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2014《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二堂課

時間:2014年1月3日下午2:00-4: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讓皈依,成為每日的修持  

真正重要是對皈依的感受、感動,而不是表面上的觀想。

(大眾頂禮法王三拜,唱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七支供養)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皈依的四種標準

首先跟大家說午安,接著繼續講解「皈依」。
皈依的標準是什麼?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知功德而皈依
能夠認知到三寶的功德。佛的功德有身、語、意、事業等等功德,這每一功德在此不多細述。經典說:「所有佛行事業當中,最殊勝的就是『語言』的功德」,「語言」是最直接能夠利益到眾生的功德。

「法」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法分為教法、證法,以及道諦和滅諦等。總之,我們所有能證得的果位,包括暫時的人天果位和究竟的佛果等,可說都是法的功德或利益。

講到「僧寶功德」時,有大乘菩薩、以及聲聞、緣覺等聖僧的功德等。

第二種:知差別而皈依
佛法僧三者有什麼不同,差別在哪裡,就是知差別。三寶在本質上、事業上都有差別,這次不多細講,希望大家日後多去學習。

第三種:具備承諾而皈依
承諾視佛陀如導師而皈依,對於法,承諾這是正道而皈依,第三種,承諾視僧寶為修行伴侶而皈依。

第四種:不對他語而皈依
這個意思是,不依其他神祇之語,在皈依佛之後,就不再皈依外道天神,也就是說不依止佛法僧三寶以外的其他世間諸神。

在平時我們會提到一些世間神,例如一尊印度很重要的世間神:大自在天,在佛教續典當中也曾被提及,他雖是外道神,但若將其視為是觀音菩薩而皈依祂的話,則是不違背皈依戒的。因此此處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基礎是以三寶為唯一皈依處,在不毀壞此基礎之上,在現實情況之下,例如遇到疾病等情況,而去向世間神做供養的話,也是開許的。

■自己真正修持,才有百分之百救護

至於「皈依」的修持正行部分,就是早上已經談過的觀想。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

略述皈依的意義

在這世間上,我們因為擔心可能發生有權勢者的傷害等等,於是會去尋求保護和投靠的地方。此生之後,在中陰的所有階段中,由於被無量的各種恐懼所傷害,以至於淪陷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有出期,父母、親友、天人、龍族、有威勢者等,誰都救不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也無法轉圜,我們不得不去找一個救怙的依靠。能夠引導我們出離輪迴的,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為了要救助他人,自己必須先獲得自在,於是才有能力去救助別人。

在梵文當中,「皈依」稱為「嘎恰米」,意思就是「去」,「去」哪裡呢?我們尋求皈依者,就如同重病者遇到良醫者就會趕去一樣,會抓著他的手腳說:「請您救救我的命吧!」,你會去那裡、去這樣做,這就是「去」的意思。「皈依」還有另外一個字「廈惹那」,也就是「救護、依靠、靠山」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位有力的、正確的靠山,來幫助我們出離一切恐懼。

話說回來,最重要還是「嘎恰米」的意思,這「去」字之意,不只是暫時依靠一個外在的三寶,還有一層深意是「達到」,也就是「自己也要『達到』遠離一切恐懼的果位」之意,很多時候,只是依靠外在無法讓我們百分之百得到救護,唯有真正自己修持,並百分之百得到解脫,才可能真正得到救護、遠離一切怖畏。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下方)

[三寶]

所謂的三寶,就是佛陀、正法、僧伽。在密乘的傳統中,還 要加上三根本,也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師,成就的根本 ──本尊,事業的根本──空行、護法。密乘中說,這三根本也包含在三寶當中,而三寶、三根本這一切,又都包含在一位根本上師身上。

■培養「視上師如佛」的信心

在印度傳統中會談到「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也有一種說法是「皈依五寶」,就是皈依三寶外,在加上皈依本尊和護法」,這樣就是五個皈依,因此有「三皈依」和「五皈依」。

為何「皈依五寶」中沒有「上師」呢?最主要有一種說法,往昔印度人的智慧高超、根器敏銳、很善於動腦尋思,因此當他們皈依佛時,已經體悟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佛,一切佛也因上師而得成」,因此「上師」與「佛」沒有分別,因此不用特別提到「皈依佛、皈依上師」。

然而到何時要加上「上師」,成為六種皈依呢?當佛法傳到藏地後,從「信心」和「智慧」來說,藏人可說是信心比較強烈,但智慧比較微弱,根器比較愚鈍,因此較難瞭解到「上師和佛無二無別」,因此皈依時,會特別將「皈依上師」區分出來。以印度和西藏的佛教來說,會有產生這兩種情況,當然隨地方不同有不同的情況,無論如何,加上「上師」後,「三寶」就成為「四寶」,「五寶」就成為「六寶」。

這樣就可瞭解到,為何有時藏傳佛教會被稱為「喇嘛教」、「上師教」,就是因為他們很重視上師,有了這樣的了解,就可避免把藏傳佛教說成非佛教的錯誤或偏頗的認知。

「上師」在梵文來是稱「咕嚕guru」,意義是「重量、重要」的意思,但並不是說上師的體重很重。

記得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次侍著帶著一位小祖古來請求尊者(達賴法王)剃度,達賴法王就問說,「前世的祖古是怎麼樣的一位仁波切呢?他過去世有什麼特殊的功德呢?」,侍者誤會了,以為在問體重,就回答說:「是的,是的,他可重呢!就連西寧的強壯的馬都載不動他呢!」尊者很驚訝地說:「我不是在問你體重,是問斷證的功德有多少啊!」因此,不是指體重是一百或兩百公斤,重點是上師的功德、恩德很重時,他就是上師。

■放下幻想,親近當下的上師

另外是我個人體會,對於「要將上師視為佛」的原因,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平時談到所謂「佛」時都會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覺得佛好像是個神話角色,完全不可思議、超乎人類的一個人物。但是,我們要真正瞭解到他並不是一個神話,而是在兩千五百年前,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王子,誕生在印度,並在菩提迦耶,成就了佛果。

因此有時想想,如果佛還在,會是什麼樣子?其實他會跟我們長相類似,當然功德是天壤之別,祂是兩足尊,但外貌仍會是個人的,就跟我們一樣,有時我們真的要反思一下,我們心中認為的佛,是否太過幻想、抽象、神話了?那樣抽象的佛,我們真的見得到嗎?

同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聽到的具德「上師」,可能跟的確跟我們幻想當中的佛的形象,是有一些些差別,但是無論如何,從實際面來說,如果真的見到佛陀的話,就跟現在見到的上師,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且以我們的善惡業力來講,我們現在具緣能見到上師,已經足堪殊勝。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回到當下現實面,不要沈浸在無謂的幻想和期待中,現在就該在我們能夠見到、聽到的活生生的上師面前,試著培養信心,視上師如佛,就像是對佛的恭敬一般,也對具德的上師,以恭敬之心,身口意如法地去依止修持,就能夠容易得到共同與殊勝的成就。我們常會幻想「會有一個更好的佛」,但這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妄念。

舉個例子,就好像說太陽有巨大的能量,其中日光是我們感受得到、且對我們有利益的一種能量。但是陽光中,僅有五種是我們人類能感受的,太強和太弱都感受不到。這些光的確存在,但我們感受不到。

這是一種比喻,就是說對於我們現在依止的上師,我們應當滿足於我們現有的,同時完全交付我們的信心,而去依止、皈依和修持,當然可能是有超越我們的感知之外的上師,但那些現在很難依止。首先要讓自己進步,才有可能知道是否真的有更殊勝的上師,如果現在能夠依止的卻不把握去依止,然後冀望更殊勝的上師又不出現,就有可能在這兩頭都不著的情況下,空過一生,白白浪費了難得的人身。

(中間休息半小時)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至P81)

佛陀:是如其所有與盡其所有地曉悟 [ 一切 ] 的法身,是具 有五種決定的報身,以及事業化身、受生化身、殊勝化身等三種化身,佛陀包含了這三身。

正法:經典、名相、文句、文字,以及言語都是屬於「教法」。基礎的法界真如,結果的滅諦,菩提心等方面的道諦,這些屬於「證法」。「法」就包含在教法和證法兩者當中。

僧伽:真正的僧伽是指獲得不退轉位的菩薩,以及暫時的聲聞聖眾。

指引我們知道如何取捨的是「佛」,所以要將佛陀看作是導師;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去實踐的道理是「法」,所以要將法作為道路;就像走在陌生的道路需要指路人一樣,我們需要聖者們留下的訣竅與修行事蹟,所以要將「僧伽」看作是親近的友伴。

當完全圓滿了這道途之後,就不再需要正法與僧伽了,由於已經與諸佛的意趣融成一味,於是最究竟的皈依對象,就只有佛陀。

各種哲學宗派在皈依這個部分,對於如何認定皈依境,以及是不是皈依的對象等等方面有很多說法,但是對實際修行的人,以及為了建立良善習氣的人來說,只要帶著虔誠信解的心就可以了。

[ 至於 ] 現階段能幫助我們生起信心的所緣緣,就是佛經 中所說的:「前方供奉的佛陀。」也就是將佛像、佛塔等看成是佛,這句話也附帶 [ 包含了 ] 正法的顯密經書典籍,以及具有戒律的凡夫僧伽,透過將這一切想像為真正的三寶, 而去皈依與信解。

「皈依」的理論,大乘、小乘或有所不同,不同宗派在講解皈依時也有些許差異,但如同文中所提,對於實際修行者和為了建立良善習氣者來說,只要帶著虔誠、信解的心就已經足夠,這就是皈依的精髓。同時對於代表三寶的所依,將佛像、佛塔視為佛、將經典典籍看成是法,將一切具備戒律的凡夫僧伽視為僧寶,透過這一切,去皈依、信解。

■將「皈依」視為每日重要修持

很多時候心中並沒有真正對「皈依」有一種感覺,或真正瞭解的皈依意義,卻努力想要將皈依境觀想清楚,閉著眼睛刻意地觀想等等,其實真正重要的,是首先要盡力去瞭解皈依的意義,並且努力生起信心,這才是重要的,之後才去試著觀想皈依境,想得清楚穩定,才是有意義的,不然若對皈依沒有信心,即使觀想得很清楚,也並無用處。

尤其每日當中,要將「皈依」當成日行的重要修持。

舉例來說,我們都會念誦皈依文,例如「皈依法、離欲尊。」是指皈依一切法,這當中包括了一切斷、證的法門。當你真的在修持的時候,要觀察自己是否做到所持誦的內容,例如我們是否真的做到修持道諦、滅諦的法,如果只是口中說說,是不夠的,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法。

■面對自他不圓滿時,要轉心向內、正面思考

舉例來說,像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前來參加祈願法會,因為人多嘴雜,也會到處傳播許多閒話,例如「這人如何、做了什麼、那人不好、做了什麼」等等批評別人的閒話,又比如有人說:「那些人能坐在好地方,是因為他們有錢,我沒有錢只能坐這裡」等等抱怨的話,總之各種不如法的、負面的話容易傳來傳去,但在每個話語當中,在聽和說的同時,要知道這都是不如法的,你必須帶著正面的心態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祈願法會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更加成熟,讓我們的善更加增長,若不這樣做到,反而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墮落,惡越來越增長,我們不是為了看別人的負面、說別人過患而來的。無論是現在的課程也好,之後的法會時也好,接下來希望大家每一天在來之前,在每天清晨,都要好好審視、計畫一下,今天我要如何想、我要怎麼說、我要怎麼做?不論想法和行動,都要在善的上面,並在每天達成善的動機,唯有這樣,我們的祈願才是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說,任何一人只要是凡夫,都會有很多過患、問題、錯誤,沒有人是完人,但是對我們身為修行者來說,我們真正要達到的是,當我們面對其他人和自己的不圓滿時,都要試著從正面思考,而不是負面思考,這是一個修行人的根本要素。

顯密經典當中都會提及一點說,要找到、依止一位完全沒有過患的善知識,是很困難的,若能找到過患較少、功德較大的善知識,就足矣。因此有個比喻說,依止上師需要像是蜜蜂採蜜一樣,牠不會亂採一通,焦點只有花蜜。但我們常有的狀況是:要的沒有去找尋,不要的卻累積一堆,這是毫無益處的。這不僅是對於上師,對於其他眾生也要有這樣的正面心態。只要自己沒有過患,別人也沒法將過患加諸到自己身上,因此完全不用擔心,我們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身口意,都沒有用在有利益的善的事情上,這是我們要盡力去努力行持的。要盡力去生起淨觀、恭敬、慈悲心,這才是重要的。

■不懂欣賞他人美好,「皈依」只是口頭禪

祖師們說,即使一人僅有一絲絲的善功德,例如只會唸一句六字大明咒,我們仍要視他為佛一般而珍惜敬重。

我們口中唸著「皈依法」的同時,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去省思自己是否有尊重他人、是否看到他人的好與善,不然就僅流於口上之言。而且他人心中的善,是活生生的,不是死板板的文字形容,而是這樣的活生生的善呈現在眼前,我們是否看得到,或根本不在意?

尤其對於我們本來不喜歡的人,我們可能連想都不想,就覺得他不好、是個壞人,完全拒絕了他,完全不看他的內心之善,若你對任何人有這樣的心態,還說自己在修持皈依,那就真的只是口上說說,並未做到皈依了。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向內,遇到緣時,向內看看自己,帶著善心看他人的善與好,這是重要的。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83)

[ 真正的皈依 ]

此外,若作的是小乘以及世間的皈依,就無法成為真正的皈依,因此要想著:「如同無邊虛空的一切有情眾生,從今時起直到證悟菩提之前都要皈依。」帶著這種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大乘的皈依。就像《隨念三寶經》中所說的道理,若具備了四個特別的條件,就是真正的皈依:

    一、透過瞭解去認識三寶的功德。
    二、認識到佛、法、僧比起外師、邪道、外道還要殊勝。
    三、因為知道以上種種原因,於是發自內心地承諾永遠皈依三寶。
    四、面臨危及性命的關頭也不會皈依三寶以外的對象。

就像之前所說的,什麼是「標準的皈依」?就是要達到這四個標準。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85)

皈依不能只是跟著念誦或是流於文字而已,應該要發自內心地信任三寶。只要相信三寶,沒有什麼是三寶的慈悲救護不了的,在面臨此生必定要成熟的惡業時,雖然會覺得三寶的大悲似乎也無能為力,但是若能保持著信心,三寶定能在所有未來世中救護我們。

 [ 有些人 ] 在遇到一點不順心時就會抱怨三寶不慈悲,然後把希望放在占卜、驅邪、醫療上面,這真是愚昧的表現。如果眼前沒有出現三寶的慈悲,那要怪自己沒有好好去祈請,三寶是不可能沒有加持的。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透過想著三寶的功德而修持信心,並且努力祈請三寶,不要再去造作說廢話以及毀謗別人等等的惡業了。看到所有代表佛陀身、語、意的聖物,以及穿著黃袍的僧人,都要將其視為真正的三寶而去敬奉和信仰。

要修繕壞舊的佛像等三所依,修塑新的所依。不要把這些聖物直接放在地上,藉由販賣和抵押佛像聖物等等行為來換取食物,這是想都不能想的。即使是擦擦(編註:泥塑小佛像)的一小塊碎片, 或是佛經的一個字母虛詞,都不能踐踏或跨過。

(以下中文版P87)

想著三寶的恩德,用身、語、意去做到敬奉、讚美等虔誠的行為。帶著慈悲的心鼓勵他人都皈依,並且宣說三寶偉大的功德。想著皈依的利益,晝夜六時都修持皈依。想著輪迴的過患,就算遇到性命交關的時候也不捨棄皈依的對象。想著勝解的信心,不論發生痛苦、快樂、顯赫或是卑微等任何情況,仍然只堅信三寶,絕不灰心。

這裡談到透過四種覺知而守護皈依。

(以下中文版P87)

總之,皈依佛陀之後,就不再去依靠其他世間的神祇;皈依正法之後,就要捨棄傷害眾生的思想與行為;皈依僧伽之後,不與外道以及和外道同類的人為伍。若能達到以上這些標準,這樣的皈依,大概就算是包括一切顯密的道次第了。

自己若沒有一點皈依的修持,就算能把「空」講得頭頭是道,也只是步入歧途的險處。

皈依三寶後有許多學處,有應當做的學處,應該斷除的學處和隨順的學處等,尤其是「不該做」的學處,我們應當放在心上。

■永不離皈依的修持,才算是佛教徒

(以下中文版P87)

因此,若能永遠不離皈依的修持,才算得上是佛教徒。由此,微小的罪業能夠淨化,大的罪業會減輕削弱,不會受到人與非人的障礙侵擾,一切持戒和念誦等善根,都將不斷增長。對三寶帶著純正的心懷,縱使受到三惡道的催逼也不會墮落。

《妙法蓮華經》說:「信仰我教義的居士,或是裝作像是僧伽的人,都會無一遺漏地在此賢劫無餘界中畢竟涅槃。」此處佛陀的意旨是指所有皈依的人。

以上略示皈依的廣大利益。

■「皈依大禮拜」重點在信心,而非動作

許多人在做四不共加行的的第一個,也就是「皈依大禮拜」時,都以為重要的是大禮拜十萬遍,其實,重要的是皈依文的十萬遍念誦,而不是大禮拜,但慢慢會變成說,十萬遍的大禮拜比較重要,皈依文反而相形不重要,也就是本來重要的變得不重要,支分的禮拜反而成為重要的事情。

本來一次禮拜就唸一次皈依文,禮拜順了之後,可能念一次皈依文,就可以拜五、六次,無論如何,而若是身體不便者,若能好好唸誦十萬遍皈依文,也算是做到了四加行的第一加行「皈依大禮拜」。因為如同之前所提,禮拜只是一個支分,是附帶的,真正重要是皈依、是生起信心、知道三寶的功德、知道皈依三寶的原因、知道三寶的差別,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內容。

因此真正重要是對皈依的感受、感動,而不是表面上的觀想。在藏地有位藏人朋友有次就說,他也努力去觀想皈依境,很努力去想,他家鄉前面有一座山,他就用這個山的高度來做觀想,觀想上師一位疊著一位的排列,按照這樣高度想下去,他發現四大天王放不下了,這樣排下去會沈到河水裡了,會有這樣問題出現。

這就是花太多心力想要試著去觀想,但其實這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在清晰觀想前,對「皈依」有深刻認識且有強烈感受,當具備這種強烈對三寶的信心、感受時,慢慢自然就能將一切皈依境觀想清楚,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做表面工作,這是很難對大家有利益的,希望大家將此點放在心上。

■讓眾生歡喜,就是最大善行

這次第31屆祈願法會的主題,可以說是「蓮師」、蓮花生大士,因此在三天課程之後,緊接著會舉辦蓮師初十法會,這主要目的是憶念蓮師的恩德,之後十號會有蓮師金剛舞活動,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整個蓮師初十法會的日期,是從1月6日到10日,本來規劃是說,在法會活動當中,主要祈願大舞台的會場內是僧眾,除了一些特別貴賓之外,在家眾都會安排坐在會場外的帳篷區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原因是蓮師法會按照傳統的修法來安排座位,按照這樣的座位安排,祈願大舞台區是真的坐不下僧俗二眾,只有僧眾能坐進去。但是很多人請求說,還是希望能夠進到會場,尤其是十號那天的金剛舞修持。

我也想了一下,當然工作人員會要辛苦一些,但我也覺得,有一句話說:「讓眾生歡喜,就是最大善行」,因此我希望,6日到9日大家(在家眾)要坐進來的話,真的會比較困難(還是在會場外的帳篷),但10日金剛舞當天,一定會盡量安排大家坐進來,可能會擠一些,但會讓大家都能夠看到金剛舞。

(迴向)

 


註:本報導所引《了義炬》內容,出自「了義寶藏」系列第一集《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譯者:妙融法師。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