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解脫莊嚴論第三堂課:望尼師戒復興

解脫莊嚴論第三堂課:望尼師戒復興

「藏傳佛教中,因為缺少比丘尼僧團,因此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於律典是否完備,而律典的完整性,取決於是否具備三事儀軌。在藏傳佛教當中,男眾僧團的三事儀軌,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還算是比較完整,但是律典中講到的尼師的三事儀軌,卻完全缺失了。如果說的重一點,因為律典儀軌的不完整,尼眾就無法真正持有佛教。」----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4年01月22日上午08:30至11: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 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阿尼蔣秋卓瑪

首先向大家說一聲早安,今天是第二天尼眾辦經法會的課程,主題是「暇滿人生難得」。

在雪域西藏,從藏王松贊干布時期傳入佛教,之後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佛教開始興盛廣大,並且讓七位吐蕃貴族出家為僧,不過在這個七位吐蕃貴族出家為僧有很多的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不是七個人,應該是六個人。

■ 尼師教團曾經很興盛 ■

總之,當時就有男女二眾的僧團,我相信在那時期,女性出家眾得授別解脫戒的方式,一定和男眾得授別解脫戒的方式一樣圓滿。

藏王朗達瑪滅佛時期,佛教出生了很大的障礙,教團嚴重的受到損害。之後依靠喇欽‧貢巴繞色的恩德,佛教律法得以復興,後弘期的佛教也正式開始。在後弘期時,也確定是有女性出家眾的戒法的。

薩迦世系中有記載,薩迦世族的女兒也有出家並受比丘尼戒,因此可推論出,當時比丘尼戒也是存在的。後弘期有一位叫做仁千桑波的大譯師,他姐姐也曾出家並受比丘尼戒,因此可知當時比丘尼戒是存在的。

再說到藏地國王世系當中,過去統治阿里地區有一位天王喇嘛益西畏,那時的一些詔書中有記載:「王妃、貴族或者百姓當中的女性,若是想要出家,應該給予她們戒法。」我也親眼看過這些文獻資料。由此可以推測,後弘期的初期到中期,一定有很多女性出家眾,尤其是比丘尼的教團。

■ 衛藏地區 女眾寺院曾比男眾寺院多

十六世紀時,有一位噶瑪洽美仁波切,他是第十世法王噶瑪巴和第六世夏瑪確吉旺秋的弟子,他都會尊稱尼師為「覺摩」,以前對官員首長會稱「覺沃」,他們的妻子也就叫「覺摩」,這是康巴語當中一個很崇高的敬詞,例如在西藏拉薩大昭寺的世尊等身像,也被尊稱為「覺沃』釋迦牟尼,有歸依處、怙主等等意思。

當時恰美仁波切為山上閉關修持的「覺摩」,也就是尼師們,著作了一部《覺摩山居法》,文中提到:「衛藏興盛之地區,尼寺多於男眾寺。」當時的衛藏地區,女眾寺院比男眾寺院還多,寺院的尼師們,都很有學問,戒律精嚴,品性善良。

講到當時,歷史還記載到一個情況,就是很多噶當派的寺院變成了尼眾寺院。典故是因為以前噶當派的寺院里有這樣的一個規定,說不准女眾進寺院,當時幾位空行母被拒之於門外,她們當時很生氣,就在寺院門口發願說:「將來你們的寺院都會變成女眾寺院,由我們來管理。」

後來果真很多噶當派寺院都變成女眾寺院。總之,當時噶瑪恰美仁波切來到衛藏地區時,女眾的寺院真的比男眾的多。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實際的歷史,但是這麼多年都被大家所忽視。

所以可以知道,以前藏區的尼眾教團,都有很好的講說、聽聞的佛法教育制度,同時也注重實修,因此出現很多瑜伽女,但因為歷史上很少提到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去尼眾和女眾的修持成就,有關於這些女性成就者的歷史,不管前人是否有被關注,但現在的我們,是一定要知道的。

■歷史記載,尼師們的學習和修持很優秀■

不然很多人會誤以為過去的尼眾沒有地位、也不重要,而現在之所以重視尼眾的戒法,是因為受到二十一世紀西方女權思想的影響,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剛剛在前面也有提到,尼師們的學習與修行,過去本來就很優秀,這些在歷史上都有清楚記載。

我們這次舉辦第一屆尼師辯經法會;其實尼師辯經法會已經存在,例如尼師文殊冬季辯經法會等等,現在也在持續進行著,但是好事永遠不嫌多,這次舉辦「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主要的目的是鼓勵尼眾。

就像之前提到的,過去尼眾僧團中有很多智者和成就者,我們應該效法她們殊勝的學修行誼,就如同「昔日祖師之行誼,後輩弟子之修持』這句話說的一樣,要如是學習並依教奉行。

此次辯經法會不是什麼創新之舉,而是效法往昔祖師大德的傳記行誼。所以我們要帶著這樣的思維去做,我覺得很重要。

有種說法我不能說百分之百為真,我們在學《攝類學》的小理路時,裏面有非是、非非的辯論,例如非是瓶子、非非瓶子等時,這裡有這樣一種說法,位於桑普的奈托寺本來是一座尼眾寺院,當時有一位僧人,洽巴確吉僧格,想要將此寺院改為男眾僧團,可是尼師們很有智慧,辯論也贏不過她們,始終沒法讓她們離開。

所以為了欺騙這些尼師,也就是為了辯贏她們,於是就設計了這種複雜的非是,非非的辯論語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在辯經的時候,右手左腳抬起,擊掌跺腳的動作,也是為了嚇到這些尼師們的。我想這些應該只是傳說而已,應該不是真的。

真正可能的說法是,應該是出自噶當派的《祖師問道語錄》或《弟子問道語錄》中,這樣辯經的動作是參考了噶當派的倒茶的方式,語錄中阿底峽尊者問仲敦巴:「怎麼才算是如法的倒茶。」仲敦巴對阿底峽尊者報告說:「如法的倒茶方式是這樣的。」之後,鄂譯師在擴建桑普奈托寺的時候,就依照噶當派的倒茶方式而創造了辯經的動作。

其實,桑布奈托寺,應該是後期才變成尼眾寺院,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尼眾寺院,並且以前很少有理路、因明的辯論方式,而是由後期的鄂譯師和他的弟子洽巴確吉僧格,建立了結合中觀與因明的辯經與聞思的傳統。

早期大概是有一些律典與俱舍的學科,但是沒有中觀和因明的學科。所以,我想那些應該只是杜撰的傳說而已。但是這樣的說法,從好的方面來看,也代表尼師們過去是有學習、辯論的一種證明。

當然,從傳說本身來看,是滿有趣的一種說法,但現代來說的話,應該反過來說:這種拍手跺腳的辯經動作,是尼眾為了嚇倒男眾僧伽而有的動作吧。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成佛之所依」,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    認識什麼是「暇滿人身」的意思
    •    了解「暇滿人身」的難得
    •    了解「暇滿人身」的功德利益

平常在許多道次第教法中,最先會講到「暇滿人身」的「功德利益」,之後再講暇滿人身的「難得」,為什麼呢?因為思維暇滿人身的難得,相對來說比較困難。但在《解脫莊嚴寶論》中,會先講「暇滿人身難得」,再講「暇滿人身難得的功德」,而在最開始,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暇滿」的人生。

■有機會、有條件修行,就是「暇滿」 ■

「暇」代表有時間修行、有機會實修,「滿」是指內、外修行的條件都具備。所以一個人有修行的時間與機會,並且具備內外各種修行條件,那就算是具備了暇滿人身。就算生而為人,若只是努力成就此生的利益,並不算是暇滿人身。

因此,自己要去觀察是否具備了十八暇滿人身,去觀察、看清楚。而首先,自己要認識什麼是「八種無暇」和「十種圓滿」,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所依殊勝人身寶。那麼,既然一切有情皆具如來藏,地獄、餓鬼等五趣都能夠修證成佛嗎?並非如是,所謂人身寶,指身體具有暇滿二者,心具有三種信心,這是修證佛果所依的善妙樸特伽羅。

以攝頌宣說:即:具暇與滿圓滿,勝解欲淨信,身二與心三,五義攝勝依。其中具暇是指遠離八種無暇,八無暇者,《正法念住經》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地以及長壽天,邪見不值佛出世,瘖啞此等八無暇。

這裡講到「八種無暇」,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四種非人的無暇」,一類是「四種人道的無暇」。非人的四種無暇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和長壽天。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趣,那麼在這裡的「長壽天」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此等為何是無暇呢?由於地獄是恆常痛苦自性的緣故,餓鬼是心煩躁自性的緣故、旁生是極其愚昧的緣故,而且彼三者也因無慚愧相續不堪能故,沒有修法的機緣。

所謂「長壽天」,即無想天,因為彼等諸轉世等相續斷覺的緣故,沒有修法的機緣。另外欲界天也是,及觀待人其壽量極長的緣故,另外一切天人也都是無暇的,因為耽著暫時的安樂而無暇勤於善法之故。

其實我們剛剛講到長壽天,有不同說法,這裡認為是「無想天」。在《親友書》的印度釋論裏面有寫到,欲界中的所有天神都是長壽天。阿闍黎巴沃也這麼認為。另外,在《一傳口訣》中則提到,所有天神都是長壽天。主要是因為此類天神,並未接受別解脫戒的所依,同時過於放逸。遍知貝瑪噶波的《入菩薩行論》的釋文中也寫到,所有天人都是長壽天。

但是遍知貝瑪噶波的弟子,智者桑傑多傑在《大手印自釋錄》中提到,不是所有的天人是長壽天,而是說僅是指「無色界天」當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才是長壽天。但是大部分遍知貝瑪噶波的教言中講到,所有天人都是長壽天。因此與天人相比,暇滿人身更好,因為有機會修持佛法。

人道中的四種身為人,即使生為人道,若是生在一個有邪見、根本不承認因果存在、不承認有佛陀的家族中,也是沒有機會修持的。所以,現在人的少許痛苦,還是具有功德的,即能夠對輪迴生起厭離,能夠平息自己的我慢,能夠對有情生出悲憫,能夠修於善惡而欣樂善法。

如前宣說了四類眾生是無暇的,雖然作為人,而邊地者難以值遇正士夫的緣故,邪見者見不到上趣善法和解脫之因的緣故,生於佛不出世的世間,無有能為宣講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緣故,瘖啞者則自己不能了知善說和惡說之法的緣故。如是遠離此等八者即是所謂閒暇齊備。

剛剛講到了「不承認因果的邪見」。接著再講到「邊地者」,在《三十五佛懺悔文》中提到,「邊地者」是「蠻夷」的同義詞,《集學論》也是這麼認為。另外在《龍樹親友書》中也認為,「邊地者」和「蠻夷」是同義。總之,「蠻夷」就是不會分辦善惡的人,並且身處在邊地,也就是不知什麼是佛教和佛語的地方。

「瘖啞者」即使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因身體殘疾而沒有機會修持佛法者。有些人是生於沒有佛法的地方,那些即使生於人道,還是沒有機會學佛。

平常我們會說「八有暇」,就是指「遠離八種無暇」,當我們在修持修心法門時,就要想:「如果投生到地獄,就會受到冷熱的種種痛苦,一點快樂也沒有,然而現在我沒有投生到地獄,而是具備了能夠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真是難得。」應該要這樣去想,心中要生起無比的歡喜。

■ 「BUSY」是第九個無暇 ■

即使不是八無暇中的任何一個,但是就算投身為再好人身,還是沒有機會或因緣去修持佛法,這也是一種無暇,這稱為「第九個無暇」。

現今這個時代裡這種無暇很多,就是忙碌,用英文講就是「Busy」,也就是完全散亂於今生世俗的生活,日夜不分的去工作、去忙碌,完全沒有時間修行。譬如一些在家人為了生活,需將很多時間花在今生的世俗事情上,沒有時間去修持,這並未包括於「八無暇」中,我們平常稱它為「第九個無暇」。

是否要落入「第九個無暇』的狀況,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或許一個在家人比較沒有得選擇,因為有生活、家庭要顧,相對於出家人來說是困難的。

過去一個出家人,將一生都奉獻於佛法的實修上,但是,現今在家和出家好像沒有區別,以前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區別很大,過去出家人的生活是「少欲、少事、少務」,可現今有時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多事、多務。

在藏區有些出家人甚至像一家之主,什麼事情都要管,結婚要問他,建房子、做生意也要問他,反正什麼事情都要他來做主,需要他的指示。所以我時常覺得,現在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是一樣忙碌了。尤其一個出家人如果沒有本分的在實修上好好用功,那真的跟在家人沒有兩樣。

■ 放不放下,掌控權在自己■

出家人是沒有什麼執著貪戀的,身邊也沒有很多瑣碎的事物,他是自在歡喜、隨遇而安的。所以,放不得放下,還是在自己,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落入第九個無暇。

藏族的諺語說:「證悟者去留皆自在。」意思是一個修行者,想出發就出發、想留就留,沒有什麼執著,身邊也沒有很多雜物。他是自在歡喜、隨遇而安的。總之我的意思是,放不放下還是在自己,要不要在第九個無暇中,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 「修行」不是有兩隻腳能站著、就可為之 ■

「八有暇」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註解當中提到:「若是具備了八有暇,也就具備了十圓滿;但是即使有十圓滿,也不一定有八有暇。」

「八有暇」主要是從消極面來說,也就是遠離各種修持的逆緣,而「十圓滿」則是從積極面、也就是修持應該具備的順緣、條件。但是八有暇也不只是消極面,也就是「遠離逆緣」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用辯經邏輯來說,那麼兔角也是具備八有暇,因為兔角也遠離了逆緣。

無論如何,這是在說明,僅是「遠離逆緣」還不夠,還需要內外修行的順緣條件,因此講到「十圓滿」,其中分為「五他圓滿及「五自圓滿」。「五他圓滿」是指具備五種外在的順緣,「五自圓滿」是指具備五種內在的順緣。

圓滿者有十:即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其中,

◇  五種自圓滿,如云: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為人,指與諸人同分並具有男根或女根;生中土、只生於有諸正士夫可以依止之地;根足,指不具愚癡和瘖啞,即有修習善法的機緣;信佛法,指誠信佛陀所宣講的正法毘奈耶一切白善法處;業無顛倒,指此生並未造五無間業。

◇  五種他圓滿,即佛陀出世、宣說正法、教法住世、隨入聖教和為他人故而具悲憫。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種即是所謂圓滿齊備。如是具足彼暇滿二者即是人身寶。

那麼在這裡「自圓滿」有偈文,而「他圓滿」沒有偈文,有些人認為有的話比較好,其實偈文或許以前是有的,可能之後遺漏掉了,不過這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在這提到很多次「人」,在《菩提道燈論》當中沒有說三種「人」,而是講到有上、中、下三種「士夫」,主要的原因是「士夫」在梵文中就是「普羅沙」,意思是「心具備力量」,也就是說,修行要看心力、承擔力,而不是有兩隻腳可站著,就可為之。

講到生於中土,有不同三種說法。第一種是指地理上的中部,以時輪金剛的傳承來說,世界可分為大世界和小世界,大世界是指六州的集合,小世界是指印度。

所以我們在這裡說的「世界」,應該是印度,那麼在印度可以分為中部,東、南、西、北,中部就是印度中區的「芒噶達」,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因此地理上的中土不是藏區的中部,而是印度的中部。

第二是以佛教流傳中心的角度來講,中土是指具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的地方。

■  找回比丘尼戒很重要,不該再用代替品■

由於這裡提到比丘、比丘尼等等,因此我想多做一些解說。

從佛教流傳的中心來說,主要是看有沒有佛法。這引申出的問題是,有些註解裡說:「藏地是佛法興盛之處。」但是藏區沒有比丘尼時,四眾就不具備。而四眾不完備,那又如何可以說是有佛法的地方呢?有些人會說:「因為比丘尼需要依靠比丘,因此只要有比丘就可以了。」,或者是說:「因為有沙瀰尼,所以就算是有比丘尼。」也有說:「因為比丘有變性者,所以也就算是有比丘尼。」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一直以來比丘尼的戒法,都沒有如儀的羯磨儀軌或者三事儀軌,然而這些都是傳承比丘尼戒的必須儀軌,所以幾百年來,就像前面的各種說法,比丘尼戒都只是以一種「代替」的形式存在。

然而,我覺得現在的情況不同了。

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以前藏醫當中,有很多珍貴藥材是很難找到的,除了那些富有的貴族,或者有名的上師會因為他人的供養而得到,因此傳統上,藏醫就會用其他藥材來取代。然而現在,我們到了印度,以前我們在藏區找不到的藥材,現在卻是隨手可得。

這時候,如果還堅持傳統,一定要用那些替代的藥材,即使找到真的也不肯使用的話,這真的是很幼稚的事情,不是嗎?如果能夠找到真正的藥材,為什麼還要用代替的藥材呢?

所以我覺得比丘尼戒,現在也需要真正恢復才是。

近幾年在達賴喇嘛尊者帶領之下,以及藏傳各大教派智者們的關照下,大家廣泛討論這個議題,分享意見,我還未來到印度前,就聽聞藏傳佛教比丘尼戒律的話題,討論仍在進行當中,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始終懸而未決,我覺得倒不是什麼真的問題,主要就是沒有人敢做決定。

很多人覺得,比丘尼戒之所以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是因為受到一些西方尼師的影響,因為她們倡導西方男女平等的觀念,所以女眾才開始大力爭取。在這些人心中會覺得,比丘尼戒可有可無,反正不重要。但是我個人覺得完全不是這樣的,比丘尼戒沒有受到重視,單純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比丘尼戒是非常重要的。

■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於律典是否完備 ■

為什麼非常重要呢?首先,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於律典是否完備,而律典的完整性,取決於是否具備三事儀軌。所以朗達瑪滅佛時期,之所以說佛教衰敗,就是因為律典儀軌傳承被中斷,而其實當時密教傳承並沒有中斷的。

在藏傳佛教當中,男眾僧團的三事儀軌,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還算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律典中講到的尼師的三事儀軌,卻完全缺失了。如果說的重一點,因為律典儀軌的不完整,尼眾就無法真正持有佛教。

所以,如果尼眾要具備佛教律典的話,那麼尼眾就需要完整如儀的三事儀軌,而若要圓滿三事儀軌,就需要「比丘尼戒」,若「比丘尼戒」不存在,是不可能有尼眾三事儀軌的。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其中一個重點。

■ 沒有比丘尼僧團,尼眾出家就會有問題 ■

現在雖然時間已經過了,我還是要講一些,就像一個現代民主社會,如果沒有健全的議事廳的話,民主也就無法運作。

我們現在的情況,就如同我們有上議院,但沒有下議院,這個比喻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因為沒有比丘尼僧團(下議院),所以在整個律法方面,例如三事儀軌的進行就很難運作。

再講到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沒有比丘尼僧團,女眾的出家就會有問題。

而藏傳的比丘尼戒,最早是由比丘而授得的,這也是目前的爭論點之一,有些人認為這本身就不符合律法。另外,依靠男眾僧團,會授與沙彌尼戒,然而如果連從比丘得授比丘尼戒都有爭議,那麼,沙彌尼戒從男眾僧團得授這樣的情況,也很難完全沒有爭議。

■ 比丘尼戒不受重視,單純是因為我們的無知 ■

總之,經過以上這些問題,女眾的出家,如果沒有比丘尼僧團的話,再怎麼樣都會有爭議,都無法算是「真正的得戒」。因此,相信在座各位尼眾一定也都很清楚這樣的情況,總之,這是比丘尼戒很重要的第二個原因。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我們都應該知道比丘尼僧團的重要性。不然,很多人還誤以為是因為某些西方尼師的關係,才讓比丘尼戒變得重要,其實不是這樣的。

「忽視比丘尼戒」本身就是個問題,而這問題,是我們自己的無知造成的,無論是男眾也好,女眾也好,都一樣,總之,我們都沒做好。

總之就如同前面講到,佛陀法教持有者一定要具備三學,三學當中第一個當屬「戒學」,並且需要的是完整的戒學,也就是說完整包含從「皈依」到「近圓」的戒法。

■ 因為缺少比丘尼戒,因此藏傳佛教是否完整,也有待商榷 ■

但問題很清楚,目前戒學並不完整,因為缺少了比丘尼戒。因此藏傳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所以,希望大家真的重視這個問題。我並不希望大家是因為我,才重視這件事情,我希望你們真的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諸種原因,這才重要。

今天上午課程就講到這裡,有些人建議我應該多休息幾天,為何要勉強著講課,其實我也沒有想說一定要堅持,如果實在不行,我就會休息。的確到了下午,身體會比較不舒服,因此看情況,如果真的不舒服,就只能請假了,但我想至少每天不間斷地維持上一堂課,也就可以了。謝謝大家。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