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一堂課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
我一定會盡全力照顧下去的!」

時間: 1月8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 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翻譯: 堪布丹傑

今天是第二屆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首先我要問候在座各位:怙主蔣貢仁波切、各位堪布、阿闍黎、善知識,特別是來自噶舉各尼寺的尼師們,還有各位法友,歡迎大家!

我們尼眾冬季辯經法會的成立初衷,就是希望噶舉各尼寺的佛學教育體系,能夠更為進步,同時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大家共同承擔責任,而不是各行其事,藉由大家的同心一致的力量,一定能讓尼眾教育更為完善。

同時(除尼眾辯經外),今年還有從去年開始舉辦的《解脫莊嚴寶論》教授,會安排此教學,主要是因去年的尼眾冬季辯經法會,由於是第一屆,大家還沒有經驗,無法像其他辯經法會般制度健全,因此規劃了《解脫莊嚴論》教學(來填補),相信今年經驗比較豐富,一切也較為圓滿健全,但由於去年已開展此教學,今年仍會繼續講解《解脫莊嚴寶論》。

《解脫莊嚴寶論》可說是達布拉傑(岡波巴大師)最重要的一部論典。岡波巴大師的法脈,匯集了噶當派和大手印兩種傳承,這一部論典由於結合兩種傳承,因此至關重要。所有噶舉傳承者,都應當重視此論並去學習、聽聞,我自己也看到此論的重要性,因此今年會繼續講解這部論典。

■持守佛陀教法的「講說」和「實修」兩種體系,要相互合作

尤其今年前來參與者,不僅是各尼寺就讀佛學院的尼師而已,我先前也跟僧院或戒律院的尼師們說,如果回去寺院後,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的話,不如就留下來聽課,因此今年大家也都留下來了。

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僅是聽課而已,「講說」(理論)和「實修」(實踐)兩者的結合是很重要的,佛學院學僧能幫助實修者,實修者也能幫助學僧,相互尊重、對彼此生起信心、互相具備淨觀,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佛教才能興盛。

否則,若「教/證」兩者無法結合,有些佛學院學僧會嘲笑閉關者沒有學問,或實修行者批評學僧沒有修行,這樣下去,佛教就會敗壞。因此,今天看到很多僧院的尼眾也留下來,我覺得非常好。

我們常常說,在講說和聽聞佛法時,「如法」是很重要的,按照佛經和論典來說,首先,說法者要具備很多德行,我自己雖然並不具備此等德行,但由於具備了「佛陀噶瑪巴」的名號,並且要承擔這個責任,因此平時我還是不得已的必須給予開示。

記得剛到印度上密院時,每週都會有好幾次公開會客,並且會多少講一些話,給一些開示。直到某天收到一封信,寫道:「您不太會說法,還是減少一些為好。」我覺得這寫的也沒錯,講法者應該要能說到做到,能夠調伏自心、對教法有所覺受,傳達的是活生生的經驗,而不僅是乾巴巴的口頭之言,總之,在那之後,我在公開會客的時候,也就不再給予開示。

■祈願法會是岡倉噶舉每個人的責任

今年祈願法會上,由於最早是由我開始《了義炬》的課程,我想就應該完成它,所以今年也是我給予教授。但我想從此以後,只要是新課程,會請蔣貢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岡倉噶舉傳承當中,德學兼備、學識和實修兼備的上師們前來教授,比較合適。

因為噶舉大祈願法會、噶舉冬季辯經法會等,並不是屬於我個人的組織,而是所有噶舉、岡倉傳承每一人的,因此,若我們能夠邀請到傳承中的智者、成就者一起參與,會是最好之事。

以前都是我一手包辦了灌頂和上課,我覺得並不是很好。今年很棒,蔣貢仁波切在祈願法會上給予教學,雖然仁波切還沒有很多公開講法的經驗,但今年講得非常好,因此我希望未來就按照此原則:我開始者我會完成,新的課程則盡量邀請其他仁波切來教學。

竹巴昆列大師說過一個公案:曾經有位上師講解如意寶珠的殊勝利益,例如所願皆成等,弟子就問說:「如意寶如此殊勝,可否給我一個呢?」上師回答:「抱歉,我沒有。」就像是這個公案一樣,有時自己說很多佛法的功德利益,但是當被人問到自己有沒有的時候,只能回答說沒有,這樣就很不好了,所以我想多請其他有學問、有修持的仁波切們來給予教學比較好。總之,我這次要繼續給予《解脫莊嚴寶論》教學的原因,只是因為是由我開始的,因此不得已還是得由我完成。

口傳《解脫莊嚴寶論》47頁第六品 「宣說因果」

若想,以上所說的那一切痛苦是從何因而生的呢?應知是從有漏業而稱。此亦如《百業經》云:由諸種種業,生此種種趣。《大悲經》中云:世間者是業所做,是業所化。眾生者是業所作,業因所生,業力所分齊。《俱舎論》亦云:種種世間由業生。

彼業又是什麼呢?及思業和思已業兩者。此亦如《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云:何等為業,謂若思業若思已業。《俱舎論》亦云:業分思業思作業。《中論》亦云:大聖說二業,思與從思生。這兩者各自是如何呢?思業即是意之業,彼凡由意所生者,即是思已業,應知乃身業與語業。《俱舎論》亦云:思業即是意之業,思作業為身語業,宣講如是業與彼所生之果,攝類:類別與法相,自業與受報,微業感大果,業果不失壞,此六攝業果。

第一應了知業果的類別分為三種:非福業因果、福業因果和不動業因果。

一般我們說,因果可以分為「人為」和「非人為」兩種。此處所指的「因果」,是指「人為造作」的因果,也就是論典中提到的三種: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

其中,非福業就是惡業,福業就是善業,不動業則是指上界,也就是色界、無色界會造作之業。

無論善業或惡業,有時我們會將因果課題想得太簡單,好像我前世打過某人一巴掌,所以今世我被這個人又打回一巴掌。因果不是一去一反這麼簡單的,因果的關係錯綜複雜,整個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若不瞭解此觀念,有人就因此難以相信因果,認為覺得既然如此簡單,為何會有人壞事滿盈,但惡的果報卻不會展現?或做壞事有好報?或好人做很多好事,但非常倒楣等等疑惑,這都是由於我們把因果想得過於簡單,真相並不是這樣的。

因果並非我們想像那麼簡單,例如「下雨」這件事情,並非只是從天上滴下雨滴這麼簡單,相信大家都知道的,必須有許多因緣,例如水蒸氣上升,遇到冷空氣變成雲,再配合溫度、濕度等種種因緣之下,才會下雨。這就是為何天氣預報總是報不準的原因吧。

■因果錯綜複雜,如同無量之網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世間上沒有所謂「單一獨立」的事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藉由種種因緣聚會而造成的。一個偈文說:「孔雀斑斕之翎羽,因之分類各相異,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造成孔雀不同翎羽顏色的因緣,只有遍知的佛陀才能夠知曉。

如果因果很簡單,這裡就不會說「遍知智」才能知道了,我們都應該可以隨意解釋才對。但就是因為因果這麼複雜,所以只有佛陀才能知道,大阿羅漢、菩薩也都無法知曉細微的因果。

因果的複雜如同網狀一般,在盡虛空的每一個眾生之間,都存在著因果關係,因此這個因果網、這關連性網,是非常大和複雜的,加上不同時地出現的突發狀況,也會改變某件事情,因此是非常複雜的。

這樣「因果業力」的觀念,我覺得是佛教的特點之一,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地方,某些宗教將萬象歸因為造物主,佛教則不認為有此獨立、恆常、單一的造物主,而是認為世間萬象的發生,都是源於錯綜複雜的因緣和合所造成。

總之,對於因果的了解,不僅能使佛教徒受益,任何一個人,就算只對因果有一點認識,對於他的一生都會很有幫助。

■「刻意造作」者才會歸類為十惡業

接著談到十種不善,不善其實有很多種,並非所有不善都屬於這十種不善。經論中特別歸納十種不善,是因為這十種較為嚴重。

《俱舍論》中提及:「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為其性,如應成善惡。」意思是各種不善當中,將比較粗重的不善歸攝成為十種。或者另一種說法是,這十惡是刻意造作的,例如刻意去殺、刻意去偷盜,才可稱為「十惡」。

若是不小心採到一隻蟲子,說不是惡也不行,但說成是十種不善當中的殺生,也太重。因此,這十種被特別提出來的不善,是比較粗重,或者刻意造作的不善。

「罪」有兩種:一種是遮罪(佛制罪),一種是性罪(自性罪)。所謂「佛制」是指當你受戒成為佛教徒後,犯了才會有罪業,如果沒有受戒而違犯就沒有罪業。

而「十惡」是屬於「自性罪」,和你是否受戒毫無關係,非佛教徒犯也是有罪,因此叫「自性罪」。這樣的說法,出自於《集經論》,此論同名的有兩部,一部由龍樹菩薩所寫,一部由阿底峽尊者所寫,此處所引的文字,應該是出自龍樹菩薩所寫的《集經論》。

這樣的「十不善」,分爲身體上的三種不善,語言上四種和心上的三種不善。身體上的三種不善來說,只要是親自去做的話,當然就犯了,若是唆使他人去做的話,也都算是違犯,等同於自己所做。

這在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當中提到。同樣語上的四種不善,不管是自己做,或者叫他人去做,也會算是違犯,這是出自於《俱舍論根本釋》的說法。另外在《集經論》的一部註解上提到,語上的四種不善,廣義來說,不僅是語言,動作上的也算。例如啞巴透過手勢示意而欺騙,也算是語上的不善。

■違犯的條件,需具備「對象、心念、行為、結果」

是否真正犯下十種不善,前提是要具備以下條件:「對象」、「看法」、「心念」、「煩惱」、「結果」等等。這是出自無著菩薩所寫的《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如果有時間再跟大家細講。

其實真的要犯下惡業,也並非易事,需要幾個條件都具備了,才算真的違犯。如同司法程序的審判過程是很複雜的一樣,佛教認為,殺害了一個生命,不一定就是違犯了十種不善當中的殺生,若是細究是否真正觸犯十惡,需要一點一點去依照這些條件去判斷,因此是很細微的。

口傳《解脫莊嚴寶論》48頁

第二宣講類別各自的法相,首先是非福業因果,雖總體眾多,然以業道歸攝有十不善,即:由身門之殺生等三、由語門之妄語等四和由意門之貪心等三。他們每一個也有三義:類別、果報和差別。

其中首先,殺生的類別分三:由貪欲之門而殺生、由嗔恚之門而殺生,和由愚痴之門而殺生。其初者,及為了肉、皮等之故,或為了遊戲之故,或為了財富之故,或為了養護自己及親友之故而殺生;次者,即猶如結仇或成為敵手,生起嗔恚而殺生;三者,即供施等。

其果報也分三: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其中異熟果者,將生於有情地獄;等流果者,假設生於人中也將是短壽多病;增上果者,將生於不祥和光澤鮮少之地。差別者,在殺生中以殺害彼等亦為父親亦為阿羅漢者罪業極重。

不與取的類別分三:強行不與取、竊盜不與取和欺誑不與取。其初者,其無有言說而強奪;次者,即以鑿穿庫房等不被覺查而盜取;三者,即以稱斗等行欺誑。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餓鬼;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是受用匱乏;增上果,將生於霜凍冰雹眾多之地。差別者,在不與取中,以不與取上師三寶財物者罪業極重。

妄語的類別三:他勝之妄語、大妄語和小妄語。其初者,即說上人法妄語,次者,及書對自他有損益之妄語,三者,及說無有損益之妄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多遭誹謗,增上果,將生為口臭者,差別者,妄語中,誹謗如來、對上師亦說妄語,比乃諸罪中極重者。

離間語的類別分三:強行離間語、側面離間語和暗中離間語。其初者,及當兩個密友面離間,次者,及旁敲側擊而離間密友,三者,即暗中做挑撥離間。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于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是親離友敵,曾尚果,將生於高低不平之地,差別者,在離間語中,以對聖僧說不悅耳語罪業極重。

惡與的類別分三,當面惡語、側面惡語和離間惡語。其初者,當著對方的面說各種惡語,次者,夾雜著無意義或玩笑而說對方各種惡語,三者,在他親友等近前說各種惡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聽到各種不悅意之聲,增上果,將生於鹽鹹地、乾旱處和罪人之地。差別者,在惡語中以對父母或諸聖者眾說損害語罪業極重。

綺語的類別分三:顛倒的綺語、世間的綺語和真理的綺語。其初者,及外道的唸誦和經懺等,次者,及戲謔的言論等,三者,及對不恭敬者及非法器者講法。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自己也是言不敦肅,增上果,將生於時令冬夏顛倒處。差別者,在綺語中,以令諸欲法者散亂罪業極重。

《解脫莊嚴寶論》今天就講到這裡。很有趣的是,我只要書一合起來,就有好多人醒來了。總之,接下來想要分享一些其他主題。

佛教的核心,就是「教法」和「證法」,換句話說,所有佛教內容都包含在這兩者中,因此,為了要保存、持守及弘揚教法和證法,最好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佛學院」和「實踐-閉關中心」這兩個。

換句話說,教法是透過佛學院的教育、講說而得到弘揚,證法則是透過閉關中心的實修而去弘揚。

因此在所謂「佛陀教法」中,我們必須聽聞、講說、學習的經典,包含三大類,首先是經典,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話語,被翻譯為藏文者也有上百部,這被收錄在藏文大藏經當中,稱為《甘珠爾》。第二大類是論典,是過去印度智者、成就者所撰寫的兩百多部論典,收錄為《丹珠爾》。第三部分是藏傳佛教大師自己所寫的論典,也有上萬部之多。

■此刻,就是得以學習五部大論的歷史時刻,希望大家善加珍惜

這三類浩瀚典籍的核心或精髓,都包含於藏傳佛教的佛學院必修的「五部大論」中。而現在,各個尼寺也都在學習這五部大論,我覺得這真的是很難得、重要的時刻,是歷史上新的一頁。非常難得、非常重要。

如同剛剛所言,我們要善加持守佛陀的教證二法,其中教法的部分,就是要透過教學去持守,教學的核心也就是五部大論,因此我們現在在做的,正是完整地持有、弘揚佛陀的教法。對此希望各位抱有一種難得、珍惜之心,也期望尼眾們能夠同心協力,生起大勇氣,精進地好好學習。

過去我也多次強調過,在「弘揚佛法」或「持守佛法」的責任上,真的並無男女性別之分,秋吉林巴大師所寫的〈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中提到:「聖教根基僧伽大珍寶,心合戒淨願廣博三學。」

也就是希望佛教聖教根基的僧伽大珍寶,首先心意能夠和合,這很重要,同時戒律清淨,且三學能夠廣博,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行者內心沒有圓滿具備三學,佛教也就無法圓滿,圓滿了三學,自身就成為一位持教者了。

然而,在尼眾的三學體系上,我們過去一度做得並不好,是我們的疏失。佛陀曾經給予過我們完整的機會,曾建立起完整的尼眾三學,但在藏傳佛教尼眾的三學部分,由於我們自己的疏失,而沒有保存,我覺得不是一件好事,是我們沒做到、沒做好。

現在各位尼中們具有這樣嶄新的機會,我自己也非常高興。同時,不說別的教派,整個噶瑪岡倉教團都一心給予各位支持,希望大家能善加把握機會,好好努力。

以我自己來說,我有幸得到「佛陀噶瑪巴」名號的加持,這樣是善業還是惡業,也說不准,但無論如何,我既然得此名號,就有責任。

根據記載,我看到第八世法王噶瑪巴米覺多傑的傳記當中,記載著他曾寫過一部《戒律羯摩儀軌》,當時法王想到有比丘尼想要受戒時,因藏地並無比丘尼戒的傳承,為此,第八世法王特別寫了這部羯摩儀軌,將部分比丘的授戒內容,置換成比丘尼,這可說是藏傳佛教中唯一一本。

另外,還在一些文獻中記載,第八世法王依靠比丘戒儀軌給予過比丘尼戒。還有第十六世法王也大力推動尼眾僧團的建立,尤其是在尼眾的教育上,盡了非常大的力量。

我自己來說,我發自內心地祈願,自己一定要盡力支持尼眾的僧團、佛學院和閉關中心,讓尼眾可以安心的進行聞、思、修。

這不僅是以我自己的心願去做,如同剛剛談到,歷代法王也是如此去做,因此我想,這是如法的。同時以現代社會的角度來說,推動女性教育也是必須的一件事情。總之各個方面來講,「恢復尼眾僧團」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以這樣講吧,只要我還活著、還有一口氣,我一定會盡全力去推動的!

■往後尼眾可以放心說,「我們是有人照顧的!」

妳們以前可能會覺得說沒有人領導,但現在不用這樣擔心了。並不是說我有多厲害,沒有那個意思,我頂多只是一個「普通的」領導,但妳們往後可以放心地說:「(我們尼眾)是有人照顧的。」

同時,剛剛也有強調過,岡倉噶舉的法子和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們,以及所有的僧伽大眾,都一心支持妳們,請妳們放心。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靠你們自己去生起勇氣、去好好努力了。不能再裹足不前,沒有藉口了。過去可以說沒有機會、沒有人照顧,現在情況已非如此,就像岡波巴大師講到:「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第一步要好好聞思。」

現在就是這關鍵時刻,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學習。當然若一直學習,說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更重要的是實修,透過「學習」及「實修」,讓自己的心續真正成熟、得到利益,接著才能利益他人,幫助別人得到解脫。

希望大家都能發起這樣的大心,發出如此的祈願,願意做這樣的承擔。宏大的發心和承擔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大致講課到此,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會舉行集體辯經,每天輪流由兩座寺院問答。男眾的辯經時,從去年開始採取比賽評分制度,尼眾部分因是初辦,因此未來再開始評分。今年的主題是《攝類學》中的小理路和中理路部分,今天就講到這裡。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