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解脫莊嚴論第七堂課

解脫莊嚴論第七堂課

時間:2014年1月26日上午8:30至11:00
地點:德噶寺大殿、第一屆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
授課上師: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倫多祖古

(今天是印度民主紀念日,在九點半下課時段,德噶寺內舉行簡單的升旗慶祝儀式,百位小喇嘛集合在德噶寺大殿外,搖著小小的印度國旗,並唱遙呼上師祈請文,之後在早上十點上課前,喇嘛們分送油炸甜酥餅及釀甜丸子等印度式甜點,與之同慶。)

法王開示:

首先向大家問候早安!

在「助緣善知識」這部分,之前已經講過「善知識的性相」、「依止善知識的功德」,及「不依止的過患」,以及從思維和行為上,該如何依止善知識之法。

在昨天所講到「善知識性相」部分,在<<經莊嚴論>>講到很多善知識性相,岡波巴大師以一種總集、總攝要義的方式,將善知識的各種性相,全數囊括於三種性相之中。

這三種屬於上師、善知識的性相,即:
    •    以大智慧引導徒眾
    •    以悲心不捨眾生
    •    不貪戀此生

弟子在還未依止上師之前,首先要先觀察上師,當然相對的,上師也需要觀察弟子,透過互相觀察的模式,來找到具德上師及具器弟子,從而生起堅定的信念及定解,以此來建立起良好的師徒關係。

■  觀察上師的功德,而非缺失 ■

所謂「依止上師」,並不能隨便任誰都去依止,若隨意依止,將會陷於極大危險中,因此在經續當中會講說,要觀察上師達12年之久,因為視為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因此,即使要耽擱如此漫長時間,也在所不惜。

所謂要去「觀察」上師、善知識,重點在於去觀察上師的功德,而不是去找過失、挑毛病。現代很多人一用到「觀察」這詞彙,就會從負面狀態去觀察,(法王用英文說「negative」),一直去挑善知識的毛病、找過失。

若是佛教徒、是需求解脫者的話,一定要從功德面出發,去觀察上師的任何功德,並去依止,而非挑毛病、找過失。

因此,最初發心無誤是極為關鍵的,若觀察、挑選、依止上師時的心態出現偏差,即使這位上師具足了無量功德,弟子仍將只看到過失,就會出現很大危險。例如帝洛巴大師值遇那洛巴大師之時,看到的只是一位在江邊垂釣的漁夫。

總之,若觀察後,認識到上師是具德之士,若即使如此卻還不去求法,就會蹉跎很多時間。

就像是元朝皇帝依止薩迦班智達時,最初並未在薩迦班智達近前求法,而是觀察著薩迦班智長達了六年,當確認薩迦班智達在言行舉止各方面都是具德上師時,才向班智達請求說,「現在要依止你,請求你傳給我法。」

薩迦班智達回應說,「你觀察我是否是位具德上師,耽擱了六年,我還沒來得及觀察你,因此我也要觀察你六年」,這樣來回經過十二年後,元朝皇帝和薩加班智達才建立起師徒關係。

也就是在長達十二年中,皇帝並未在薩迦班智達前近前求法,薩迦班智達也未曾為他傳授任何法教,空耗很長時間。但其實人生實在是短暫,無法經得起這十二年的蹉跎。

■  以無常念努力尋找上師 ■

因此,當你在對一位具德上師生起定解,知道他具德後,就應該即刻去依止、求法,並以無常觀念及人生無意義等心態,努力去找尋上師,若找到具德上師時,就該即刻去求法,不要再以觀察方式持續地拖延、耽擱時間,否則將無法生起定見,就非常不如意了。

總之,在一切顯密經教的教法中都同樣宣說,在未依止上師之前,弟子才可以去觀察上師是否具德,在依止之後,就應當捨棄對上師的觀察心態,不能再挑毛病。也就是說,在依止前,要做相當、詳盡的觀察,否則若依止後,才發現上師不具功德且具足過失,一切行為都是顛倒行時,那就為時已晚,這就是自找苦吃了。

在尋找具德上師時,很難找到具足所有功德的完美上師,譬如五濁惡世時,無法找到如佛一般圓滿的上師,但若找到功德勝於過失的上師,也就足矣。這位上師的心量、功德、智慧都比缺失多時,就可以依止。

此處並非說在五濁惡世中,無法尋找到具足圓滿功德的上師,而是說這樣的機會是珍稀難尋,因此若遇到功德比過失更多的上師時,你就可以去依止了。

■  攝取上師的功德,而非過失 ■

但在依止之後,就要停止觀察上師。即使在依止過程中,看到上師諸多過失,也要將此視為自己不清淨的心態所致,視為是己身的過失,就如同蜜蜂採蜜一般,蜜蜂不會將整朵花採走,而是僅取蜂蜜,其他部分都可略過不管。

我們依止上師時亦復如是,弟子也應盡力去攝取上師的功德,而不是被上師的過失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切記,要攝取上師的功德,而非過失。

我覺得,我們現在能值遇到示現凡夫相的上師,以及兼具功德和過失的上師,其實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可以跟這樣的上師相處,上師跟我們一樣,會穿衣、會吃飯、會說話,可以和我們直接溝通聯繫,若沒有這樣上師,我們是沒有機會和福德,去遇到經典之中講到,住於十地的菩薩或佛的化身的。當然有人會說他會在夢中見到佛或菩薩,但夢只是夢,我們不需要去太執著他。

■  「示現凡夫相」的上師對我們是好事 ■

有這樣因緣具足的助緣,也就是「示現凡夫相的上師」的話,對我們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直接聯繫他、問訊佛法及其他事宜,而上師就和我們一樣,可以來回對話。因此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希望大家也可以懂得這一點。

如果說某些事情過於圓滿(法王用英文說perfect),有時也會被視為是一種過失,譬如對總是吹毛求疵、找碴者來說,即使看到一位完美的上師,也可以從雞蛋中挑出骨頭來。

因為每人的因緣條件﹑因素是相異的,因此,每人對功德都有不同界定,有人覺得這是功德時,有人就會視為是過失。

因此有句俗話云:「弟子的明鏡就是上師」,若你發覺上師的貪心過大、癡心過重、或癡心過旺時,就顯示你自己的貪、嗔、癡心都很重,由於你自己的煩惱粗重之故,由你眼中才會顯現這樣一位煩惱粗重的上師。

■  「弟子的明鏡就是上師」■

就如同一位嗔恨心很大的人,他不論看到誰,都會覺得大家都在生氣,都在找麻煩,眼見全是過失。因此不論看到上師的任何過失,都要想是由於自己的過失所產生。

且即便看到了過失,也要將此過失,當成是產生功德的助緣,將他轉為道用,無誤的去依止上師,這才是正確的依止上師之道。

因此,像我們這樣被無明的黑暗所蒙蔽,被業和煩惱所覆蓋、無明和煩惱粗重的人來說,是很難確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就是真理,也無法立刻視之為是真實而去依止。

當然,有時我們覺得「這是功德」時,也要通過觀察和仔細思維,最終得到確定在真理上也同樣是功德,才可以成立,而不是僅因親眼見到,就認定這是功德,就評斷為是好是壞。

■  看他人功德,自己的因果因此漸趨圓滿 ■

羅珠江稱大師說,「即便你無法將上師視為是佛,也不要視之為狗和毛驢」。如果總是找過失,把上師視為連狗驢都不如的話,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很大危險。

這道理不僅限定於上師,對於所有人都適用,我們都不應指證他人過失,而要看其功德一面。因為,因果不可思議,業果也同樣不可思議。我們是無法了知一切法及所有因果的。

就如同傳承祖師所講,看他人之功德,察自己之過失。因此,他人即使僅有細微的一絲慈悲心和愛心,也要當成是功德而去尊敬。

此處並非說要將別人或上師的過失視為是功德,而是視功德為功德,將重心擺置於上師本身具足的功德上,去尊重、讚揚、弘揚這些功德,而不是將焦點放在指證上師過失上。以這樣方式,我們慢慢就能深入了解到如何取捨善惡,在依止上師的方方面面,才不會再出現錯誤。

因此「善知識的性相」部分,就在此處做簡短結尾,接下來主題是「依止上師的功德」。

過去曾降臨的諸佛佛子,未來將降臨、及現在正住於世間的諸佛佛子等,都是依靠依止上師,從而積累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淨除煩惱障和所知障,以此集資淨障方式,從而獲證佛果,都是依靠上師得來的。

因此,回顧往昔的高僧大德、傳承祖師們依止上師的方式、依此證得的空性及正見等,及他們寬廣無量的利生事業,在在處處都讓我們知曉,依止上師確有極大功德。

比方說阿底峽尊者被尊稱為「五濁惡世之尊」,印、藏諸多佛學事業之中,他貢獻卓偉、且培養出無數後學徒眾。不同於眾多印藏高僧大德,他之所以有如此宏偉的事業,是由於依靠依止上師而得到的功德,也就是說,由於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殊勝,從而成就「至尊阿底峽尊者」。

■  阿底峽尊者以依止上師,成就至尊佛行事業 ■

阿底峽尊者是如何依止上師的呢?尊者的根本上師賽林巴大師,尊者平日不會直呼上師尊者的名號,當他從其他處聽到名號時,他隨時隨地都會起立恭敬地頂禮。他常說,「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事業,都是源自於上師賽林巴的恩德。」

所以,當他聽聞上師名號時,他會說「我上師對我恩德不同於他人」,提到上師他總會熱淚盈眶的哭泣。阿底峽尊者對上師的信心和尊敬比對其他上師都大,為何特別對賽林巴大師具備如此深刻的恭敬和信心呢?阿底峽尊者說,「我到現在都沒有任何功德,只有一點點善心,然而這一點點善心,也都是源於賽林巴上師的恩德。」

密勒日巴大師和馬爾巴大師之間的師徒關係,也是眾所周知,最初密勒日巴大師因為母親的話語而去修持誅法,並誅殺鄉民及殘害了許多的生靈,造作了無比的惡業。

但當他依止馬爾巴大師後,總是把馬爾巴大師視為是最主要上師、視為是自己生命的一切,不論馬爾巴大師如何教導、折磨他,他永遠依教奉行,從未生起過邪見,因此獲得了即身成就的果位。

像是密勒日巴大師如日般的弟子岡波巴大師,以及如月般的弟子惹瓊巴大師,同樣也是如此。當然在依止上師方面岡波巴大師比較殊勝,而惹瓊巴大師曾前後三次毀壞上師旨意,但密勒日巴大師卻對惹瓊巴有不同於其他的慈愛。

若以世人的話來講,可謂是視為己出般,即便惹瓊巴大師詆毀密勒日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也會不掛心上,而是比之前更為慈愛,若惹瓊巴大師是馬爾巴大師弟子的話,可能早就被逐出師門了。

總之,惹瓊巴尊者的性情有些古怪,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小邪見,他總是會想,雖然密勒日巴大師傳授了無比高深的修法之道,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教導,而大老遠去印度學習,學成回來後,並生起一些傲慢,認為「上師雖然修為上比較高,但比起學問,我還是造詣更深的」,曾這樣生起一些有的沒的邪見。

但因為他對上師的信心是無比堅定,最終也能不捨肉身地直接前往空行剎土。因此依止善知識的功德,是比海深、比天廣,在此無法一一闡述、講解。總之,依止上師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而「不依止上師的過患」部分,在「依止上師的功德」之中,也會間接瞭解到,在此處就不需多做解釋了。

依止善知識的「方式」之中,分為「思維」和「行為」兩種方式。

在「思維依止上師」的方式之前已述,以三信方式:清淨信、欲樂信和勝解信三種,依靠十八種暇滿難得的人身、助緣三信及虔敬心,來依止上師。

在依止上師的「行為」上,最上等的依止上師方式是以法供養,也就是以修法方式來供養、依止上師,中等者以身口來承侍上師,最下等是財物供養。

雖然區分出上中下三種依止上師方式,但這並不代表是種硬性規定,一定必須如此,否則有人會想說,「既然分成上中下三等,那我一定要做上等法的侍奉依止,要以法供養來使上師歡喜,其他兩者依止方式,我就不做了。」

■  上師的需要,弟子盡力承辦,就是上等依止法 ■

這並非定數,主要是看上師需要何種侍奉,弟子就要盡力承辦。只要能令上師歡喜,即便是最下等財物供養,只要能令上師歡喜,也會成為上等侍奉方式,若無法滿上師的意、滿上師的願,即便是以法供養修持,也無法是上等侍奉上師的方式。

談到「令上師歡喜之法」,並不是說像是我們世人的阿諛奉承、拍馬屁或看臉色行事之道,此種行徑並非讓上師歡喜的真實之道,而是說「要滿足具德上師的心意」。

何謂「滿足具德上師的心意」?<<入行論>>中講到,「超勝利他事業,唯有令佛歡喜」,不管任何利他事業,只要能令佛和上師歡喜,就已經超勝一切的修法和利生事業。

主要是要能滿足具德上師的意願。當然上師的意願就是要你修持佛法來侍奉他,也就是若你能如理、如法地來修持,就會讓上師歡喜。若你並未如法修持,上師就不會歡喜,因此最重要的還是你要去精進修持,如此一來,則最終目的會達成、上師會歡喜,你的修行也會更加圓滿。

竹巴噶舉大成就者竹巴昆列大師教言中提到,某次,很多人問竹巴昆列大師「有一位非常大的有名的上師在灌頂,你要不要去阿?在非常殊勝大的上師處,求受一個非常大的灌頂。」竹巴昆列大師回答,「如果只是灌頂,不需要守持任何誓言,就可以成佛的話,我就去。否則,我就不去了。」

竹巴昆列大師說,因為所謂誓言有很多,幾乎有幾千萬種,但總集歸納起來,都是落到對上師身口意的誓言上。」所謂「身口意誓言」現今很多人都在講,只要不違背上師意願,就不會破壞師徒之間的誓言,但僅僅光說「不違背上師意願」,也是非常難的。

因為你所依止的上師若不是具德上師,還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說身口飲食起居或財務,來令他滿意,但若遇到具德上師,唯有修法能滿他的願,無法修法就無法滿願,師徒誓言也有很大危險,因此並非一件易事啊!

■  上師重要,弟子更重要 ■

因此講到「依止上師」時,「上師」和「弟子」兩方面都同等重要,都占有五十對五十的份量,兩者都必須要有很大精進和努力,或許弟子方面需要具足更多的條件因素,可能會佔到百分之六、七十之重。

所以,兩方面都非常重要,並非說上師具足一切,弟子就不需要準備、就會快速輕鬆的達到佛法成就,並非如此。

有時我們去想,「這個上師真的不盡如意,真的不行,自己依止方式已經很好了,我對他有信心,卻得不到任何加持」,可能會將一切錯誤怪罪到上師身上,而非歸因為自己的過失。

總之,並不是說一切都依賴上師為你做好,弟子也要觀待各自的行為和精進,如此一來,才能建立良好師徒關係。

上師非常重要,弟子也是同等重要,兩者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譬如若上師具德,但弟子並不具器,弟子也不可能得到成就和加持。反之若上師不具德,但弟子具器,弟子也得不到加持,因此兩者一定要均衡平等。

師徒之間,也要就像是自行車、單車一樣,現今也會有很多輪子的單車,但此處講的是兩輪單車,單車的每個輪子都不能出毛病,一定要兩輪都可以滾動,且兩者的滾動速度和滾動原理都要相同才行。

善知識分為「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兩種,若具足外善知識後,自己缺乏方便修持,也不可能成就任何利益。

當外在的上師、善知識做好一切萬全準備,心中的上師也要同樣準備充分,這是非常重要的。若外在上師已經為你準備好,可以隨時讓你修持法門,但心若沒有做好準備,也是沒有利益的。

因此,外在善知識和內在善知識,兩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都要做好準備,否則無法達成任何目標。因此要在心裡做好準備,無誤地做取捨、訂一個目標、做一個圓滿的計畫。

當然,依止上師並非易事,即便你有上師的外在因緣,但若內心還不具備任何準備,也不會有任何利益,因此最主要還是自己的內心。

就像之前所講,單車後輪的速度一定要跟得上前輪的速度,這樣才能跑得更快。提到上師或善知識依止方式,真的我們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原理,我們會將上師分為很多種,例如傳法上師等,上師也有很多不同模式,但只要自己懂得修持時,都會非常殊勝。

例如講到「無常」階段時,我們可以看到外在世間,包括氣候變化、春夏秋冬更替等,無一不在表達一種無常觀念,這並非是像是死亡無常一樣的可怕,但也在為你闡述著無常的理論。

「無常」的理念並非僅在經書中才能讀到、了知到,而是說你可以親眼真實體會的到、見到的。因為這些一分、一秒、一剎那不停歇的變換、無一不在表達著無常理論。

無論外在人或事物以及輪迴一剎那都不曾停歇,一分一秒的轉變,都在為我們展現無常的本性、展現世間萬物的真理,因此我們外在的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傳達無常的信息,就跟我們上師一樣,教授著很高深的無常之法。

只要是懂得修行的人,你可以從外在上師及一切人和事物上,去瞭解到「無常理念」,從而去觀修。以前也有這樣公案,往昔聲聞阿羅漢也會到山洞中,看著骷髏來修持無常,最終在盡輪迴時期,也會獲得解脫。

■  外在事物結合內心體會,才會事半功倍 ■

因此自己這方面,要時時、刻刻、處處去觀察外在一切無常、觀察一切物質,並將見到物質的無常本質,和自己內心結合做好聯繫,這樣的話,自己見解才會慢慢增長、生起真實正見。若外在事物不結合自己內心,若兩者聯繫不是很好,也就會事倍功半,不會有任何成效。

就像如果對於人講話都語意不清、難以溝通,遑論其他了。「對牛彈琴」的成語,大家應該也聽說過,以前有一位非常精通琴藝的藝術家,對自己琴藝非常滿意,覺得任誰聽了都會深深被吸引,若對其他動物彈一下,應該也會有很大迴響,因此他就想說,「我去對個牛彈彈看,看看有什麼反應」,因此就跑到牛棚去彈琴。

不論他使盡渾身解數,牛理都不理他,只管自己吃草。他就想,看來對人彈琴的方式對牛是不太行的,因此用對牛的方式來彈吧,因此就效仿牛彈出牛的聲音,才得到牛的反應,牛的耳朵豎起來、回敬一些哞哞聲音,這也就是說,當內在、外在兩者關係相結合時,一切事物就會非常容易,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講到的是「方便即其口授」。也會提到之前所講的「轉心四思維」,也就是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和輪迴過患等等,因此無需再次多作解釋。

■  自己不修持,佛怎麼轉法輪都沒有用 ■

這次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中要講完是不可能了,因為這本書共有一百五十頁,但目前才講到二十頁,今年是很難結束的。但又有人提議說,如果今年能講完,真是會非常殊勝。

但我覺得,這幾天課程之中講授的內容,若是一個想要修法者,修一、兩年都已經足夠,因此說即使講不完,也沒有太大關係。

比方說一個不修持的人,對他講所有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講幾百次,也沒有任何利益,往昔帝釋天梵天等以七支供養等請求佛陀傳授法門,因此佛陀傳授大藏經等無量法門,但是現在的人還是不滿意,還說要轉法輪、還說請點亮佛法的明燈什麼等,但他們卻不去修持,若不去修持的話,就算轉千次法輪、點萬盞佛法明燈,也沒有任何利益。

因為佛陀已經淋漓盡致、毫無疏漏的為我們轉了這麼圓滿的法輪,你們還不滿意,佛陀都轉完了,還要轉什麼,還要點什麼樣的明燈呢?若自己不用心去修持,講再多也沒有太多利益。

因此說要結束課程、要點明燈、要轉法輪,雖然很多人這樣提議,但若不去修,也沒有利益。即使此次未能講完,未來還是會圓滿呈獻給大家。沒關係,前幾天下午有事情、身體也不太舒服,因此沒能為大家開課,(法王用康巴語)但今天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會來為大家繼續講課的。


附註:

本段課文引用於《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
著作者:岡波巴
拉杰索南仁欽
翻譯:希惹群培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7第一版。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