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宗門實修『噶舉祖師教言』(第一天)

法王課程:宗門實修『噶舉祖師教言』(第一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81231─200912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翻譯:堪布丹傑

12/31

 

一位好上師,要有三德相!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開始有三天的時間,特別為了華人舉行「宗門實修」的課程。

首先,在此要特別問候前來的各位仁波切、堪布、善知識、法師,還有來自各地的法友,「我帶著歡喜的心,謝謝各位的前來!」

這一次的課程,一方面是跟各位分享個人對於佛法和修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測試自己語言程度的一個機會。因為這是一個中文課程,要以中文來講說,所以, 也是看看自己中文的程度如何。就像祈願法會之後,也有三天的英文課程,在那三天當中,也是測試自己、看看自己英文程度的一個機會。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還讓 人覺得有一些害怕呢。

這一次的課程,我還沒辦法全程都說中文,會以藏語與華語交換的來講說;而且這次還有其他語言的翻譯,所以,也需要講一些藏語,他們聽得懂,才能翻譯。但總的來說,會盡力的說華語,希望這樣,能讓各位生起親切的感覺。

如果有任何錯誤,一般來說,上師與弟子之間,應該是弟子請求上師原諒;但是以語言的角度來說,如果我華語有任何說錯的地方,也請求弟子能夠原諒。

■「老媽媽」給回家的孩子,新年新味道!

法王中文開示:

今天我坐的法座有點高,「高處不勝寒!」

今年的經濟不太好,很多人的荷包就感冒、打噴嚏了!「 哈啾!」尤其幾次印度恐怖事件,很多人對來到這裡會感覺害怕,各位算是勇士吧,居然敢來這裡!所以,我首先要讚嘆各位這份不顧一切的熱忱勇氣。

我呢,像個老媽媽一樣,家裡快要過年了,應該要為孩子們準備好飯菜,但是,老媽媽有點糊塗了,不知道要做什麼飯,所以要請弟子們、孩子們多多原諒!

今天我還是糊里糊塗的做了這麼一餐飯,鹹的、辣的不知道,就讓大家嚐一嚐,不知道味道如何?就是新年有新味道!

(接著,法王自己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讓其他六國翻譯譯成各國語言,現場弟子透過FM耳機收聽)

■一入藏傳,就要開始找「上師」?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說中文了啊!但是不要拍手,因為拍手的話,我會覺得好像(語氣)斷掉了。

一個人只要接觸到藏傳佛教的頭一天啊,就會聽到「上師」或「喇嘛」這些名詞,自己的筆記本上多了一個「上師」這個名詞,很多人就這樣子莫名奇妙的,在尋找、追隨上師、上師、喇嘛、喇嘛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起起伏伏的情況。

問題是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上師的一個解釋,因為這些不同的解釋呢,結果把事情變得複雜,被稱為「法王」的我,也不喜歡做那麼複雜的傻事。

所以,別人請我作上師的時候呢,首先,我都會臉色黑一點、嚴肅一點,看著弟子的面上,勉強的說一聲:「好吧!」,其實我自己(法王笑)…其實我自己很難知道,在對方的心目中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上師。

我時常想:「我要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那一個上師,還是我自己心目中的那一個上師?」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上師,就是要能引導弟子的心,不斷進步

法王中文開示:

早上這一堂課,我們先放下自己對「上師」的各種想法,看看經典中是怎麼提到「上師」的。

上師在梵文稱為「咕嚕」,有些人叫我:「咕嚕」,但是我不太喜歡,我還是覺得「喇嘛」或「上師」比較好聽!意思是「上等」或者「具備穩重的殊勝功德」,他能夠引領弟子的心,讓弟子不斷的進步。

所以,光是從「上師」這個名字,就可以大略的知道意思。我們不只是口頭上說:「上師、上師」;更要先想一想,到底「上師」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上師」不是「下師」、也不是「中師」,為什麼要是「上師」?所以我們要看看這個意思啊。

佛法的每一乘當中都有講到「上師」的定義,但是基本上對於上師的條件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每一乘的上師,要具備它那一乘的(戒定慧)三學跟知識,不管是聲聞乘、大乘或是密乘。

尤其弟子對於上師,在每一乘有不同的看法,譬如說:聲聞乘或者大乘,弟子看待上師或者是善知識、如佛一般,意思是對上師要等同對佛一般的恭敬。

但到了密乘呢,我們依止上師,不僅僅是看待他如佛一般,而是──他就是佛!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上師應具備的三種德相

法王中文開示:

各乘對上師的解釋與各乘上師的條件,我就不多說了。接下來,主要說說上師要具備的功德。

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上師應該具備的德相」或者條件,這個請堪布丹傑來唸,你們自己去抄吧,反正這就是一個「祖師教言」!我的聲音不標準,所以就請堪布出馬。

堪布丹傑:

對於上師應該具備的德相,岡波巴大師曾經說(出自《勝道寶鬘》):

一 應當具備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 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三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法王中文開示:這本書(指《噶舉祖師教言》)裡面可能沒有,所以你們自己去抄。

■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這個解釋,第一世大寶法王、或者說是第一世黑寶冠持有者杜松虔巴,他說的解釋有點長,你們可能沒辦法抄下來囉,但是你們可能要先聽一聽,他對第一個德相「應當斷除對此生的貪著」的解釋,堪布來念一下!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杜松虔巴教言提到:「上師若是貪著此生的話:也就是說當弟子做各種承侍時,上師才給予關懷;如果弟子不作承侍的時候,上師就不教授口訣。然而上師的一生能 夠有多長?若是自己增長很多貪嗔等罪,讓弟子也因為上師而增長罪惡,這樣不善的話,『猶如雙牛,容易墮入深淵』,因此教授師、上師必須要斷除對此生的貪 著。」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先談談「斷除此生的貪著」這個德相,這是什麼意思呢?

談到這個「此生的貪著」,不僅僅是說:「對此生沒有任何念想」的意思,譬如說世間八法,以前祖師們說世間八法有三種:白、黑、花三種世間八法:

白的世間八法-連登地菩薩都有,譬如對事物的得失可能仍然會有歡喜、痛苦等。
花的世間八法-有點想法(有點貪著),有點花剌剌(參雜黑、白世間八法)的。
黑的世間八法-完全投入世間八法。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繼續以藏文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要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並不是完全不考慮今生,不想今生任何事情,而是指沒有貪著心在裡面,因此過去的一些祖師,提到不貪著此生,或者不被世間八法所影響的時候,將「世間八法」分成三種。

第一種白的世間八法:是指登地的菩薩們,他們不貪著此生,但是他們還是會思考、考慮今生的事情,他們也是會產生歡喜的心等等;

第二種花的世間八法:這是掺雜的、還沒到登地,仍有煩惱在裡面,有一些貪著,但是又沒有像一般世間人完全掉入世間八法中;

第三種黑的世間八法:指的是完全的世間人,完全落入到世間八法稱譏毀譽…等這些貪著當中去了。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一個人腦子裡面只會想此生的名聞利養,這就是貪著此生;沒有這種貪著的話,就是不貪著此生。這不表示說,對於此生沒有任何執著、或者任何想法,如果他的腦子中只會有今生,沒有來世,那才是「貪著此生」!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繼續以藏文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提到,第一個條件是「不貪著此生」,這個定義要清楚,什麼是不貪著此生?意思是說他不只是思考今生而已,不只是完全只想到今生,事實上如果一個人,他完全不考慮到來世,沒有想到未來,只想到眼前今生的情況,那麼他甚至不能稱為是一個修行者、一個學佛的人。

為什麼呢?如果一個修行者、學佛的人,會想到來世,想透過今生的修持,來世要投生到一個善道,得到一個暇滿人身,然後能夠繼續好好的修持佛道、聖道,讓自 己越來越趨向究竟、快樂的道路。所以,他會想到來生;如果一個人只局限、貪著在今生,不想到來生的話,他就不能稱為一個修行者。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今一些修持法門會強調,佛法要在今生當中,跟生活、跟你的此生結合在一起,這種說法當然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無法落實佛法於生活 當中,無法在今生實踐佛法的話,你的確是不可能成就些什麼,未來也不會得到些什麼好的東西。要注意的是,這裡說到「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當中」,但也不要太 執著、太落入世間法當中了。

意思就是說,你可能變成是為了得到一些利益、變得更有名聲、更多人供養、更多的名聞利養等而修持,或者你修持佛法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一點,為這樣(世間法的目的)而修持。那就不對了。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這樣(為世間法而修持),這可能是一種錯誤了,這可以說你貪著此生了!」所以,這個「貪著此生」的鬆與緊,要抓得非常好,意思就是說是不能太緊或太鬆。

「不貪著此生」不是說完全不考慮今生,你可能會發覺很難找到一位這樣的上師,或許可能會有,但很難,少數幾位而已。所以,要知道不貪著此生的標準是什麼?

但是你也不能太鬆,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師,他還是有人我之分、親疏之分,你卻說:「這樣也可以!他也不貪著世間!」這樣也不行,這樣又太鬆了!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能以大智慧引導弟子入道

法王中文開示:

那麼接下來,提到上師要具備的第二個條件,是「要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杜松虔巴的教言當中有一個解釋,(法王開玩笑說)請我們的大堪布來念一下。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若無智慧,則不知講說合適弟子心意的法,為了能符合有情種種的意願,應該要次第的開示,符合弟子心意的口訣,不應在弟子求法的時候,上師卻說我不知道。因此應該具備大智慧,導引入道的力量。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呢,因為弟子的根器不同,所以上師應該根據不同意願,開示符合弟子心意的口訣。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以藏文再作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上師具有大智慧,是指要能夠符合弟子的程度或情況而講說,所以,就算這位大師自己很有智慧,但是說出的學問,卻不符合弟子的程度,這樣也是不行的,這樣無 法稱為「具備大智慧」。所以,上師所說的教法,要與弟子的心意相結合,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子他所具備的智慧或知識,才能真正引領這個弟子。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法王中文開示:

對於「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這個條件,第一世大寶法王有一個解釋。(法王請堪布以中文念誦)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如果沒有悲憫心,自己才受到一點痛苦,就覺得我不能夠度化弟子,而產生許多憂傷。或在幫助頑劣的有情時,雖然以法相待,卻可能得到諸多粗言惡語的回應,這 時如果上師不具備大悲憫心,可能會覺得為弟子說這麼多的法,而這個惡人卻聽不見,會感覺到辛苦,而生起捨棄的心。

若是悲憫微小,當弟子痛苦時,也可能連一點忙也幫不上。因此,對於自己關注的弟子,應該具備「即使犧牲生命,也不讓弟子去惡道」這樣的大悲憫心。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一世大寶法王解釋「要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說,當一個上師攝受弟子的時候,如果他不是對弟子有這樣的一種悲憫心與慈悲心,只是想透過這個弟子,讓自己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或者各種私利,那麼有一天當利益用盡,他就會捨棄這個弟子,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對一位真正具備大悲憫心的上師,他「不捨弟子」是指:這位上師無論是在眼前或是更長遠的,不論就短暫的或者究竟的利益來說,他總是一直想著要帶領這 個弟子,想著怎樣可以幫助這個弟子,讓他出離他的無明、出離這個輪迴、煩惱,讓他真正能夠自立起來;直到他真正自立,能夠利益到眾生,這段期間我都不捨棄 他,都要以大悲心來眷顧與利益這位弟子。如果一位上師有這樣的想法,他就可以說是「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了。

接著,還提到如果一個上師他自己的大悲心不夠,的確有些弟子他是很頑劣、很頑固的,所以,剛開始這位上師可能會看到這個弟子這麼頑劣、他很可憐需要幫助, 也給予他一些教導,在佛法上、生活上都盡力給予各種幫助。但如果這位上師不具備大悲心,遇到弟子頑劣時,可能他就會說:「啊!這個不行了!我怎麼教他都聽 不懂,這不是我的錯啊,這可是弟子你自己的錯,不管你痛苦也好、快樂也好,我都不管你了!」

所以,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解釋說:「要具備即使捨棄性命,也不讓弟子去惡道這樣的大悲憫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最近有一種情況,有一些上師他會說:「啊!弟子你要做這個,要做那個!」如果弟子不做,上師會說:「喔,你這是違犯三昧耶戒啊!你這是要落入到金剛地獄的!」許多上師會這樣子作怪。

但是,請看這裡解釋到「真正的上師,他寧願捨棄自己的性命,也不會讓一個弟子墮入到惡道』,更不用說墮入到金剛地獄!所以,如果各位聽到這樣的說法,要有一個了解:一位真正的上師是不會用落入金剛地獄的話來威脅弟子的。

■上師功德要比過患多

法王中文開示:

總的來說,上師的功德與過患、或者優點與缺點當中,優點要比缺點還多、功德要比過患多。意思是說即使上師沒有那麼多的功德,但至少會對弟子說:「來世比此 世還重要,佛法比世間法還重要!」就像一個很熱情、慈悲的媽媽一樣,有些母親可能沒有什麼學問,但是她很想要幫助這個孩子,就會不斷、不斷地說:「你要做 好人!讀好書!」至少也要像這樣子。

但是所謂的「功德」呢,不是自己認為的,而是要按照經典當中所形容的功德來觀察上師,不然的話,就不如法了。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每個人心中對「上師」都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同樣的,每個人也會對「功德」有著不同的想法,認為這樣才算功德、那樣不算功德。

不同地方的人對「功德」也常有不同的想法,譬如亞洲的人認為有功德,西方的人不一定會覺得這算什麼功德;西方的人覺得有功德,有時候亞洲人會覺得有點怪怪的。所以,我們要按照經典當中所說、所形容的來判斷。

就連對佛陀,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譬如說外道,就會覺得「佛陀有些缺點,佛陀也不怎麼樣!」所以最好是按照經典,按照佛所說的法,去判斷「什麼才算功德,什麼才算過患」。

(接著,法王將上述中文開示譯為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也許有人會問:「那要怎麼去看上師的功德呢?」這裡法王提到:「我們不要按照個人的想法,去看上師的功德;而是按照經典當中所形容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只是一個世間人,我們的看法跟想法,其實不一定準確,有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好的,其實可能是壞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來判定一個上師的功德?就要透過經典所形容的。

同樣的,這裡也舉一個例子,就像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叫善星比丘的弟子,他不覺得佛陀有任何了不起,覺得佛陀與自己差不多,甚至對佛陀也生起了種 種邪見……,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善星比丘看到了他所認為的佛陀缺點,就說:「這就是佛陀的缺點。」不是這樣的!

我們常常口頭會說:「佛陀具備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但是你怎樣能夠真正知道呢?唯一的方法,是透過經典當中所講述的「四諦」等教法,才能夠真正了解到佛陀或者上師他是具備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

今天早上就開示到這裡。下午可能說一些關於弟子的事情,我準備說說身為上師的怎麼折磨弟子。(弟子笑)



 

一個好弟子,也有三德行!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早上課程當中,談到與上師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沒有講完,所以下午這堂課要接著講有關上師的一些內容。

法王中文開示:

早上談到的,總的來說,上師的功德要比過患還多,這種功德,不只是自己所認為的功德,而是要按照經典中所形容的功德來觀察上師,這是重點!早上還沒有講的,是我們談到這麼多觀察功德、過患的事,那麼我們怎麼會知道上師具有以上所說的功德呢?

這個可能需要根據每一個人自己的程度,不然就像我們說佛陀是遍知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一一去證明,或者了解佛陀如何能夠遍知,如果一一去了解如何能夠遍知呢,那自己就變成遍知了,就不需要另外一個「遍知」來救自己了。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堪布丹傑:

這是復習剛剛法王說過的內容。

早上我們談到了有關上師的功德跟過患,要如何去分辨的一些內容。總的來說,我們要尋找的一位上師,他的功德要比過患多,這樣的上師是我們可以依止的。

■如何判斷上師真的具有功德?

接著談到,那要如何分辨上師的功德呢?

並不是按照我們自己主觀的想法來分辨,而是按照經典或者過去的祖師、上師的教言來觀察、判定。我們早上提到很多有關「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患」,但是到底要怎樣才能夠知道上師具備什麼樣的一個功德,要怎樣去了解呢?

這裡說到,主要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程度去了解,我們很難對上師的每一個功德全部都透徹了解,這是很困難的。這就好像「佛陀是遍知的」,我們不太可能知道「遍 知」的每一個細節,它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我們也知道每一項功德的話,那我們就成為一個遍知的人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按照自己的程度,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認識這位上師,譬如:你可以詢問一些有經驗、有知識的人,或者認識、了解這位上師的人;也可以觀察這位上師,看他的名聲是怎麼樣的?大家對這位上師的評語是什麼?透過這些去了解。

當然也可以透過經典所形容的上師條件,做各種觀察。當你不斷觀察這位上師之後,發覺他的確是有功德的,那你才算是真正了解到了!

法王藏文開示:

■能夠不貪著此生

這裡首先提到,上師他要能不貪著此生,我們可能會問說:「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這位上師是不貪著此生呢?如何去分辨呢?」

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一個凡夫沒辦法測度或了知到另一個凡夫的境界。」除了一些特殊的聖者,他能夠直接觀看、了知到別人的心之外,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只能 透過這位上師外在的行持與作為而認識到他,知道這位上師是否只想著世間八法,或者他的心的確都在於未來長遠地得到究竟的快樂。

當然你也可能碰到一個情況,就是碰到一個很會裝模作樣的上師,他可能展現出利益眾生、關懷眾生的一個假相,但因為他是假裝的,所以,這些也只是暫時的而 已。他的確能暫時欺騙弟子,但那是不可能長久的,各種問題會慢慢展現出來。所以,就算我們沒辦法馬上觀察到他的心,還是可以透過他外在的行為來推測、了 解。

■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在上師「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方面,要如觀察呢?你可能會問:「怎麼知道上師是不是具備這樣的力量呢?」

我們可以作一個觀察:如果親近這位上師,我們的心與佛法越來越契合、越來越相近,發現煩惱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向善道、信心越來越增強。那就對了!

或者當我們聽上師說法的時候,他會讓我們的心更容易進入佛法、與法契合,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可以說我們依止的這一位上師,他就是一位具備大智慧,或者說他一位具德的、符合條件的上師。

因為他的智慧與各種善巧的導引,能夠讓我們的心向法、向善,當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就說這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師,他就具備了利益眾生力量。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在「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這方面,我們要怎麼觀察呢?「大悲憫」的感覺是什麼呢?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親近一位上師,你會感覺跟他的心特別接近,甚至會自然生起一種感覺:「啊,我今天終於見到了一個皈依者,一個真正能救護、幫助我的人!」

你會有這種很強烈的感受生起,或許就是這位上師的大悲心攝受,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生起,所以我們常常說「心口如一」是很重要的,當一位上師具足慈悲心,就會自然展現慈悲的行為。

當一位上師的心很慈悲,他行住坐臥的任何行為,都很自然的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我們一親近,就會感覺他真的是具備大悲憫心的上師。

我們一開始見到上師的功德時,可能只是約略的看到一些,這個時候我們要把握機會,生起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法王藏文開示:

還有,就算這位上師他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功德,但是只要他能鼓勵、引導弟子向善,也算是一個可以依止的上師了。

法王中文開示:

藏地有些上師吃肉,在那邊還吃得好像很香,但是他會在眾人面前告訴弟子:「你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殺生!」就算他自己在吃肉這一面可以算是一個過患,但是他也不希望這種過患會影響弟子,或者染污到弟子。

法王藏文開示:

就像這樣一個例子,就算這位上師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但是他的心是總是想要利益這個弟子、利益眾生。就像之前提到的父母親,雖然自己還是會犯錯、有缺點,但是他不會去染污或者影響到孩子,還是會盡力保護並利益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上師可能甚至沒有任何知識或者功德,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狀況,還是可以依止他的。

法王中文開示:

有時上師本身雖然沒有具備可以稱得上的功德,但是依止他有大意義的話,有時候也會依止他。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有一個故事,是關於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跟隨很多上師接受灌頂、口傳跟教授,在這些上師當中,有一位是鄉村的一個牧民,他甚至是完全不識字的一個老先生,但是他還是依止他,為什麼呢?

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這個老先生曾經得過一個特殊口傳,所以蔣貢仁波切要依止他,才能再延續這個口傳與傳承。當時要依止的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完全不 識字,而那部經有一百多頁。蔣貢仁波切首先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先拼給那個老人聽,那個老人再唸給他聽,然後才算是得到口傳,雖然老人本身不識字、甚至沒有 任何文化,但是有時候因為特殊的原因與情況,我們還是可以依止他。

所以總的來說,剛剛提到依止上師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這位上師的功德比過患大,我們是可以依止的;第二種是雖然他本身不具備特殊的功德,但是因為特殊的原因與意義的話,我們還是可以依止的。

■可依止的上師,和可聞法的上師

法王中文開示:

關於上師,我們還可以分為兩種:可以依止的上師跟可以聽法的上師,因為有實修的上師基本上不是那麼多,真正能夠面對並調伏煩惱、甚至悟道的上師很少,但是 他具有佛法的學問,我們可去聽他的法,從而多認識佛法。可以依止的上師,就需要具備真正的實修,能夠調伏煩惱;其他沒有實修,只是懂得佛典、三藏的上師, 我們可以去聽他的法,或者就是說可以去恭敬他,但是不能把他當成自己所依靠的上師或者根本上師。

■一個好弟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德行

接下來我想要講有關弟子的事情。我早上就覺得身為一個上師,可以多講一點有關弟子的事情,讓弟子們(緊張得)流流汗…

法王藏文開示:

上師與弟子之間有很深的關聯性,甚至可說息息相關。當我們談到上師,自然就會聯想到弟子;或者談到一個弟子,也自然會想到他的上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佛法上,師徒之間有一種不共的、特殊的因緣和關聯性存在。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三種德行,這是岡波巴大師所說的:
第一個德行,是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第二個德行,是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第三個德行,是讓上師喜歡的事情,能夠捨命去做。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對這三種「弟子應有的德行」有一個釋論,是第八世大寶法王做的解釋,這個丹傑來唸唸!

堪布丹傑:

這裡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三種德行,第一點叫「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這一段解釋為「要視上師為一位不住輪涅、證得大菩提果位的佛陀,視自己如陷入爛泥中的甲蟲。」

第二點「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意思是「要能夠沒有傲慢的,對於上師所囑咐任何有關調伏自他心性的事情,都能夠按時、如期完成。」

第三點「讓上師喜歡的事情,能夠捨命去做。」這是指「為了完成上師所囑咐的事情,能夠一生奉獻出自己的身體跟生命,也就是說奉獻出生命」。

■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法王中文開示:

現在我們就先說「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什麼是「傲慢」或者「我慢」呢?是指不只自己自大自滿,還有輕視、看不起別人,這是「傲慢、我慢」。所以呢,我們 應該知道自己現在陷入一個無明的陷阱當中,無論我們具有什麼功德、無論我們多麼有知識,只要被煩惱牽制就還是痛苦。

譬如說:生老病死,生是無明、死也無明、病也無明、老也無明,生老病死都沒有自主性,我們現在在輪迴中所認為的這些快樂呢,也不是真正的快樂、究竟的快 樂,如果這些快樂都是真正的快樂,那麼我們越接觸這些快樂的因,應該會得到更多的快樂,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所以呢,我們世間所感受到的快樂,只是一些感 受的變化而已。

例如:太熱的時候,就想躲到冰箱裡面──現在因為全球暖化,太熱了,以後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躲到冰箱裡去。如果真的躲到冰箱,剛開始我們還會說:「舒服啊! 很舒服!」但是過了一回兒,就感覺太冷了,受不了了!所以其實只是之前熱的感覺變輕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所感受的,都受到煩惱的牽 制,為了出離這些煩惱、痛苦,我們需要依止一位教導我們出離煩惱、出離痛苦口訣的上師。

我們現在自己都有問題,有痛苦,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所以沒時間、沒辦法去自大自豪,就要去依賴、依止一位能夠引導我們真正快樂的上師。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呢,我們要虔誠恭敬教導我們出離煩惱口訣的上師,首先要要求自己看上師的優點,而不看缺點,這樣慢慢習慣了,看缺點的心就會減少,最後就會看到功徳或者優點。

這樣去做的話,「視上師如佛」就很容易,至少不那麼困難。譬如我們認識一個人,只要習慣去看他的優點,漸漸就會覺得:「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人。」

我們可能需要讓心習慣。生活上我們其實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當我們幸運、順利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覺得他們都是大菩薩、大功德主,什麼都做得很好!我們就要拷貝或者複製這種經驗,放在依止上師上。

但是要觀上師如佛一般,也不只是希望或者祈求上師:「您一定要如佛一般,求求您啊!」而是要真的去了解上師如佛。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談到幾種因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上師如佛」,或者「上師即佛」。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了解「上師如佛」的因緣有幾種:

第一, 佛陀將化身為「凡夫相的上師」

佛陀釋迦牟尼佛在密續當中曾說:「末法時代,我將化身為凡夫相的上師,來利益眾生。」

佛陀不會說妄語,現在是末法時代,所以真的可能會有佛陀化現的凡夫相上師啊!那麼佛陀的所化現的上師在哪裡?一定會有的!那到底在哪裡?我們要去找!

第二,上師是「行佛陀的事業者」

十方諸佛都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因此沒有一位佛菩薩會不利益我們。

佛菩薩的事業本性是善,所謂「信心」的意思或定義是「心歡喜向善」,如果弟子沒有信心,佛菩薩也沒辦法將利益眾生的事業融入到我們身上,我們根本不會和它 相應;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諸佛菩薩就得到機會渡化我們,將事業融入我們身上,馬上進入具備信心的弟子心中。這時候上師就像一個導體或是一個轉接站,能夠 將佛菩薩的利眾事業,傳入到具備信心弟子的心中。所以,上師就是一個「行佛陀的事業者」,沒有上師,我們就沒辦法接受、融入佛菩薩的事業。

佛有「三身」,主要是「法身」和「色身」,色身又分「報身」跟「化身」。我們還沒了悟空性,沒辦法見到「法身」;我們不是登地的菩薩,也沒辦法見到具備相好的「報身」;而所謂的「化身」,也需要有功德的人才能見到。 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我們見不到他的化身了,現在只能依靠上師,讓佛菩薩的事業融入我們的心,讓我們從心中親近佛的法身。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第三,要看功德,不要看外相

例如那洛巴剛開始見到帝洛巴時,以為他是一個普通的漁夫而已;密勒日巴也是一樣,剛開始見到馬爾巴的時候,還以為他是一個鄉村的老人。

上師不一定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前面放滿金剛杵、金剛鈴,就表示「我是金剛上師,因為我手上有金剛!」最近有些人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譬如網站上放我的照 片,或者和我合照一個相,就說:「喔,我是大寶法王認證的」、「我是什麼金剛上師、什麼轉世」之類的。不要相信這些!

所以,我們不要看外相,要看他的功德,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凡夫,比凡夫還凡夫,,但其實他就是上師,就是金剛總持,是功德無上的佛陀!

■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接下來,我們談到第二個弟子的德行「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我們首先要知道依止上師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依止上師的目的,是要能調伏自心、明辨善惡,只要是這方面的教誨,我們一定要遵從。而不是把上師當成會計師或算 命先生,一天到晚問上師:「我生意能不能好轉?我會不會賺更多錢?會賺多少錢?請您算一算!」那上師就算算算,噹!你會賺一萬美元──不是這樣的!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能夠調伏自心、明辨善惡,只要是這方面的教誨,我們一定要遵從,這是依止上師最主要的目的。

就算是在修行方面的教誨,有時候弟子實在沒辦法做到的話,跟上師解釋清楚,就會沒事啊!上師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接受弟子如法的懺悔或解釋的話,上師就違犯菩薩的根本戒。

金剛乘常提到,如果不聽上師的話,就會違犯三昩耶戒;但是違犯三昩耶戒的意思主要是指:故意輕蔑上師的教誨,只要不是故意輕視,違犯密乘的戒體、戒條,其 他一些不小心的過錯,就不算違犯了。上師交辦的事如果做不到,只要向上師解釋清楚,自己無法做到的原因,就不算違犯三昩耶戒。

有些上師會用三昩耶戒來威脅弟子,但是佛陀從來沒有制一個弟子沒辦法做到的戒條或者法門,因為佛法是慈悲為主,不會那樣勉強人。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要談到「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這個解釋。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提到「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首先要知道:什麼事是讓上師歡喜的,並不是供養更多的東西給上師,就會讓他歡喜,或者不斷讚嘆上師,就會讓他歡喜──不是的!這樣為了讓上師歡喜而不斷供養、讚嘆,其實是不如法的!

要了解所謂「讓上師歡喜的事」,是指對於上師教導的任何符合戒律、佛法取捨的道理,你都能盡力去實現、去完成,而且把這一切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這就是讓上師最歡喜的一件事!

這裡說「讓上師真正歡喜」,前提當然是指:這是一位具德的上師,他非常重視佛法、最歡喜的就是佛法,如果一個具備信心的弟子,如上師所說修持佛法,當然會讓具德上師歡喜。

現在有許多不具德的上師,弟子如法修持,他不歡喜;弟子供養手機,他歡喜,或者弟子供養紅包,他歡喜。那就不對了!當然也有可能這些上師接受紅包或供養的 時候,只是為了示現給這個弟子一個歡喜相。我們做弟子的,就要懂得去分別清楚,所謂「讓上師歡喜」,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懺悔文】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月藏經吉祥文】

《月藏經》所云,聖教廣弘之實語。
我昔行苦行,為諸眾生故,捨己自身樂,令法久熾然。
我昔捨身命,為諸病人故,亦為貧眾生,令法久熾然。
我昔為菩提,捨財及妻子,寶象馬車乘,令法久熾然。
我昔供諸佛,緣覺及聲聞,父母諸師長,令法久熾然。
為聞菩提故,無量阿僧祇,備受種種苦,令法久熾然。
我修戒律儀,長夜常勤行,十方佛為證,令法久熾然。
我昔常忍辱,忍諸惡眾生,為眾除煩惱,令法久熾然。
我昔勤精進,堅固常伏他,度脫諸眾生,令法久熾然。
我修禪解脫,無色三摩提,恆沙不可數,令法久熾然。
我昔為般若,住在於閑林,演說無量論,令法久熾然。
我昔常憐愍,捨己身血肉,及捨身支節,為增正法眼。
我愍惡眾生,以慈而成熟,安置於三乘,增長正法施。
我昔智方便,度脫諸惡見,安置於正慧,法雨令不絕。
我昔以四攝,救度諸眾生,滅惡煩惱火,令四眾久住。
我昔除外道,諸惡邪見網,安置於正路,四眾得供養。

【迴向】 (法王領眾三拜)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