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耶魯:環境保護演說

時間:2015年4月7日
地點:美國 康乃狄克州 紐黑文(New Haven) 耶魯大學

 

在耶魯大學的第二天,法王噶瑪巴進行喬伯得獎人(Chubb Fellowship)演說,講題為「化慈悲為行動:佛教與環境」(Compassion in Action: Buddhism and the Environment)。演講地點典雅的伍爾喜館(Woolsey Hall)中坐滿了兩千五百名幸獲入場的觀眾。講台上,法王座位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螢幕,後方為靛藍色的開闊背景,其上是宏偉莊嚴的管風琴。

耶魯大學提姆西懷特學院(Timothy Dwight College)院長暨喬伯獎負責人傑夫瑞.伯瑞州教授(Jeffrey Brenzel),首先向法王表示熱烈的歡迎。他介紹,法王耶魯之行的協辦單位包括耶魯喜馬拉雅運動(Yale Himalaya Initiative)、宗教與生態論壇(the Forum on Religion and Ecology)、 宗教研究系、耶魯林業與環境研究院 (th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耶魯神學院以及馬克密倫國際與區域研究院(the Macmillan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這些不同的協辦單位,反映耶魯大學的在環保活動上的豐富與多元。

伯瑞州教授讚歎:「法王隨時可配合的程度驚人,在這裡他積極的與大眾見面、寒暄、建立友誼。」

宗教研究系的安祝.昆特門教授(Andrew Quintman)介紹法王及其歷代轉世的簡史。他指出噶瑪巴是世界上轉世傳統的創始人,而且噶瑪巴的轉世都是由自己的前一世所認證。

「今年29歲的法王噶瑪巴,已被公認為同代中傑出的宗教領袖和成就卓越的佛法導師。他是創作豐富的藝術家、宗教改革家、社會行動主義者,以及環保主義者。」

為說明法王凡事由衷的作風,昆特門教授引用法王的一段話:

「無論做什麼事,我都希望它有長遠可見的影響,而且切合實際。如果有機會,我最想做的,就是恢復喜馬拉雅和西藏的自然環境,尤其是保護那裡的森林、河川和野生動物。」

昆特門教授預言:「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將為佛教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而且這不僅是在西藏,而是全球性的影響。」

演說中,法王首先談到自己個人的經歷,以及啟發他參與環境保護的原因。法王出生在西藏東部淳樸的偏遠地區,並且在這個未經現代開發的環境下成長直至七歲。這就是他小時候所知道的世界,因此,當他仍是一個孩童時,便對周遭的環境有著特殊的感情,而這個他到今天還記得的經驗,正是支持法王環保心願的基礎。

法王繼續說明,小時候,他所認識的人都對環境有份崇敬,認為自然環境是需要保護的活系統:高山、水源和其他特別的地區都互有關連,它們是具有生命的世界,同時也是神靈居住的地方:

「我們將自然環境的每一個層面,都視為是活生生的系統當中的一部分。我們不會在流動的水中洗衣或洗手;每一樣東西都被視為生來具有神性。」

法王強調,重要的是認出我們彼此的相互依存:

「要瞭解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我們就必須瞭解我們彼此間和與環境之間的關連性。如果我們去思索維繫自己生命的食物、空氣、衣物等一切,都是透過相互依存的廣大網路而來,那麼我們就能夠看見彼此的關連性。我們之所以無法看清這個實相,是因為我們慣於將世界劃分為內在和外在:環境在外,我們在內。」

法王勸誡,我們必須減少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距離感,最終要將這個分界完全消融。如果能夠做到:「我們就會發現一種親密感,真正瞭解自己與環境是多麼的緊密相連。佛教將外在的環境和居住其中的眾生,稱為器皿和器皿中的承載物,我們都承蒙環境的承載,因此應該要懂得珍惜這份相互依存的關係。」

法王對於個人親身實踐的呼籲,貫穿整場演說。智性上的瞭解還不夠,我們必須打開心胸,親身實踐:

「我們慣於將知識和自身分開。如果知道環境需要保護,那麼就應該在生活中實踐。我們對環保的瞭解,必須深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心有所感,身體的行為有所改變。」

當環保的議題觸動我們的心意時,修持之道便可以啟發我們承擔環保責任:

「世界上每一個宗教都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如果我們攜手合作,運用世界宗教和許多本土文化所保存的知識,我有信心我們會共同發現:環境保護不只是一門科學,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法王提出,靈性修持和科學之間具有共同的基礎:

「如果我們對環境的承擔是基於慈悲,那麼科學和宗教就沒有區別。」

接著,法王談到喜馬拉雅地區和西藏高地。那裡的冰川是水資源的庫存,同時也是亞洲許多重要河川的水源:

「我們必須特別關注喜馬拉雅地區的環境和水源的保育。我們提供喜馬拉雅地區的寺院最好的環保訓練,讓他們可以將這些訊息傳播給附近社區的民眾。」

法王的演說從修心發願,一直到如何在世間開展並維持務實的行動,最後總結於社區的工作。接下來是精彩的問題與回答。

問題之一:什麼可以讓我們克服猶豫,採取行動?

「這中間的橋樑是一種悲心或勇氣,一種肯發揮自心力量的意願。我們有能力決定自己要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們聽從內心發出的忠告,我們就能從道理上的理解,提升為更貼近心的感受。」

另外一個問題是關於科學與宗教: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談論氣候變遷和環境保護。有人說,這已經不唯獨是科學上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問題以及科學與宗教的對話。

「環境保護基本上是道德問題。環境的衰敗是人類的貪婪所致,而人類的貪婪在媒體和廣告的助長下更形猖狂。我們都知道,人的欲望沒有止境,而環境的資源卻是有限。由於我們有賴於這些資源,所以我們有責任懸崖勒馬,克制自己的貪欲。」

「重要的是,宗教領袖不應只是教導個人的道德,也要教育全球性的議題,並且在承擔環保責任上提供道德的指引。精神導師可以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受和誓願,鼓勵我們進行改變,讓我們瞭解到,環境不只是外在,它同時也在我們的心中。」

第三個問題,禪修如何幫助消融自我與他人、內在與外在的區別。

「有一些禪修的方法,可以消融這個虛假的分界。其中的一個方法便是思維自他的平等。藉由認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希望獲得快樂,我們便會產生同理心,發現我們都一樣。一旦認識這點後,我們還必須付諸實踐。」法王並且提到以呼吸來修持施授法。

對於施授法在環保意識上的應用,法王建議:

「我們可以這樣思維:樹木如何呼出我們需要吸入的氧氣,而我們如何呼出樹木需要吸入的二氧化碳。我們可以思維自己的呼吸與這些生物的相互關連,我們其實是整體系統中的兩個部分。」

最後一個問題是,學生們如何將自己組織起來,做些實際有用的事。

「有一些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例如通常大家會進行各種展示,但基本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從自己開始,而這是讓我們具有改變的勇氣的唯一堅實基礎。我們必須勇於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改變,而這種勇氣是別人無法從我們身上奪走的勇氣,這樣我們的環保事業才能可長可久。如果沒有改變自己,我們就只會讓自己注滿期待的燃油,在眼看他人沒有改變時,而將自己燃燒殆盡。」

改變的第一步,從自己的內在開始。法王進一步建議,分工合作,彼此打氣,這不失為提倡改變和維持動力的一個好方式。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