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修心七要(第八天)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8280
法王課程:修心七要(第八天)
日期:2004年12月19~26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翻譯:妙融法師
12/26
第四部份:這一世中的修行
(攝教授心要,應修習五力,大乘往生法,五力重威儀。)
主文是:「總攝教授心要,應修習五力」。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世間的知識是非常的多,但如果都要去學習則是非常困難,尚且我們能用來學習的時間是不確定 的,要有能多學習的機會也是難得的,好比水中烏龜能分辨出滴於水中的奶,而我們確不能,因此我們在一生中的修行,也必需要以精華和精要的方式去修行,才能 夠真正產生利益」。於此我們說,一生中修持的精華就是依靠五力而修持。
五力的「力」是指力量,在藏文叫作「竇」,也就是我們要修持正法時必需要具備的力量,又好像我們要提東西時,也必需要具備力量,如果我們不具力量,則東西亦無法被抬起。
五力包括:
1. 招引力(意志力):在這裡所謂的「力量」是指一種能夠招引一切有益的、有用的力,在我們修持的時候,尤其是指從我們心中發出的一種善願的力量,以及發起一 種意願,當然我們修持時的這種功效雖然不一定能夠馬上生起,但是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漸漸的我們就能夠讓我們的慈心悲心、虔敬、淨觀漸漸地增長, 漸進的我們自然心裡就會養成這些善的習慣,也會使我們的心更堅定。就好像在下棋一樣,就看白的棋子多還是黑的棋子多來取決勝負,我們修行時也是一樣,要不 斷的去觀察是我們的煩惱多還是我們的虔敬、淨觀多?這裡我們說,能夠讓我們的虔敬慈悲更增長的這種力量即是一種有能夠招引有益的、善的力量。
2. 修持力(串習力):不管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工作的時候,都不要捨棄心中的菩提心,在這裡特別是指世俗菩提心,尤其對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要不斷的去知曉去意 念,永遠不離開這種意念並且去知曉這種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尤其是自己升起任何的念想的時候,更要將我們心中的菩提心持守好、抓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練 習,尤其在遇到惡緣的時候,更要練習去修心,因此我們說這個叫做修持力。
3. 白業種子力(善種子力):也就是我們在生起菩提心時,是需要具備各種福德、善根、善業的,所以對於我們所有的善根、善業是不能覺得已經足夠了,永遠對造作福德善根是要覺得不知足的。
4. 破斥力(省思力):也就是當我們生起煩惱、甚至自私的心理,也就是只想著自己的煩惱心生起時,於一開始生起時,即要知道它是過患的,是不對的,尤其要知 道:因為有如此的煩惱,因此才會產生如此過患,所以當煩惱即將升起時,我們就要馬上能夠覺照並且遠離、斷除它,不要令這個煩惱靠近,但是在一開始如果我們 不能夠馬上阻止的話,當它已經在我們的心中滋長升起壯大之後也就很難再斷除了,在修道時,如果我們已經讓煩惱滋長生起了,就很難去破除它。所以就要在它快 要升起的時候,馬上就要能覺察到,心裡也要有個理念警覺知道它是不好的、是不對的,盡量的能夠立即遠離,然後直到我們的心能思維善法、善念。
5. 祈願力(祈求力):不管我們做任何善業的行為,我們總是要配合著祈願,但是這個祈願不是說我們自己要長壽無病,這一些都是一般大家作的祈願,是不需要再講 的,但是我們在這裡要做的祈願是更廣大的、特殊的、更好的一種祈願。就好比很多的科學家們有各種的發明跟發現,但是首先都是建立在他有一種願望、祈願之 上,因此他才會有很好的發明結果,要不然很多事情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祈願,祈願未來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做 這樣子的祈願。
再接下來是要講到臨死的修持(臨死的口訣),但是今天下午我已給予各位長壽的灌頂,而且我們也講了很多吉祥的祈願、祝願語句,甚至也講到延長壽命,長壽的 七種方法,所以在這裡,尤其是今天晚上若是談到死亡甚至是談到命終的話,這是不太好的,應該各位也不會這麼快就要往生了,所以是不需要這個臨死五力的修持 了(眾笑)。而如果你真的想要修持的話,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的練習今生五力的修持,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所以臨死五力的修持我們在這裡就不說了。
第五部份:修心的成量(修心以後的情況)(修心的印證)
在這裡有四句偈:諸法攝一要,二證取為首,恆當依歡喜,散能住即成。
首先講到:
(一)諸法攝一要:不管我們是修小乘、大乘、金剛乘任何的教法跟修持,主要都是要調伏我們煩惱,因此任何的修持,我們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調伏、降伏我 們的煩惱,所以不管我們是修噶舉派、寧瑪派,格魯派、還是薩迦派,任何修持的教派跟法門都是為了降伏我們的煩惱,有時候我們修了什麼法、閉了什麼關但是卻 不能降伏我們的煩惱,那也是沒有用處了。在西藏就有一個俚語是說:「打仗的對象是在東方,而人卻是朝西方射擊一樣」,所以說我們常常要衡量我們的修行是不 是真的入法?而我們是不是已經隨順了煩惱?要像秤砣一樣的去觀察。
(二)二證取為首: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有時候是既是又是非,很難分得清楚是對或是錯,所以在這裡就需要證人。在這裡指有二個證人,一個是他人,一個是自 己。所謂「他證」是指透過外人的評價來證明我們是不是真的有修行,但這是有危險的,因為他們可能只看到外表,卻不知道我們的內心;所以第二個證人就是自 己,所謂「自證」就是經由自心來審查自己是否有做慚愧羞恥的事,是否有錯誤,如此即是用自心去觀察自己,自心可以說才是真正的證人,而所謂的證人應該是公 正、不偏頗的,不會一下子偏到好的這邊,一下子又偏到壞的那邊,如此才是一個真正的證人,我們的自心要能常常地檢查自己、觀察自己,看自己是不是有內心的 錯誤。如同在世俗社會裡,當有人犯下罪惡,一般都會成立一個調查的組織來調查,所以我們應該也在我們的心中成立這樣一個調查小組,讓我們的心自己去觀察、 去檢查、查驗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問心無愧的話,如此也可以說這就是修行、修心之後的成果。
(三)恆當依歡喜:若是我們修心修得好的話,不管因緣是善、是惡都能將它轉為菩提道的助力,並且行者也能具備膽量跟氣魄,明瞭不管是任何善惡的境界、各種 的快樂或痛苦生起都是可以轉化的,如此當惡緣生起的時候他同樣能夠感覺到歡喜。比如說有些人感到痛苦跟憂愁,但是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善惡是不斷的在 交替生起,而且大多都是惡的比較多,因此我們碰到惡的境也會比較多,而由於是無常,所以各種的困難當然也不斷的生起,我們會想難道只有我們自己有這樣的痛 苦跟困難嗎?若是這樣子的話,我們當然可以去痛苦去憂愁,但事實上是以人為主的所有眾生都會有痛苦跟困難,甚至有些是比我們還要更痛苦困難的,當我們這樣 想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痛苦跟困難也不算什麼了,並且我們也自然地升起了一種膽識、勇氣及氣魄,明瞭當我們未來能夠將這些苦難除滅的時候就會擁有幸福,這樣 子的心即是修心之後的「證量」,也可以說是修心的結果。
(四)散能住即成:若是修心修得好的時候,就算我們在念知上並沒有具備正知正念,甚至散亂的時候,也不會被煩惱所左右。修心修好的徵兆就是:就算沒有具備 正知,而突然來的惡緣、違緣生起時,也不會令其起瞋心,就好像我們念經時,由於對經文已經非常的熟練,因此就算心裡想著別處,但是嘴中念的經文還能不中斷 地繼續的念下去一樣,所以當我們修心非常熟練的時候,突然的各種的危害、惡緣、情況產生時,我們也不會隨其流轉而產生煩惱,馬上修心力就可以在我們心中生 起,但是若是我們認為這種好的徵兆生起了,我們就放下不再修心,這樣也是不可以的,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地努力「修心」。
第六部份:修心的三昧耶(誓戒)。
(恆學三總義,轉欲住本位)
這裡的內容非常多,我只選擇部分來說。
恆學三種義:
1. 在我們修心的時候,可能認為修心的法門非常的重要,現在是我修心的時間,所以我不能做什麼其他的幫忙,比如說有人要去醫院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他因為現在是 我修心的時間,我沒有空,不能送你去醫院,類似這種對於善行有私心的話,即是違背了我們當時所發的要盡量利益眾生的願,盡量對眾生要行一切善的誓言,這個 是要注意的,也就是我們不能夠去違背我們最早修心的承諾。
2. 修心之後不能夠有不好的行為,比如說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修心之後已經沒有自私的心了,已經沒有我執了,然後反而去做一些奇怪的、不乾淨的、邋遢的、骯髒的行 為,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各種行為都要能夠如理如儀,就好像我平常說:一個好的修行人,至少「人」也要做的好,人做好了也就是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的基礎,就像 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然這是因為他有深廣的慈悲,他利益社會、服務社會,因此會獲得這樣的和平獎,但卻不是因為他修行非常高、非常好而獲獎的,所 以我們修心首先要將一個人所該做的事情做好。
3. 修心之後,在修持自他交換時,不能有偏私、分別的去修持,比方說對自己喜歡的人我們就修自他交換,對不喜歡的我們就不修,又或者我們對貓修自他交換卻不對 狗修,又或者我們可以對狗修自他交換卻不對其他的眾生修,總之修心的對象是指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修持自他交換是不能夠有偏私的去修持。
《修心七要》的最後一句是「今死亦無悔」,這一句話讓我想起,在從西藏來到印度之後,那時候創古仁波切第一堂課就是教我這部《修心七要》,今天在此我將所 有創古仁波切所教給我的,所有我肚子裡關於修心的知識,全部都教授給各位了,這真是非常好的,就如同《修心七要》頌文裡面所說的,我今天也可以說是「今死 亦無悔」了。
各位來到菩提迦耶─金剛座這裡修行聞法,希望各位都是歡喜的,因為這樣也表示各位還會再來到這邊,若是各位再來此地,相信印度比哈爾省也會很歡迎各位的(眾笑),其他也沒什麼多說的了。我也感到很高興,所以希望各位也是一樣的歡喜,能夠讓各位歡喜,也算是我一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完成了。祝各位安好!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