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開示:大手印四共前行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11401
大手印四共前行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4年5月6日
地點:帝洛普尼寺
中文翻譯:倫多祖古
今天很高興來到新的帝洛普尼師院,這是我第三次來到這裡,很高興在此看到新、舊尼師院的尼師們,以及前來參加此法會的各位法友,在此先問候大家札西德勒!
帝洛普寺方說目前有很多尼師正在修習大手印法門,因此敦請我傳授大手印前行引導的開示,本預定是要先灌頂才授課及口傳,但行程計畫有一些變動,今天會先教授共同的前行, 明天將傳授金剛薩埵灌頂,之後再教導不共前行引導文。
■ 珍惜現今善緣、保持虔信之心 ■
創建此新尼眾寺院的初衷,就是期許尼師能有學習大論的環境,對此我之前也講過很多次,尼師們同樣身為佛教守持者,如果要守持佛教,就需要具備完整的修行並聞思大論、必須先瞭解大論的含意,因此學習大論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各各岡倉噶舉的尼寺也已陸續開設修習大論的學科,我覺得非常好,也覺得這是莊嚴佛教的善舉,希望尼師們未來能守持此一最初發心,圓滿修行,我對你們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
像以往遭逢政治變更的舊時代時,尼眾的地位無法提升,也無依無靠更無權力,以當時的出家尼眾而言,是很難找到聞思修學的良好環境,更不用說是有進入閉關房或佛學院等機會的,可以說尼眾當時的聞思修環境,都很不圓滿。
而之後,在尊勝達賴喇嘛尊者的願心之下,為尼眾創辦了良好修學環境,各尼寺也已逐漸展開修學。以往是缺乏機會,情有可原,但現在已有這麼多珍貴機會,希望大家要守護、珍惜這些機會,保持良好的善因緣。未來若尼師們希望有光明的修學道路的話,保持一顆虔敬的意樂之心,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將為大家簡短講解共同大手印四前行,也稱為「轉心四思維」。
■ 先以「三士夫次第」修持心續 才是真正入道 ■
岡波巴大師殊勝之處,就在於正行修持的引導是源自於馬爾巴大師和密勒日巴大師的「大手印引導」,前行引導則是源自於噶當派阿底峽尊者傳承的「三士夫道次第」傳承,因此,達波噶舉秉承著噶當和大手印兩大傳承,對於大手印的一切引導文而言,都是以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的三士夫道次第作為基礎。
因此,岡波巴大師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利益到如此眾多的眾生,都是源於噶當派的聞思修持」,因為噶當派傳承的願力,是能夠利益到各種根器弟子,是非常殊勝的傳承。
現今很多達波噶舉派的修持者,只要一提到「大手印」,大家都會去攀緣很高深的法,而忽略了三士夫的次第修學,因此不論是修法次序和方式,都不大如法。
若想要正規地去修持達波噶舉傳承,首先應以三士夫道次第來修持自我心續,之後才去修持大手印,這才是真正的入道次第,也希望大家能依此去如理如法修持,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
■ 若缺乏四思維 「正行」反會成為助長煩惱之因 ■
為何這樣說?「轉心四思維」若修的不穩固,是不應該進入正行的修持,但若缺乏四思維,修持的正行仍無法成為煩惱的對治法,反而會成為助長煩惱之法。
因此「法」和「心」一定要相融,如果兩者不能相融、沒有任何聯繫,心與法就會相違背,心相續不符合法的話,你的所有善行都不能發揮作用,修行無法用來對治煩惱也無法圓滿,如此一來,就只能每天數著修法的日子,說「修了多少個月、多少年」,僅能如此了。
或若行者不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只會觀察他人的心,自己升起一點功德時,就自覺非常了不起而心生傲慢等,這樣下去,就無法達到修法目的。
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呢?是因為你未能先藉由「轉心四思維」,來修持自己的心相續,之後也未能將「心相續」和「法」相結合、未能讓「心法」相融之故。
所謂「法」和「心相續」相融是如何呢?譬如說,我們平時對於貪嗔、煩惱都很熟練,自己的相續不需經由任何改造,自然而然就會跟隨著煩惱走,跑到煩惱那一邊,心中的煩惱非常堅固,因此,若要讓心和法相融的話,就要一步一步去對治煩惱、一步一步地斷除惡習,培養新的習慣,就如同自己一心趨向煩惱的習慣一樣,讓自己能一心趨入至正法中。
■ 生氣時,嗔恨與心如水融水 修法時,慈心與心遙遙對望 ■
譬如當我們生氣、心生嗔恨心時,會覺得自己的心的本性已然就是「嗔恨」了,心不論各方面,都已和嗔恨融為一體、本性成為嗔恨,且「嗔恨」都成為心的主體了。但當我們要修持善法,譬如說想觀修「悲心」時,不論如何努力修持,都會覺得悲心在那邊、自己的心在這邊,總是有段距離。
既然在生氣時,心能輕易與嗔恨相融,本性成為嗔恨,何故遇到悲心時不能如此呢?修持悲心時,悲心既然總在遠處,就更無法期待和自己的心融合為一了。
因此「心續」和「煩惱」相融的狀態,就如同水倒入水中一般、難以區分,但修持善法時,自己的心相續和善法,就如同水倒入牛奶中一般,很容易區別、距離遙遠。
因此此刻提到的「心法相融」,就如同之前所察覺到「心與煩惱的相融」狀態一樣,既然「心」和「煩惱」可以如此緊密相融,「心」和「法」為何不能同樣相融?
因此要盡力讓心趨向善法,如同「心」與「煩惱」一般,心也要盡力與悲心相融、盡力讓己心成為悲心本性,讓「心」與「悲心」成為一體、以此來一心修持正法,讓自己的「心」與「法」百分之百相融,這是非常重要的。
■ 盡力減少煩惱,才配自稱修行者 ■
因此修持佛法時,有人會想到說,自己屬於「噶舉派」,一定要愛護自己傳承教派,例如以往有些上師講法時,最初應該從「暇滿難得」「死亡無常」等講起,但他們卻不講諸般修心之法,反而教授弟子該如何擁護自己教派,告訴弟子說,你們現在是噶舉派,該如何愛護噶舉派…等等,如此一來,該教的前行不教,反而去教導如何貪執自己教派。
有些上師還會教導說,「生是噶舉人、死是噶舉鬼」,即使砍掉自己的手和腳,砍掉的手和腳也是噶舉手、噶舉腳!當然擁護教派也是煩惱的一種,也是必須去斷除的,也是修法道路的障礙。想要成為好的修行者,就要不分別教派,盡力減少、斷除煩惱,如此才配稱得上是「修行者」,這才是修行者的真實正解。
在提到轉心四思維時,第一種就是「暇滿難得」,簡單來講「暇」「滿」二字,「暇」就是「閒暇」,「滿」就是「圓滿」,兩字合意就是「有閒暇」和「修法機會圓滿」,也就是「具足一切機會、有空去修法」。當然,「具足閒暇人身之後,需不需要具足圓滿的順緣條件呢?」這有兩種說法。
■ 時時鞭策自己,善用人身去行持善業 ■
當我們各自修法時,要仔細觀察有無機會、空閒,去修持佛法,將一切轉為修法的順緣,以這種向內觀察、向內思維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已經獲得珍貴人身時,就要自我審視觀察,自己有無具足修法順緣、有無機會去修持佛法?從而對「能修法的人身」生起定解,並對「有修法機會」感到歡喜及湧起殊勝感受,我覺得這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人類還有許多生物,如果投生在畜生道,就很難承辦人類特殊的能力,很難承擔萬物之靈的偉大行為,因此,人身可以行持偉大事業,但不是僅有人身就能承辦事業,一定要懂得人身的可貴之處,時時鼓勵、鞭策自己,去承辦行持大業,「人身可以承辦圓滿事業!」以此來鼓勵鞭策自己,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世界上,人類數量越來越多,已經不是個小數目,雖然人類總數眾多,但這些人類,究竟是否具備具足實義的人生,所作所為是否有意義?這很難講,雖然大家都在忙碌奔波、拼命打拼,但大多數都是在為自己去做,都在為暫時的自我利益而努力,大多數都是毫無意義之事,沒有對自己或他人有究竟利益。
且很多人不但不能服務、利益或幫助他人,反而會為其他眾生製造麻煩,讓其他眾生受苦受難,這些都是舉目所見得到的現狀,因此僅僅得到人身是遠遠不夠,很多偉業都可以因人身而達到,因此為自己人生制訂方向、盡力去行持、鼓勵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 具備人身時 成佛之路已經走到一半 ■
至尊噶當派主張,當我們獲得暇滿難得的珍貴人身時,有機會修法並具備內外因緣,獲得這樣特別人身時,這樣一來,成佛之路已經走了一半,按照百分比來說,已經具足了百分之五十的圓滿,另外百分之五十,就要靠我們的精進修法、來攝取人身實義,不浪費此珍貴人身。所謂「攝取人身實義」就是利用此珍貴人身,去行持成佛之道。
這部分的主要含意是,我們現在生為人身,並成為好人,要讓人身具足實義,主要是讓我們認識到「何謂珍貴暇滿人身」,依此珍貴人身來踏上善道,使自己逐漸變好。
接下來為「死亡無常」,對於「無常」,噶當派傳承中會有眾多分類,最主要是「死亡三根本」,第一為「必定死亡」,譬喻來說,神識會剎那、剎那的壞滅,以此來瞭解「死亡」含意。
又譬如早上的河水,不會一直停留在原地,此時此刻的河流,與早上之河已然不同,河水是如此剎那、剎那的流動著,不會駐留到晚上,我們的神識和五蘊之身亦是如此,以此譬喻來瞭解「死亡無常」,想必相對容易。
同理,像是我們出生、進入少年、到青年、壯年、老年,都是剎那在變化著,每一秒都在變化中,雖然變化非常細微而難以察覺,但實際上,每分每秒都在變化。
因此如同我們平日所講,出生就是死亡的本性,出生就已經構成死亡的條件和因緣,我們每天都在歷經不同生死壞滅,都具備生死壞滅的本質。
因此在進入聞思修持以及熟練五部大論的這些行者,也要透過「死亡無常」的修持,來瞭解含意。在座的尼眾們,未來當你們在聞思大論時,希望大家不要把「聞思」和「修持」區分開來,而是將聞思的含意,落實到自己的實際修持之上,而非聞思一些法,修持時又要找另外一些法去修持,將兩者區分開來,這樣就很不如法。
■ 不論聞思何種法,都應順勢進入此法的修持之上 ■
因此自己不論聞思何種法,都要在聞思法時,順勢進入此法的修持之上,譬如我們說的「死亡無常」,在學習攝類學時,都會有「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寶瓶」等,如此來辯經,修持時亦復如是,不應總是向外尋找一切「無常」,說著「寶瓶無常」等來辯經,而是應聯想到連辯論著的自己,也都是剎那、剎那的變化著,以此來思維「死亡無常」。
講到「必定死亡」後,會提及到「死緣不定」因為「生緣極少、死緣極多」,自己身心也都將成為死亡因緣,更不用說其他事與物,死亡無常並非代表隨時擔心著「我會死、我會死!」,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動物也同樣具備。
所謂「死亡無常」的真義,是我們具足這十八種暇滿難得人身,這種人身非常珍貴,剎那都在壞滅,因此不應該將此珍貴人身,浪費在無實義的事與物之上,而應讓其每分每秒每剎那都具足實義,生起如此精進之心,才是瞭解「死亡無常」之意,而並非整天叫嚷著說「我會死、我會死!」,這並非「死亡無常」之意。
接下來談「輪迴過患」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需求都是相同,我們知道的痛苦就有很多區分,例如細微、粗重痛苦等,總稱為「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這樣越來越細的去區別痛苦的支分。
所謂「脫離粗重痛苦」並非是脫離粗重的或暫時的感知痛苦,就代表脫離痛苦了,而是要永遠脫離「痛苦」和「痛苦之因」,要瞭解何謂「痛苦之因」,瞭解到一切痛苦的概念,才能了知道到輪迴過患。
二十一世紀是個經濟發達、物質橫生的時代,我們現今常將人類的苦樂建構在物質增長之上,「物質充裕」代表「得到幸福」,「物資缺乏」就是「痛苦」,來將「苦樂」安立在「物質的有無」之上。
但「物質」是無法支配我們的苦樂,也無法給予我們幸福,只會讓我們感到無盡的不知足。因此我們一定要瞭解佛教經典中對於「痛苦」、「安樂」「輪迴/涅槃」、「三苦」等的闡述及其安立的含意,以此來瞭解何謂無誤的「痛苦」和「快樂」,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 修持要落實在生活之上,才會有所成就 ■
下一個談到「因果不虛」也就是「業之因果」,現今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因為訊息的擴展,讓世界感覺相對越來越小,個人思維行動也都足以影響眾多,甚至整個世界可以由於個人的言行舉止而改變。
因為外在物質科技發展,現今人類的行為已然更為充裕且更有能力,我們一定要謹慎思維後再去行動,否則會釀成大錯,佛教提的「業之因果」,對於現今時代是甚為重要的。
談到「業之因果」,不論是誰,都應該為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擔負起責任,懂得做取捨。因為一切自主權都在自己,我們無論是成好或成壞,自己都要負責,要瞭解善惡的利害關係,要懂得因果善惡的取捨,並擔負起責任。
現今很多個人和組織,因為並未對「取捨」負責,從而出現很多問題,並損害諸多人和事物,由於他們只考慮自身利益,從不考慮大眾利益,而對大眾帶來很多痛苦。
所以,一方面要對自己言行取捨負起責任,另一方面,也要對有關連者,例如人類和其他眾生,以及和自己苦樂感知有關連聯繫著的一切眾生,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擔負起責任。
以上所講的「轉心四思維」、「四共前行」,我們一定要落實在每天生活當中,而並非生活是一種類型,修法又是另一種類型,若如此將兩者區分開來,自己的修持就很難進步了。若你的修持要上升,不僅每天生活要改變,修持也要改變,要落實在生活之上,才會有所成就。
大概就講到這裡,明天早上將會給予金剛薩埵灌頂,此金剛薩埵灌頂源自於馬爾巴傳承,馬爾巴傳承中,有三位最殊勝的本尊,明天給予的是這殊勝三尊其中的金剛薩埵灌頂。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