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天)

法王課程: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
2007年2月22~24日
地點:印度  帝洛普安尼寺
翻譯:堪布丹傑
 

02/24

在座的法師,尤其是女眾法師們,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法友們,大家扎西德樂(吉祥如意),早安。

早安、早安、早安(法王用中文連說多次)。我好像一早就在持咒了,這是個不錯的咒語。

Ah nyo ha se yo。(韓語,早安意)

有時候我覺得,像是今天這麼多人齊聚一堂,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但是卻有著同一條心,如同一體,實在很難得,我愈思惟,愈覺得不可思議。平時,我們有著各自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習慣過日子,但是今天,我們放下自己,融入整體,成為一體,這給我有一種簡單的感覺。

能夠成為一體的因緣非常多,我們相識相聚,雖然不知道背後的因緣為何,但僅僅是看到對方,就立即會生起一種歡喜的感覺。如果有一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相聚一起的背後原因,我們可能無須太多言語,只有感動的互相擁抱,微笑,或者哭泣。

無論如何,今天能夠相聚一起,那麼的融洽,絕對不是今生短暫、少許的因緣所致,而是有著間接的,或者可以說是過去多生多世的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認真去想,我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珍貴的緣分。

例如有的法友第一次來見我,也沒有甚麼特殊的原因,就說是夢到了我,原因實在很簡單,說我到他的夢中跟他說話。乍聽之下,我還納悶兒他在說甚麼,因為我總 是住在房間裡,受到層層保護,怎麼會有人夢到我呢?剛開始我會覺得很奇怪,但我愈想愈覺得,好像是有點兒似曾相識的感覺。

事實上,僅僅因為夢到我或者聽某人說過我的這樣簡單理由,就讓我們聚在一起,實在是不容易。現代多少人為了要認識某人,費盡心思建立關係,最後好不容易見 上一面,也不見得有甚麼好的感受。但是我們不同,我們相聚的原因是那麼的湊巧、平順,這一定有特殊的因緣,我們應該感到很高興。

多說也沒用,因為說也說不清楚。同樣,我們這次的課程在帝洛普尼寺舉行,這也是多日、多月、多年的因緣和合而成,我們很難輕易地指出是那些因緣的。

有這樣的緣分相聚,到底對各位有沒有利益,我無法知道。但是,從各位的表情看來,如果不是裝出來的話,我感覺似乎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可能是你們自己想到什麼開心的事而在自得其樂。

昨天晚上,寺院尼眾來見我,問我明年可不可以再次舉辦這樣的課程?當下不答應也不行,答應也不行,因為我知道各方面都需要經費,也不會沒有困難。因此,我思忖這樣一個課程,到底是花費困難較多呢?還是利益較多?這不是我個人能決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想一想。

無論如何,明年是明年,首先今年的課程都快要上不完了,因此,接下來進入課程。

近彼若使三毒長,聞思修業漸退失,
壞滅仁慈悲憫心,遠惡友是佛子行。(5)

我們生活中,依靠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分為善友與惡友,這個偈文說明何謂惡友。惡友是指,能夠摧毀我們細微善業的人,很多人以為惡友一定是當自己的善心廣大時才會遇到,並不是這樣的。

惡友也不一定是人類,而是泛指一切能讓我們的心趨向於惡,增長三毒煩惱的對象。因此,重點在於如果自心無法做到不去順應或對抗三毒煩惱熾盛的對象,那麼,就算自己再努力去捨棄為人的惡友,其實也於事無補。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漸增如新月,
當珍重彼更勝己,依善知識佛子行。(6)

這個偈文說明順緣、善知識。

首先兩句說明善知識的定義。釋迦牟尼佛在基礎律典中開示的依止師[i],到深層金剛乘的金剛阿闍黎有著許多不同的定義。總的來說,我們現在無法找到完全符合善知識定義的老師,但是可以依靠一位缺失較少,功德較多的老師。這是很重要的。

後兩句提到依師的方式。對於我們來說,正確的去依止與找尋善知識非常重要。

找尋善知識的時候,避免不做觀察、隨聲附和的去依止,因此說「找尋時,不要過早依止;依止時,不做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第一句「找尋時,避免過早依止」是甚麼意思?是指當我們觀察一位善知識的資格時,要專注於判斷與觀察他是否具備善知識的德行,而不在於個人情感的好惡,感情用事,有可能讓我們找到善知識,但也可能找到惡知識。因此,首先要理性地找尋與觀察善知識。

第二句「依止時,不做觀察」是甚麼意思?在做了相當的觀察之後,判定這位善知識的功德大於缺失,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的話,即可以依止。如此決定依止之後,就不應該再作觀察或者懷疑他的好壞。

依止之後應該做甚麼呢?要培養與善知識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是最重要的。甚麼叫做培養感情呢?意思是要深刻地認識依師是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為了依 止而依止」、因為「佛陀說依師重要」而依止,把依師當成一種累贅、一種被動的責任,這是錯誤的。要知道依師是自己的心願,這樣的觀念很重要。舉例來說,你 關愛一個人,不是因為經典說要關愛別人,或者某人說要關愛而關愛,這時不再是理性的原因,而是感性的、發自內心的一種關愛。就像這樣的比喻,決定依止某位 善知識之後,不再僅是因為經典或祖師的告誡而依止,而是自己要深刻去體會,認識:依師是自己的決定,自己的心願。

本來沒有人是完美的,總會有缺失,如果依師之後,還繼續作觀察的話,你可能又會發現許多缺點,這時你又會想找尋另一位善知識,如此循環下去,你可能一輩子都在找尋上師。我們不應該如此。

彼身仍陷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應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7)

古代很多地區的人們,會有一些原始信仰,例如見到一塊特殊的石頭,就認為有特殊的力量,或者信仰一棵百年老樹,而作祭祀祈禱,希望求得消災除病的庇護等。對於自己的未來與目標,不負責任,而將希望寄託於外在神靈。

有的時候是會有點幫助。例如在藏地,常常會指說某些山特別神聖,不是指石頭或樹木等小東西了,而是整座山。當地居民會說:「喔!要好好保護這座聖山,不能 在這裡胡來的。」好像害怕觸犯法律一樣,大家自然會保護環境,而且不會隨意傷害獵殺這座山中的動物。因此,我覺得有時候這樣的信仰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或許在座一些人,致力於藏地的環境保護工作,現在各位就知道了,下次如果再到偏遠藏地時,說再多科學的道理也沒有用,甚至會起反效果,這時還不如你指著一座山說:「這是一座聖山啊!有特殊的力量的。如果在這兒胡來,會有報應的。」他們才聽得進去。

例如,我的家鄉附近就有這樣的地方。小時候我們一群小朋友都會到聖山裡玩耍,雖然盡是不懂事的小小孩兒,但一到了聖山,自然會感到畏懼,不敢亂來。因此,這種信仰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規範吧。

我們看到在很多藏傳上師的教言錄當中,有很多關於「桑」與「素」的撰著。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的神祇需要供養,我並不清楚,但我覺得大師們著作的原因,或許是滿足老百姓的需要,也是藉機教導他們保護環境。

但是再怎麼說,這樣的信仰還是比較接近迷信,因此,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風俗。例如台灣,很多人會對喇嘛上師說:「為了我的生意興隆,拜託你好好唸誦護法, 尤其是財神護法。」說完供養紅包,還再次提醒:「因為我很快有一筆大生意,因此拜託你了!」這位上師可能也裝著瞇著眼,唸唸咒語。如果運氣好,賺大錢了, 又會跑回這位上師跟前禮拜供養,如果運氣不好,一氣之下,也會到上師跟前,不過是說:「把我供養的錢還回來。」

事實上,沒有甚麼事情是依靠神靈,或者上師叮叮咚咚的唸咒、搖鈴而能成的。一切講因緣,一件事情的成就,需要眾多因緣的和合,不是一兩個緣就造成的。

這都是因為迷信而導致的不良風俗。我們不應該如此,而需要有正確的理解,而皈依三寶。

重點在於,如同佛陀曾說:「自己能為己救護,他人何能救吾等?」自己要成為自己的守護,這要如何去做呢?透過認真依靠佛法所說的取捨之理,止惡行善,依靠 如此實際行持的力量而生起懂得取捨的智慧,與廣大的發心,並且證得智慧、方便雙融,具備大智、大悲、大力的果位。如此之後,自己就能救護自己的苦痛與困 難。

因此幫助自己的方法,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即是修持佛法。由於需要修持佛法,也就要依靠開示佛法的人,也就是佛陀。不僅如此,為了能夠修持佛法,也需要修持 的友伴,即是僧伽。因此,根本在於自己,除此之外,不是在佛陀。根本在於自己有沒有正確的去行持,由於這個原因,我們需要依靠佛法僧三寶,如同偈文所說: 皈依三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三塗苦,世尊說為惡業果,
縱然捨命為代價,終不造罪佛子行。(8)

這個偈文開示業果的義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自然的法則,並不是能夠隨意改變或創造出來的東西。這裡提到三惡道的痛苦,例如地獄,過去認為地獄是在 地底下,現代來講,其實無需往他處找尋三惡道,我們的世界就充滿了各種惡道的痛苦,例如戰爭、災荒、疾病等,有時甚至覺得,經典中形容的惡道的苦,原來就 是這麼一回事情。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惡道,不在他處,若是運氣不好,惡道就展現在我們眼前。因此,各種不善惡行,我們絕對要謹慎防範,如此才能帶給自他快 樂,帶給世界和平,這是最重要的。因果業報不是要嚇唬大家的,如果不服氣的話,只能向自然法則去抱怨。由於因果的真實不虛,我們無法阻止他的運行,而應該 認真去面對,順應著正面的、善良的因果法則去行持,如此我們會更快樂。要不然,反抗與爭扎只會讓事情更複雜,造成更多的痛苦。

不僅是自己,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著想。總之,任何惡業,例如殺害生命等都應該避免。

三界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9)

解脫主要在於自心。外在的苦樂隨時隨地都在變換,事實上,一切苦樂都取決於自心。外在有形的東西,不可能有無限的開展,都有一個限度而無法超越。例如一位 再厲害的跳遠運動員,他也有一個極限。但是心的力量卻是無窮的,當智慧的能力愈開展,心力也會愈廣、愈大。因此,如果因為貪著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快樂,而障 礙長遠究竟的快樂,這實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我們應該無量地開展智慧,並且具備開闊的眼界與願景,因此,偈文說對於無轉解脫道,要起希求之心,這即是佛子的行為。

無始劫來慈憫我,諸母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眾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10)

現代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有錢就是快樂,事實上並非如此。光是有錢,也很難讓人滿足。我以前看過一個真實的紀錄片,紀錄一個生病的小女孩,每個星期都 要換血,她需要進行一次大手術,但是小女孩的家裡很窮,因此,她的同學們把自己的洋娃娃、小玩具熊賣掉,為生病女孩籌募醫療費。

當時我看到這一幕時,心中就在想,對於一個大人來說,洋娃娃可能不算甚麼,但是對孩子來說,可是最珍貴的東西了,甚至如果房子塌了,孩子也不會丟下心愛的 小熊的,孩子們卻願意如此的付出,好不容易也才募集到兩三百塊錢,當時我反觀自己,我可能有能力出更多的錢,但是我卻感到慚愧。因為,我看到沒有甚麼錢的 孩子們,他們的真心與愛心,這真的會讓可能捐了成千上萬的有錢人感到慚愧,更不會有任何的傲慢心了。

如果我們願意看看眾生的苦,你不會滿足於只有自己過得好,住得好,吃得好的,這些幫不了別人。因此,你會想盡辦法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名聲,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關心別人,如此,你才有可能得到滿足,得到快樂,這即是一個佛子、菩薩該有的行為。


[i] གནས་ཀྱི་བླ་མ། གནས་ཀྱི་སློབ་དཔོན། 依止師《毘奈耶經》所說五軌範師之一。對新度比丘授予遮止、修刃、開許三種教誡之先輩比丘。

(第三天上午課程結束)

-------------------------------------------------------------------------------------------------------------------------

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11)

此偈文開示出自他交換的修持方法。

第一句是指,由於自私自利與自大傲慢的心而產生痛苦,很容易明白,就不多作解釋。

第二句是說,佛從利他心所生,所謂的「他」泛指一切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東西。這一句也不難理解,因為僅僅是呼吸之間,我們和「他」都在互助互利。我們呼出的氣幫助了自然界,自然界也給予了有益我們的氣息。我們透過捨棄與關愛才能存活下來。

雖然這是明顯易見的事實,但如果沒有紮實的修持,就算知識上理解,還是會做出相反的行為。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自他交換的行持。

其實,自他交換並不是甚麼新鮮的方法,平常生活中我們都一直在將自己的一部分給予他人,並從他人得到另外一部分,例如做生意、飲食等一切行住坐臥的行為,自他交換早已是我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我們特別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一個要點:與他人的施受關係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方式。透過佛法特別的修持,會讓我們更清楚認知此點。

但同時可能會有阻礙,這個阻礙就是我執。由於我執,我們以為一切都是靠自己而完成,其實這只是片面的想法。本來個人愛惜自己是應該的,但如果自視甚高而輕慢他人,則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學習放下自傲的想法,尊重他人。這即是自他交換的修持。

自他交換或者施受法的修持,即是自己呼氣時,觀想將功德分享給他人,吸氣時,觀想他人的惡業、病痛吸進自己承擔。

許多修持施受法的行者,首先觀想苦難的人在前方,或者將一張病人的照片放在前方,這樣準備好之後,開始修施受法。首先,會想把對方的病痛拿過來自己承受, 就觀想從自己鼻孔吸進對方的魔障病痛之黑煙,不久之後,如果對方是一位腳痛的病患,可能自己的腳也好像真的痛起來了,如果對方頭痛,觀修之後,再加上自己 的妄想分別,好像自己也真的頭痛了。自己誤以為,透過施受法雖然沒有百分百將對方病痛拿過來,但至少也拿到了百分之五十。

針對以上這個不太正確的想法,我們要問一個問題,那是真的施受法修持嗎? 我覺得不是。所謂施受法,是對治我執的方法,是降伏自私自利心態的方法,因此自己頭痛腳痛並不代表甚麼。

我們透過觀想將對方的病痛、魔障、不淨領受過來,目的是要做甚麼呢?施受法並不是用來危害自己身體健康,那是錯誤的。正確的作法是,首先我們觀想自己成為 兩個,並不是將自己身體切成一半,而是將心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強烈執著自我的部分,另一個是雖然覺得自己很重要,但認為也應該尊重別人的部分。這時候,我 們當自己是後者,然後對前者那個強烈的自我說:「這會兒要你好看了!」雖然所謂的我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形狀,但這時可觀想那個強烈的自我是一塊石頭或者一個 油燈。然後將觀想吸進的業障、病痛、黑煙打在油燈上,想像把痛苦加在那個油燈上。

如此觀想,事實上並不會傷害到自己。因為所謂的強烈自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自己的執著而已。真正存在的我,是自他平等的那個我。因此,首先確定了一點,施受法並不會傷害到自己。

接下來自他平等的觀修法,是以一念清淨的善心,透過祈願而將自己的福德給予他人,這對他人會有幫助。我們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福德壽命會有減損,雖然這種觀想法是一種捨棄,但是並非將自己的福德真的給了出去。那麼他人得到的是甚麼呢? 是由於自己一念給予的善心而產生的新的福氣。

總的來說,自他交換法是一個幫助我們降伏我執,並增長利他善心的一個方法。我們應該好好地練習。

縱彼因貪親攫取,或令他來奪一切,
仍將身財三世善,迴向於彼佛子行。(12)

事實上,如果東西被搶被偷,應該就趕快報警,但這裡還提出了修持的方法。

我先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形容我的家鄉牧民沒有勇氣的故事,因此我家鄉的人不是太喜歡這個故事。

有一天,家鄉拉拓村的一個牧民在路上遇到了強盜,把他搶得精光,最後只剩下他放在藏袍懷裡的一個碗。當時他驚慌失措之下,甚至把這個碗也交了出去,給的時候,還用敬語說:「尊敬的強盜啊!我們拉拓的人都不壞,這個碗你也拿去吧!」想想這種被迫的給予是會很難過的。

財富本來都是身外物,來來去去,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東西被搶而太難過,有的人太執著甚而丟了性命,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我們要懂得判斷甚麼是重要的。為了珍貴的事情而捨棄生命是值得的,但如果為小事而捨棄生命就不值得了。

最後一句說:迴向於彼佛子行,事實上,一切被搶光了,也沒有東西好迴向,因此這句的重點是提醒自己要有能捨的心。

吾雖無有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13)

這很不容易做到。我們最好把證悟高的偈文先放一邊,如果在座有證悟高的人可以修持,那很好。但這裡我就不多作解釋了。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徧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宣他德是佛子行。(14)

這個似乎也很難。不用說謠傳三千了,在面前聽到幾句誹謗自己的話,馬上就會翻臉,氣也上來了。

其實換個角度來想,例如別人在背後說盡自己的壞話,我們會因為沒聽到而沒甚麼感覺。就像這樣,當有人在面前毀謗自己時,如果我們把心轉移焦點,不管他說甚 麼就像沒聽到的話,我們同樣也不會有甚麼感覺。我們應該用如此避開的方法,因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降伏煩惱的。我覺得避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縱他於眾集會中,揭吾隱私惡言惱,
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15)

有時在聽到別人說自己,當下很生氣,但之後平下心想,覺得對方說得也有些道理。因此,一個懂得反省的人,會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指教,把對方當成益友與善知識。這個偈子告訴我們應該如此去做,至於能否做到,就看個人的努力了。

雖待彼人若愛子,他卻視我如怨敵,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16)

與自己關愛與相信的人反目成仇,這是最讓人痛心的一件事了。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無論是如這裡所說的「若愛子」,或者再親近的任何人,還是會有我們無法理解的部分,因此,對方是有可能作出一些無法理解的事。若能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我們就能處之泰然而不生氣。

與吾同等或不及,心懷傲慢屢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師,恒頂戴是佛子行。(17)

我們要有面對挫折的承擔力。但如果過頭了,變得和牛羊一樣卑微,任人驅使,那也太可憐了,那是不對的。這個偈文是告訴我們,當面對別人的欺凌時,不要激動 易怒被煩惱牽動,而要懂得控制自己,保持住本來的自己。也就是說個性本來溫和的,會好言以對,個性比較直的,會直話直說,總之,自己要沉得住氣,保有本來 面目去應對。要不然若是以煩惱心處理,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這個偈子不是要我們變得卑微不堪,唯唯諾諾。如我過去時常說的,一個人首先不懂得自重自愛,卻又裝著向他人禮拜依師,那也只是做戲而已,並不是真心的,如此裝模作樣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因此,我們要尊重恭敬別人之前,首先要多尊重自己。 

雖因貧困為人賤,復遭重病及魔侵,
眾生罪苦仍代受,無怯懦是佛子行。(18)

無論是貧困、為人輕賤、遭重病或者魔侵等,每一次事件,都是豐富的經驗與感受,一個沒有人生閱歷的人,將無法具備大智慧。因此,我們要以經驗為借鏡。

同時經歷挫折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灰心,要具備希望。這一念希望,就像躲藏在山間觀望著的偵查員一樣,專注的等待著每一次的機會。

挫折的經驗,是一名藍圖的策劃者;一念希望,是一位精神抖擻的偵查員。有了經驗的策劃者,你會充滿信心找出方法;有了希望的偵查員,你會充滿光明而勇往直前。因此,只要具備這兩者,就算人生遇到再大的打擊,我們都能重新站起來,屹立不搖。

雖負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
當知榮華無實義,離驕慢是佛子行。(19)

對於離驕慢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切所知如同大海,有個好奇的孩童在這大海邊玩耍,有時他會拾到美麗的白色石頭,各色貝殼或者寶石而手舞足蹈,興奮不已。我們應該要像那充滿好奇的孩子,人生才會豐富。如果我們自傲的以為自己甚麼都會,那將會失去很多的機會。

哪怕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單詞,如果你願意虛心請教他人,你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釋而得到豐富的經驗。因此,傲慢沒有任何好處,與其如此,你還不如大膽的說出:「我不知道。」來虛心請教,而得到更多。

若未降伏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調伏自心佛子行。(20)

一切欲樂如鹽滷,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捨卻是佛子行。(21)

平時,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並不是特別甚麼佛法的修持,只要我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就會馬上想要送人。因為執著貪愛的東西,會多出很多事情,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
如實了知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22)

這是深奧的理論,我們要做到也不容易。

設若會遇悅意境,應知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23)

諸苦猶若夢喪子,妄執實有起憂傷,
故於違緣會遇時,了知虛幻佛子行。(24)

欲證菩提身尚捨,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回報與異熟,普布施是佛子行。(25)

接下來是六度。首先是布施度,現今很多宗教都在提倡布施,這是非常好的,因為布施直接能夠幫助到他人。

作布施時,也會有障礙,即成布施魔,這個魔稱為散亂布施魔,雜亂無章之意。布施要有智慧,能夠明辨何者是應布施的對象,要不然,散亂無章的布施,反倒是行善的障礙。因此,我們要做到的是能增長善行的正確布施。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26)

持守戒律時,也會有障礙,即是持戒魔,這個魔稱為持戒苦行魔。例如有些人吃素的動機只是因為傳統習慣、佛經記載或者為了得到「素食者」的名號而吃素,事實上這樣還不如不吃好,因為並沒有具備正確的動機,沒有太大的意義。

對於吃素,我們不應輕忽,決定吃素前,應該要深刻去體會吃素的重要性,直到內心強烈生起「我一定要吃素」的意願而開始吃素,這才是正確的吃素。

同樣我們持守其他任何戒律時,例如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首先都要經過深刻的思維與判斷,不能隨意因為出家有利益就輕忽地出家,那是不對的,這種輕忽的,不具備正確動機的持戒,被稱為是持戒苦行魔。

欲想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於諸眾生捨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27)

修安忍也有一個魔,稱為安忍煎熬魔,意思是不自然的強忍著。所謂安忍,是指遇到別人的傷害時,自然發自內心的一種慈悲為懷的安忍,並不是頑強的苦忍著。例 如有的人生了病,也固執的不肯服藥,這即是錯誤的。安忍也不是任人踐踏之意,任人踐踏反而是給予他人造業的機會,這是不對的。

當你認識到煩惱是不好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想要避開煩惱,自然就會安忍,而不需要刻意強迫自己甚麼。以白話來說,如果一個人要你吃糞,你對於這樣無理的要求 直接就會拒絕,你不需要刻意強忍著告訴自己「我不要吃糞」,因此發自內心的安忍,即是認識到煩惱的過患,而能隨時自然的安忍。如果刻意想太多,那就不是安 忍了。

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啟德源,發精進佛是子行。(28)

修持精進也有一個魔,稱為刻意精進魔。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相對來說,強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同時也不是修行。修行是自然 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就像偈文「猶見勤如救頭燃」的形容,你不需要想太多,也不需要刻意說服自己需要去做,而是自然反應就要趕緊撲滅頭上的火, 就像如此,我們行持善法,是為了一切眾生。過去我曾看到BBC製 作的─介紹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影片時,心想:「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佛教能夠超離生老病死,如果自己能製造出一種藥幫助眾生遠離生老病死的痛苦,那該有多 好。」總之,我們要知道受著生老病死之苦的人是無量無邊的,只要想到他們,你會很情不自禁的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甚麼。如果看到了這些景象,還需要強迫自己 刻意做甚麼的話,那就真的太愚鈍了,真正體會到眾生苦的時候,你不再需要刻意做甚麼,你會奮不顧身,你會勇往直前的幫助他們,精進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強烈的 熱忱。不是懶洋洋的依賴著上師,也不是滿牆壁貼著提醒自己「要忍辱」的字條。

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
故應遠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29)

修禪定時也有一個魔,稱為貪執魔。這個魔很難察覺到。像之前我一直提醒大家要多做聞思修的行持,但課程結束回到了房間,我反問自己有沒有作聞思修呢?聞還 算零零碎碎聽了不少,思的成果是要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但我發覺自己的信心好像也是時有時無,而所謂的修,是指安住自心本性,這我好像連看都沒看過,一 點經驗也沒有。因此,我很難說出甚麼是禪定貪執的魔。

但是,禪修時的確會有很多覺受,好的覺受,善的覺受等。因此所謂貪執的魔是指不要貪執這些覺受而以為這些覺受是最好的,是殊勝的。

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30)

修智慧也有一個魔,這個魔有九個頭,是最厲害的魔。他稱為增毒的魔。很多人讀了一點書,作了一點研究思維,得到了一點理解之後,就以為是了不起的理論而驕 慢。例如有些人很執著自己是個佛教徒,有了一點帶煩惱的小聰明之後,就自以為了不起了,自讚毀他,固執己見。本來不學習還好,有點小聰明之後,反而煩惱更 多,貪嗔癡更多,長時而不自知,這即是增毒的魔。

學習佛教的見解與智慧,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降伏世間錯誤的見解。逐漸降伏之後,最後即是無見之見,究竟無實。是無有任何貪執與實有存在的。

佛教聞思修的行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益盡虛空的如母眾生,根本在於利益眾生。如果因為宗派之見,自讚毀他而傷害眾生的話,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第三天下午課程結束)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