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歐洲行】法王噶瑪巴開示:觀世音:慈眼觀世間〈完整〉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9717
觀世音:慈眼觀世間
在這樣困難的時刻,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應該要生起承擔利益眾生的勇氣…….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5年8月27日 下午
地點:德國 波昂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2014年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首度造訪歐洲,而一年多後的今天,來自全歐洲的弟子在德國波昂(Bonn)再次與法王共聚一堂。今年聚會的地點選在麗蒂姆旅館(Maritim Hotel)富麗如劇院的大型演講廳,令這次二週年的團圓更添歡慶的氣氛。坐在前排聞法的有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önlop Rinpoche)、林谷祖古仁波切(Ringu Tulku Rinpoche)、企美仁波切(Chime Rinpoche)、天培嘉岑仁波切(Tanpai Gyaltsen Rinpoche)、喇嘛耶些洛薩仁波切(Lama Yeshe Losal Rinpoche)、喇嘛久美(Lama Gyurme),以及其他顯要人士。全場1300人籠罩在沸騰的喜悅當中,滿心期待法王此行的第一場開示。
法王二度歐洲弘法的主題是「慈悲喜捨,無量無際」(Love, Compassion, Rejoicing and Equanimity: Without Limit),而今天所開示的兩堂觀音法門「觀世音:慈眼觀世間」(Chenrezig: Viewing The World With Compassion),正好為主題中四無量心的修持破題。
法王開示全文如下:
這次再度來到歐洲,見到各位朋友、法友們,我感到非常高興,首先問候大家。對於我來說,總是前往同樣的某一個國家,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也可說是因緣業力吧,至今我已經去過美國三次,而歐洲這麼多國家當中,我唯一到過的國家就是德國,並且這次已經是第二次了。雖然歐洲各國相鄰,距離都很接近,但我至今只能到德國,我猜其他鄰國的朋友們可能會有點不太舒服,可能有一點嫉妒。
■ 弘法全歐洲,夢想一定能達成
其實我也感到很對不起大家。但很多事情急不來,畢竟已經踏出了第一步,相信第二步前往其他國家的夢想,終究能夠找到方法去達成。但要馬上達成並不容易,而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這次規劃的課程,是和四無量心相關的觀音菩薩法門。現今世上的問題很多,許多地方都有戰爭,因此有很多流亡到其他國家的難民,例如現在歐洲正湧入非常多的難民,這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再加上近來歐洲內部不同民族的許多衝突,在這樣困難的時刻,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應該要生起承擔利益眾生的勇氣,積極地開發自身關懷其他生命的慈悲之心。
■ 以難民身份審視難民問題
以我自己為例,我也是一個難民,雖然不見得被官方所承認。藏人們在藏地,很難完整地保存和自由使用西藏佛法、文化和語言,因此選擇流亡到印度或其他國家。然而也有一些難民,是因為經濟上的考量而選擇流亡,例如他們可能生活貧困,為了追尋經濟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流亡到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其他國家。但我覺得眼前更嚴重的難民問題是什麼呢?它是當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國家中,會有無法生存下去的生命危險,相較於為了保存文化而流亡的難民,這樣的難民處境是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的。
現下擺在眼前的,是湧入歐洲的這麼多難民,我們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是要站在自己國家的利益上去考量,還是要以難民的角度來思考?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兩難。
■ 從因上根治難民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我們也都在想該如何解決,要如何才能改變現況。我覺得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從因上去思考,也就是要去研究了解造成這種難民潮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很多難民來自中東,那是因為中東爆發了戰爭,我們應該關注並且更深入了解到底那些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同時思考如何才能幫助他們恢復和平,或者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這樣從根本上的理解和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不然,難民問題是不會完結的。
■ 他人的痛苦,自己的警覺
平時看到他人的痛苦,自己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直到有一天那些問題影響到自己時,我們才會有所警覺。這是非常被動的,我們應該主動一些,也就是在問題影響到自己之前,就應該自然地、主動地對於他人的苦難有所回應和關懷。我覺得,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我相信每個人本來都具有慈悲的潛能。但是,這樣的潛能被侷限了,只用在關心跟自己有關係的人身上,對於其他人卻漠不關心。就像之前提到的,直到有一天,他人的問題影響到自己時,才會有所警覺。這樣是不行的。那麼如何才能超越自我的範疇,將慈悲的潛能完全開展出來?四無量心法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試著不要那麼以自我為中心,應該要逐漸有些長進,以他人的利益為中心。這樣的思維,才可能讓我們進步。
如果真要修持慈悲心,就必須減少自私自利的心,盡量以他人為中心,這是很重要。我們有可能完全沒有自我的想法嗎?我覺得那也很困難,或許這本來也就不是我們的目標。重點在於,不要因為自私自利而漠視他人,而應該積極地開發利他的心,增強關懷他人的力度。
■ 修持觀音,就是開展利他的事業
四無量心可以說是觀音菩薩法門的核心。觀音菩薩總集了一切諸佛的悲心,這樣的悲心總集化現成為了本尊——觀音菩薩。因此,觀音菩薩的觀修,其實是對於自己的一種鼓勵和提示,也就是觀修一切諸佛悲心的力量,都匯聚到我們的心中,自己成為了悲心的泉源。
觀音菩薩有著許多不同的形象,有二臂的、四臂的,也有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這次傳授的是四臂的觀音菩薩,也是觀音最基本的一種形象。四隻手臂象徵了觀音的四種功德特質,也可以說是四種利他事業,也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四無量心不僅是功德,更是利他的事業。
有人會說,為什麼不是四個頭,而是四隻手臂呢?這是因為手是主要做事情的工具,因此四臂就象徵了利他、奉獻、關懷生命的實踐。其實,一個頭四個手臂的形象本身就在傳遞一個清楚的訊息,也就是告訴我們:「別一直想了,實際行動吧!想太多沒有用,實際去利益他人吧!」
■ 多想無益,轉心為要
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心也變得複雜,大家都想太多了。本來資訊的豐富,理應幫助我們更好釐清現況,但過多的資訊反而造成更多的混亂。因此,對於資訊的分析理解就很重要,但光是分析理解也還不夠,重點是要將理解入心,要將大腦裡的知識轉化於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小時候我在藏地生活,人們的思想都很單純,不會想太多,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全力以赴,充滿自信。但是現代的人,可能是資訊太多的影響,都想太多了,變得很複雜,也不再那麼有自信,做起事來綁手綁腳,不敢勇往直前實現心中的夢想。
剛好五點了,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還真準時,雖然我是印度過來的。這還得感謝各位的加持。
接著下一堂課,我會再跟大家介紹四無量心的修持,尤其是平時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四無量心,我覺得這很重要。明天本來的計劃是給予觀音菩薩的灌頂,但我覺得大部份的人都得過這個灌頂,再加上過兩天又要給予不動佛灌頂,連續兩個灌頂,我覺得太多了,這樣會失去灌頂的價值。因此,我明天計畫給予的是觀修口傳,這也可以算是一種灌頂。給予觀修口傳的意思是,我會帶領各位觀修觀音成就法,同時也給予大家此法的口傳。
(中場休息)
(法王第二堂開示)
■ 慈悲喜捨,從「捨」起修
觀音菩薩象徵十方一切諸佛大悲心,這樣一個大悲心示現的相貌,就是觀音菩薩。他的四個功德事業,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持。雖然平時講說的順序是慈悲喜捨,但是在修持時,主要是看每個人的經驗和感受,看看自己對於慈悲喜捨四者中,哪一個比較有感覺、比較適合自己,就可以先從那一個起修,然而傳統上是先從「捨」開始,因為「捨」是其餘三者的基礎。
從生活經驗上來看,我們很自然會有一些朋友是比較親近的,是自己比較在乎、關心的;有一些人,是自己比較不那麼熟悉的;同時還有一些人,是自己不喜歡的,因此我們身邊的人大致會有朋友、陌生人和敵人這三類。現在,如果突然要我們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人,和對待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樣,我們會非常不習慣,雖然我們在理智上可以接受,但實際行為上卻做不到。然而,我覺得做不到並不用擔心,因為實際生活中,我們本來就會有朋友、敵人、陌生人這樣的區別。因此,這裡「平等」(捨)強調的是,我們對敵人不能完全沒有一點的關愛之心,這是我們修持的重點。
■ 「捨」,從根本上平等對待眾生
所謂的「捨」,主要是從根本上去談平等地對待眾生,意思是在對待周圍的任何人時,無論是親友、敵人或者陌生人,我們都要從根本上去認知:我們共同都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從這個根本上來看,我們是平等的,我們都有尋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權利和自由。所以,對於任何人,我們都應該要尊重。例如,當你被討厭的人傷害時,你還是可以做一些回應,但根本上要尊重對方,因為對方跟自己一樣想要離苦得樂,而且對方和自己一樣,具有同等的權利和自由。
從根本上的平等(捨)來看,我們同樣身而為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就更深一層的平等(捨)來說,我們同樣有追求離苦得樂的權利和自由。因此,這種眾生平等的認知和感覺,是我們應該要好好重視的。就現實而言,世界上有著各種不同的宗教,也有各種不同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如果內心深層的眾生平等的觀念和感受被蒙蔽,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就會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反之,如果具有平等(捨)的見解和感受,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恐懼,自然也就會消失,例如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驗。
總之,平等(捨)的意思,不是說要把怨親或所有人都當成朋友,事實上要做到這樣很困難。畢竟有些人的個性原本就是比較粗暴,硬要跟他們做朋友也很困難,還不如有點距離比較好。所以有親疏之分是正常的,但就像上面提到的,內心要有平等的觀念。尤其不要只是因為對方是敵人,就不管他的死活,甚至還詛咒對方受苦,這樣就很不好。的確,就一方面來說,對方是敵人,是我們不喜歡的某個對象,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也就是從根本上來說,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欲望。因此,我們不能全然否定某個人,而是要尊重對方,對對方生起慈悲心。
■ 慈悲惟微,人情澆薄
平時,我們的慈悲心都很薄弱。就像之前談到過,往往唯有對方的痛苦多少影響到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會警覺到對方的痛苦。或者是,當自己的親朋好友遇到困難時,自己才會主動去關注。這樣下去,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無依無靠的人,因為自己不再自發地幫助、關愛他人,別人自然也不會這樣對待你,結果就是大家都變得一樣冷漠無情。講了這麼多,那麼如何才能夠避免這種不好的循環呢?這還是得從我們自己開始,每天都要持續地培養平等的觀念、感受,並且要堅持慈悲心的練習。
很多初學者對於慈悲具有一種錯誤的期待,他們幻想著慈悲的練習,總是在一種舒適、快樂的氛圍中進行,放眼望去都是快樂的好人,然後自己陶醉其中,到處分發禮物。然而慈悲不是逃避現實,現實生活中有各種痛苦和挫折,因此慈悲的觀修不見得總是愉悅的。慈悲心的實踐,在於勇於面對各種的痛苦和挫折。
■ 久修沒進展,礙於不切實際的幻想
許多人修行很久,卻沒有什麼進展,我覺得問題就出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修行之後,從此就會過著快樂的日子,生活中不再有任何障礙或痛苦,然後陶醉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快樂地觀修慈悲。這樣的修行是有問題的,這種人也比較膽小,沒有擔當,只要一遇到痛苦障礙,就會覺得:「喔!觀修慈悲心太難了,我做不到,還是放棄好了。」然後選擇逃避。結果這樣的人一生只能等待,總是期待著某種快樂、舒適和成功。這也就像是很多人喜歡到上師面前,請求加持快樂、舒適和成功一樣。
■ 逆境勇者,是真菩薩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如果想讓修行有所進步,反而應該期待的是障礙、逆緣,然後在這些現實的考驗當中磨練。這也是為什麼菩薩被稱為勇者,因為菩薩的心是堅強的、是勇敢的,他總是願意藉由各種逆境來磨練心志。不然,在舒適的環境裡,誰都是勇者,不是嗎?但是真正的勇者,是在逆境中才能顯現出來。但這裡也不是要大家逞英雄,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有自信、有勇氣,這才是一個菩薩的行持。
明天早上會給予觀音菩薩的觀修口傳,到時各位需要做一些觀修,例如觀想觀音菩薩在自己的頭頂上等等。這樣觀修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找回自信,培養無畏利他的勇氣,例如觀想自己就是觀音菩薩的時候,由於觀音菩薩就是諸佛慈悲的化現,所以自己同時就具備了一切悲心的力量。
平日我們都過於懶散,藉由這樣的觀想,觀想自己就是觀音菩薩,就是對於自己的一次警醒:「自己就是一切諸佛悲心的化現。」很多人可能因此精神為之一振,當然有的人也可能還是老樣子。但不管如何,我覺得多少對各位會有些幫助,畢竟都觀想身為觀音菩薩了,如果還像平時懶散時一樣地生氣、嫉妒的話,那就不太好看了,因此還是會收斂一些,比較不敢放逸。從積極面來說,這樣的觀修,會讓自己振奮精神,慈悲心也會得到提振。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