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大手印了義炬》第三堂課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10039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第三堂課
時間:2013年1月1日上午8:20至10:3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舞台
觀死無常,珍惜每一天
讓「無常」成為光明積極的同義詞,它給我們全新的機會,因為「無常」,我們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2013年的第一天、第一個清晨,法王上座後,先用藏文說:「札西德勒(吉祥如意)!」接著轉用英文說:「I want to wish everyone of you a Happy New Year!(向你們每一位祝福新年快樂)」,最後法王以中文壓軸說,「大家新年快樂!」每一種語言的問候才說完,都掀起翻頂的掌聲。法王接著繼續開示《大手印了義炬》中四共加行的第二加行:「觀死無常」。
法王開示:
2013新年禮物:法王發願生生世世奉獻身口意
前幾年以來各路傳言沸沸揚揚,無不說著在2012年12月21日這一天,地球將走上盡頭,而在這一刻,我們都已安度了2012年,並能以喜悅安穩的心,昂揚邁向嶄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裡,能繼續在美麗的地球上,繼續領受甘霖般的各種喜樂,這是值得讚嘆並且歡喜的事情。
在新的一年當中,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佛法及世間能皆大歡喜,所有善願都能順利成辦。同時我也祈願我的這一份祝福,透過你們,帶回到你們的父母、親友心中,祝福大家一切圓滿,吉祥如意!
幾天前,在正覺大塔的釋迦牟尼佛像前,我發了個願。當時在釋迦牟尼佛前,我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想到從小就被認證是轉世活佛、是祖古、是仁波切,我當時還那麼小,當然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轉世。
但關鍵是當我被賦予「噶瑪巴」這樣的名號時,我領會到只要自己夠認真,此生確實充滿了廣大利益眾生的機會。
當然以我這樣的平凡之軀,想要行持如同佛菩薩虛空般廣大的利生事業時,因超越能力範圍,自是萬分艱難,但我覺得這是我此生殊勝珍貴的機會,感恩於歷代噶瑪巴、特別是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對我的加持與大悲,讓我有機會以此名號,將自己奉獻給更多的人。
就這樣,我在釋迦牟尼佛前發了願,祈願在此生中,我的身、口、意,都能奉獻給眾生,為大家帶來利益。同時我也發願,在往後生生世世中,我會將我的身口意奉獻給在座的每一位。這就是我在今天、在新的2013年,獻給大家的禮物,希望你們能歡喜、高興!
其實從究竟實相而言,你們每一位也都是「行佛事業者」,也都是「噶瑪巴」,這樣講起來,我也就能輕鬆些了,因為若只有我一人是「噶瑪巴」,是「行佛之事業者」,那真是萬分艱鉅的。
究竟上來說,只要是作為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都有這樣的條件,去成為一個利益眾生、行佛事業的人,這也是我對你們的期望!
當然請不要把這個期許視為壓力,我們每人都有利益他人的機會,因此我也在此祝福各位,希望大家能任運自然的利益眾生,完成佛行事業的行持,而不要有任何壓力,這是我的祝福和祈願!
二,觀死無常
今天講到「四共加行」的第二加行「觀死無常」。《了義炬》中引述噶當派的五根本句,來講述死亡。
這五根本句為:
一,先思維不住、變化;
二、思維他人多已亡;
三、思維死因何其多;
四、思維死時將如何;
五、思維死後將如何。
(以下楷體字皆為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了義炬》釋文,妙融法師藏譯中初稿)
第一點,先思維不住、變化
思維:「外在的物質世間,形成之後雖得持續一段時間,卻總是因為水、火的災害而遭毀滅,最終連一點塵埃也不會留下。同理,去年、今年、昨天、今天等日子瞬間就消逝。居住在這物質世間裡的一切有情眾生,也是無常的,從幼兒時期開始,時間即是這樣飛快地過去,然後孩童是這樣、青年是這樣、老年也是一樣,每月每日越來越近的邁向死亡。這該怎麼辦,如何是好呢?」
文中談到一切事物乍看雖是延展的續流,但其實每個剎那都在變化,例如此刻的你和早上起床時的你,已有所不同,因此雖然有著延續性,但早上那個你已如東流逝水,任何物質都是剎那、剎那間在改變,最適切的比喻就是手錶或鐘,你看秒針不停的往前走著,這就是提醒一切事物都在改變、片刻不停留,這是噶當派思維無常句子中說的,「先思維不住、變化」。
雖說一切都在剎那變化,但我們卻總覺得此刻的我們跟往昔之我並無不同,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察覺到無常呢?是因為對於延續性的感受錯亂了。從延續性的角度說,感覺一切恆常;但從細微處觀察,就會發現一切無不是無常,並且剎那間變化著。
例如我們的成長,並不是在一天中就發生,而是從嬰兒開始,每一分、每一秒的變化著,而變成現在這樣,總之第一個思維無常時,要瞭解到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易變、不會駐留的。
第二點,思維他人多已亡
要想著:「那些比我們年老、年輕或是同年的人,多數都已經去世了。『這個人是這樣那樣的就死了,那個人本來怎麼樣的最後也走了』,能夠活到老而壽終正寢的,只有零星的幾個人。多數都在想也想不到的突然勾召之下,本來快快樂樂好端端的就突然死去。還沒有死的,有些人從高位跌落至低處,又從低位爬升至高處;從貧窮變得富有,抑或從富有變成貧窮。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無常,我的無常什麼時候到來呢?在還有時間的時候,怎能不趕快在正法的修學上精進努力呢?」
接著思維他人多已死亡,不僅思維多數人已去世,也可思維許多人的榮華富貴如樓起樓塌、喜樂痛苦如過眼雲煙,或正值盛年卻意外離世等,總之不斷探究,就會體會到無常和死亡並不是與我們遙不相干,而是深植在生活的片刻中,是我們伸手可及、張眼可見的尋常經驗。
即便如此,過去祖師仍提及,旁觀別人的死亡看似容易,但想到自己也不免一死,就萬般困難,當我們反觀己身時,赫然發現,「原來我也是逃不了死亡的」,那衝擊感自是截然不同。
「無常」是辯經時經常修持的主題。辯經時,都會以「宗(主旨)」、「因(原因)」、「喻(譬喻)」幾部分來進行立論,例如以「聲音為無常」為要立的宗,原因是「所作性故」(因為它是被造作出來的);而觀察己身時,卻很少人感覺連自己也是無常的。因此在辯經時,若把比喻的主角改成是自己,或許會更好。因為我們也是「所作性故」,因此也是無常的,即使這一刻仍鮮活呼吸,但剎那間是都在朝著死亡變化著的。
第三點,思維死因何其多
接著第三點,是思維死亡因緣有萬千種,例如現代交通繁忙,各式意外也層出不窮,以此就更易體會到無處不潛伏著死亡之因。
努力的去思維:「懸崖滾下的石頭、坍塌、閃電、中風、腸胃絞痛等死亡因素非常的多,不知道會如何的發生,什麼時候發生?若這是定業,也沒有阻止的辦法。舉凡食物、財富、衣著、朋友、親眷等等,都可能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素。真是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我現在會發生什麼事呢?」
《菩薩藏》中提到九種突然死亡的因素:
• 吃了不適當的食物。
• 吃飽了還繼續吃。
• 上一餐沒消化就吃下一頓。
• 不按時排泄。
• 生病時,不聽醫生和護士的話。
• 被兇猛的邪魔所纏。
• 吃催吐劑而嘔吐。
• 衝動的使用暴力。
• 沒有節制的縱慾。
對於以上這些情況要多加警惕。
第四點,思維死時將如何
死亡,並非我們喜歡發生的事,而是不想要發生卻不得不發生的事情。一個罪業深重的人,加上過去惡業的引發,臨終的時候會體驗到無盡的肢體拆截之痛苦,尤其是感受到生命終止的恐懼,生起很多顛倒錯亂的幻象,身心不受自己控制,心中想什麼都沒有一個限度;雖然只是生起一個小小的不善心,也會因為臨死時的心識力量強大,必定會墮入惡道。這一切都取決於現在的習慣,所以現在就應該要養成熟習佛法的好習慣。
不要想以占卜、驅邪、醫療、念經、食物、財富等方法去騙過死亡,就連佛陀的力量也都不能挽救壽命的耗盡。不死的方法根本是沒有的,如果希望臨死時心中無悔,現在就要開始修行。
當然無人想死,但卻無人能躲得掉死亡,因為有生就有死,以邏輯觀察,死亡的因是什麼?就是出生,有生就有死,可以說出生就是死亡的因。由於不瞭解這個因,讓我們對死亡總是莫名恐懼、且備受煎熬。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多為死亡做準備,去思維臨終時的情況等,且要現在就開始準備。
死亡的痛苦,來自於放不下
其實有時想想,人比其他動物更怕死,當然我們無法知道動物們的真實感受,但想想為何身為人類的我們這麼怕死呢?就是因為我們的貪著太重、太放不下。
其實面對死亡的重點,就是「接受」,能接受,就不痛苦;而人就是太執著、放不下,因此往往痛心疾首。
在世間萬物中,如果有某一個事物不會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那或許我們可以說,我也應當如此,也自然會對死亡感覺到恐懼;但是,既然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逃離不了生住滅,身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
但有時我們就是不願接受自然運作的律則,然後因為執著和萬般牽掛,而讓死亡變得可怕。這種多餘的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此思維「無常」時,重點是要具有一個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觀念。這觀念就是: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例外。
藉由這樣的思維,就算沒有辦法馬上開心地接受「死亡」,起碼也不會因為害怕而備受折磨。什麼時候開始去想呢?就是現在!從現在起培養「無常」的觀念,而不是在臨終的那一刻才開始,屆時為時已晚,想準備也會力不從心。
每一天都要練習死亡
所以當面對「死亡」時,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準備。過去祖師的口訣就是,將我們的一天視為一生,起床如同嬰兒呱呱落地,盥洗、打掃如同出生後的沐浴,吃飯如同被哺育,工作如同逐漸長大,下班後躺在床上時則想,這就是我的臨終時刻了。
藉由這樣的反覆思維,第一個好處是會更珍惜每一天,不僅不再虛度光陰,也可以改變對於「無常」的負面感受,不再覺得死亡就像天昏地暗一樣的讓人萬念俱灰。
第二個好處是讓「無常」成為光明積極的同義詞,賦予我們新的、重生的機會,就好像即使前一秒造作了惡業,下一秒也可立即選擇懺悔、選擇改變。因為「無常」,我們才有機會得以改變。
第三個好處是,因為每天如一生,等於每天都在實習死亡,因此真的到了臨終的時候,「死亡」就不再是突發的噩耗,因為平常練習很多次了,而變得稀鬆平常,你也會因此更坦然、放鬆地接受死亡。
第五點,思維死後會如何
要觀想:「死後,就算是轉輪聖王,也帶不走一口飯、一件裹身的衣服、一小塊珠寶,甚至連最卑微的僕人也無法帶走。當身體被捆屍布包裹後,用繩子捆綁起來,所有人看了都覺得噁心;過了幾天之後,一點痕跡也不會留下。
到了那時,心沒有方向,就好像鳥的羽毛被風吹著走一般,走在中陰恐懼的險道上,在不熟悉的世界另一邊陌生的遊蕩著,只能跟隨著善業惡業前行,而過去造下的罪業已經沒有辦法拋下,只有正法和善行才能有所幫助。現在若不努力,到時候就是想找誰幫忙,也不會有任何人能給我們幫助補救。」
總之,現在不修學佛法是不行的;而佛法也不能就只是這麼隨便放著,還必須要將佛法放在心上,要修持到心與法相應結合才行。此外,當修持獲得穩定之後,自己臨終時會感到歡喜,別人也會稱讚:「是個真修行人呀!」並且把你當作禮拜供奉的對象。
我們會說:「哎呀呀,某某人死了呢!」還有些地方的人,見到有人死去時會說:「喇嘛千(上師鑒知啊)!」雖然嘴上這麼說,卻不覺得死亡也會很快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知道總有一天要死去,卻也覺得自己一時半刻是不會死的。
縱然了解不知何時會死的道理,卻沒有堅定的認識,在遇到一些違緣,心被世間的幻象所欺矇的時候,便會做出違背佛法的行為,這真是太沒腦袋了,讓過去一大半人生都浪費了。要想著:「現在閻魔王就快要來到門前,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想那些名聞利養了。」因此,要趕緊地讓身語意進入到佛法的道路上。
很多人認為死亡超出經驗範圍,但很多事物並不會因為無法經驗就不存在,例如拜科技發達之賜,而讓我們體驗到更多人類感官體驗範圍外的豐富世界。談到「死亡」的時候,對於相信死亡、相信輪迴者來說,死亡不代表一無所有,而是輾轉繼續投生。因此當思維「死亡無常」時,也要一併思考死亡後會如何。
第五句談到,死亡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畢生汲營的財富無法攜帶分文,會跟隨我們轉世的只有累世積聚的善業和惡業,同時這些善惡業也會牽引著我們投生善道或惡趣中。
因此我們從此刻起,就要瞭解因果,以如履薄冰的心態面對因果,以長遠的眼光來止惡行善,因為投生並不是只有一、二次,而是在未證得解脫前,都還得繼續轉世,眼前的路還很漫長的呢。因此在這個當下,為了未來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證得解脫佛的果位,從當下起,就要念念警惕地精進止惡行善。
謹慎因果不是兒戲。有個故事說,一位上師對老婆婆開示善業的利益和惡業的過患,老婆婆聽完後點點頭對上師說,「講到微細的善業,我也做得到;但講到微細的惡業,不僅是我,連您也可能有麻煩喔!」
行善當如行乞 對治煩惱如對症下藥
當我們行善的時候,要將一個觀念謹記於心,那就是行善時,要像是個乞丐一樣。乞丐在一天中只要能討到一口飯吃,就會感到心滿意足,因此就算我們在一日中只做一件善事,也該如此感到歡喜,而不是想著要跟富可敵國者一樣,立即做出廣大的善行。
富有的人總是不厭多,凡事必要最多、最好、多多益善,但一般人可能做不到。其實行善是積少成多,是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地去積聚,就好像乞者一樣,對於任何善行都感到珍惜及歡喜,這就是我們行善時應該具備的態度。
面對惡業時,應該具備的態度又是什麼呢?我們每天煩惱纏身,而且每個人特別粗重的煩惱又各有不同,因此當我們在對治自己的煩惱、或止息惡習時,不能只是泛泛地說「我要對治所有的煩惱」,而應是重點式的針對特別粗重的煩惱來對治,就好像生病時不必吃遍百藥,而是針對病根對症下藥。
因此先要找出影響最深的煩惱,並且找出解決的方法,之後循序漸進地發掘第二、第三重的煩惱,漸次地去降伏,這才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態度。
以觀修「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斷今生貪著
這裡講到四共加行的前兩個:思維「暇滿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是為了幫助我們放下和斷除對於今生的貪著,這是斷除貪著的關鍵思維。
噶舉祖師們曾說,對於修行者來說,沒有任何障礙,會大過於「過份專注於渴望得到今生各種財物和名聲的心」。同樣的,往昔噶舉祖師也說道,若將世間法和佛法混為一談,將今生的貪著和修持的意念混在一起,就無法成為真正的行者,甚至連「學佛的人」都稱不上。
「斷除貪著此生」的想法,是否代表再也不能吃美食、穿華衣,或者要婉拒所有的名聲權勢呢?如果斷除此生就不需要衣食,這也不合理,因為如果不吃不喝,是會餓死、冷死的,如何還能繼續修持佛法呢?但是也有人說,講到不要貪著食物、名聲等等,密勒日巴尊者不是做到了嗎?密勒日巴尊者是一個很好的修持典範,但並不代表每人都必須變成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修持的方法,適合某個人的修行方式,不代表也適合其他的人。
如果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到岡底斯山中閉關,穿很少的衣服,在零下二、三十度,甚至零下四、五十度的環境中修行,現代人大概不要說連一天都待不下去,連存活都很困難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衡量自己的情況作修持。
或許我在這裡再分享一個例子,聽說新德里的汽車已經超過五百萬輛了,印度其他所有城市的汽車加總起來也比不上,因此到處都在塞車。有一次我在車上問司機說,記得剛到印度時,沒這麼多車,為什麼現在暴增?司機就說,的確如此,而且每天可是以新增三千輛的速度持續增加中呢。我當時就想,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車子?其實很多人買車都是出於盲從,可能是因為鄰居買了,就跟進,加上印度車子便宜,因此越買越多。
譬如說連日常生活中的「買車」行為上,人們都沒有真正思維、或透過智慧分析,去想想我是否真正需要一部車?很多人都是漫不經心地隨波逐流,而不是去用智慧思維:「到底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隨其所望地選擇他所要的生活,因此我們沒有道理去模仿、盲從別人。
具備智慧、懂得取捨,就是修行者
端看過去祖師和成就者的傳記就可以知道,每位大師、祖師的一生都有各自截然不同的風格,都有他自己選擇的修持道路,他們依此逐步努力,最終獲證成就,受到後人的景仰和讚嘆。有時看看我們自己,卻常是盲目地跟隨流行、人云亦云。
現代廣告商也看準顧客追逐流行的心態,因此各類廣告做得撲天蓋地。例如我記得有一次看到電視廣告在推銷摩托車,有一位非常英俊的男明星,穿著帥氣夾克,騎著摩托車飛到天上去了。觀眾乍看之下會覺得真是異想天開,但在不斷地耳濡目染下,也會開始相信,我也能夠這樣帥氣的飛上天。這個時候我們都該靜下來想一下:「到底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如果盲目地繼續貪求,而不去分辨取捨,那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一種貪求此生的盲目追求,正是一切痛苦的來源,例如現代各式廣告都宣傳著種類繁多的保養品、化妝品,很多廣告詞都強調,不用此產品等於枉過一生,用了皮膚就會白晰美麗,備受注目。然而,這類化妝品通常都很昂貴,結果不用會痛苦,要買又要多一筆花費,也是痛苦。
其實,自己的美麗,決定在於自己,不是嗎?
現代各種產品日新月異,例如各種apple的很多產品都令人瘋狂,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是否是必需品?或只是出於比較之心才買的?
聽說大陸有個孩子因為太想要iphone,甚至連自己的腎都賣了,仔細想想,這樣的盲從貪著,是否很令人同情?希望大家不要繼續隨波逐流,為什麼要跟隨別人過相同的人生?佛法可以幫助我們真正開啟智慧之眼,唯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自己人生的珍貴,才會珍惜,而讓生活過得有意義。
再講個故事,印度有位班智達,有一次旅藏講學,在藏地造成轟動,很多藏地上師不惜騎馬或走很遠的路,想要親近這位大師。當時藏地有一位大師班仁波切也聽到這個消息,他的第一念頭是「我也要去見他」,但接著他靜下來想了一想:「我修持這麼多年,該降伏的煩惱也降伏了,該證得的五道十地功德也證得了。」當下也就決定不去了。
他是經過思維才決定不去的,在這麼多人都想一窩蜂湊熱鬧、去見班智達的時候,他卻能夠沈靜下來,透過反覆思維而作了決定,這就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佛法的智慧,也就是知道如何取捨。當心中有了準則、有了確信,這樣的人才算是「修行者」,才能夠被稱為「捨棄今生、不再貪著今生」的「行者」。
「前行比正行更重要」
我們講到前行修持時,要知道前行並不是「之後就再不需要的法門」,前行是從修行一開始就要思維、具備,並做到最好的,同時也跟你的修行永不分離;不是起步時需要、隨後便丟棄。
因此直貢噶舉的大師曾說:「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密勒日巴大師也曾說:「一個行者若不思維無常,就算去修持如一切續典之王的密集金剛法門等再高深的法,也會變成尋常之法。」一個前行工夫紮實,或經常思維無常的修行人,就算只是念誦三皈依文,也會因此得到廣大的利益。這再再都教導著我們,前行法是如此的重要。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