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解脫莊嚴論第四堂課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9583
解脫莊嚴論第四堂課:破除「尼眾使佛教短少五百年」之論
---對於佛教會因女性早衰五百年的說法,是因為當時印度的民風很固執,但總之,佛陀最終決定還是給予女眾出家戒,佛教會滅也罷,不會滅也罷,都是當時佛陀的決定,其實律典有說:佛教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年,現在兩千五百年都過去了,佛教仍然存在。---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4年1月23日早上08:30至11: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阿尼蔣秋卓瑪
首先向在座各位說早安,今天是第三天上課,將會繼續昨天講到的課程。
在《入中論》中說:「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若得」是指得到人身的這個時機,「自在」是指八有暇,「住順處」就是十圓滿。具有這樣的十八暇滿人身的時機,應該要好好去珍惜,讓自己好好的去實修。
■ 好不容易具備順緣、排除逆緣的此刻,就該好好去實修 ■
假設我們不好好把握、攝持這樣的修行機會,我們還是會投生險道、三惡道,就失去聽聞和意念佛法的機會,像這樣身處三惡道時,就很難找到救度者。所以今朝能得到十八暇滿人身,在這樣具備順緣、排除逆緣的時候,希望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實修,這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講到「十圓滿」,所謂「十圓滿」有自他各五個圓滿,主要用內外條件來區分也可以。自圓滿中的生於中土、也可以分為「地區中土」和「有佛法的中土」、還有一個,也就是第三個「水中土」,在律典講到,這個主要看那個地區的水會不會結冰。
總之「生於中土」就是這些,並且這裡主要的是佛法的中土。以前只要是生於佛法的中土,就會有修持佛法的機會,但現今即使生於有佛法之地,也不一定會去修持佛法,總而言之,重點還是在生於有佛法的地區。
接著講到要「具備五根」:眼、耳、鼻、舌、身。若說盲人要閱讀,聾子要聽法或啞巴要讀誦經文等都是困難的,還有意根有問題、神智不清或無法思維等,或者行動不便的殘疾人等,要修持佛法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如果缺少五根的人來做世間或佛法事情,對他們而言都會有困難,雖然現今科技進步會有些辦法,但是還是有點困難的,相信大家都能了解,也就不用多做解釋。
再講到「業際無倒」,「際」的意思,是指一個事情、作用,或者說是任何一個法的「完盡」,這裡的「業際」也就是指業的盡頭、輪迴的盡頭,也就是指解脫涅槃。因此當我們說業際「顛倒」時,就是指自己造下五無間惡業,或者唆使別人這麼做的話,就會直接投生於地獄,生於地獄等惡道後,就無法解脫或出離輪迴,因此稱為業際顛倒。
而且生於地獄之後,內心充滿了嗔恨心,就會再次造做投生惡道的惡業,因此惡道的盡頭就顯得遙遙無期,就很難推測說大概何時或那一世會成佛。在這裡的業際顛倒,除了是「五無間業」外,一些經文還提到有其它的無間業。
接著講到「信佛法」,是指「誠信佛陀宣講的正法律儀的一切善法」,這裡特別提到是對佛陀正法律儀的誠信。在《菩薩地》裡有講到,律可以分為二個,「墮罪律」和「煩惱律」,「墮罪律」是指律藏,而「煩惱律」是指經藏和論藏,所以在這裡講到的律,不只是指律藏,而是指經、律、論三藏。
再講到「五種他圓滿」,就像之前講到的,《解脫莊嚴寶論》當中沒有攝頌,但是在《聲聞地》中提到:「佛陀出世宣正法,教法住世隨學者,為他人故具悲憫。」
為什麼會稱為「五種他圓滿」,是指具備在他人身上的修行條件。在《集學論》和《聲聞地》等等論中都有解釋,五種他圓滿是指自己出生的地方有佛陀出世,佛陀或其弟子如聲聞眾有講法,現證勝義諦的實修教法住世,他人能以慈悲給予自身(行者)衣食的照顧而無需辛勞。
以上最主要是指佛陀在世時的一些條件,也是證悟五道十地的重要條件。那麼現今佛陀雖已涅槃,但也有一些如同佛陀般的「隨學者」,這樣就具備了「五種他圓滿」。因此五種他圓滿不一定要佛陀在世才算。
因此佛陀曾經來到世間,轉法輪,至今佛陀的教法仍在;佛陀曾說:「別解脫戒是佛陀與佛教兩者的代表。」而其它的法教,都只可以說是佛教,但不能說是佛陀。總之,或者不一定是佛陀在世時,而是有如佛陀般的善知識講法,並且佛教在世,也是可以算做他圓滿的。
第五個他圓滿是「為他人故具悲憫」。在有些註解中,在解釋「他」的時候,並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指哪個他,例如當時為了《了義炬》的中譯,我發現在解釋到文中的第五個他圓滿時,就很難解釋,搞不懂到底是自己布施衣食給他人,還是他人佈施給自己。
不過在《聲聞地》就講的很清楚,「他」是指功德主,不是自己這個行者。總之,這裡的意思是,在一個行者修持的地方和那段時間裡,還有著施主以關愛之心給予護持的傳統。
■ 所謂實修,要身心因緣都具備,且具歡喜心 ■
總之,所謂「實修」,需要具備二個條件,就是「身」和「心」的條件,身要具備的條件,是投生為人、五根俱足、不是愚癡瘖啞等。心上一定要有對於佛法的信心,沒有任何邪見,這就是具備了身和心的條件。
現在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條件,那我們一定要有很大的歡喜之心,同時也要努力實修,確保來世還會再次具備這樣的暇滿條件,或者至少也要努力發願能夠得到。透過這樣的努力,即使還是因為業力生於邊地,雖然一般來說邊地的人沒有機會修持佛法,但我們自身還是能夠具備暇滿的條件。
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種即是所謂圓滿齊備。
如是具足彼暇滿二者即是人身寶。為何稱之為人身寶呢?乃與如意寶相似,即難得故稱為寶,利濟大故稱為寶。其難得者,
像這樣具足十八暇滿難得者,可分為兩種,一種稱為「人身難得」,一種稱為「人身利益「。《道次第論》也會講到「人身難得」與「利益」這二個部分。
■ 「人身寶」比鑽石還貴重 ■
可能很多人知道「人身寶」,但是為什麼稱為是「人身寶」,就可能很少人知道,
那麼舉例來說:鑽石是很稀有,因此物以稀為貴的寶物,以前在新聞中有看到,一個鑽石戒指可能價值幾億英磅,因此,要知道我們得到的人身,同樣也是一個無價之寶。
所以我們要想到暇滿人身的「難得」和「利益」,而兩者其中,「暇滿人身的利益」比較容易理解,而「暇滿人身難」比較難理解,那麼重大意義以及利益是一樣,總之,只有這個暇滿人身才能獲知「遍知解脫佛果」。
同樣的,不僅是生生世世,而且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累積眾多福德與苦修,而可讓人即身成就的「密教金剛乘」,也僅有這個暇滿人身可獲得,並且可因此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講到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與具足利益。
「暇滿人身難得」可以分為二種,其中一種是無始以來,我們被自己的無明所覆蓋,並造作很多惡業,因此講到「業果」時,要知道我們需要累積極多善業,並且戒律清淨,才能夠得到暇滿人身。
■要想到,善少惡多的我們,是多麼幸運才能得到人身■
所以我們想,像我們平常被很多無明所覆蓋,善業極少而罪業極多,要在非常幸運的狀態下,才能夠得到這樣的人身,不然,像我們平常的言行,是很難得到如此難得人身的,這是「因果」上的難得暇滿人身。
第二個、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今日能得到暇滿人身,當自己往生之後,我們會生於何處,生為六道中的那一類?我們自己都無法保証,我們真的不能保證說,下一世將投生於那一道中,因此我們要想到,今生能得到暇滿人身,是極為難得,因此要從這個角度,去明白暇滿人身的難得、珍貴。
其難得者,如菩薩藏經云:生於人中難,獲人壽亦難,得聞正法難、佛陀出世難。
《大悲經》中亦云:生於人中即難得,圓具閒暇極難得、佛陀出世極難得、欣樂善法極難得、清淨誓願極難得。
《聖華樹莊嚴經》亦云:遮止八無暇難得、生於人中亦難得、圓具清淨閒暇亦難得、佛陀出世極難得、根無不完足亦難得、得聞佛法亦難得、親近正士易難得、認真善知識亦難得,依教奉行亦難得,正命亦難得。於人世間勤勉於法隨法行亦難得。
《入行論》亦云:暇滿人身極難得。
復次以何譬喻而難得呢?是何樸特伽羅難得呢?因何理由難得呢?其中譬喻者如入行論中云: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
諸投生於三惡趣的樸特伽羅是很難得的,彼由於何因緣故而難得呢?乃因暇滿之身由積極善因而獲得,而投生於三惡趣故,則不知道積集善業、恆時為行惡業故。因此,生於三惡趣者由惡業微小,並積集了某個順受後業也可以得到。
這個「盲龜」的譬喻,是我們平常會講的,另外有些經典有講到:將一個芥子,向天空拋去,掉下來的時候,剛好被地上的一根針刺穿,所以這也是一個暇滿人身非常難得的比喻。這些都是透過比喻來了解暇滿人身的難得。
利濟大者,《入行論》云:「既得能辦人生利,」其中,士夫以梵文言就是「布汝卡」,在聲明中是能力或力量之意,即暇滿人身具有成辦增上生和決定勝的能力或力量,是故稱為士夫。
如同前幾天講到一樣,人不就是會走路,會說話而已,這裡所謂的人,也就是「布汝卡』,是指具備心力的人。由於心力分為上、中、下三種,所以士夫也就有上、中、下三種。
此亦如《菩提道燈論》云:「由下及中上,應知有三士。」
復次,下士指具有自己不墮惡趣而獲得人天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何方便,為於生死樂,但求自利益,說彼下士夫。」中士指具有自己解脫輪迴並獲得寂樂果位的能力,此亦如云:「背棄三有際,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中士夫。」
上士是指具有為利有情而獲得佛果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又於利濟大者,阿闍黎聃陀羅閣稱亦言:「若誰得已則拔生死海,能植殊勝菩提之善種,較如意寶功德極超勝,若人誰忍使其空無果?具大心力乃人所能得,天龍非天大鵬及持明、人非人腹行皆無此道。」
在這裡,「行善斷惡」是「下士道」的能力,「解脫輪迴」是「中士道」的能力,「獲得佛果」是「上士道」的能力。
■ 士夫是以「承擔的責任」來區分■
這裡講到,「上、中、下士道」,主要是講是「心」的能力大小,像在英語當中的「responsibility」(責任),或者說承擔力的大小,《妙法蓮華經》中有提到三乘士夫,若以動物作為比喻,譬如說以羊和大象相比,大象能承載重的東西,羊不一定可以搬得動,以往諸佛菩薩承擔重責大任,不僅是自己的解脫,還要利益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這是一種很大的承擔力。
這樣我們才會對什麼是菩薩有一點感覺,我們平常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就是大乘的行者,但是我們真確去觀察時,我們是否具備這樣大的承擔之力?我覺得可能並沒有。所以我們時刻要觀察自己的心,看看承擔力有多少,這是很重要的,只是自認為是大乘行者,而沒有去觀察的話,是不行的。
因此尤為超聖於天龍等其他眾生,也將勝於如意寶,如是暇滿人身難得並利濟大,故稱為寶。
如是雖難得並利濟大,卻極易毀滅,即無有增益其壽命者、死緣極多、時間剎那也不停留的緣故。
此亦如《入行論》云:「若思今不死,安逸非此理,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因此,如是乃極其難得,極易壞失且極其利濟大故,應將身體做舟筏想,要盡力從輪迴大海中解脫。此亦如云:「依此人身筏,能度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物貪眠。」
應將身體作坐騎想,盡力脫離輪迴痛苦的險隘,此亦如云:「乘人身淨駒,逃輪迴苦隘。」應將身體做僕役想,役使並做善業,此亦如云:「此一切人身,即役使而已。」
至於「信心」部分,可能要下午講,昨天下午沒有上課,先跟大家說聲抱歉,我覺得今天下午我應該可以來上課,希望今天能講完「暇滿人身難得」這主題。
如同之前所說,我們要好好考慮說,我們已得到十八暇滿人身,且在暇滿人身中,也沒有提到一定要生為男眾,男女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既然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暇滿人身,那我們就不要浪費,而要把握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在《薩迦格言》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帶著檀香到處去賣,但因為沒有人知道檀香的用途和價值,也無人聞問。因此就有人建議說,還不如你把檀香燒了,變成黑黑的像木碳一樣,然後就說是賣木炭,或許可能會有人來買。
就像是以上這個比喻,希望我們都知道暇滿人身的珍貴,不要像是將珍貴的檀香燒了一般地浪費暇滿人身,而應該去努力去實修正法,並得到圓滿的佛果,這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佛陀給予了男眾可以完整學修三學、三藏的機會,同樣佛陀也給予了女眾這樣的機會和權利。不過這裡使用「權利」這個詞,還是有點怪怪的,會讓人聯想到好像子女為了爭取父母的遺產,而在那邊說「這是我的權力」一樣。
其實,這裡說的權利,不是說去爭奪本來不屬於我的東西,而是說希望能夠回復我們原有的事物。我之前也講過很多,女權其實就是人權,因為女眾的苦樂就是人類共同的苦樂,而不是女眾的個人問題。
■ 爭取回復權利時,不應害羞或缺乏信心 ■
所以在爭取恢復這樣一個本有的權利時,我們一點也不需要覺得害羞,也不用害怕,佛陀曾經就是因為看到女眾能夠修持正法,所以給予女眾有這樣的修持機會,我們一定要重新得到這樣的機會,並且要去實現。如果我們不去努力實現,就代表我們自己沒有做好,代表我們懈怠懶散了,因此,身為一個女眾,我們都應該盡力在自己的身上去實踐佛陀的教法。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樣的故事,若女眾出家,會使佛教教法早衰五百年,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我們聽到後失去一些信心,但我們要去瞭解事實上是怎樣的。
當時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傳統觀念牢不可破,例如種姓制度或男女不平等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佛陀准許女眾出家,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創舉。
佛陀也有自己的困難,當然這樣說很奇怪,但是設想佛陀當時的處境,真的是很困難的,所以如果這時佛陀馬上就給予女眾出家戒,一方面是社會輿論會譁然,另一方面是女眾們也不會善加珍惜,因為得來太容易了。
所以女眾們在祈求了六次之後,佛陀仍沒有應允,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請祈求之下,佛陀才給予女眾出家戒。阿難祈求時所舉出的原因蠻高明的,我平時都會和朋友分享,他說第一理由是:過去迦葉佛時都有四部眷屬,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瑟、優婆夷等,那您也應該要有四眷屬。
第二個理由是說,一直想要祈請出家的人,是佛陀您的姨母憍曇彌;佛陀出生後七天母親就往生,因此是由姨母一手養大。對佛陀您這麼大恩德的人,那您還不給予戒,那怎麼符合孝道呢?
總之講了種種理由後,佛陀也沒正面回答,但其實當時,就是真的需要這樣一個人出面說話,那麼之後佛陀再給予戒法,別人也會容易接受,了解佛陀給予這樣的戒律,也是有道理的。不然若在毫無理由下就給予比丘尼戒,那勢必會引起很多非議。
本來當時外道就時常批評佛陀,例如乾慧派就批評佛陀吃肉,因為佛陀准許弟子們吃三淨肉。同樣,他們還批評佛陀身邊圍繞很多美女,我想可能的原因是當時大部分出家的女眾,都是皇后妃子等等,因此都是比較漂亮的,原因應該是這個。
總之因為阿難的請求,而讓佛陀的授戒變得理所當然。現在這種情況也很多,一件重要的事情,可能早已經等在那裡可以批准,但就是要有人申請等等經歷很多步驟,才能批准。
■ 說佛教會早衰五百年,但現在已超過兩千五百年 ■
至於佛教早衰五百年的說法,其實經典中並沒有很清楚的記載,佛陀當時是說了一些比喻,並且提醒如果女眾出家的話,會有一些危險。這裡所指的危險是什麼呢?我想你們在座各位尼師們,不要認為我在奉承你們喔,我想佛陀所指的危險,不是說因為女眾出家而讓佛教早衰,而是因為社會的改變而讓佛教衰退。
因為當時的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情況嚴重,而且當時對於出家眾非常尊敬,只要身穿黃色法衣,就連國王都要敬重,因此可以設想,在當時風氣下若一個出家女眾出現,就有點怪怪的,會搞不清楚到底是要恭敬還是輕視。
所以危險就是,可能大眾的恭敬心會變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無法接受,所以我覺得根本還是社會環境的問題。總之,佛陀最終決定還是給予女眾出家戒,佛教會滅也罷,不會滅也罷,都是當時佛陀的決定,其實律典有說:佛教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年,現在兩千五百年都過去了,佛教仍然存在。
現在時代變了,在現代社會當中,如果對女眾,尤其是尼師好一點,大家都會認同的,不誇大的講,這樣做說不定是讓佛教延長五百年呢!
■ 女眾有困難時,阿難尊者會以神通來幫忙 ■
在由中文翻成藏文的《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提到,以佛姨母大愛道憍曇彌比丘尼為主的五百釋迦女眾出家受戒後,非常歡喜地來到佛陀面前致謝。佛陀說道:我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會特別眷顧某些人而不眷顧其他人,因此不用謝我,要謝阿難,因為阿難特別關心女眾。
佛陀接著還說:未來如果女眾,尤其是尼眾遇到困難的話,就要祈請阿難,阿難會以神通力消除各種困難。
聽聞佛陀的開示後,大愛道比丘尼就把所有比丘尼聚在一起,囑咐說:我們要憶念感恩阿難。因此,比丘尼就有每個月布薩的儀式,感念阿難之恩。
所以為了這次尼眾辯經法會,我編撰了《尼眾教法興盛祈願文》,內容主要是首先領受大乘菩薩律儀,之後會修誦「觀音和阿難無二無別」的儀軌。這可說是一部尼眾教法興盛的儀軌。
觀音菩薩和阿難尊者的心意是合一的,在龍樹菩薩撰著的《千手千眼觀音儀軌》裏面,就有這樣一段文字說:「以觀音相賜予成就,或以阿難相賜予成就。」所以我想以大乘來說,阿難尊者就是觀音的化身。希望大家知道以上這些歷史、原因,其他就沒有要多說的了。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