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2014年歐洲弘法行:愛與慈悲對全球化的影響

 

舒服自然,就是真實的慈悲心

這裡談到的「悲心」,是自在舒服地發自內心,比同情、比悲憫更深刻……

時間:2014年6月7日下午
地點:德國柏林

2014.06.07

首先和大家說午安!這次這麼多人來到德國,不只是德國法友,還有很多是來自歐洲各國,因為這次人數眾多,主辦單位也想讓大家多聽點課,多安排一點說法的上課機會,因此在原有的行程中又多加了幾次課程,包括今天的課程。

今天我要說的是有關「慈悲」、「愛心」的主題,之前課程中大部分都說過,也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大家實在不用多買這張票,題目跟之前的差不多。但明天會有灌頂,是比較嚴肅、正式的形式,為了能幫助大家明天接受這樣嚴肅的課題,因此今天我想多講一些較為嚴肅和正式的話題。

■地球與我們,是母子關係

長久以來,我們賴以生存、唯一可以寄託的對象,就是地球,或許未來會發現還有其他可居住的星球,但目前都只是假設而已。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你可以看到極為豐富的生命物種,多到不可思議,而新物種也不斷在被發現當中,就像一棵樹上就可以找到不同種類的昆蟲。而人類也是地球的眾多物種之一,人類當中也有各種不同的民族等等的差異,甚至每個人都不同,例如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指紋,總之,生物的獨特性是非常鮮明特殊的。

地球上各種不同物種面貌如此豐富,且生活方式各異,雖然大家都如此特殊,但共同性就是大家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我們看到大象身形比較大,就覺得牠比較特別,牠的生命似乎就比較珍貴;那些昆蟲太小了,力量好像也比較小,不太受到注意,好像比較不珍貴──但其實並非如此,所有生命的珍貴性都是一樣的,都是相同重要的,因為我們都生在同一個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是相互依存且互助互惠的。

例如蜜蜂體型上相對的是這麼小,但對於其他生命、包括人類,利益和影響是重大的,譬如採集花蜜、散佈花粉等,對整個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現在很多科學家都在討論、研究這個話題,並且日漸受到重視。每個生命之間,無論是動物和動物之間,或是動物與植物乃至與其他無生物之間,都有一種關連性。講到「關連性」時,佛教就給它一個很貼切的名稱來形容,稱為「母子關係」。此處指的是正向的關係,是一種意象上的形容,並不是實體上指誰是母親、誰是孩子,母子是形容生物之間心靈內在深層的一種聯繫,能量相互的傳遞和影響。

我們和周圍的一切生命、一切事物,都有這樣如「母子」般的正向關連性。你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母子相關性」,把你跟周遭所有一切聯繫在一起。

■相互依賴,「我」才能存在

然而,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我」的執著,我們會以為這樣一個「我」是獨立自主的,完全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當我們談到這個「我」,會覺得和別人不相關,可以自己靠自己活著;但是這樣一個「我」,是真實的嗎?這個「我」真是這樣一個情況嗎?「我」真的可以完全獨立、不依靠他人嗎?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舉例來說,我們會認為所謂的「我」,就是指這個身體,摸得到、看得到的這個身體,它就不可能不依靠其他東西:首先是依靠父母而得到這個身體,這是很清楚的;但是光有這個身體還不算具備完整的生存條件,能夠生存還需要很多條件,例如衣、食、房子等等,這些生存的順緣要如何得到?也是依賴他人。

我們以為「我」是獨立的,但這個「我」從細到粗一切需要都要依靠別人,尤其在現在全球化的生存環境中,不論是食物、水果、衣服,都可能是從遙遠的國度來的,我們生存在已開發國家,但這些食物、水果可能是從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所製作和運輸而來。衣服也是如此,我們不知道做衣服的是誰,不認識他們,但我們正穿著他們所做的衣服,「全球化」對我們的影響就是如此,我們應當多去思維。

■所有照顧我、關愛我的,都是父母

以我自己經驗而言,在我七歲被認證之前和一般孩子一樣,跟家中的關係非常緊密。記得小時候爸媽都是牧民,平常大家都在一起,白天不會出去上班工作,都在家附近,都跟我們孩子在一起。晚上我們會圍著爐火,聽長輩說故事。那時家庭間很親密的感覺,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七歲被認證後我就離開父母、家庭,離開家到楚布寺,楚布寺有三層樓高,我就住在第三層房間裡面。

我本來是牧民,住在會隨季節而遷徙的帳棚,非常自由,小孩在草原也不怕被車撞,每天到處東奔西跑,家鄉也沒有水泥房,都住在犛牛皮架起來的帳棚,總之是很自在的生活。但是七歲被認證之後,就被帶到寺院,住在三層樓高的房子裡面,突然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父母親也不在身邊,剛開始真的很難適應,內心也滿痛苦的。

而且小孩總需要玩伴,但是寺院中都沒有跟我同年紀的孩子,大家年紀都比我大很多,許多喇嘛看起來都很嚴肅,一副「我才不要跟你玩」的表情。這裡要說的重點是,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而我一直在找尋一個能夠扮演父母角色的對象,來填補我內心的這一塊空缺。很多人會來看我,大家都把我當成老師或上師這樣一個角色;但我看大家時,卻是把大家都當成像是我父母一般,這填補了我心中這塊空缺。

我常跟很多人講說,我所有的東西都是別人給的,甚至是衛生紙。因此,我感受到很多如親生父母般的人,對於我的關心和照顧,這些人是誰呢?也就是來自世界各地、一直會來見我的朋友們。

■真實的悲心,是感同身受,沒有自他分別

因此,就像是上面形容的感覺,當我們的「慈愛」是發自內心,是自在、舒服的時候,這種慈愛之心,就是真實不造作的,就是所謂的從內而外、能夠影響世界的慈悲心。例如我剛剛談到父母的感覺時,是舒服自然的,這時候的「慈悲」、「悲心」才是真實的。

佛教強調「悲心」,但這不是一種戒律,不是一種「身為佛教徒就一定要生起悲心」的強迫觀念,也不是能夠被上師命令而生起的。這裡談到的「悲心」,是自在舒服地發自內心,比同情、比悲憫更深刻的。一般談到同情、悲憫,是一種自他之間有距離的感覺,覺得那個人值得同情,你在這邊、他在那邊,你走過去試著關心他說:「你哪裡來的?」這是比較粗淺的同情。「悲心」更加深刻,感受性較強,已經沒有「自」、「他」分別,完全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地體會他的感受、想法及苦樂,完全從內心將自己投射到對方身上,讓自己成為他一般,這就是真正的「悲心」生起或展現。

■慈悲加勇氣,利他就使得上力

最後作個總結:「慈悲心」的生起,是你要成為他人,要融入他人的生活當中;若無法放下自己的地位,只是擺擺樣子,那是很難真的生起「悲心」的。

總之,現在大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我是他的一部分,他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們的距離不再遙遠,大家的苦樂相互交融著,他人的苦樂,無論直接或間接,最終都會成為自己的苦樂,而我們的苦樂,最終也一定會影響到他人。

我們今天的主題都在說要生起「慈心」、「大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若我們能帶著大悲心、慈愛的心,同時以勇氣去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生命息息相關的現狀時,你的生命會就此不同,在利益他人時也使得上力。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