角色。惹可達.阮萃(Rekeda Roundtree) 是「同理之根」(Roots of Empathy)提升學童同理心的教員,他向法王提問競爭的本質。

接下來是兩位來自「慈悲之種」(Seeds of Compassion)的親善大使奧利薇亞.史密斯(Olivia Smith)和哈比.貝嘉尼亞 (Habib Behjatnia)。首先發言的是奧利薇亞:「慈悲在特權階級中是一個面貌,但在貧民階級中又是另一番面貌,例如照顧弟妹或做飯。這種情況往往讓我感覺慈悲被商品化,並非人人都可以參與。」

法王答覆,這跟社會的價值和我們如何定義財富有關。在分享自己在清貧但快樂的環境下成長的心得後,法王指出,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似乎是顛倒的,在強調物質財富同時,也將慈悲的價值貶低。

法王總結,進行對話讓大家注意到未受重視的慈悲,這能夠讓大家重新思考慈悲在世上的價值,進而達到轉化社會的目的:「當然了,這遠遠超出只是幾小時或幾天的談論慈悲。」

哈比.貝嘉尼亞順著法王的回答問道:如何在高度強調競爭、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社會中提倡慈悲呢?

法王回答:「我們確實活在高度商業化和商品化的時代。」他接著強調,重點是要確保我們培養的慈悲不帶任何一絲的自私自利。為達此目的,法王表示:「施予慈悲的我們和接受慈悲的他人必須是沒有距離。」

於此,第一場的活動圓滿結束。在晚間的第二場活動中,法王將深入探討佛法如何幫助我們消融自他的隔閡。許多會眾利用中場三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積極探訪場內慈善組織的展示攤位,以實際的參與來響應法王對慈悲行動的號召。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