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五堂課

真實的悲心需要智慧的觀察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藏譯中:堪布丹傑
時間:2016年1月18日上午
地點:菩提迦耶 德噶寺

昨天講到平等觀視一切眾生的痛苦、對一切眾生生起悲心,其中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觀視一切眾生如母,感念眾生恩。

平時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事實上並非如此,自他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一切都需仰賴他人,例如我們的身體就是父母親所賜予的,再加上多年來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才可能有現在的自己。緣起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我們生命的本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認識的。

每個人一生的因緣際會各有不同,但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因為父母不僅賜予我們身體,並且呵護我們成長。然而,我知道也有一些例外。我聽過那些到國外弘法的喇嘛說,當他們在說法中講到要對父母感恩的時候,有些從小受到父母虐待的人會說:「如果要對敵人生起慈悲心,我還做得到,但是要對父母生起慈悲心,我完全做不到。」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意思就是連我們珍愛的身體,也是仰賴其他的因緣而成。我們透過這樣的思維培養自己惜緣感恩的心,然後我們會逐漸體認到:自己的苦樂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的苦樂也和自己有著緊密的關係。藉由這樣的觀修,我們便會逐漸生起對於一切生命深切的責任感,進而願意利益他人。

這種慈悲心的練習是理性的觀修,它是藉由智慧的觀察而生起的。我們透過看到生命的實際狀況,體認到萬事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息息相關,因此感念眾生的恩德,進而生起想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因此,真正的慈悲,是透過智慧才能夠生起的。

為什麼有的人很容易觀修悲心,有些人怎麼修都生不起悲心呢?我覺得生不起悲心的原因,是因為缺少了智慧的觀察。如果了解自他的關係,也就是體認到悲心的對境和自己都一樣想要離苦得樂的時候,你就很容易生起悲心,因此要生起悲心並不困難。悲心沒有敵人、沒有親人,也沒有陌生人——真實的悲心,是沒有偏私的。因此,當你無法生起悲心的時候,自己就要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悲心是怎麼修的?是不是自己的分別心太強了?總是執著那是敵人、那是親人,或者不認識的人等等。如果是帶著分別心而修,那麼真實的悲心終究是無法生起的。

當然了,對於自己喜歡的親友,我們比較容易生起悲心;如果對於不喜歡或者陌生人也能夠生起悲心的話,這真可說是大悲心了。在觀修悲心時,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於討厭的人或者陌生人很難生起悲心的話,這就證明了自己還是沒有生起真正的悲心,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智慧。

(接續唸誦原文)。

那麼若想:什麼是勝義菩提心呢?即空性大悲藏明而不動、遠離戲邊。如是彼經亦云:「彼勝義菩提心,超出世間、遠離戲邊、極其明顯,勝義有境無有垢染、無有動搖,猶如無風之酥油燈焰般極其明顯。」

那麼若想:什麼是世俗菩提心呢?亦如彼經云:「世俗菩提心,即以大悲而誓拔一切眾生出於輪迴。」彼勝義菩提心,是以法性獲得;世俗菩提心,是由清淨受持表示所生,乃《莊嚴經論》所宣說。

若問:彼勝義菩提心在什麼分位具有呢?答日:在初地歡喜地以上具有。此亦如《莊嚴經論釋》云:「彼勝義發心亦為初地歡喜地。」

世俗菩提心分為二類:願心和行心。此亦如《入行論》云:「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此願行二者的差異亦有眾多不同主張,從聖文殊菩薩、龍樹阿闇黎以下之傳承寂天阿闇黎主張:願心,如同想要前往,即欲獲圓滿佛果的意樂;行心,如同實際前往,即證悟佛果的加行,此亦如《入行論》云:「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從聖彌勒菩薩、無著阿闇黎以下之傳承金洲尊者主張:願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自己應得圓滿佛陀,而心中誓取果;行心,應修學佛果之因六波羅蜜多,而心中誓取因。與此義相同者如《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云:「發心有二種,非殊勝者與殊勝者。其中非殊勝者,即心想:啊!願我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殊勝者,即心想:如是佈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願悉圓滿!」如是以譬喻、地道和法相之門宣講發心之分類完畢。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

編按:法王接下來的重大宣佈,請見下列報導:
法王噶瑪巴宣佈成立女眾佛學院,實現比丘尼僧團和聞思教育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