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噶舉祈願‧特別法會】第2堂課

修密法的僧人,藏人愛戴的「大哥」

主題:阿底峽尊者傳記‧第2堂課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3年1月31日(二)

20230130

有些寺院這次是透過網路參與祈願特別法會,還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法友透過網路參與,首先問候大家!昨天開始講解阿底峽尊者傳記,可是這次只有三天的課程,今天已經是第二天,明天就必須要講完,加上這段時間比較忙,所以也沒有辦法準備得很好,加上只有短短三天的時間,所以只能非常的精簡。

▍出家因緣

昨天大概講到了尊者出生的時間、地點、家族和少年時期主要學習了許多密法,接著今天要講到他出家的因緣。

為什麼尊者要出家呢?阿底峽尊者年少起就學習密法,而且習得了很多口訣,對密法可以說是駕輕就熟,本來就計畫要一輩子做密法行者直到成就。關於他出家其實是因為有許多的徵兆。有一天他作了一個夢,夢到本尊黑魯迦告訴他說:「密法行者的身分(阿瓦杜迪巴的行持),對於你來說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出家為僧,這樣將來才能大有裨益。」

不僅如此,後來他又作了一個更神奇的夢。他夢到自己在一座非常大的寺院裡面,釋迦牟尼佛正和很多比丘僧眾一起吃午飯,而他自己就坐在比丘僧眾最後面的一個角落裡。這個時候,在最前面佛陀就看著他說道:「那個人,好像在執著什麼東西,到現在也沒有出家。」

還有一次,他夢到在一座寺院,他走到彌勒菩薩化身的比丘面前時,這時就聽到比丘(彌勒菩薩)對他說:「這裡是出家人的地方,你是在家人,不可以過來。」

由於許多這樣不可思議的夢境,阿底峽尊者就覺得,自己是時候應該要出家了!由於當時尊者借宿在那爛陀附近的一間房舍,而那位屋主對於佛法算是熟門熟路,因為那時有很多不同的部派,於是尊者就請問屋主應該去哪裡出家比較好。屋主就問他:「你出家後還想繼續密法的修持嗎?」這是一個滿重要的問題,尊者說想繼續修持密法,屋主便回答他:「那麼你就去大眾部出家。」

於是,阿底峽尊者在29歲的時候,到了菩提迦耶,當時那邊有許多的寺院,有說他是在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出家,有的傳記說他在飛行寺出家。雖然他出家的寺院有很多不同說法,但是剃度師記載的都是同一位,是屬於佛智阿闍黎傳承的大眾部長老,也是蓮花生大士的一位上師,就是得到加行道證悟的希拉惹西達(Shilarakshita)。尊者在他座前剃度出家為僧,得法名——Dipamkara Srijnana,意思就是「吉祥燃燈智」,「Dipam」是燈,「kara」是燃,「Sri」是吉祥,「jnana」是智。由於佛智阿闍黎傳承弟子的名號當中,都有「吉祥」二字的傳統,所以尊者的名字當中也有「吉祥」二字。仲敦巴大師的《三十讚》中提到:「不貪一切諸妙欲,王權富貴盡捨棄,大眾部中比丘僧,祈請尊者阿底峽。」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就是在大眾部出家的比丘僧。

從那之後,再小的惡行尊者都非常的小心,避免造作,嚴持戒律。例如尊者不吃陶碗中的糌粑粉或麥粉,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因為陶碗是裝酒的器皿,麥粉放在裡面,所以是戒律不允許的。因為對大眾部來說,酒戒是根本戒,所以非常嚴格。雖然陶碗不一定真的有裝過酒,但是因為那種陶碗是會用來製作酒的,所以那樣的陶碗裝過的東西尊者都不吃。尊者曾說:「我從未違犯過別解脫戒,菩薩戒違犯過一丁點,密乘的三昧耶戒犯過一些,但是沒有超過一日就懺悔。」也就是說,他犯戒後絕對不會超過一天不懺悔,更不會過了幾天之後才懺悔,當天犯過的戒,當天就一定會懺悔。

▍稱號來源

其實,尊者一生中有過很多名字,而印度發音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阿底峽」,這個詞意譯是「殊勝」的意思。另外一種解釋是:「阿底」是崇高的意思,「峽」是心,所以合起來就是崇高的心或很殊勝的心;或者另一種解釋說「阿底」是非常的意思,「峽」是平靜,所以合起來就是非常平靜的意思;再一種解釋是,「阿」的意思是瑜伽士,所以是指阿瓦杜迪巴,「底」是班智達,「峽」是比丘或沙門。所以,「阿底峽」有很多種解釋。

那「阿底峽」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說法主要有兩種。依據班欽.索南札巴撰寫的《噶當教派源流・心意莊嚴》的說法,這是強丘沃對他的一種尊稱,因為尊者的慈悲和智慧極為殊勝,超越其他所有的班智達,能讓佛陀的珍貴法教更為廣大的弘揚。

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薩迦派的昆千索南撰寫的《噶當派源流・殊勝大海》記載,當時波羅王朝的法護國王(Dharmapala),知道尊者是所有班智達和成就者當中最為殊勝的,因此迎請他到超戒寺,並賜予他這個名號。但是,這個說法的可能性有點低,因為尊者跟法護國王根本不是在同一個時代,之前雖然有說過印度的年代都不清楚,但一般印度學者大部分認為法護國王是八世紀的人,而阿底峽尊者是十世紀的人。因此,這麼說起來,可能「阿底峽」這個名字是來自強丘沃的這個說法,就比較可信。

另外,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有一個比較通用的稱呼,就是「覺沃傑」。它的意思和發音,都跟大昭寺的「覺沃佛」是差不多的,只是發音上多了一個「傑」。其實,這個詞對應的梵文,就是「塞縛彌」(svāmin)。那麼,「覺沃」是什麼意思呢?有點像是主人或者大哥的意思。例如藏文中的哥哥就是「阿覺」、「覺覺」或「覺啦」等等;或者「覺沃」是專指大昭寺報身相的「覺沃佛」,通常也不是指所有的佛像。總之「覺沃」可以說就是對自己非常仰慕、崇敬的人,或者能夠保護自己的人的一種尊稱。無論如何,在整個藏地,人們稱為「覺沃傑」的人,只有阿底峽尊者一人,這就可以充分體現出,在藏族人心目當中,對尊者的這種親切、愛戴和感恩的心情,還有這份獨有的、無人能及的感情,就像是在心裡,有一個特別的位置留給他,所以親切的稱他為「覺沃傑」。

▍出家後的學習

從尊者出家一直到31歲的這幾年當中,他主要學習了顯宗的經典和哲學思想。比方說,當時小乘的四個根本部派(大眾部、一切有部、上座部和正量部)的經律論典,一般會說有兩個根本或四個根本部派的說法,但當時是分為四個根本部派,各部派的經律論也都稍有不同,但尊者都完全可以精通,甚至部派中微細的戒律也都知道,比方沙瀰要給予比丘缽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動作,他都知道。

同時,尊者也學習《大毘婆沙論》,但是不是跟中文的《大毘婆沙論》一樣,我不是很確定。尊者在飛行寺(Uddandapura),跟隨達摩惹西達(Dharmarakshita)學習四個部派共同的聖典,也就是由優波毱多(upagupta)所寫的長達三百多卷(或說八百卷)的《大毘婆沙論》。他非常的精進,一般人說要學12年,但他八年就學完了。據說當時他會學習六天,到了第七天就會離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上師達摩惹西達是聲聞乘行者,而在密乘中有一條戒律,是不能夠在聲聞乘的行者處住超過七天,所以每次到第七天他就會離開。這是根據鄂譯師的說法。

尊者為了尋找上師,不僅在印度四處奔波,還三次漂洋過海,到達金洲(今印尼蘇門答臘)、赤銅洲(今斯里蘭卡)等處,冒著生命危險去學習,非常的辛苦。

▍最重要的三位上師

總之,他一生中依止過的上師不勝枚舉,在各種文獻當中都有不同的記載。總的來說,少則十幾位,多的話有的人說有157位,其中也有人說三十多位,眾說紛紜。總之,雖然尊者依止過很多的上師,但是其中有三位上師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教授了阿底峽尊者菩提心的修學法門。是哪三位呢?分別是:達摩惹西達(Dharmarakshita)、慈瑜伽和金洲大師。

(一) 達摩惹西達(Dharmarakshita)

先說第一位上師——達摩惹西達(Dharmarakshita)。他是怎樣一個人呢?據說曾經有一個病人,能夠醫治他的藥方裡需要一味藥,就是人的血肉。於是,達摩惹西達知道後就毫不猶豫的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了這個人,用來治病。我想這可能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有點難以想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就是這樣一位大師,不僅在心上做到自他交換的修心,而且可以在生理上,也完完全全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他人的大師。

(二) 慈瑜伽上師

再來是慈瑜伽上師。關於慈瑜伽上師,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當時有個人正很用力抽打一隻狗,慈瑜伽看到之後,心生悲憫,於是就直接觀修將那隻狗所承受的疼痛、痛苦,全部轉移到了自己身上,而且這種轉移,不僅僅是將心理上的痛苦帶走,而且也包括肉體上實實在在的痛苦,都是由他自己來承受。後來,慈瑜伽自己的身上,都長出了鞭打之後的各種膿包、傷痕。由此,我們可想而知,他心中的慈悲、修持力有多麼的深刻和廣大,當然修心的功力也是非凡人能及的!

(三) 金洲大師

第三位上師就是金洲大師。有這麼一種說法:「金洲大師就是菩提心本身。」換句話說,金洲大師就是菩提心,所以要看菩提心不用看其他,就是看金洲大師。我想僅憑這句話,就不難看出,金洲大師的慈悲和修行,已經到了什麼樣的境界!

對於阿底峽尊者來說,可以說在他人生中所有的上師裡,金洲大師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因此,尊者對待金洲大師和其他上師都有所不同,例如金洲大師的靈塔上會有銀製的傘蓋;每年尊者會在金洲大師的圓寂日作法會,也就是圓寂法會(འདས་མཆོད།,得確),這也是藏傳佛教後來開始作圓寂法會的傳統;尊者在聽到其他上師的名號時,會雙手合十當胸,表示恭敬,提到金洲大師的時候,他會將雙手舉到頭頂;尊者想到金洲大師時就會熱淚盈眶,但想到其他上師時他不會這樣。

尊者到藏地後,弟子們問尊者說他依止了很多上師,但為何對金洲大師如此恭敬?尊者回答說:「我的上師們沒有任何好壞或者功德大小的差別,都是一樣的殊勝,因此我對他們的恭敬心是一樣的。然而,因為金洲大師對我有極大的恩德,所以我對他特別的恭敬。是什麼恩德呢?因為我自身能說得上功德的,只有那麼一點善心,而這念善心就是因為金洲大師的恩德而生起的。」尊者也說道:「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法,就是從金洲大師身上學得的。」所以,金洲大師是對尊者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位上師。

金洲就是現在印尼的蘇門答臘,過去古名稱為「Suvarṇa (金)dvīpa(洲)」,現在應該比較少用這個名稱了。公元七世紀後期(671年)唐朝義淨大師就曾在去過兩次,前後加起來大概兩年半的時間。金洲大師就是因為住在金洲因此而得名。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就不多說尊者和金洲大師見面的過程,日後有機會再說。

一般來說,尊者一生當中依止過大乘中觀、唯識的很多位大師,然而最主要的上師像是金洲大師、香緹巴(Shantipa,寶生寂靜)等,他們又都是唯識派的老師,所以如果我們去研究阿底峽尊者的畢生修行,重點會發現還是圍繞著金洲大師所傳授的「廣行派」的法教,也就是唯識一派作為主要的修持。所以說,阿底峽尊者是身體力行的把「甚深見」和「廣行見」,也就是「中觀」和「唯識」,結合在一起去學習和修持。而這樣的作法,也對後來的藏傳佛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覺囊派有關阿底峽尊者的文獻中我們看到,尊者後來成為超戒寺的住持(堪布),以及飛行寺的住持,受到當時印度各個部派、廣大僧眾的尊敬和愛戴。因為他的個性非常包容,大家都非常喜歡他,所以受到各部派所有僧眾的愛戴,這部分有很多故事,因為時間的關係,這次就不多說了。

▍迎請尊者入藏

不像現代,古印度的時候,無論是藏人要迎請印度的班智達入藏,還是藏人想要到印度去朝聖、求學,那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尤其阿底峽尊者是當時印度國寶級的班智達,是舉足輕重的學者和上師,更是不可能說請就請。那麼,到底是在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之下,能夠請到尊者入藏的呢?首先,要先瞭解藏族的一些歷史知識背景。

公元七世紀初期,松贊干布王的時候佛教開始興起,雖然佛教什麼時候開始在藏地興起有不同的說法,大多數認為是七世紀初時松贊干布王的時期。到了赤松德贊的時候,佛教為之鼎盛,之後經歷四代到了達瑪・烏東贊(就是朗達瑪,後人因為不喜歡他所以如此稱呼)的時期(公元841年),佛教開始衰敗。再過了五十年之後,直到公元892年,下路弘法的弘揚者貢巴惹塞出生後,他的弟子才又回到中藏地區,在拉薩地區建立了寺院和僧團,也就是後弘期開始。也就是說,從公元841年朗達瑪滅佛,直到再重新建立僧團的這一天,整整過去了108年。這部分時間關係就不細講,但是我們知道了下路弘法就是這樣從康區把戒法傳回了拉薩地區的。

當佛教在下路恢復弘揚的同時,佛教也在藏地的上路,也就是阿里地區開始恢復。講到上路弘法,就要提到拉喇嘛叔侄。

拉喇嘛有兩個兒子,一位是俄松,一位是雲丹。但學者對這兩位是否是他的兒子也有不同說法。總之,這兩位後來為了爭奪王位而分裂成兩股勢力,爭鬥不斷,這大概是發生在公元九世紀的事情。之後由於雲丹一派的窮追不捨,俄松的姪子吉德尼瑪袞,最終逃到了當時的象雄,也就是現在的阿里一帶,成為當地的王。為了避免後代再發生衝突,吉德尼瑪袞就將領土分為三份,分給三個兒子來統治,從此就有了「阿里三地區」或「阿里三圍」這樣的一個說法。

布讓一帶就由吉德尼瑪袞的二兒子扎什德袞統治,後來他便在此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朝。扎什德袞兩個兒子中的小兒子松埃,出生於公元965年,長大以後成為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之後落髮出家,法名「拉喇嘛益西沃」。(「拉」是指王,「喇嘛」是指出家人,曾經是國王後來出家者就稱為「拉喇嘛」。)不僅如此,松埃僅有的兩個兒子,也全部出家為僧,由此可知拉喇嘛益西沃對佛法的投入和虔誠,可見一斑。

▍迎請者拉喇嘛益西沃三大事蹟

拉喇嘛益西沃在西藏歷史當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三個偉大的貢獻:

  1. 首先,他將「三波羅」(西律)的戒律傳到藏地,恢復了藏地的僧團;
  2. 是迎請了阿底峽尊者;
  3. 是培養仁謙桑波等譯師,開創了新譯派。

關於拉喇嘛益西沃迎請尊者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說益西沃去卡偌籌集金子,迎請阿底峽入藏時,卻被當時卡偌的國王抓了起來。益西沃的侄子強丘沃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叔叔贖回,卻也無功而返,後來益西沃就死在卡偌或有說是被國王給殺了。但第一種說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另外一個文獻還有不同的說法。

1482年時,有一位叫做俄旺扎巴的古格班智達,參了考托林寺所保存的古老文獻,撰寫過一部有關拉喇嘛益西沃的傳記。其中,並沒有提及有關益西沃死在卡偌監獄的事,反而書裡描寫的是「益西沃曾在古稀之年,撐著拐杖轉繞托林寺。他還進行了三年的閉關,其間除了一位侍者之外,不見任何人」,有這類的一些記載。而且,在這部傳記中還提到,益西沃最後圓寂在托林寺自己的居所裡。

因此,益西沃死在卡偌監獄的說法,不一定可信。近幾年,在哲蚌寺找到的一部叫做《上師傳承歷史》的文獻當中,大概在12世紀撰寫的,有這麼一個記載,說益西沃本來是古格的國王,後來為了出家,把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哥哥闊熱,闊熱有個孫子叫做沃德,生性暴戾而且好戰,一生中跟周圍好幾個國家都發生過衝突,(大約是在巴諦這個地方爭戰,當時是屬藏區,現在為巴基斯坦地區),最後輸了,就被卡偌的國王俘虜。對方要求,用與他的身體同等重量的金子來贖人。所以,當時古格王朝上上下下都為了沃德籌金子,但是就在這段時間,還沒有等金子送到,沃德就越獄了!可惜,沒過多久,在逃回古格的路上,他就不幸中毒身亡!當這些金子送到卡偌的時候,也為時已晚,沃德已經不在了。

因此,益西沃到底有沒有被關在卡偌的監獄,近代的藏族學者古格次仁加波寫了一篇〈拉喇嘛益西沃是否有到過卡偌〉的文章,卡每桑滇也在一本書中寫過類似的評論,所以這還有待考證。

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初譯,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2月1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