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生活中的佛法(第二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911214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翻譯:堪布丹傑

1/13

 

環境保護的緣起與落實

 

Goodmorning!今天可能感冒了。這是比哈爾省或菩提迦耶的一個加持﹗

 

今天早上,首先要跟各位簡略地介紹,昨天跟各位提到的環境保護手冊這本書環境保護準則」,全名是「噶瑪噶舉佛教寺院中心與團體的環境保護準則」。在去年祈願法會上談到了有關一些環境保護的內容,在這本書當中,它主要有五個章節,以五個重點來討論做環境保護。

 

第一個是森林保育」;第二個是「水資源保護」;在第三章是「野生動物的保護」;第四章是「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第五章是「氣候變遷的對治」。

 

第一部份是「森林的保育」。

 

對於人類和動物來說,森林是生命的一個必須。寺院要透過森林的一些,譬如說:栽植、還有防犯過度的放牧耕作..等等,來保育這些受到破壞的森林。這裡的寺院,包含了我們說在漢地、藏地,和在印度..等各地的寺院都應該這麼來做,那麼因為我們說在藏地的寺院周圍都有許多的森林,而過去這些僧眾們不知道如何保護森林,所以破壞了很多,甚至有些森林、林地都賣出去了..等等,受到許多破壞。總之,希望透過這個森林保育的推廣,讓寺院能夠知道如何來保育環境、保育森林。

 

第二個是「水資源的保育」。

 

這在西藏藏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科學家也說,西藏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三大的水源區,所以我們說尤其西藏和喜瑪拉雅山區的河川,它是提供了亞洲數以千萬人 生存的一個地方,所以西藏的水源、水資源的保護就變得更加的重要。所以這些河川都需要受到保護,那麼使它免於污染還有、各種的破壞,特別是位於在水源區的 一些寺院。那麼舉例來說︰像是在岡底斯山,它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四個大河的這個源頭,這些河流有的流入到了印度、有些流入到了中國漢地等等。在這岡底斯山周圍的寺院也是非常的多,所以他們也應該要知道如何來保護水資源,就是要具備這些觀念,這是很重要的。

 

再談到:「野生動物的保育」。

 

過去幾年前,在藏地有這種傳統習俗會喜歡穿各種的虎皮、豹皮來做裝飾,但是之後因為尊者達賴喇嘛尊者的一個指示之下,慢慢地現在越來越多的藏人,不再穿著 這些豹皮和虎皮的衣服了。至少可能他們就不再有興趣想要去穿那些衣服,所以這麼做真的是保護了這些快要絕種的、珍貴的老虎跟豹這些動物。而且我覺得這個保 育動物,它其實可能跟素食也是有關係的,某方面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完全吃素,但我們至少也應該要好好的想一想,不可以這種貪慾心而吃肉,因為吃素、吃肉它 其實也跟環境保護有關係,譬如說:為了要提供這些肉食,所以有養雞、養鴨、養豬,這些環境為了飼養這些牲畜,其實也使用很多資源,所以這個也可以說間接地 破壞到了環境,所以我們也應該深思這個問題。

 

第四個是「廢棄物的處理」。

 

事實上這部份的內容,可以說直到現在在藏地來講,都很缺乏這部份的教育,所以我希望從寺院開始來推廣,就是說廢棄物的處理,那麼也慢慢地讓周圍的信眾們、 居民們知道如何保持清潔及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廢棄物,那麼慢慢、慢慢地擴及整個喜瑪拉雅山區,我們說希望這些地區的佛教徒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模範來教導,如 何來做廢棄物的處理跟保護環境這是我的一個希望。

 

第五個要點是「對治氣候的變遷」。

 

事實上,氣候的一個變遷已經影響到各個亞洲的地區,特別是在西藏高地,尤其是在喜瑪拉雅山區這個地方,維繫亞洲主要河川的冰河也在快速的消失,也有許多朋 友告訴我,尤其在這個地區,它更甚至五倍的速度正在被受到破壞,因此為了減少這些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因此這麼快速的一個變遷,它影響到不止那個地區,可以 說是整個全世界的人們,所以我覺得除了是制定許多這些方式,然後來計劃來保護,真正這樣子在今年能夠這樣的實行是很重要的,不僅是如此,平時我們常常會發 願說︰「願眾生具樂及樂因」那麼現在可以說是我們真正來測驗、來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這麼做到與實踐。如果說只是口上這樣發願「願眾生具樂及樂因」 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那是沒有用的。以上是簡略地提到有關環境保護的一些內容。

 

今天早上似乎有些頭痛,身體不是很舒服,所以我想先回答一些問題,之後再說一些內容。

 

【問答時間】

 

【學員提問】

 

是不是說只要聽到、看到法王DVD的(開示或修本尊法)就算是得到了這個教法的口訣、口傳?

 

【法王回答】

 

法王開玩笑說:還可能包含了灌頂也得到了!(全場大笑)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是今天為各位講授這個佛法或是要給予一些口傳..等等,同時現在也有網路上也有實況的轉播,不僅是現在在座的各位可以聽到,可以說全世界現在在internet上, 也同時、同步在收聽、在觀看!這裡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於︰當一位上師他在教學的時候,正在聽聞這些教授的弟子,上師他可以說是特別為了這些弟子們在講法,弟 子也可以說是在聽聞上師在講法;無論這位上師有沒有真的直接看到他們,那法王覺得他可以算是得到這個教法、這個口傳。但是,其他所謂的透過DVDCD之 後再觀看,這我就不確定了。當然我也覺得有的時候一些特別根器的眾生,或著有些特別的原因的話,還是可以算說得到了口傳、得到了教授,所以說「互相都要在 知情的狀況下」上師知道弟子是誰!弟子知道上師正在給予口傳,那這樣很好!不然會有一種狀況是上師不知道這個弟子,或者弟子不知道上師在傳口傳,而上師卻 給了..等等,這樣子就不好了。事實上從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知道有懷疑在裡面,表示他沒辦法得到這個口傳!

 

【學員提問】

 

尊貴的法王,一個佛教徒怎麼認識這個「恐懼」,這個恐懼它是從哪裡來的?它是如何在我們的心中出生的?我們應該如何停止這個恐懼?

 

【法王回答】

 

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恐懼?我們每個人會有一種我執,我們說是五蘊和合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以為這個「緣起性空」的這樣的一個聚合體是我。我們 覺得:很堅固地以為這個聚合物就是我,當你這種執著越強的時候,自己就造就了一個會讓你害怕的所依,一個害怕的原因就造成了。因為你越執著這個我的時候, 你會越害怕這個我會壞滅掉、會生病。因為這種你越強烈的執著,那麼你這種害怕就會產生,可以說對自我執著越大,這種害怕恐懼的心也越大。如果能知道這個我 並不是實有,是如夢幻一般的,它並不是這麼堅固實在的話,當你知道它如夢幻一般的時候,你的恐懼就會比較少,就好像說如:「水中月」,我們說水中的月亮即 使你拿棍子去打它,也不會傷害它,因為它並非真實存在的。所以如果知道這種緣起性空的話,那你就不會害怕,恐懼就會少了。所以事實上你越了解實際的狀況或 是你了解什麼因緣而產生的話,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害怕它。法王說:就像小時候在藏地的一些小孩子,在烏雲遍佈的時候,有這種打雷、這種大的雷聲或著閃電,那 時候會直接地感到害怕,但是當你知道說這些是因緣所生。譬如說:這個雷電它也是各種因緣而產生;譬如說:因為是夏天或者有雲過來就會有雷電的話,那你就不 會為這件事情而感到害怕,但是很多時候,因為你不了解這些事情,而又突然經驗到的時候,就會讓你感到害怕。

 

【學員提問】

 

我們要如何處理在心中顯現的各種負面的情緒,譬如說:尤其是在印度這個地方,你會直接經歷到的很多心理上各種的負面感覺,甚至會讓自己感覺很想趕快回到那 個舒服的國家去;那種沒有污染的、乾淨的,這種充滿污染的不乾淨的地方,我來到這裡,感覺我好像自己是在「懲罰自己」!好像來到印度,尤其是在菩提迦耶, 感覺好像是在懲罰自己一樣!更多的頭痛、胃痛,然後更多的病痛,來到印度實在是很大的一個冒險,但是現在卻帶給我更多的負面的一些情緒跟想法,我應該怎麼 辦呢?(現場學員大笑)

 

【法王回答】

 

我已經告訴過各位,你們有一個好的機會來到比哈爾省,事實上我相信各位來到這裡不是為了野餐,或者說來旅遊、郊遊的,如果是為了這個目的,這裡可能不是一 個好的選擇地方。因為如果是為了旅遊而來,那胃痛、頭痛,的確會造成旅遊上很大的困難,但是我們事實上是為了一個心靈、為了我們的修心、為了得到一個修心 口訣、或者一種心靈修心的感受而來。

 

了這種心靈修持的旅程上,那你會遇到胃 痛也好、頭痛也好、感冒也好,這些它都會是你修心旅程當中的一種經驗。各位有的是搭飛機、有的坐火車、或是坐巴士、坐各種交通工具而來,然後也經歷到頭 痛、胃痛等各種這樣的情況,真正這些東西不是我們要得到的。真正我們要得到的是什麼呢?是這些經歷當中,對於自己修心的口訣,要從這當中去得到的。

 

如果我們心中覺得只是來遊玩的來野餐的話,那代表說這裡的確是個錯誤的地方。那麼也可能是各位對印度的資訊不夠清楚,我相信如果大家知道菩提迦耶,原來是這樣一個地方,又是為了郊遊的目的,我想各位就不會來這裡了。

 

就我自己來說,的確,我每次來菩提迦耶之前我都會有些害怕和擔心,我是不是也會生病..等等,那平時吃的東西也好、或喝的東西也好,都是比較乾淨的,也怕來到這裡會得病。但是這次很多事情、很多工作要做、要說法、也要法會..等 等,反正忙著、忙著,我也忘了會生病。其實有時候也會有蠻奇怪的,會有一個想法說:「好像生點病也不錯,至少這證明我來過菩提迦耶了。如果來了,我健健康 康沒什麼反應,好像是沒來過是一樣的。」那不論如何,有的時候你很法喜的在參與法會,很多時候感冒、痛苦也好,它反而會變成你的一種莊嚴,它並不是一種痛 苦了。但無論如何,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還是希望各位能多保重身體,因為大家住的國家比較舒適,環境也都比較好,到這裡的確會遇到跟自己環境不一樣骯髒混亂 的環境,所以各位還是記得多喝乾淨的水,食物也要多注意,還是要多注意健康比較好。

 

【學員提問】

 

可以我想要變的慈悲,我就真的能變的慈悲嗎?我們平常為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回答】

 

你可以試試看,但的確「做決定」這是很重要的,譬如:做一個決定,我要慈悲。重點是之前你要去思維:「為什麼要慈悲的原因,它的道理是什麼?」那麼當你有 這個了解,你心中有這個慈悲的種子,那麼當你在遇到問題情況的時候,你才可能說決定我到底要不要生起這個慈悲心,因為慈悲它並不是一種工作。譬如:「做工 作」,我決定了我就去做,所以慈悲心並不是外在的一個東西,而是要在你內心生起跟培養的,你需要有次第的。譬如說:它有一些前行跟準備,然後才有可能具備 生起慈悲的種子,那麼將來你遇到境時,才有可能生起慈悲,那時候你也不需要刻意做什麼決定了,而是你平時都在培養了,當你不斷地培養思維慈悲的原因,那麼 當你遇到慈悲的境的時候,或者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你自然就能夠生起這個慈悲心。

 

【學員提問】

 

在金剛乘談到說「將煩惱轉為道用」這方面的道理,這如何以觀音菩薩的修持來做配合?

 

【法王回答】

 

佛法是為了消除我們自心的一種垢藏,清淨我們心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說,不會有任何一個法門不是針對這個目的,而佛陀闡述出來的。所以就是所有一切的法, 甚至是任何微細的、支分的、任何的一個法門,都是為了這個目的的。有的時候我們說:「貪、瞋、痴三種煩惱」,有的時候有些法門,它是特別針對這個貪慾而來 修持;或者為了調伏貪慾而來修持;也有些是針對為了調伏瞋恨心而修持;有的是以愚痴為主要調伏的對象,這可以看眾生不同來修持的。

 

很多人有不同的情況來修持,也看自己的一個程度,剛開始有的人他的心力還不夠強時,他可以做避免很多生起三毒的情況,遠離跟避免這些煩惱,他先避免這些貪慾煩惱的狀況。

 

第二種慢慢地他有進步,他具備多一些力量的時候,那麼他可以面對這些煩惱,譬如說:他可以直接對抗這些煩惱。

 

再慢慢地他的力量,所謂一種心的力量更增長時,指的就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更加的圓熟的時候,那麼他甚至可以將煩惱當做是一個朋友一樣,我們常常要降伏要對治我們的煩惱。

 

它並不是你同時間去對付你的三毒,這是不行的。而是說你要知道自己的三毒煩惱,然後次第地像是剛剛談到,先是避免、再來是直接去面對、再來是將它轉為友 伴,這樣次第來降伏我們的煩惱。就像昨天談到煩惱當中的貪慾跟執著,如何來對治這樣的一種煩惱?那麼同樣配合今天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做進一步的解說,在昨 天有談到貪慾的時候,我有提到說貪慾好像是一種非常地執著,好像有一種控制和約束在裡面,那麼最主要就是因為貪慾心它是有一種佔有的感覺。我要這個、我 要、我喜歡這個,而佔有它。想要佔有它的時候,別人得到它,你也會不高興,就是會有這樣的情況。

 

舉例來說:有的時候就好像一對夫妻,如果丈夫和妻子一起出去的時候,這個丈夫和某位很漂亮的女士在講話時,這個太太自然會有一種不開心,可以說是一種嫉 妒、不開心的感覺,如果說有這種感覺就可以說是一種貪心的感覺。所以法王說真的關愛和慈悲之心,是指你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所以說,譬如這個情況下這個 太太,如果是她或者是另一個對方夫妻之間或男女朋友之間,對方需要些什麼、或者他需要一些幫助、或者他喜歡的東西應該以他為主,而不是以符合自己、以自己 為出發點,然後佔有跟控制。那就不是一種真正的慈悲了。真正的慈悲它可以說是一種自由,並且給予一種空間,給他自由空間與全然的幫助。所以我們常說夫妻之 間,互相的一種「不捨棄」是很重要的。

 

譬如說:「結婚」它就是一種互相不捨棄,然後有結婚證書,很多東西都要共享。不能夠輕易放棄對方這的確是很好的,但以一種強烈的貪愛心,互相地佔有、控制 的話,那麼這個家庭它就不會快樂的。因為互相都沒有自由,只要一點點事情就會不開心。法王覺得說:「怎樣可以轉變自己的這一種貪慾?可以試著不要總是以自 己為出發點去想,就是不要總是想佔有和控制,而儘量以對方的方式去想,那麼事情就會開始轉變。」

 

再來是以瞋恨,或者說是生氣的情況來說,這個煩惱是可以很清楚知道的,有的時候我們一看這個人的言談舉止,我們就知道他生氣了。但法王覺得說:「最大的一 種讓我們覺得瞋恨也是很好,甚至讓我們沒有想要去調伏跟降伏這個情緒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就是一種,我應該要生氣,我就是應該回復這種人。」譬如 說:「一個人他打擊了你,或是污辱了你,這時候你會覺得我還忍著的話,我簡直不是一個人了。」這時候你會有一種「我就是應該要回復你。」會有這種心生起, 這個可以說是,對治瞋恨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這種心態。

 

對治這種瞋恨的情緒,有的時候確實我們自己的力量還不夠,你很難能夠降伏這個瞋恨心或者這種生氣的情緒、忿怒..等等,但是有一些方式,譬如說:這時候你試著想著上師,或是想到上師曾經跟你說過:『不要有煩惱、不要有傲慢、不要有瞋恨。』這個時候如果能想起上師說的這些話,那麼可以幫助你的心平靜,或者你可以想到你最喜歡的一部經典、或者一句話,告訴你說不要瞋恨..等 等,經典當中的一句話也對我們心的平靜會有幫助。這個時候就是當你自力不夠時,那你就需要依靠這種他力。而指的是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或是上師說的一句話、 或者經典的一句話,而這個時候你需要依靠這樣的他力,來降伏這種瞋恨,所以重點是還有一個方式,也就是發現到如果一直持續在一個讓你生氣的事情上的話,會 讓你會越來越氣,所以這個時候的一個方法,以轉換一個焦點,甚至你可以試著去找更多一些,也同樣會讓你生氣的事情,那麼你同時多去想幾個時候。其實想著、 想著,你反而就沒有持續將你的情緒、瞋恨放在一個焦點的時候,慢慢這種情緒就被打散了,慢慢你就會不氣了。若沒有這樣去做,很多人生氣就一直執著在一個事 情上越來越氣,慢慢地可能你就真的會有身體上或語言上的行動出來,那樣就反而不好了。

 

在過去有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人有很多、很多頭羊,就在一頭羊擠奶時,那頭羊偏偏不聽話就一直、一直跳,他就很生氣揍了那頭羊一拳,結果那頭羊嚇了一跳就 開始跑了,結果就推了其他的羊,其他的羊也開始在那裡跳,結果他就追著每隻羊打,然後五、六十隻羊追著滿場打。最後打到累了半死只好坐下來,再一看自己那 麼笨,結果自己忍不住也笑了。所以就好像這句話,法王說:「還好他有很多隻羊,若只有一隻羊可能氣得就把牠殺了。」那是因為他有很多頭羊,他每一個都氣得 去打,最後自己累了,也笑了。就好像這樣一個情況,如果多讓自己有一些去想的時候,情緒就比較容易降伏下來。

 

【學員提問】

 

我們如何能夠知道究竟的實相「勝義諦」?就是「勝義諦」如何能夠知道?因為現在只有「世俗諦」的經驗,要如何能夠知道「勝義諦」呢?

 

【法王回答】

 

就是要依靠「世俗諦」,才能夠認知到「勝義諦」,事實上呢,這個問題是在於說,我們其實就是需要依靠「世俗諦」,才能夠了知到什麼叫「勝義諦」。我們常常 說緣起就是指「世俗諦」來講,所有各種因緣而起的事情,但有一個名稱叫做「緣起自性」或是「緣起性空」的一個情況,這是指說這一切的緣起或世俗的相對的緣 起的這些東西,它的本質是空性的,就是它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性。

 

譬如說:一切都是相對的;譬如說:有長、才會有短;有大、才會有小;有好、才會有壞..等 等,這些都是這種相對性的。或者說,從世俗緣起來說,因為有東方、才會有西方,有北方、才會有南方,方向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一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或 者它是實有的,但我們卻以為很多東西,它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常、就是實際的存在。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只是我們心所展現的,而並不是外在實有的一個東西,或 者我們說,就像是水中的月,我們會看到水中一顆月亮,它之所以會展現,它也是因為要有月亮、要有水,而且是平靜的水,它才能展現出來的,那麼它是緣起而生 的。或者再舉一個例子:像是說「一個杯子」,如果它裡面放著水,我們就叫它「水杯」;但是如果裡面放的是茶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是一個「茶杯」,所以同樣一 個杯子,它並不是「水杯」、也不是「茶杯」,而是在不同的因緣情況之下,我們將它認定、給予它一個名稱,認定它就是這一個東西。因為這個緣起,我們會給予 它不同的名稱,但它的本質卻是空性的,它是這樣一個情況。

 

也因為杯子它可以有各種的展現,譬如說:它放了茶是「茶杯」、放了水是「水杯」,所以讓你知道它其實本質是空性的,它是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個實際存在的; 同樣也因為它的本質是空性,所以它才有可能展現出它又是「茶杯」、又是「水杯」,它有不同的情況會展現出來。或者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有的「草藥」,對某 些人來說是毒,吃了就會死!但對某些人吃了,就恢復健康!所以所謂的一個毒藥也好、或者是一個良藥也好,它本身同一株藥並沒有本質上的好壞,而是看每個人 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我們要了解到說要證入空性,它不可以離開「世俗諦」的,也要透過「世俗諦」才能了知什麼是空性。如果說我們認為是要捨棄這個「世俗 諦」,捨棄一個相對的世界來證悟另外一個空性的話,這樣就會落入斷見,那也就是說一切什麼都沒有的斷見,而事實上真正的空性,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了知空 性的一個人,他還是會看到前面有「杯子」,也就是說前面有這些東西,也就是說萬法也是會顯現的,這個就是佛法或者說是空性它殊勝的地方。

 

最後一個問題是「空性」。那麼這個早上就講到這裡!



 

【學員提問】 

請問您怎麼解釋「轉世」?是針對那些、對那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不了解佛教的沒有佛教概念的這些,會如何跟他解釋「輪迴」?

【法王回答】 

輪迴的一般觀念

一般來說所謂的這個「輪迴」,或者說「前世來世」這個輪迴,有關「輪迴」這個道理我們先不從佛教的教義上來說,我們事實上從一般的情況下來講,我們常會有 一種感覺,譬如說:一個親人或是一個最好的朋友他過去了,或是你們要分離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放不下,或者是說捨不得你的親人就要離開,我們還是希望這 個親人都永遠在著,我們看到這一種感覺,這在各個不同的民族,或者各個文化傳統當中,都有這樣子的情形,這是一種人之常情。這不只是過去的傳承,甚至一直 到現在我們常常會說:「我的一位朋友他過去了!但是他還是常駐或是常留我的心中。」這種感覺。那為什麼大家總是希望親人,或者你這些朋友還在?這是因為我 們沒有辦法接受「人永遠分離」的一種情況。從個角度來說,事實上我們還是需要這種觀念的,或者說我們其實都已經相信了,希望有這個「輪迴」的。如果沒有的 話,我們可能真的、真的會非常痛苦的,所以這是第一個部份來解釋「輪迴」。無論佛教上說有、還是沒有,事實上從人之常情的一個感覺我們都自然地相信、也都 感覺說會有這個「輪迴」,我們不希望人「永遠的分離」的一個感覺。

第二個是事實上,現在科學越來越進步,會發現過去許多被否定的事情,或者未知的一些事情,現在慢慢開始都得到肯定,或者說找出了答案。所以同樣就「輪迴」 這件事,或者還有很多的東西對我們現在來說,都還是未知。但科學慢慢進步,很多事情都能得到證實和了解,所以對於「輪迴」這個轉世來說,我們不能夠現在就 否定它,而是要保持一種懷疑。像是現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的例子,有很多的小孩,他也不見得是佛教徒,,他能夠記得他的前世的..等等,這樣一個情況。所以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就是不要斷然地否定──就是完全沒有。而是應該是抱持著好奇跟懷疑的心,這會是非常好的。

佛教的輪迴觀

談到佛教對於認為是有「輪迴」的這樣的一個理論邏輯是什麼呢?這裡舉例來說:就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有心續、就是他的心,續是延續的續,還有他的一種呼吸。那麼就好像這個小baby他有這種心續的時候,這個心續,它一定會需要有一個同類的之前的前因,才會有延續的心續到現在,就好像你這個呼吸你要有前一口氣,那麼你會有後一口氣..等等,尤其在佛教強調「心續」的一種延續性,心的延續性譬如這個小baby, 他的心中、他的心續,他就是因為前面的同類的具備了它才會產生的。那麼因為什麼呢?它就是一種「覺知」,叫做「覺照力」、「覺知力」。這是指我們的心續, 如果是「覺知力」,它是必須有因果關係的一個東西,它必須有前一個因,才會有一個延續性的心續。透過這個原因,我們知道心、心續,它必須有前面一個類似的 因,才會有現在的一個心續。

覺、覺照力不是色法

談到這種「覺照力」的「覺」,它也可以叫做「明覺」的覺,它指的是什麼呢?它是心的一種能力,它是明明白白的,它能夠覺照、能夠感受一切,那麼就談到這一 念明覺的「覺照力」,或是能感知的這一種力量,它的前面一個因,絕對不會是「色法」,就是它決不會是物質、「色法」。因為它是心,所以它不會有色的,所以 說呢?這種明覺的「覺照力」,它必須要有同類的「非色法」的前面的一個因,然後才能夠讓現在的心續,或者說具備這種明覺、覺照感受的這種心續能夠延續,所 以我們可以知道說這個心續,它不可能會是「色法」,就是說這個心續它前面的一個因,它不可能是因為「色法」,或者說一種物質、一種「色法」而產生了我們這 個心續的。因為我們的心續它並不是「色法」,它也不是一種物質。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現在看到這些「色法」,都有可能成為心續了,這不可 能的。

所以這就談到說,我們這一念心續它是什麼呢?它可以說是一種你能夠覺知、明白地覺照到一切的,那麼這個就可以叫做「心」、「心續」。這是我們自己可以覺知 到的,所以呢?從剛剛談到是佛教的一些根本理論,由此而證明有我們前「一剎那的心識」,所以證明有「輪迴」的這種延續性。那麼,事實上呢?我們可以透過自 己的一種感知,或者說其他的一些理論能夠慢慢了解「輪迴」;所以,剛剛談到只是其中一種的佛教的一種推理,證明說有「輪迴」的一種邏輯方式,那麼還有很多 其他的,這裡沒有多講。事實上我們大眾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輪迴」很多時候,你很難去直接去經驗到它,而是只能用推理的方式才能了解,所以這大概 是一種困難處。尤其現在這個二十一世紀時代,大家強調的是崇尚物質,一種眼見為憑這種情況。所以呢?還是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譬如說:「禪修」,在經典當中 有提到一個人透過「禪修」能夠讓自己的心越來越細的時候,就是一個比較粗略的粗分心識,將這個心慢慢、慢慢地越將它沉澱,越來越細微的時候呢,那麼它是能 夠憶起前世的,這是「禪修」的方式。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譬如說:剛剛法王提到說好像是「催眠」的方式也可以幫助一個人可以回憶到前世。

對治法的含義,與施受法的口訣

【學員提問】 

尊貴的法王,可否請您解釋什麼是「對治法」,可否請您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什麼叫做「對治法」

【法王回答】 

我想對治法這裡可能有兩部份:一種你真的以實際行動去戰勝對方;第二種是你真正在轉變自己的心、你修心。我們常說的有這兩個部份對治法。譬如說:我們做這 一種「施受法」的一種修持方式,我們首先是「受」,我們觀想將眾生的惡業,不好的東西如同黑煙一般、烏煙一般地由我們來領受;那「布施」是指的說:將自己 的長壽、還有各種的福德給予的一種方式。若是一種有人修這個「施受法」的時候呢,會變成好像就感冒了、或者就會頭痛、還發熱,好像只要當他一坐下來修,這 種所謂「呼吸的施受法」馬上就會流鼻涕。但法王覺得這個情況應該不是真的是修心的一種練習。如果說發熱、頭痛這種真的是修心,那會很奇怪的。

因為修心的「施受法」,它最主要是我們心的一個改變,而不是你身體上的各種反應。

所以當你在做「施受」的時候,觀修的方式是什麼呢?你要吸進別人的惡業、病痛,如黑煙一般進入到我們身體的時候,這時候你觀想在我們心中,有一個油燈、一 個燈,那這個燈,事實上它代表了我們的我執,就是那種你總是以為自己了不起,或者只有自己最重要,而輕視他人、甚至傷害他人、不在乎他人、不理會他人這樣 的這種我執,就像是這個油燈是一樣的,那麼當然最基本的一種自我意識是需要的。譬如說: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些是要有的,但這裡的 油燈代表的是一種你不在乎他人的這種傲慢的我執,或傷害他人的這種我執。那麼接下來,就是觀想「施受法」的時候,是透過吸氣將眾生的惡業、還有病痛各種這 些不好的東西,如同黑煙一般吸進來的時候,就把這個我執的油燈給吹熄了。這是一種「施受法」,它最主要的一種觀修的口訣方式。

所以你可以知道它最重要的是練習修我們這一念心。它並不是我們身體上有什麼各種打噴嚏、流鼻涕的反應。所以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法王說:「那佛陀當時一定天 天在那打噴嚏,都在那頭痛感冒了。那麼他可能會需要一卡車、一卡車擤鼻涕的衛生紙,那天天看到佛陀在那擤鼻涕跟頭痛、感冒,那不只他很辛苦,他周圍的大弟 子像舍利弗尊者..等等,他們也都會忙著天天要幫佛陀買這些各種的紙巾,甚至這些紙巾擤完鼻涕要放在哪裡?都會是個問題。所以重點是這個「施受法」它是一個修心的方式,這些對治法是為了修心,而並不是一些什麼生理的反應。

所以剛剛是說吸氣的時候,同樣當我們在呼氣的時候,這裡有一個要點是什麼呢?是「施受法」的時候,將自己的福德、長壽、善業給予眾生,這裡的重點是你如果 沒有一種要布施的心、給予的心的時候呢,你會變得什麼都沒有,你一給完的話,你會變得很空虛,但是如果你是有一念「你要布施給予的心」的時候,事實上你會 很充足的,雖然你給出去了,但你還會得到很多、留下很多東西。舉例來說,就好像有這樣一個人,他有自己很喜歡的一個東西,他給了他一個朋友,那是因為他有 一念「我要給予他、分享給這個朋友」的這個心的時候,他會留下什麼呢?他會留下一念歡喜心,他給了,但自己也得到了歡喜。他不會是空虛什麼都沒有,因此當 你透過「施受法」呼氣的時候,你具備了一個你要分享,你要利益眾生的這種動機,有的時候你就不會有一種恐懼說,我給了出去,就什麼都沒有了。事實上妳會留 下來的是什麼呢?是一種光明、是一種更珍貴的歡喜。一種光明,會充滿你的心。當你把一個東西給你最愛的人的時候,你會一種很歡喜,因為他是你喜歡的人,雖 然你給了他,你自己沒有了這樣東西。但你也會跟他一樣歡喜的,在你心中也充滿這種歡喜心的。所以你不會擔心說:「我給了,糟糕!我的福德也用盡了,我的壽 命也減少了。」你是不會有這種擔心,所以這個是當各位在做「施受法」的一個要點,這是很重要的。

器官捐贈的施受觀念

剛剛這裡談到的是修心的一種方式,事實上當我們在真正要把好的都給別人、利益給別人,然後把不好的自己來領受,那這可以說是自己吃虧沒有關係!但是把利益 都給別人,這不代表說,總是要自己吃虧、總是利益都給他們,而是你要知道到底什麼是吃虧、什麼是一種真正的利益,這兩個要搞清楚。很多時候在一些不同的情 況、不同的對象、或是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會有些的人會,譬如:「器官的一種捐贈」,他會給予自己的一個腎臟,很多時候我們說每個人都有兩個腎,不過有的時 候,有的人只有一個腎,人都有兩個腎,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你很清楚知道說,有一個人他沒有腎或者他急需一顆腎的話,當你在知道對方真的需要一個腎的時候, 那麼這個時候你也不後悔給予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對他有利,而你自己也不會覺得是吃虧的,而且甚至你是很歡喜的。你好像幫助一個人能夠健康地存活..等等。

所以同樣,譬如說:兩個人在要得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譬如說爭一個工作或者一個東西職位的時候,如果你真覺得對方是好的話、別人可以拿走的話;如果對你是沒 有關係、是可以的話;或是真正利益他人的話,那就會非常好的。這個時候你並不是吃虧,而這真的是一種利益,但是這種的給予,是你要看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的。 你不可以說:「因為我是大乘的一個行者,一定要這麼去做。」,那如果你沒有這種準備好,或是布施的心的話,那麼你最後可能會後悔!如果後悔的話。那就像是 你永遠做好的事情,你都做善業,我都做惡業,這就很不好了。你要帶著一種真的想要利益他人的心才給予,這是很重要的。

【學員提問】 

大家都越來越忙,時間越來越少,要怎麼修行?疾病充斥在一個城市,如何能夠快樂的生活著?

【法王回答】 

那就是有一種說法,在紐約呢,你不用看日曆,就知道今天星期幾!因為你看這很悠閒的時候,你就知道是星期六、星期天,若大家忙的不得了,走來、走去,你就知道是其他時間了。

那麼我自己也感覺到說,這個時代越來越進步,節奏也越來越快。像是以前來說大家是坐車;現來說呢,是車子,還有火車,然後車子越來越快,然後開始坐飛機 了。甚至是現在到美國,法王說:「他上一次到美國,好像你都還沒想,然後你就已經到了,速度非常的快。」機器跟這些交通快到一個速度,然後人好像有一種追 不上的一個感覺,那就好像這次到美國的時候,也好像有一種感覺。我們到了紐約第一站,,然後都住在一棟很高的旅館當中,那麼在高處的時候,你晚上看天也看 不太到,沒法看到藍天。然後到處都是這些建築森林一般,都是這些各種建築,有時候感覺這是不是就是未來世界,感覺有一點怪怪的,那麼這個時候最需要的重點 是什麼呢?就是在昨天有提到的,也就是我們的「心要能夠放鬆跟調柔」那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都要生活、都要工作,我們為了什麼目的要做?我們可以說是為了生活,我們就是為了要有一口飯吃,就是為了生活要做這些工作。但是你需要工作在工 作的時候,隨時保持你身心的一種休息,這是很重要的。這是我之前提到說要做「禪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你懂得如何將心休息的時候,那麼你的身體或者你工 作再忙,也都是可以的。舉自己來說,那你說我不忙呢?其實也挺忙的!雖然說我不是在外面總是要趕車到各個地方去,不是那種忙,但是在自己來說也有很多事情 要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心的平靜的時候,或者這個用詞叫做:「心的調柔」,就是它是很有彈性的、很調柔的、很平靜的,但它隨時都可以反應的,這樣 的一種心的情況具備、調柔具備的話呢,那麼就算外面再忙,我們的心它也都是能夠追的上,它隨時能反應的。這裡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一個人跟一匹馬,這匹馬 牠可以跑得很快、牠絕對跑的比人快,就算人在怎麼追這個馬,牠都可以很輕鬆的跑一跑,再休息一下!跑一跑,再休息一下!那麼就好像這個樣子,我們的這種調 柔的心,或者說一種「正念的覺知」、「調柔的心」,「正念」跟「覺知」和那匹馬是一樣的。當你越心越調柔,心越有「正念」的時候,透過「禪修」培養也好, 像這匹快馬是一樣的,隨時你可以是超前的、你可以超越一切的繁忙、超越一切的這一些喔……超越這一切緊張,所以你隨時,你可以趕在前面,也可以休息一下, 但你永遠都是在前面的,所以這樣子的話,你就比較不會被這一種繁忙或各種壓力所捆縛住你的身心,就永遠有一個空間,永遠是調柔的,它是有彈性的,就好像這 匹永遠超越一切的快馬是一樣的,它不會讓你的身心受到一種壓力的捆綁。

正念與覺照的重要

在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這樣可能會更清楚!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會遇到非常忙的時候,但無論再忙,事實上我想到佛陀常常說:「你要有一種『正念』跟『正 知』,這真的很重要。」。這是一種「覺照力」、一種「正念」這真的很重要。什麼叫做「正念」、「正知」?這是指說無論你再忙,你都不會忙過頭,或者你都不 會被這些忙亂的事情淹沒了,而你要像是什麼呢?像是一個超越的人,你在俯瞰,你在上空中俯視、俯瞰這樣的情況這種感覺。如果自己也掉入其中、混亂在其中的 話,那會很困難的。舉例來說,就好像一個人如果落入到水中,落到這個水中的時候,他快要被淹沒了!在這個時候,他需要記得,如果他記得說:「他是誰!」那 他如果保持鎮定,一種「正念」告訴自己說:「我是一個人!我是誰!然後我會游泳!我的目標是我要到陸地上去!我不是要留在這裡!我也不是一隻魚,我不是生 活在海中,我是要到那裡,我是要到陸地!我是會游泳!」你這樣提醒自己,等於說你保持住「正念」,你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回過神來,你開始游 泳、然後得救,要不然你可能就真的被淹死了,死在這個海裡了。所以這個「正念」真的很重要!「正念」是什麼呢?就是幫助我們不要被這種壓力情況所淹沒,而 具備「正念」、「覺照力」的人,「正念」跟「覺照」它能幫你抽離出來,就好像你在上空中俯看一切一樣的。

那麼或者也可以這樣形容就好像是一個真正的你,你是誰?一個真正實在的你,你超越出來了!然後你看著這些事情,事實上這些事情你這樣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 是一個遊戲一樣的,也就是你是玩遊戲的人,但是你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這個就是一種「正念」跟「覺照」。 

【學員提問】 

一個佛教的初學者,他可以馬上修持觀音菩薩的儀軌?或者他需要一些教導、教授才能夠修?如果是他可以直接修,那麼哪一個才是重要的?

【法王回答】 

如果這樣一個初學者,他身邊有一個可以教導你的老師的話,那麼你當然就可以多請教他,然後得到這些教授,你就可以開始修持這個法門。這裡我們說對密乘、金 剛乘來講,很重視的就是你有灌頂,你才能夠修很多的法門。那麼說為什麼那麼強調一個灌頂呢?因為在灌頂的時候,事實上就是上師他在介紹或者他在引領這個弟 子,告訴他這個法門,它的一個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觀修方法,各種口訣其實就在這個灌頂當中,所以因此,如果一個弟子他在接受灌頂的時候,他能夠很清楚地 了解到這個灌頂它整個的意思,透過上師的一個指引,他都了解的話,事實上他不需要另外得到一些什麼教授的,也就是他之後這樣去做觀修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 一個人他沒有灌頂、沒有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同樣地,他之後也沒有得到這個法門、一個口訣教授的話,那麼他如果馬上修就個法門的話,這是不可以的,也是不 好的。

【學員提問】 

貪慾的來源是「我執」嗎?那佛法是不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那麼如何對治在工作場合裡面的貪慾?很多時候貪慾與衝突,都是同時存在的,請問要怎麼對治?

【法王回答】 

這裡是說在佛陀那個時代,經典當中就有記載,佛陀因為他一種甚深的、一種禪定的一種力量,他能夠到這種市集人很多的地方、到充滿煩惱的地方,他都可以。因 為佛陀的出現,他的禪定力的一種力量,能夠讓所有這些人的煩惱可以平息。但是二乘的行人就是他的許多弟子們、就是二乘聲聞乘、緣覺乘這些行者,他們沒有辦 法做到,那麼他應該怎麼辦呢?他們每天早上一起來的時候,他們也會走到市集、走到人群中,所以他一早上起來,他會需要先發一個願、要投射出一個願、這個發 出一個願,是什麼願?就是「希望透過自己,每個人見到我,或者自己而不生煩惱!」所以二乘行人,他會需要有這種發願、這種投射的力量,所以就好像過去佛 陀、還有這些行者的一個例子,同樣當我們自己出去的時候,也應該如此。

但現在有很多人會怎樣呢?他很喜歡刻意地打扮、打扮。法王說他認識一個朋友,那是一個身高蠻高的朋友,但是法王說:「他出去的時候,他就喜歡裝扮。」那個 朋友就跟法王說:「我需要變的更高!」法王說:「不錯啊,但我們高度也差不多,你已經夠高啦!」但那個人就說:「不是,我還要更高。」為什麼呢?因為高, 走出去別人才會看到我,高才會讓人感覺到我很帥。所以那個朋友他就刻意地打扮,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到人群、到外面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打扮自己。然後呢, 事實上這種打扮是一種,你並沒有利益他人或降伏他人的煩惱,反而是你為什麼要打扮的目的?是你希望要誘惑別人,甚至引起別人的貪慾心。讓別人生起一種煩 惱,或者引人注目。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

當我們要出去的時候,或是與人交流的時候,我們要儘量地就是帶著一念善的動機,一種儘量的在語言上也好、神情上也好,都是帶著一念利益他人的心,做的這樣一種打扮。而有這樣的一種言談、舉止,那麼這樣才是好的,如果是帶這一種惡心,或者一種貪慾心..等 等,而做各種打扮和交流的話,那這樣子就是不好的。所以說:「我們應該要試著用這種慈悲跟善心,來作為自已的一種莊嚴、一種打扮,這是很重要的。」譬如說 舉一個例子,比哈爾省這裡不乾淨、到處都是垃圾,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把這些垃圾好好地丟到垃圾桶當中的話,那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那麼會讓 大家有一種好習慣,這是很重要的!

【學員提問】 

敬愛的法王啊,為什麼有些人好看、有些人不好看?有些人耳朵大、有些人耳朵小?(現場大笑)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特徵,這是為什麼?

【法王回答】 

我們藏族有一個習慣,那因為我們老師很喜歡罵學生、處罰學生的時候,就會拉耳朵!所以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藏族人的耳垂都特別大!」但是在漢地來說,就說「佛陀的耳垂特別的大!」所以呢,如果你有這個大的耳垂,可能你會很有福德..等等,也很好!但無論如何就像剛剛談到說大鼻子、小鼻子、或者耳朵的情況、或者說我們的體型有差別..等等,這可以說都是不同的種族或者不同的生物、環境,都會有不同的一些相貌的展現。

但是最主要來說,我們說業力有三種,就是「身業」、「語業」跟「意業」有這三種,這跟業力有關係。譬如說我們身口意各種的業,是由我們的善心,而展現出一 些不同的相,由我們的心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相,譬如說:如果你身體的行為或語言上,常常是一些善的時候呢,那麼就說,透過我們善的身體的行為或是語言,你很 自然就會展現出是一些善的業相來,這可能就造就了不同人就會有不同的長相的情況。那麼我們說為什麼觀音菩薩總是笑著呢?我們想大概是,因為不僅是因為他的 心善,而且是因為他身體的行為和語言都是善的時候,他這個善業展現出來就是這種慈悲的微笑的這個相了!所以不僅僅是我們需要這個善心,我們常說身體的語言 跟行為也要是善的時候,慢慢你的身相..等等都會有一種改變;那麼但是呢,法王說:「他自己也蠻擔心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總是不笑,如果總是不笑,不知道未來會變成個什麼樣子?但是無論如何呢?他覺得至少他自己還有一念善心,這還算可以,未來還是應該會不錯的!」

【學員提問】 

法王您曾提到說,佛陀證悟時,大地為證,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法王回答】 

簡略的來說,有幾個原因:第一個佛陀也說:「大地呢,它可以說是一切有情、無情的基礎,如同是一個平等的母親是一樣的。」所以,也由於它這麼平等、沒有任 何的分別心,它承載著一切的有情跟無情,它養育一切的有情跟無情,所以,它可以說是最有資格成為一位的證人,那它是最平等對待一切的。

第二個原因是說:因為佛陀一切的事業、一切教法也好,都是在這個大地上,他所講述的、所形成的。所以有一種感覺佛陀他知道這個大地,他認識這個大地,也就 是佛陀這一切的善行、一切利他之行,都是在這大地上所形成的、所完成的,所以大地也是他一個證人。因此當他手觸地時,大地會有六種震動..等等,當然不一定要以這個大地為證人,但是呢?因為大地可以說是平等對待一切者,可以說這會是一個最有力的,因為它不偏袒任何一邊,所以說大地是最有力的證人,而不是指某個人會是證人這樣子。

【學員提問】 

可以說地球上一半的人都是女性,而且在現在二十一世紀來說,就好像度母祂總是發願說:「祂會投身女人,來度眾生!」這是、在這也很好!以女身成就;但也有經典說要「轉女成男」,怎麼辦?

【法王回答】 

法王開玩笑的回答:「這也很好!因為早上呢,是度母是女性,但是到了晚上、中午就是男性,這是很好的平衡!」,所以這裡最主要是說,很多時候度母這些願心是因為眾生需要,所以祂發這個願,這個才叫做一種利益。它最主要的定義就是說「給予別人你所需要的。」

就好像,為什麼會有一個願說「轉女成男」?在很多經典會這樣提到,那是在當時印度社會的一種情況,這可以說,在社會的一種壓力之下,女性的地位可以說相當 的低微的,所以很多女性她不想成為女生。甚至很多人她不想成為女性。因此呢,佛菩薩在很多經典當中,她們會發願說「希望能夠轉女成男」這種情況,譬如以 「度母」來說,祂發願說:「將來能夠不斷、不斷以女性的這個身,來廣渡眾生,而並不是以男性的這個身分出現。」那這是因為祂的願心,祂知道男女平等的重 要。尤其祂知道如果男女地位相差太大的時候呢,會不好,祂也知道女性的苦。因此,祂以這種女性的身來渡眾生。這可以說,從祂最初發心之後,到未成佛前,祂 都希望以女性身來渡這些眾生。

總歸來說,這個問題告訴我們「發願是很重要的。」同樣發願的時候,要發一個真正對眾生有利益的願,也看當時的社會情況的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願產生。所以 不一定你要發願「轉女成男」,或者說你一定要像度母一樣變成女性,並不是這個意思的,所以也不要太擔心,因為剛剛問題當中好像問到說,我是不是就一定要發 願轉女成男,或者說就一定是要個女性的身體..等等,所以提問的人,好像說他希望成為一個女性身, 但是他卻讀到很多經典說要「轉女成男」。法王說:「那沒有關係,你在讀經的時候,如果說會「轉女成男」的話,你詞可以是這樣唸,但你心中還是可以發願說, 要投身為女性像是度母一樣,但這裡重點:「你不是因為你修度母,你就變成像祂一樣的要度女性,不是這種很被動的人云亦云,就是因為祂這樣,所以我這樣 子。」這樣是不夠的;你要很主動、你要真正有一種熱忱,你的願心是什麼?就是說:「你是真正的感覺到說投身為女人,就更能利益到女性的眾生!」有這樣的一 種心的話呢,那麼你的這個願望才會成就的!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