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解脫莊嚴論第二堂課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9631
第一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
解脫莊嚴寶論課程(二)
時間:2014年1月21日下午15:00至17:30
地點:德噶寺大殿、第一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
授課上師: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阿尼蔣秋卓瑪
首先向大家說一聲下午好,第一天的第三堂課繼續開始,因為我感冒了,再加上早上講了很多,現在覺得全身無力,可能沒有辦法講解的很好,那麼這次要將《解脫莊嚴寶論》全部講完可能會有點難,那麼盡量的講解完一些。
■ 要想著「輪迴是一場病」
論中說:「萬法歸攝在輪迴和涅槃兩者中。」或者,法也可以分成「有漏」和「無漏」兩種,「有漏法」是指「輪迴」,「無漏法」指「涅槃」。
一個尋求解脫的行者要修持的法,稱為「四諦法門」,當中「苦諦」和「集諦」兩諦屬於「輪迴的果和因」,另外「滅諦」和「道諦」兩諦屬於「解脫的果和因」。
平時辯論的時候,會討論到:一切法是否就一定要是輪迴和涅槃其中之一,除了這兩者之外沒有其他?或者討論到山河大地、房子、瓶子等等事物,是不是輪迴呢?曾經來自多麥地區的格西羅桑巴滇和格西些若嘉措兩人,辯論瓶子是否是輪迴,辯論了很長時間,不過在這裡也不多講了,總之在講到〈攝事分〉時,也就是無著菩薩著作的《瑜伽師地論》中的〈攝事分〉舉病人為例,來講述四聖諦。
例如一個癌症病患,他有許多病毒、癌細胞,這如同是「集諦」,發病帶來的疼痛如同「苦諦」,透過治療後恢復健康狀態如同「滅諦」,僅僅是暫時斷除疾病還不夠,要有方法不要再復發,這裡的方法就如同「道諦」。
〈攝事分〉提到:「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這就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接著說:「是故更無第五聖諦。」而四聖諦就是像之前說的輪迴和涅槃的兩雙因果關係,因此一個想要解脫的行者,必須了解而且要修持四聖諦。
噶當派祖師柳素瓦格西也說過:「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佛所說之教言,和阿闍黎、智著所著作之論典,其經函數量如同須彌山一樣廣大,而這一切經論內容都不出進入和出離輪迴。」意思是,一切經論闡述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輪迴和涅槃之法。
總之即使要修持皈依境,一定要無誤地了解和實修四聖諦,這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修持四聖諦而漸漸明白取捨,要不然若不知道該怎麼取捨,想要好好修持皈依,是會有困難的。
再講到輪迴和涅槃本性、行相、性相時,遍知貝瑪噶波曾講到:「內在不變的本性是『勝義諦」,外在表相的變化是『世俗諦」。』從其空性的本質來說,二諦是無分別的,但是因短暫的表相,而把二諦分開,有些人會說,二諦是一體二面,也有些人說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面,總之有很多不同的講法。
■ 世俗諦和勝義諦是一體兩面
第八世法王噶瑪巴米覺多傑曾說:「二諦在不被觀察、分析的時候,是一體兩面;被觀察時,則超越了一體兩面。然而,如果暫時要論述二諦時,說超越一體二面的關係,那就無從論述起。
因此,在論述二諦時,可以將之暫時屬於不被觀察、分析之時,因此是一體兩面的關係。」總之,針對二諦有很多的不同說法,然而無論是世俗諦的本質或勝義諦的本質,都是空性,因此,兩者沒有差別,但是表相上確有所差異。
因此若用舉例來理解,會比較容易,例如「水」和「冰塊」,冰塊的本質是水,但冰塊的表相和水有所不同,這也就是會說「分別念即法身」的道理所在。
有一種說法是:「佛陀心中具有的法性是法身、自性身,然而眾生心中具有的空性不是法身。」的確有時我們會把空性稱為法身;無論如何,當我們聽到「法身」和「分別念」時,會認為分別念不好、法身是好,也就是會覺得空性比分別念好,但真正觀察後,會發現兩者其實本質相同。想一想,我們不能夠說「我要空性,不要分別念、要把它扔掉」,因為它們兩者是同體的,如你扔掉了分別念,那同時也把空性也扔掉了。
論中講到「能用譬喻來說明“迷亂相”嗎?那就像是睡覺和夢境。』睡覺是無明的比喻,夢境是顯現六道各種相的比喻。
■ 業力與煩惱中,沒有真快樂
「再提到『迷亂』有什麼壞處呢?壞處是你會痛苦不堪。」
其實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看似快樂的源頭,看上去是快樂的,但是實際是痛苦,這在《中觀四百論》中有講到。總之,在業力與煩惱下,沒有辦法得到究竟的快樂。
自從有人類以來,為了得到快樂,不斷去努力尋找各種方法,尤其是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開始,物質科技發展,讓我們尋求快樂欲望越來越增大,期望有一天能夠滿足,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有「究竟快樂就是這個」的滿足。我們總是對於已經擁有的不滿足,還是想要更好一點的,更加精緻的。總之從以上這點我們可以看的出來,我們還是沒有得到一個究竟真實的快樂。
過去很多科學家和政治家有這樣的看法,他們會說,未來當科技發展到一個程度後,每個人想要什麼都可隨心所欲地得到,那個時候人們就會知足了,但我覺得不太可能。譬如過去偏僻鄉村裡可能沒有現代設備,後來有了道路、車子、房子、商店等、剛開始覺得很好,很不錯,但之後還是不會知足的。有車子也不行,因為想要換更好牌子的車子。總之,人的欲望是無盡的,但是世界自然資源是有盡的,所以有限的外在物質是無法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外在物質無法讓人知足或感到究竟快樂。
■ 最嚴重的是「假的快樂」
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不真實的事情。譬如一件衣服說是名牌,結果是假的,這個我覺得還好、傷害不大,最可怕的是食物也有假的,藥也有假藥,所以我們經常在新聞中可看到,很多人被假衣服、藥品和食物所欺騙。然而我覺得其中更糟糕的是什麼呢?就是「假的快樂」。
所謂「假的快樂」,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快樂,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的,但本質上不是快樂,我們一直被這樣的假的快樂所欺騙,所以我們離真正的快樂是很遠的。因此,要想到佛陀曾說到,對於我們一般以為的快樂,要去觀察和分析,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快樂。
例如扛東西,當放在左肩時,久了會覺得很痛苦,當移到右肩時,會短暫覺得快樂,但這只是把痛苦短暫紓解一下,我們會以為這樣的紓解,也就是之前的痛苦消失,而之後痛苦還未發生的空隙,就是真實的快樂,但並非如此。因此,我們應當要去尋求真正究竟的快樂,不要被短暫的假的快樂所蒙蔽。
講到噶舉祖師密勒日巴曾在山洞中閉關修行,她的妹妹琵達去見他,剛開始沒有認出來,後來聽到聲音,才認識的,妹妹一見到他非常驚訝,覺得「你妹妹我也是個乞丐,怎麼會比我生活的更慘呢?」因為當時乍看認不出來,綠毛毛的,像是動物一樣。
當時密勒日巴講到:「你看到我吃的東西可能和豬狗沒有兩樣,衣服、樣子也是,即使是仇人看到也會流淚的,但我的心就如同佛陀一般,非常快樂、滿足。」
這個時候琵達就說:「你的這種苦修或許是很好,但是沒有人是像你這樣苦修的,為何自己給自己這樣的痛苦呢?你看看其他那些大師,頭上撐著傘蓋,又有很多功德主供養。」
從這裡可以看到,妹妹琵達當時是以世間快樂的看法來定義,而密勒日巴追求的是究竟的快樂,不在乎短暫的快樂,所以持之以恆地在實修中去追求究竟的快樂。他就是因為具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才能如此修持,如果沒有信心,是承受不了這樣的方式的,就算硬撐著去修,也不會有任何意義的。
從這點我可以看的出來,我們平常以世俗觀點認為的快樂,事實上不是真實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究竟的快樂,所以當時密勒日巴自己苦修時,具備非常大的勇氣和信心,可以尋求到究竟的快樂。
■ 為了大目標,記得放下小事情
我在這裡並不是說所有人應該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去苦修,這樣去修持很危險,說不定一個禮拜就會往生。要能那樣修持,自己是要有一定修持程度的。
那麼我在這裡和大家要說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會為了一件小事,而舍下了大的事情。為了究竟的廣大目標,要有持之以恆的力量,直到達成目標之前,不要被眼前的暫時微小的好處所動搖和迷惑。
「從來何時起迷亂呢?從無始輪迴起即迷亂。」
講到輪迴是否有盡頭,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不承認斷滅種性的人認為,眾生本具佛性,只要消除逆緣、具足順緣,沒有眾生不會成佛的,因此輪迴是有盡頭的。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去努力的話,那麼輪迴還是沒有盡頭的。一般講到輪迴無盡頭,是因為眾生的數量無法數盡,所以很難講說什麼時候,就是個盡頭,但以個別生命來講,譬如札西這個人,或者一匹馬、一隻狗等時,是都可以成佛的,這時輪迴就是有盡頭的。總之,有很多種說法。
《入菩薩行論》中有提到:「為利諸有情,無量佛出世;我因眾罪過,未逢佛教化。」過去已經有無量佛菩薩都出世,但因為自己不努力,都未能蒙佛教化而解脫。但如果有去努力的話是可以成佛的,在《入菩薩行論》:「所有蚊虻蜂,乃至諸蟲類,若生精進力,亦証大菩提。」即使蜜蜂、昆蟲等,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佛。
所以總之個人只要去努力修持,輪迴是有盡頭的,但不是說到一個時間所有人就突然全部成佛,並沒有這樣一個輪迴空盡的時間點,重點還是要自己去努力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佛。
「現在詳細講述支分,其中首先:因者即是如來藏。那麼,要從這迷亂自性的輪迴中解脫出來,就需要證得無上菩提。若想:我們這些下劣的補特伽羅雖然很精勤,也能獲得菩提嗎?答曰:精勤地修習怎能不獲得菩提呢?因為我們所有眾生都具有成佛之因:如來藏的緣故。
此亦如《三摩地經》云:如來遍藏於一切眾生中。
《小涅槃經》亦云:一切眾生即是具有如來藏者。
《大涅槃經》云:譬如酥油遍存於乳中,如來藏也遍存於一切眾生之中。
《莊嚴經論》亦云: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像這樣的如來藏有很多不同的事相,有些說無遮空性是如來藏,有的人會說自心本性、光明本智就是如來藏,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就像上面講到酥油遍存於乳中,因為本質中有酥油所以就能被提煉出來。如果剛開始本質中沒有酥油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
所以同樣的成佛的本質我們是有的,所以說有如來藏。
那麼,因何理由眾生具有如來藏呢?即因:
• 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故,
• 法性真如無差別故,
• 和一切眾生具有種性故。
因此具有三因故,眾生具有如來藏,此亦如《寶性論》云:「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種性故諸有情,恆時具有如來藏。」其中,
1.第一所謂「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者,佛陀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空性,而彼空性遍滿一切眾生故,眾生具有如來藏。
2.所謂「法性真如無差別」者,佛陀的真如和眾生的真如沒有賢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別故,眾生具有如來藏。
3.所謂「一切眾生具有種性」者,諸眾生住於五種佛性中,云為何等?攝頌:「斷滅種性不定性,聲聞種性緣覺性,以及大乘之種性,五種皆攝佛種性。」應予了知。
所謂「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很多人會覺得,瓶子也是空性,也可以說是法身,那麼瓶子也能成佛。一種說法是,眾生因為具有空性與如來藏,可以成佛,但瓶子只是物質,所以無法成佛。
另外,這裡談到斷滅種性時,《莊嚴經論》中說:「一向行惡行,斷善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透過六個部分說明。其中「善少亦無因』是指完全沒有成佛的因,但這樣的說法,依照《解脫莊嚴寶論》的解釋,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成佛,而是相對於其他種性,成佛的路上時間比較長,比較難,所以才說沒有辦法成佛。
◊斷滅種性者,是指按大阿捨離無著菩薩所言,彼等具有無慚愧、無羞恥、無慈悲等六種法相者。即如云:「雖見輪迴諸過患,不勝絲毫厭離心,雖聞佛陀之功德,不生絲毫敬信心,無慚無愧無慈悲,尤造罪業無懺悔,具此六者無佛緣。」
《莊嚴經論》亦云:「一向行惡行,斷善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總之具有有上特徵者說斷滅種性,當然,這裡的密意是指他們將長久地耽擱在輪迴之中,並非是永遠不能獲得菩提,即如果精進也能獲得菩提。此亦如《大悲經》云:「阿難,若有眾生無涅槃善根,若能緣念佛陀,乃至於一花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乃具涅槃果,盡涅槃際,究竟涅槃。」
◊不定種性者,是指觀待外緣者,即諸凡依止聲聞乘善知識,或結交聲聞友伴,或見到聲聞經典而對於聲聞生起信心,其將成為聲聞種性並獲得聲聞,若是值遇緣覺或大乘的機緣,他們將成為緣覺乘或大乘。
◊聲聞種性者,諸凡畏懼輪迴、敬信涅槃、悲心微小者即是彼等,如云:見輪迴苦生畏懼,於涅槃而極誠信,于利有情不歡喜,具此三征聲聞性。
◊緣覺種性者,諸凡具備那三種特徵外,我慢極大、阿捨黎秘密和喜好獨居靜處者即是彼等。如云:厭離三有欣涅槃,慈悲微小增上慢,阿捨黎密喜獨居,智者知是緣覺性。彼聲聞、緣覺二種性,趨入彼等乘後蘇然也是會獲得各自的果位,卻並不是真正的涅槃,那麼那時他們是如何安住的呢?乃依於無明習氣地、以無漏業執持意自性身而安住。然而那時因有無漏三摩地故,彼即是涅槃,是以意想而安住。
那麼,如果不是真正的涅槃,則佛陀宣說彼二道就是不合理的了?答曰:是合理的。譬如,諸商人由南瞻部洲前往大海取如意珍寶,途中於大曠野荒漠疲累欲絕,即想:我不取寶了,對於諸欲退反者,大商主以神通力幻化了一座大城郭以讓他們休息。
如上,心力微弱的有情聽到佛陀的智慧便心生怖畏,對於心想成佛甚為艱辛,自己沒有能力而不欲趨入或欲退反諸眾、宣講了此聲聞二道,以使其在聲聞的果位上休息。《法華經》云:「如是聲聞眾,自謂得涅槃,佛則言彼等,休息非涅槃。」
彼等有情在聲聞的果位上休息,如來了知後,便策勵彼等成佛。
復次如何策勵呢?以身語意而策勵,即心放射光明,照處彼等聲緣之意生身,使其從無漏三摩地中覺醒,然後示現身相,說如是語而策勵:諸比丘,汝等現已近於如來,應觀待、證取之!
彼《法華經》中亦以偈頌云:「故吾今告汝比丘,僅此則非為涅槃,汝等為一切智故,當發偉大正精進,將獲一切智之智。由是策勵故,彼等聲緣開始發菩提心,經於無量劫行菩薩行而成正等覺。」《聖楞伽經》中亦如是宣講。《法華經》亦云:「彼等聲聞非涅槃,由行殊勝菩提行,此諸聲聞皆成佛。」
◊大乘種性是如何呢?攝頌:類別種姓與異名,超勝餘者之理由,行相徵兆此六者,歸攝大乘之種性。
種性的類別有二,即:
1.「自性住種性」和
2.「清淨修種性」。
宣講彼等種性各自的體相,首先:
1.「自性住種性」,即出生佛法的能力自無始時即具備,是法性而獲得。
2.「清淨修種性」即比出生佛法的能力由往昔串習善根而獲得,
如是兩類都是具有佛緣者。
種性名稱的異名,也稱做「種性」或「種子」,也稱做「界」,或稱做「自性」。
超聖其餘種性之理由,由於僅僅是竟除煩惱障而成清淨種性的緣故,緣覺行者是下劣種性,由於淨除了二障而成為清淨種性的緣故,大乘乃是超勝種性。因此彼大乘種性是超勝其餘種性,無與倫比種性之行相,即種性已甦醒和未甦醒。其中種性已甦醒者,即果已清淨成就而見到徵兆,種性未甦醒者,即果未清淨成就而未見到徵兆。那麼,彼種性以什麼助緣而得到甦醒呢?若「遠離違緣」和「攝受順緣」就可以甦醒種性。若與此相反即住於未甦醒種性。
其違緣有四:
• 生於無暇
• 放逸無度
• 入於顛倒
• 障道罪業。
種性甦醒的徵兆,在《菩薩地》中提到分別有六度分別甦醒的徵兆,講得非常仔細。另外此論的很多版本,在四種違緣的第二個都寫錯成「無有習氣」,正確應該是「放逸無度」。為什麼知道那是錯誤呢?因為在《聲聞地》當中有很清楚的說明,第二個就是放逸無度。
順緣有二:
• 外在宣講正法的他緣,和
• 內在如理作意欣樂善法等。
種性之徵兆:即能表明是菩薩種性的徵兆,猶如《十法經》所云般:「由諸徵兆知,具慧菩薩性,觀煙知有火,見鷗即知水。」那麼徵兆是如何呢?所謂:不觀待對治而身語自然調柔,諂誑心極其微小,慈愍喜愛有情。如《十法經》云:「無粗暴蠻戾,捨諸諂誑心,極喜愛有情,彼即是菩薩。」
這裡《十法經》的「無粗暴蠻戾」是指身體行為上沒有粗暴的舉動,語言上也沒有髒話粗語,「舍諸諂誑心」是指心上的調柔。
另外,在做任何加行之前,對有情生起悲心,信受大乘法,於難加行不加計慮而安忍,如實行持波羅蜜多自性之善如《莊嚴經論》云:「加行前悲心、信受並安忍,如實行善法,知是種性徵。」
如是五種種姓中,具有大乘種性者是佛的近因,聲緣和緣覺種性也能最終獲得佛果故,屬於遠因,不定種性,有些是近因,有些是遠因,斷滅種性,也只是密意久遠,並非永遠不能證得菩提故,屬於極遠因。因此,有情具有彼諸種姓故,有情即是具有如來藏者。
如是以三因宣講一切有情皆具如來藏。復次以何譬喻而具有呢?猶如銀礦中有銀在,或芝麻中有芝麻油在,或牛奶中有酥油在一般而具有。這三個比喻,銀礦中有銀是極遠因的比喻,芝麻中有芝麻油是遠因的比喻,牛奶中有酥油,是近因的比喻。一個比一個容易。因此,猶如銀礦可以開採銀子,或芝麻可以榨取芝麻油,或牛奶可以提煉酥油一般,有情也可以修證佛果。
《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第一品:宣說因如來藏》
■ 總是怕著、抖著,是無法成佛的
我們剛剛已經結束第一品,自己的身體力量好像也用盡了,覺得有點累,說如來藏也好,成佛之因也好,這次的尼眾辯經法會,在達波噶舉尤其是噶瑪噶舉900年歷史當中,是第一次舉辦尼眾辯經法會。不是因為我很棒,我很偉大,在世界上百分之五十都是女眾,女眾向法的心也是更強的。
尤其尼師們身為佛教持有者,要能持守佛教,就一定要有戒定慧三學。因此身為帶頭者的我們,不給這樣的機會的話,就是我們做的不好,不夠努力。
所以要舉辦這樣的尼師辦經法會,其實也和具備如來藏有關,如同嘉察仁波切之前所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再說的好聽一點的,一切眾生具有佛性,但是被二障所覆蓋,所以無法成佛。聽到這一點的時候,就覺得有點信心:原來本性是無法被染污的,我們只是暫時被二障所蒙蔽而已,所以成佛是可能的。
總之,成佛只是將本具的佛性顯露出來,並不是說要變成一個不同的人,或者說是變成頭大大的外星人,或者像是佛陀一樣頭上有頂髻,不是那樣的,而是說成佛後你具備了很多的功德,你的善功德都開顯出來。
所以要成佛就要有勇氣,要有信心,不能說「我做不到,沒有辦法完成」之類灰心的話,當然如果根本不想成佛,那麼怎麼說都沒關係。
昨天我的姐姐致詞時說不敢講,很怕、會發抖,也不能怪她,算是她第一次這樣上台講話吧。但是我跟姐姐說:如果妳不想成佛,那就不用致詞,但如果想要成佛,就一定要有勇氣,總是怕著、抖著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有勇氣。今天就講到這裡。
附註:
本段課文引用於《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
著作者:岡波巴‧ 拉杰索南仁欽
翻譯:希惹群培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7第一版。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