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第14堂課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35746
暇滿人身難得(下)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年11月14日(日)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十四堂課。
上堂課中,先瞭解了學習「下士夫」法門的必要性。「下士夫」的法門,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前行」和「正行」兩個階段。在「前行」當中,又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解說:「暇滿人身難得」和「依止善知識」。其實,這兩部分的內容,不僅是「下士夫」的前行,也是整個三士夫修道的前行。
雖然說,往昔不同的上師,各有各的引導方式。但是我們這次課程,就把「暇滿人身難得」作為切入點,開始講起。
總的來說,「暇滿人身難得」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說明:第一、什麼是暇滿?第二、暇滿人身的作用和優勢是什麼?第三、它為什麼難得呢?上堂課當中,已經討論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暇滿?然而,就算瞭解了暇滿,知道了我們具備的條件和所在的處境,可是不知道它的利用價值,也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接下來就來講講,暇滿人身的作用和優勢是什麼?
【暇滿人身的作用和優勢】
按照佛經裡面的說法,並不是每一種生命形式都適合修行。比如,在佛教宇宙觀當中,四大部洲裡面,只有東、南、西三個部洲的人,有能力修持佛法。而在天人當中,只有那些曾經在過去世精進修行,留下了非常深厚的佛法薰陶的欲天,才有可能去修行。除此之外,所有其他色天、無色天等各類眾生,以現有的身心和狀態,是無法生起道心的。
古印度月官論師所寫的《弟子書》中說:「如來道所依,能引導眾生,是由人身得,心力廣大故。道非天非龍,亦非非天得,非金翅持明,非腹行似人。」
意思就是說,因為人心力量巨大,所以我們人類的身體,對於那些行持如來道,以六波羅蜜引導眾生的菩薩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既不是天人,也不是龍族,不是阿修羅,或者任何其他種類的眾生。
這些說法可能從道理上,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一旦放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四大部洲,還是非人、天人,感覺上都有點遙遠,很難立刻產生共鳴。所以,我們就試著站在現代社會的角度,來想一想人身的價值是什麼,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利益?
——人身:喜樂參半,適合修行——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下自己的處境。可能很多人對身邊的環境已經都太熟悉,甚至感到麻木了,所以要換個角度,從一種更大的視野來看看,我們到底生活在一種什麼樣的境遇之下呢?
從我們所處的社會角度來講,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既沒有戰爭、饑荒,也沒有天災人禍,沒有極度的痛苦和煎熬,算是過得安穩、舒適。那麼,再從溫飽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不愁吃穿,縱然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很多壓力、責任,或者身不由己。雖然快樂的時光不少,但也談不上事事順心,所以,總的來說算是喜樂參半。
然而,就是這種時而痛苦、時而快樂的人生,帶給我們一個巨大的優勢。什麼優勢呢?它能讓我們有時間,又有動力去思考,然後去反問自己:我們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麼?
實際上,這就是佛法修行的動力和源泉。假如每天的生活都是,痛不欲生的話,是不可能有任何精力和機遇去思惟、觀察的。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每天的生活太舒適、安逸,像在童話故事裡面一樣,那也不會產生想要從中抽離出來的念頭,誰想從美夢中驚醒呢?
所以,從六道的角度來說,投生在三惡道或者天界,都是不可能去好好修行的。正是這種苦樂參半的人生,才是學習佛法最好的沃土。有苦有樂,有忙有閒,有思考的能力,也有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機會,剛剛好適合修行。所以說,生而為人,是六道之中,最好的修行狀態。
不僅人生的狀態,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去修行。而且,我們的這副人身,也是最好的工具和載體。比如說,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身體,就可以去布施、頂禮、幫助其他眾生;而我們的語言能力,讓我們可以去持咒、唸經、廣傳佛法等等。所有這一切善業,都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才能去積累和完成的,而相比之下,這些無形的眾生就很難做到。
不僅如此,我們的感官功能,讓我們可以去聆聽法教,或是去實踐一些禪修的方法;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我們能夠去進行各種觀想和觀修;而大腦的思惟模式和記憶力,讓我們可以去思辨、參悟佛法的內容。讓我們不僅可以充分理解,而且能將真義融入自心。
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觀察,都不難發現,人身的能力和作用,是很多其他眾生都完全不具備的、望塵莫及的。
——人身:可以持戒——
除此之外,人身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就是可以持戒。這是什麼意思呢?剛才我們講到,只有三大部洲的眾生,才可以行持佛法。不僅如此,也只有他們才可以持戒。為什麼說持戒這麼重要呢?因為只有戒律清淨,才有可能獲得暇滿的人身。
這裡的戒律,特別指的是「十善戒」,同時也包括「別解脫戒」。按照《菩提道燈論》中的說法,菩薩戒也是如此。有關戒律方面的內容,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再作講解。總之,只有透過人身,才能夠有機會持戒,《大方便佛報恩經 》中說:「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道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故深重,不能得戒。」
這裡的「波羅提木叉戒」指的就是「別解脫戒」,意思就是說,只有投生人道,才能得戒。經文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就不唸原文了,用白話來講一講。
在佛陀時代,目犍連尊者的一位弟子得了病,於是目犍連就以神通飛到忉利天,去找耆婆幫忙。耆婆生前是一位名醫,也是目犍連的弟子,死後投生到了忉利天,所以目犍連就特意飛到天上去找他。到了天界的時候,剛好趕上天人成群結隊地前往歡喜園。目犍連尊者就站在路邊,所有天人一一從他眼前走過,可是沒有一個人顧得上看他。耆婆在人群的最後面,也正好趕過來,他看到目犍連在路邊,於是就揮了揮手,可是卻沒有停車,直接從尊者前面開了過去。這個時候,目犍連心想:「他原本是我的弟子,如今享了天福,感受到了天樂,卻忘失了本心。」隨即就用神力,強行讓車子停了下來。車一停,耆婆便走下車,恭敬的向目犍連行了一個禮。目犍連這時就各種責備,說他這樣做實在不妥。耆婆聽後,回答道:「念我曾經是您的弟子,所以剛才向您揮手致意。您看看,其他天人有人向您打招呼嗎?做天人太享受、太快樂了,其實心中並不自在,所以才會如此。」然後目犍連就問耆婆:「我的一個弟子生病了,應該要如何醫治?」耆婆答道:「只有斷食才行。」
在經文的後半部分,佛陀是這樣解釋的:「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諸天著樂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餓鬼以飢渴苦,身心燒然;地獄無量苦惱,種種楚毒,心意痛著,無緣得戒;畜生中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戒,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戒也,以業障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閻浮提、拘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間海洲上人,一切得戒。」
所以說,不管是我們外在的身體,還是內在的精神、思惟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條件,都讓我們擁有了其他眾生所不具備的優勢。我們不僅可以行善、持戒,還可以聞思、實修。因此,無論是我們的人生,還是人身,都是修學佛法最好的狀態和載體。
【人身為什麼難得】
那麼,瞭解了人身的用途和優勢之後,接下來就來看看第三個問題:人身為什麼難得?獲得「暇滿人身」,真的很不容易嗎?
——本質難得——
按照波多瓦大師的說法,「難得」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說明:本質難得、因緣難得和比喻難得。首先,我們先來講「本質難得」,也叫做「數量難得」。簡單來說就是,從機率上說擁有暇滿人身,成為一名修行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前提:先確認自己是修行者—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有一個前提我們必須要明確,什麼前提呢?就是要清楚和確定自己的首要任務,是一名佛法修行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對於修行者來說,才能正確理解,暇滿人身為什麼難得。那怎樣才算確認自己是修行者呢?
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隨時隨地扮演著很多角色。比方說,身為公司職員的同時,又是父親、又是孩子、又是兄弟、又是好友等等,一人分飾多角。然而,在這裡面,我們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佛法修行者。
實際上,在皈依三寶、發心修行、勵志成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是一名修行者了!而這種身分,完全不同於其他任何身分,為什麼呢?因為佛法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需要生生世世、持之以恆的去行持的事業。它的目標,所要解決的問題,超越了生死,甚至超越了時間。也許其他那些身分,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情況相互切換,但是作為修行者,是不能切換的。無論我們什麼年紀、身在何處,就算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也改變不了我們是一名修行者的身分。因此,應該要隨時記得——自己是一名佛法修行人!如此,佛法就是人生的主旨。
如果可以實實在在地這樣去想,那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地把佛法作為大背景來考量。這就好像一位母親,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不由自主的為自己的孩子著想,把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切事務的重中之重。同樣的道理,作為一位修行者,時時刻刻想到的,應該是佛法,把佛法作為一切事物的前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說,我們生活中所有其他的身分,都應該建立在「修行者」這個基礎上;所有事務,都應該排在修行之後,能做到這樣,才算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
—修行佛法是精神訓練—
當然,這裡有一個重點我們要瞭解:「佛法作為一切前提」、「所有事務都排在修行之後」的意思不是說,為了修法,就不能合群、不能正常的生活。修行佛法,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訓練,而融入在生活當中的修行,意思是要我們隨時根據佛法的教授,來調整和敦促自己的行為和狀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要去獨立思惟、自己琢磨,從人生中、生活裡面的各種經歷和細節,去發現和領悟佛法的內容。換句話來說,要讓法教在我們心中「主動」的生起,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佛法應該是從我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種認知和認同,而不是把經論當中的內容,硬生生地灌輸到腦子裡面,這是填鴨式教育。學佛不是這樣的!上師和經論,都只是引導,重點是要我們自己去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就好像一道數學證明題,佛法教授的內容就像這道題的結果,是等式的右邊。我們要做的,是去證明這個結果,而這個證明的過程,才是解答這道題的關鍵。比如說,我們現在講「暇滿人身難得」,這是一個答案,我們不能去死記硬背,或者強行把這種概念附加給自己。重點在於,我們要自己去體會這件事情,然後由衷的、主動的、發自內心的,生起這樣的一種想法和觀念,這才是最重要的!
—修行是看向內心—
那麼,修行到底是什麼呢?
從本質上來說,佛法的修行,是精神的訓練,就跟運動健身是一個道理。健身,鍛鍊的是物質世界的自己;而佛法修行,是對內在世界的訓練,一種內觀的修持。換句話說,就是朝裡面看,看向自己內心的訓練。
那方法是什麼呢?如果要看外面的世界,我們用眼睛,以及各種感官去體驗、經歷。但是,如果想要看清自己,目的是修心的話,那就需要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去體會和感知。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是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節奏,都恰恰相反的。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物質的社會,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快,終其一生去追求那些可能自己也不太確定的目標。從求學到畢業,從工作到家庭,最後大半輩子一晃就過去了。基本上是麻木的去跟著時代、社會,跟著周圍的人和環境,走過了一生。在這樣的忙碌當中,都沒有來得及停下腳步來看一看、想一想,我們到底做得對不對,有沒有意義?
那麼現在,當我們終於決定暫停一下,去思考和尋求一些答案的時候,其實,佛法的修行就已經開始了。隨著老師教導的方法,一步一步耐心的堅持修行,試煉自己的心,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心就會達到一種,既柔軟又堅韌、既強大又溫暖的狀態。這就說明,修行有了效果,佛法融入了自心。
所以說,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靜下心來,把目光收回來,不看世界,不看別人,只看自己。就像對著一面鏡子一樣,去觀察自己,如果連自己的條件和狀態都搞不清楚,怎麼可能搞得清楚自己的心,那就更別說是修心、修行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講「暇滿人身難得」,因為這是認清和瞭解自己的第一步。
—投生人道如佛陀握土—
那麼,想要瞭解「暇滿人身」多麼難得,首先我們要來看看,僅僅是投生為一個普通的人身,就有多麼的不容易!
《雜阿含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佛陀在給孤獨園的時候,隨手從地上抓起了一把土,然後就問眾人:「是我指甲裡的土比較多呢?還是大地上的土比較多?」大家回答:「世尊指甲裡的土太少太少了,大地的土太多太多了,這兩者比起來,根本沒有可比性。」於是佛陀說道:「我指甲裡面的土,就好比有形的眾生,只有那麼一點點;而那些細微、細小到看不見的眾生,就好比大地上的土一樣多,數也數不清。同樣的道理,那些生而為人,死後再次能夠投生為人的人,少得像指甲裡的土一樣;而世世都投生在地獄、畜生,或者餓鬼的眾生,多得就像大地上的土一樣。」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前生和後世都能投生為人的可能性,就跟指甲上的土,和整個地球上的土相比較一樣。如果大家仔細用心想一想,應該能體會到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機率。
那麼,在六道之中,能夠投生為人已經是這麼不可思議,要是再想投生成「暇滿人身」,成為佛法修行人,我覺得這個機率,可能已經沒有辦法用數字來形容。
在一些教言裡面,就闡述了不同種類的人身。例如:有很多人身,屬於平凡人身,都是那些不太瞭解善惡取捨,對人生也沒什麼太高追求的人;再比如說,行惡的人身,像屠夫、獵人、殺手等等。而在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當中,只有「暇滿人身」,才是唯一適合修行佛法的一類人。
—密勒日巴和獵人日巴的故事—
說到獵人,有一個密勒日巴的故事,很有名,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在這兒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長年在山洞裡,獨自修行。有一次,他來到了西藏和尼泊爾的一個交界處,找了一處山洞住了下來。現在這個地方,屬於尼泊爾的馬南地區。
有一天,密勒日巴突然聽到山洞外面傳來獵犬的叫聲,接著就是一聲巨響,於是心想:「這裡一向寂靜,是禪修的佳所,難道今天來了障礙了嗎?想著想著就走到洞口前面的開闊處,坐在一塊巨石上面。一會兒的功夫,只見一隻黑鹿,汗如雨下,驚恐萬分的樣子,慌忙跑到尊者前面。密勒日巴一看,馬上生起了悲心,心想:「多麼溫順的一頭鹿,縱然從未傷害過他人,如今卻被追趕,害怕成這個樣子,實在太可憐!」於是,就向黑鹿唱起了道歌。聽說密勒日巴很擅長,也很喜歡唱歌,所以經常唱道歌。他的悲心和歌聲感動了黑鹿,也撫慰了牠的痛苦和恐懼。黑鹿不禁流下了眼淚,乖乖的走過來,安靜的臥在尊者的左邊。
這個時候,密勒日巴就想:「剛才聽到了狗叫,估計那條狗已經就在不遠處。」正想著的時候,只見一隻棕紅色的獵狗,氣勢洶洶的向黑鹿狂奔過來。密勒日巴想:「如果我能平息牠的怒火,那該多好!」於是,心中充滿慈悲的對牠唱起了道歌。這次的歌聲,也同樣感動和安撫了獵狗。牠搖著尾巴走過來,舔著密勒日巴的衣服,然後就臥在尊者的右邊,兩個爪子乖乖的放在前面。就這樣,一隻鹿和一條狗,一左一右,像母子一樣,安詳平靜的趴在密勒日巴的兩側。
這個時候,密勒日巴又想:「在牠倆後面,一定有個獵人跟著,估計很快就要到了。」結果,不一會兒的功夫,只見一位身材魁梧的獵人,手裡拿著弓箭,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跑過來,眼露凶光,一副傲慢凶狠的樣子。他看到鹿和狗,竟然那麼溫順的臥在尊者兩邊,立刻就想:「一定是這個瑜伽士搞的鬼!」於是就氣衝衝的說道:「你們這些禪修打坐的人,簡直是無處不在!不管我是在高山上打獵,還是在湖邊捕魚,到處都有你們!我看你們這些瑜伽士,死一兩個也沒什麼關係!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布衣能不能擋得了我的箭!」
說著就拿起弓箭,準備射向密勒日巴。這個時候密勒日巴就想:「對動物說上幾句法,牠們都能有所感化。他是一個人,我要是對他說幾句法,他應該也能聽得懂。」於是,就對獵人說道:「先別著急射箭,聽我唱一首,再射也不遲!」於是,就唱了一首道歌。歌詞大意是說,佛陀說人身難得,可是今天見到像你這樣的人,也不覺得有什麼難得。降伏外敵沒什麼用,今天是降伏自心的時候!雖然歌詞的內容,這個獵人不太懂,但是他覺得鹿和狗這兩者,向來都是絕對不可能共處的,如今卻像母子一樣和睦相處,實在令人費解。此人一定有些過人之處!
於是,他就走進尊者住的洞穴,仔細查看了一番,想要瞧瞧這到底是何方神聖。結果洞裡面,除了一些蕁麻草之外,一無所有。這個時候,他心中不禁生起了一絲信心,就對密勒日巴說道:「請問您是哪位上師?師承何人?修的是什麼法?誰在照顧您?我能不能跟隨您修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於是,密勒日巴就又唱了一首道歌,作為回答。意思大概是說:「我是密勒日巴。帝洛、那洛、馬爾巴,是我的上師;雪山土山,是我的住處;岩羊和鹿,是我的家畜;兔猻狗狼,是我的守門犬;日月星辰,是我的風景;神魔仙人,是我的鄰居;猿猴和熊,是我的玩伴;光明快樂,是我的陪伴;蕁麻野草,是我的食物;山泉池水,是我的飲料;氣脈明點,是我的衣服。你要是覺得這些都適合你的話,就來跟著我學習吧!」
獵人聽後,看到尊者所說和他所見的狀況完全一樣,心中備受感動。隨即,恭敬的頂禮尊者,而且把弓箭、獵狗和全身家當,悉數供養給了密勒日巴,並請尊者慈悲攝受他們。後來,這個獵人成為密勒日巴的八大弟子之一,叫做獵人日巴。
—眼光放大,全人類視角—
由此可知,我們能夠投生為人道的機率,已經是微乎其微;又能在各種不同的人身當中,獲得暇滿人身,成為修行人的可能性,基本上就是微小到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我覺得很多人,體會不到人身難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或者眼光不夠遠大,所以才意識不到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
假如我們只是看看周圍,尤其只看到身邊的幾位道友,那「暇滿人身」就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如果把心放大,眼光放遠的話,就會發現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我們來想一想,現在全世界一共有七十八億人。這麼多人裡面,信奉其他宗教的,全部加起來已經不是少數;而剩下的人當中,按照如今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無神論者,這些人裡面,有相信自己的、有相信及時享樂的、有相信科學的,還有相信金錢的,形形色色。總之,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全人類的角度來看,那些對佛法有信心,而且充滿正信的人,絕對可以算是少之又少。而在這個基礎上,又決心修行,而且追求究竟解脫的人,更是難上加難。那麼,我們再把眼光放得更大來看,地球上的修行人,就已經是這麼難能可貴,再擴展到整個宇宙去計算的話,那修行佛法的生物,又有多少呢?
如果按照佛教中的宇宙觀,用六道來估算的話,首先,地獄和餓鬼有多少眾生先放在一邊,天人、阿修羅也暫且不談,就說傍生,僅僅在這個地球上,就有多少動物呢?而在這數也數不清的飛禽走獸裡面,我們可以生而為人,還是一名修行人,這個機率是多少呢?可能是億億億萬分之一吧!(反正我的數學不是很好,也算不太清楚。)
總之,在這個機率裡面,再算上地獄、餓鬼、天界等等所有六道眾生,把整個宇宙的眾生全部算起來的話,能夠成為佛法修行者的機率,可能就小到小數點之後,多少個零都數不清了,這個數字應該已經超過我們的理解範圍了。
因此,平常我們在想問題的時候,不能只是看著自己眼前、周圍的幾個人,這樣不會覺得有什麼難得之處。我們必須把眼光放遠,站在一個整體的、具備一切可能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更準確的瞭解到真實情況,才能知道自己為何人、身在何處。這就是一種擁有自知之明的智慧。
—人身難得,佛世難遇—
其實,就算是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隨時體會和觀察。比方說,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無論是一棟公寓,還是一個住宅區,在這所有的住戶當中,有多少人是相信佛法的呢?其中又有幾個人是願意去行持的呢?再比如,我們走在商場裡面,周圍那麼多人當中,有幾個能算得上是修行人呢?又比方說,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們把草叢、樹林裡所有的昆蟲、小鳥等等,每一個眾生都算的話,其中是修行人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佛經裡一句名言說:「人身難得,佛世難遇。」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身有多麼珍貴的時候,就想想這座城市裡的人,或者整個國家的人,乃至全世界、所有六道眾生的時候,可能稍微就能體會到一些與眾不同了,一下子就會有一種脫穎而出的感覺。
——因緣難得——
以上,第一種難得——本質難得,是從機率的角度來講。第二個——因緣難得是告訴我們,從因緣的角度來講,暇滿人身是多麼不容易。
剛才講到了人身的用處之一,是可以持守戒律,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的話,也只有持戒,才能有機會投生善道。
持戒清淨和獲得暇滿人身,這兩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戒律的清淨,實際上靠的是身體和語言的持守,所以持戒的果報,就是能夠得到暇滿人身。這就好比想要獲得財富,就要先去布施;想要結交善友,就要修持忍辱。所以,經論當中說,如果想要投生善趣,最根本的成因,就是持戒清淨。
根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說法,想要獲得暇滿人身,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以清淨戒律為基礎;二、以布施、忍辱等為助伴;三、以清淨願力來連結。
這裡的戒律,指的是「十善戒」。一般來講,很少人聽說過十善,就算知道,又能夠做到的人,更是為數不多。然而,就算做到了,也只是遠離了八無暇而已,想要得到十圓滿,需要再以布施、忍辱作為助伴。所以,能夠斷十惡,又可以行持布施、忍辱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但是,就算這些全部都做到了,也不能保證可以獲得暇滿的人身,為什麼呢?因為還要依靠願力。如果願力不足,即便行了善,也無法把這些善根,轉化為暇滿人身的成因。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的人就知道,行善的人不多,作惡的人不少,尤其如果是對一位菩薩生起了瞋恨心,那就要在惡趣之中承受一劫之久的痛苦。而惡趣的眾生,由於處境、狀況的關係,通常都會繼續造惡,屬於惡性循環,這麼看來,基本上就很難再有出頭之日。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基礎、助伴和願力,三個所需條件,那真的就是萬劫難遇,不可思議的任務了!因此,如果投生到了惡趣,別說獲得暇滿人身,就連聽到這個名詞,都已經不太可能了。
噶當派大師內鄔蘇巴曾經說過:用現在這副暇滿人身來成就佛果,跟從三惡道中轉生善道人身,這兩者相比起來,前者要比後者容易百倍,甚至千倍。所以,用我們現在的人身來成就佛果,是最容易、最接近的。這就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講暇滿人身非常難得的原因。
——比喻難得——
第三種難得,就是透過比喻來說明。
—盲龜浮木—
佛陀告訴過我們不少的比喻,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盲龜浮木」,在《雜阿含經》中是這樣說的: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
簡單來說,假如所有的陸地都變成海洋,那麼在這麼大的海面上,隨風漂浮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有一個小洞。這時在海裡有一隻盲龜,壽命無限,每一百年會從大海裡探出頭一次。它探出頭來的這一下子,能遇到這個木板,而且穿過上面那個洞的機率,基本上可以說是小到沒有,而我們能夠得到這副人身的機率,比「盲龜浮木」的機率還要小。
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裡面,引用了這個盲龜的故事,而且在後面寫道: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說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版作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舉頭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難得。佛以大海為喻。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窬難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復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值。況彼盲龜而當得值。」
馬鳴菩薩聽說,曾經有個小孩,聽了盲龜的故事之後,就自己找了一塊木板,打了個洞,扔到池塘裡,然後自己跳進去,想要試試能不能做到在水裡從木孔中鑽出來。結果,無論他怎麼試,根本都做不到,因為水的流動,讓木板一直漂走。於是他就想,佛陀用大海作比喻,而我呢?池子小、木孔大,還有兩隻眼睛盯著木板,這樣都穿不過去,更何況是一隻盲龜,在茫茫大海上,百年才出一次頭呢。這怎麼可能做得到?所以,人身實在是太難得了!
—絲線難入針孔—
在藏文「甘珠爾」裡的《難陀出家經》中,也有一個比喻,是拿一根針,把針孔朝上,然後扔一把芥子。如果有芥子,能正好掉進針孔裡,這個機率就是能夠獲得暇滿人身的機率。
另外,在《提謂經》中也有這樣的一個比喻:
「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站在須彌山頂,往下面扔絲線。另一個人在山腳下,拿著針接應。兩人之間,狂風亂作。得到人身的機率,就是比在這種狂風中,絲線能剛好吹進針孔的機率還要小。這個比喻如果換做現在來說,就好比從珠穆朗瑪峰山頂,往山下扔絲線,狂風大作的時候,能不能吹到山下八千多公尺之外的針孔裡,基本上可以說是,機率差不多為零。所以說,暇滿人身比這個還要難得!
—小蟲子合掌唸佛—
不僅佛陀講過很多比喻,後來有很多高僧大德,也都試著告訴我們,暇滿人身有多麼不可思議!
一次,波多瓦大師在講法的時候,是這麼來形容的:比如現在我們面前,有一隻小蟲子從地裡鑽出來,向我們合掌,唸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是特別神奇的?應該簡直是不可思議吧!同樣的,我們在三惡道裡面輾轉流蕩了很久很久之後,現在終於有機會得到了暇滿人身,而且還能夠修持佛法。此情此景,是比那隻小蟲子合掌唸佛,還更要讓人難以置信!
【人身難得,如此幸運】
講了這麼多比喻,目的是想告訴大家,如果能夠站在一個更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去看問題,也許我們就不難發現,生而為人,獲得暇滿人身,又能成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是一件多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現在就實實在在的,在我們身上發生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好好的去珍惜和利用它。
——沉香換炭——
以前有一個人,找到了一塊上好的沉香木,拿到市集上去賣。大家知道,沉香是非常珍貴,價值連城的木材,但是他所在的這個地方,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沉香,所以一直無人問津。傍晚的時候,他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看到一個賣炭的鋪子在算帳,他心裡就想:「人家賺到了錢,可自己什麼都沒有賣出去。」就這樣好幾天過去了,還是沒有人買他的沉香,可旁邊的木炭生意倒是流水不斷。這個人就想,不如把這個沉香燒了,變成炭再賣,就有錢賺了。於是,他就真的燒了整塊沉香木,賺了一鍋黑炭的錢。
——買櫝還珠——
我們現在有了暇滿人身,如果還不好好利用它,好好的修行,那就是真正的有眼無珠。說到這兒,可能大家也都聽過,「買櫝還珠」的故事。戰國時候,一位楚國商人想要出售珍貴的珠寶,就做了一個漂亮的木盒子,把珠寶放在盒子裡面叫賣。後來,一個鄭國人重金買走珠寶,但是這個鄭國人買了之後,卻打開盒子把裡面的珍珠還給了商人,自己拿著漂亮的空盒子,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堅阿瓦的精進修持——
我們現在白白浪費的暇滿人身,就像是「買櫝還珠」。不管怎麼說,今天講了很多故事。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好好的去體驗,反覆思考。最後,再來講一個噶當派的故事,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
仲敦巴曾經問弟子堅阿瓦:「你知不知道自己的人身有多麼難得?」由於他不斷地去這麼提醒,堅阿瓦深受啟發,所以每次在上座修法之前,都會先唸誦《入中論》當中的一首偈頌:
「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這首偈頌的大意是說,現在身心自由、順緣具足的時候,若是沒有好好把握,那等到日後墮入惡趣,完全身不由己之時,誰能來幫助你呢?堅阿瓦就是這樣,都會先唸過這首偈頌,進行觀修和思惟之後,才開始繼續自己的修行功課。
後來,他的師叔貢巴瓦,看他修行實在太拚命,連覺都不太睡,就對他說:「孩子,要休息休息,放鬆一下。如果太努力的話,身體會吃不消的。」聽他這麼說,堅阿瓦答道:「您說得沒錯。但是,一想到人身難得,我就根本沒有辦法休息。」
往昔大德們,能夠獲得無上的成就,不僅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更重要的是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人身是多麼難得,而更加的精進、努力,發奮修行,所以他們才那麼厲害!今天說了這麼多,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觸動和感悟,能慢慢體會到,其實自己有多麼的幸運!
那今天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年度新聞
- ► 2024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