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佛教聖物,噶舉尼眾願為文物管理員

時間:2016年2月24 - 26日
地點:菩提迦耶 阿難國際旅館 (Hotel Anand International)

2016.02.24

過去60年間,藏傳佛教消殞的無價遺產是如此之多,這令我極為憂心。然而,這不僅是年久衰壞或遭竊所致,同時也是因為缺乏文物保存的知識和技術。近20年當中,就有太多無以取代的唐卡、佛像、金剛舞服、經書和聖物等佛教藝術文物絕跡於世間。——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在法王噶瑪巴的指示下,一群代表8所噶瑪噶舉尼院的17位尼眾,接受3天密集的技術訓練,學習如何記錄和保存文物,以便妥善保護自己寺院中如佛像、唐卡、經書等珍貴文物。此外,由於寺中寶物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性,往往只有寺中的長者才知道,因此尼眾也學習以錄影採訪寺內長老的方式,將這些訊息整理記錄下來。在噶舉大祈願法會圓滿後的翌日,這場別開生面的文物管理員集訓,便在菩提迦耶德噶寺附近的旅館內正式登場。

這項集訓是法王指導下的遍護慈善信託(the Kun Kyong Charitable Trust) 的年度培訓之一。從去年開始,遍護慈善信託便透過主辦和贊助各種課程,有計劃地培養尼眾成為現代佛陀教法的執持者。去年集訓的主題是領導統御及溝通技巧,而今年集訓的重點是文物的保存和管理。每次小組實習活動結束後,都會有2、3位尼眾上台報告她們的計劃。雖然集訓的時間不長,短短的3天下來,尼眾面對大眾簡報的信心已有明顯的進步。

這次集訓課程的指導老師安.雪芙特(Ann Shaftel),是在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鼓勵下而成為宗教藝術的保存專家。第十六世法王告訴她:「保存佛教畫作和雕像,是妳此生的佛教志業。」憑藉法王這句話,雪芙特攻讀了兩個研究所學位,最終在藝術保存的領域中執國際之牛耳。期間,她也與數十所寺院和藝術博物館合作,致力保存神聖的佛教文化。

這項「珍貴文物管理員集訓」的時間通常是10天,主要目的在培養僧尼成為寺院文物保存的領導者。集訓中,尼眾學習到的主要技術之一,便是如何為存放在寺院佛殿和庫房內的珍貴文物,建立數位化的記錄。這包括為每一件文物照相(使用自己的手機)、記錄物件的狀況、尺寸、創作者,以及在寺院中的用途等細節,然後將這些資訊統整為一份清單。而像這樣的一份清單,許多寺院至今尚未建立。

在相關技術難以取得的情況下,雪芙特建議,尼眾不妨透過手繪圖和紙筆為文物做記錄:「留下一些記錄,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不過在當今手機普及的情況下,再加上集訓中的實際演練,對於建立寺院寶貴文物的數位化記錄,每位尼眾似乎都自信飽滿,躍躍欲試。

尼眾反應最熱烈的集訓課程,顯然是採訪長老對寺中寶物的口述歷史。實習課中,尼眾輪流採訪彼此寺內珍貴的文物(部分涉及假想),同時以手機的錄影功能進行記錄。這部分的訓練還包括向長者供茶、讓他們感到舒適,以及在得到他們的許可後,才可以進行錄影和故事分享等等。採訪過程引發許多的歡樂和笑鬧,然而如此記錄下來的口述歷史和故事,卻是保存許多珍貴藝品的關鍵。

此外,尼眾還學會如何有效地保存庫房中的文物,避免它們因年久而衰敗或是遭受損壞。尤其,她們學會如何讓唐卡、經書等珍貴物品免於潮濕、光線、昆蟲和其他因素的侵害。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避免老舊書畫因受潮而發黴,這對地處雨季地帶的寺院而言特別重要。

文物的標示技術是尼眾學習的另一項重點。這項技術看似簡單,然而多數寺院的庫房卻缺乏妥善的標示,往往東西進了庫房便很難再找到。再者,有時候就算東西找到了,但如果沒有物件為何、出自何處的標示,也沒有口述歷史的記錄的話,它的身世仍舊神秘難解。

對於寶貴文物的資料,雪芙特還強調保密的重要性。基於安全的因素,過去的寺院通常會避免列出寶物清單,因為如果外人知道寺院內存放著什麼樣的寶物,那麼遭竊的危險就會比較高。然而不列清單也會產生其他的問題,例如東西掉了卻沒有人發現。另外,當發生天災人禍時,如尼泊爾去年的地震,這份文物清單便有助於庫房管理員進行清點,確認東西沒有被遺忘或散失。而有一份清單也有助於庫房的管理,如果知道哪幅珍貴的唐卡放在庫房的哪個位置,這就可以避免為了尋找它而翻箱倒櫃,同時不會在尋找的過程中,對其他唐卡的畫面或布料造成損傷。而文物的數位影像記錄,也有助於文物的保存和未來的複製。

集訓圓滿日當天,法王姊姊溫珠佩宗(Ngodup Pelzom)的出現,帶給尼眾意外的驚喜。法王姊姊期勉尼眾:

「所有佛教的傳承都這麼教導:『我們不應依賴他人,應以自己的雙腳走出自己的路。』我們許多人來自鄉下,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這不能阻礙我們力行所能 … 反而,我們應該把握機會,為他人樹立楷模;就算是少數幾位尼眾,也可以形成重大的改變。經過這次的集訓,大家已學有所成,希望各位回到寺院後,能將所學奉獻予他人,讓利益均霑,百人受惠。」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