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德里課程第四堂:環保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10228
知足惜福,做世間的清風
現在社會消費至上,崇尚物質,漸漸分不清「需要」和「想要」的分際,
其實我們需要的並不多,但想要的卻無限…
時間:2016年6月24日上午10:30至12:00
地點:印度德里凱悅飯店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主辦單位:噶瑪巴千諾基金會
首先問候大家早安,今天的主題是環保,之後會有問答。
第一部分:環保護生
「環保」議題可說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若我們不從現在起,善為應對處理,未來將構成更大災難,不僅影響我們這一代,更可能危害到未來更多世代。
現代科學家在環保議題上已累積大量研究,但是人們瀏覽過這種種的數據之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知識,並未真正入心,也因此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
如同大家都知道抽菸會危害健康,香菸的包裝盒上也有清楚的標示,但實際上好像並無成效,有時看到香菸包裝盒上的示警圖文,好像已淪為一種不用負責的作為,看不出來製造商有任何關心民眾健康的用意。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在環保議題上,科學家的資訊以及宗教家的開導的相互結合。科學可以提供完整的數據和資訊,宗教則從精神、心靈層次去影響大眾,如此相互合作之下,才有可能促成現代人心的改變。
我七歲之前,都在家鄉成長,那是一個非常純樸、接近大自然的環境,那裡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設施,只有純淨的牧區草原。在那幾年的時間裡,讓我經驗到傳統藏族的自然生活方式,也因為有那幾年經驗,讓我了解到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緊密的聯繫,並且生起對於大自然的親切和尊敬的感覺,覺得自己有責任要保護它。
■以「知足」觀來保護地球
這也是這幾年來,我一有機會,就會談論環保議題,並舉辦環保活動的原因。雖然倡導多年,但至今還未有我滿意的成果。尤其看到從小在都市中長大,和大自然疏離的人們,總覺得自己還應該多做一些努力。
去年我去美國時,參加了一場大學內部的環保座談。當時談論到,人造的「公園」已經成為城市人的大自然了,但僅僅只是去到公園,都對心情的放鬆和快樂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現代人與自然疏遠的程度日益加深,許多研究顯示出,人們甚至愈來愈少用大自然相關的字彙,反之對物質、機械的字彙相對增加。
我並不是環保領域的專家,熟知如何推動環保。但是如同開頭所提,這已經是一個急迫性的議題,如果僅是停留於理性上的數據研究,是不夠的,我們要在動機、感情上,從內心開始改變,才會有用;唯有從內心開始改變,才會願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其中一個內心非常重要的改變,就是「少欲」和「知足」。其中「知足」相形更為重要。因為「少欲」這詞,有時定義不大清晰,到底多少是「少」?標準為何?較難界定。另外少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僅說欲望要「少」其實不夠,真正應該要做到「無欲」才是。因此我覺得比較清晰和適當的詞彙,應當是「知足」。
看到現在社會消費主義至上,大家崇尚物質、消費的生活,現代人漸漸無法分辨何謂「需要」、何謂「想要」。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很少,但是欲望無限,永遠無法滿足。但滿足欲望的所有資源,都取自於地球,然而地球資源有限,因此有科學家曾發出感嘆說,若要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再多幾個地球都不夠!有限的地球資源是無法滿足人類的無限欲望的。因此,若要談到「控制欲望」,或許更貼切的詞是「知足」。
■「吃素」是一種保護環境、尊重生命的選擇
環保其實是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時時刻刻的言行舉止、行住坐臥都密切相關的一個議題,它不僅限於某天的會議或活動,而是在時時刻刻的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帶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以現代來說,環保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斷肉吃素」。
講到「斷肉吃素」,其實我在正式的場合上,總共只說過那麼一次,當時也是計畫之外而說,卻沒想到影響之大。
當時是在第24屆祈願法會,本來計畫第一天就呼籲吃素,當時考量的是第一天講,好處就是法會還有七天,足以讓大家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當時有很多選項,其中一種是「一天三餐中一餐吃素」,另一種是「七天中一天吃素」,也有「終身吃素」等。後來,第一天沒機會說。
後來法會期間,一個倡導吃素的藏族團體前來見我,問我是否仍可公開倡導,當時我覺得吃素是一種自我覺察而非硬性規定,本來覺得不想講,但總之最後一天我還是公開呼籲了。既然決定要宣布,就不能是隨便說說,因此說得比較清楚有力,而結果也出乎我意料之外,當天讓大家選擇時,「一輩子吃素」的舉手人數最多,反之選擇「七天中一天吃素」或「三餐中一餐吃素」的人相對少得多,我在懷疑是否大家聽錯了!
當一件事情和自己的生命有所關聯,才會想要有改變或行動。因此當時為了讓大家對吃素有些感覺,我提出了三個觀點:
一, 首先因為大家都是佛弟子,因此我引用許多佛陀的開示。
二, 我們是噶舉派弟子,因此也引用噶舉派祖師的教言,希望和大家建立起和「斷肉吃素」的聯繫。
三, 第三是和我個人的關聯,當時我也說,若希望我長壽健康,或許也會讓大家想要吃素。當然我並不知道大家吃素對我的健康是否真有影響,總之研究指出,吃素對環保或對大家各自的健康,都是有好處的。
■「我至今唯一值得稱道的好事,就是吃素!」
思維噶舉祖師呼籲「斷肉吃素」的時代背景,想來也實在難得,因為過去藏區蔬菜種植困難,傳統本以肉食為主。在那樣一個時代裡,第八世法王噶瑪巴不僅呼籲吃素,而且標準甚高,甚至說出「食肉者非噶舉弟子」這樣嚴厲的話來。我當時在法會上也引用了這句話,後來被誤傳為我說的了,但其實是出自第八世法王噶瑪巴的教言。
總之我是做到吃素了。回顧自己的一生,到底作了些什麼有意義的事呢?我想大部分都是些無意義的作為吧!然而硬是要說出個什麼善舉,或許唯一一件還值得稱道的好事,就是斷肉吃素吧。
但講起「吃素」,我仍必須明言在先,我還是喜歡吃肉的,而且不僅僅是「喜歡」而已,應該是太愛了。記得有人曾問我說你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我差點脫口而出:「肉啊!」還好忍住,不然可能隔天就會有人端上一盤肉了。
雖然我呼籲吃素、自己也吃素,但不代表吃素的人就很了不起,吃葷的就不好,這不是我呼籲吃素的用意。我身邊還是有許多朋友是吃葷食的,甚至同桌吃飯時,我還會幫他們點肉吃呢。對於這一點,我並沒有什麼忌諱。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我之所以呼籲「吃素」,是希望大家在飲食上不要覺得理所當然,要能夠稍微思考一下,無論從環保,或是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而言,你的飲食習慣,確實是會產生影響的。
「吃素」是要發自內心的,是個人的事情,若是強迫教條下的作為,那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不要有「因為噶瑪巴吃素,他的面前就不能出現任何一盤肉,他看到一定會生氣」等等的誤會,完全不是這樣。
我知道吃素並非易事,很多人的家人還是吃葷,或許你也必須為家人做葷菜,可能會感覺到一些不自在。總之,此處我要強調的是,吃素並無好壞對錯之分,而是某種實踐環保的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你要實踐環保,可以把「吃素」當成一種選擇。
大家可以看看《環保108 ─ 您也可以讓地球更美好》,這是我之前召集編輯的小手冊,主要教導寺院在生活中做環保,希望大家有正確觀念,「環保」是可以融入你生活中的各種行動的。
第二部分:問與答
因為時間關係,且問題踴躍,我們從中先抽出十個問題,其他再視時間作回答。
1.請問法王,何謂「加持」?
談到「加持」時,很多人會聯想成一種神秘的力量,好像被電到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加持」是很自然、樸素、普通的事情。就如同一個孩子很安心的坐在母親的懷抱當中,這時孩子因為感受到安全與受到保護,他安心了,因此或許本來孩子是緊張焦躁的,但因為母親的力量、母愛,讓這個緊張的小孩靜下來了,有安全感了,這樣一種改變的過程和感覺,它是無形的,看不見也摸不著,這就是「加持」。
有時我去拜見一些上師,本來心情有些鬱悶,但拜見之後感覺豁然開朗,感覺平靜,感到歡喜,這就是得到了「加持」。意思是透過某一個人的力量,讓你的心情轉變,靜下來了,這就是「得到加持」。因此切莫把加持想像成接收到某種神秘的能量,或觸電一樣,「加持」是很自然的事情。
2.如何面對「佛教商業化」的現象?
現代社會中不僅佛教有商業化的現象,潮流趨勢之下,好像任何事情都和商業脫不了關係,例如政治、醫療等,都多少帶有營利的思維。現代佛教就是發生在這個世代之事,因此難免受到影響,若佛教在他方世界或許不受影響,但在這裡,很多佛教徒必須經營生計,不得已也需要有些商業化的思維,因此很難斷定商業化是好或不好。
然而不能失去佛教的核心價值,這是最為關鍵的。有時我看到佛教的一種危機,不是來自於佛教徒,身為佛教徒即使偶有特別利欲薰心者,但大部分還能保握信仰的價值,對於教義仍會珍惜。因此最大的危機並非來自內部,而是來自於非佛教徒,他們並非從信仰或修持的角度來探詢佛教,而是以商業利益來推廣佛教,並抽取「禪修」、「正念」等概念,包裝成商品。我也聽說,現在對於「佛教」這個關鍵詞的搜尋越來越少,而多是搜尋「禪修」、「正念」等詞彙,這些好像已經成為了某種商品,許多企業現在也在積極推廣,例如臉書、谷歌等。
舉例而言,「瑜伽」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修持,它不是身體的運動而已,而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但流傳至今,大家一聽到瑜伽,就覺得是一種流行商品。這都是在商業思維及行銷下,將「瑜伽」簡化為某種課程、商品,而逐漸喪失其核心價值。
3.想請問生命與死亡問題。今年我可能有三位家人會往生,在情感上及佛法上,我要如何開導他們?
談到「死亡無常」,若平日就會觀修「死亡無常」,經常練習,面對變故時自然較為坦然;但若毫無準備,突然面對要如何開導,坦白講我也沒有答案。之後如果想到再和大家說了。
4.香港社會的對立日益嚴重,身為一個香港的小市民,應該如何促進和諧與安定呢?
過去這一、兩年來,我透過新聞媒體,得知香港發生了許多事情。從這些新聞當中,我看到了香港人的熱忱和團結。但隨著時間的改變,近來的一些事件,似乎本來的善良用意,慢慢開始有些變質,出現了許多衝突的行為,這是我比較擔心的。(法王說中文:「我常在新聞上看到大陸人和香港人打架。」)
很多時候,重要的是人民要有安全感,人心要能安定。當然人心難免會有負面情緒,例如懷疑、猜忌等,這些都會使得人心難安,這是我們要去面對和調伏的。因此。一定還是得回到自身,試著調伏負面的情緒。當然外在局勢的和諧很重要,然而一昧將希望寄託於外也不行,有時只會陷入一種僵局。因此更重要的是內外的合一。
總之我的感覺是:香港沒事的,會好的。只要我們的心安了,一切就不會有問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祈願和祝福。
5.若死亡後捐贈器官,是否違背佛教中死後十二小時不能移動的觀點?
這問題應和密乘中的「氣脈、明點」等概念有關。但是否捐贈,主要還是看你生前的發心,例如過去菩薩捨身餵虎,還在世時菩薩就願意捨身餵虎,也不見菩薩會擔心或焦慮這樣的佈施,是否會影響自己身體的氣脈明點。因此,我覺得主要還是取決於自己的發心,是否真心想要捐贈器官,利益他人。這問題很難有單一的答案,但我覺得主要還是和「發心」有關。
6.無論東西方,都有算命卜卦,有些可以預測未來,是否代表命中注定,未來不能被改變?行善修行可否改變命運?
講到卜卦算命,我自己偶爾也會算,例如離開西藏時也曾卜卦過。卜卦有時是準的,但在特殊的一些人事物上,也不一定準。不過,卜卦還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你相信了就會去做,這可以說是藏族特別的一種做決策的方式。例如噶舉祈願法會曾有過很長的討論,當時我們討論到「要不要現場發放供養」,會議都不知道開幾次了,大家各有主張,後來只好拜託我算一下,之後也算是順利推行了。總之,這樣一種特殊的決策方式,你是不會在現代西方的管理課程中看到的。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並非易事。命運是否能改,完全看自己,主要是從調整自己的性格和觀念開始下手。容貌、身體、口音等改一改是不夠了,而是要從個性、觀念、性情上的改變,凡事要從心上做起,命運才會有所改變。
算卦一般來說是有用的,但對特別的人事物來說,卻不一定準,這我可以很清楚的回答,因為我也會算。佛法說業力因果法則是非常深刻的,你不知道背後的因緣運行為何,就如同氣象一樣,天有不測風雲,地震亦是如此,難以預測,卜卦有用,但特殊時刻,也不一定準。
7.佛教如何面對同性戀這議題?兒子是同性戀讓家庭陷入痛苦,請問如何面對?
針對這個議題,我曾說過很多次。許多宗教是批判、否定同性戀的,佛教某部分教義也對此有所批判,但我覺得從一個單純的角度上來看,不論是同性或是異性,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都需要有依靠、都會建立起一種情感,我在此用的詞是「純淨、單純的關愛」,相互在一起的關愛。
若以這種「純淨的相互關懷」的角度來看,同性戀本身並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身而為人,相互的關懷是自然的,我們都有情感,佛教是會支持這種單純的情感。
但是,假若彼此的關係不是建立在純淨的關懷之上,而是建立在欲望上的話,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欲望是一種煩惱,而煩惱是很易變的,以欲望為基礎的話,任何關係都無法長久。從「斷除欲望」這樣的觀點來看,佛教是會否定的。
無論如何,一些宗教對於同性戀是有批判,然而單從「人與人相處」的純淨關懷本質而論,關愛之情是很重要的,這是佛教支持的。
8.活著時如何為死亡做準備?死亡時要如何帶著覺知而死亡?是否需要上師的指引或口訣,才能有覺知的死亡?
這是三個問題。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生前可以做的準備很多,例如以一天來做練習,起床時覺得是出生,睡眠時覺得這個床就是你生前最後的處所等。另外一個方法是模擬死亡的過程,例如有些人為了要體會死亡,而會睡在棺材裡,這也是一種練習之法。
總之談到「死亡」時,要知道這不是結束、不是最後一章,生死是剎那的循環運行,當下就在發生。唯有透過認識和習慣死亡,知道死亡和我們的緊密關係時,才可能去降服對於死亡的恐懼。
(大眾做迴向。)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