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六堂課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11713
時間:2017年3月16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取捨黑白法,生生世世守護菩提心
法王接續《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品的教授
今天是我們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開示圓滿日,先念誦《解脫莊嚴寶論》課文:
第五、斷捨四種黑法,依止四項白法,為不忘失菩提心之方便者:
《菩提道燈論》云:
“思念他生故,如法守護之。”
《寶積經·大迦葉品》云:
“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攝言之,即是對上師和堪受供養之人行欺騙。別人本來沒有疑悔的使其產生疑悔之心。對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以瞋恨心說惡語誹謗,以及作欺騙眾生的行為等。四種白法者,同經云:
“迦葉!若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成佛)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成佛)道場自然現前。”
攝略言之,是說菩薩縱然會失去性命,也不說誑語,使一切眾生趨向善法,尤其是大乘之善法;於已發菩提心之菩薩們作如佛想,讚揚其名遍於十方。不以欺騙或虛偽待一切眾生,常住如是殊勝之行。
(從四種黑法和四種白法之對比來觀察,即知此白法實為黑法之對治方便,例如:)第一個黑法是說對上師,阿闍黎,法師等應供之人,以欺詐心說妄語欺騙之。不管他們省知與否,高興與否,欺騙成功與否,如果在一座之時間內,自心中不加以對治,就是違犯了菩提心戒了。因此四種白法中的第一個就是“誠實”。縱然是失掉性命,也決不說誑語。
第二個黑法是說,別人作了善事(或成功)之時,自己竟生起悔惱之心。這種心態說出來也好,不說出來也好,如果在一座時間之內心中不起對治就是違犯了菩提心戒。因此第二種白法的對治方便是:使一切眾生趨向善法,特別是大乘之善法(這是對他人之向善及成功能衷心“隨喜”的訓練。)
第三個黑法是說,對發了菩提心的人生起怨恨之心,因而宣揚他的過失或短處,無論是說一般的過失也好,說法上的過失也好,當面說也好,背地說也好,能證明的也好,不能證明的也好,用柔善的話來講也好,用粗暴的話來講也好,不論對方聽見或未聽見,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在一座時間之內,自心不起對治,就是違犯了菩提心戒。其對治之道為第三項白法所明者:應對任何已發菩提心之菩薩作如佛想,並宣揚其人之功德於十方。
第四個黑法是說,如果對任何眾生以欺騙心來對他行騙或偽詐,無論對方知道,或不知道,陷害成功未成功,如果在一座時間之內,心中不起對治,就是違反了菩提心戒,其對治為第四項之白法:於有情時常生起增上善樂之心,不貪己利,恒樂利他之行。
此處講到「此生不失菩提心」的四學處,但光是此生就夠了嗎?若論到「別解脫戒」的時效,是僅在盡形壽內,而菩提心戒,則是到成就佛果為止,是非常長的。因此,不但要讓此生不忘失菩提心,同時也要生生世世不忘失,因此要藉由各式訓練、學習,來幫助我們不忘失菩提心。
為了能夠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寶積經.大迦葉品》中提及:要善於守護白四法、捨棄黑四法。講到「黑、白」各四法,是一種藏傳佛教中的說法,經典中未明說「黑」或「白」,但我們可將它理解為:黑法是該捨棄之法,白法則是該取之法。
四種黑法,是四種該捨棄的事情:
《寶積經·大迦葉品》云:
“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也就是:
第一種黑法:欺騙上師及堪受供養者
此處之「堪受供養者」可以指是堪布、阿舍黎、值得讚嘆承侍者。《寶積經.大迦葉品》中提到,「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此處的「師長」,第一是指「教授師」、其次依序是指「上師」、「值得供養布施的對象」三種對象。
一本關於《大寶積經》的釋論中,將這三者定義為:「教授師」是引導者、「上師」是對我們有利益者、「堪受供養的對象」是具備豐富知識、有功德者。
因此,對於這三種對象,我們在明知道的情況下,刻意、有意識的進行欺騙,並讓他們真的受騙,這就是行了第一種黑法。
第二種黑法:引發做善事人之惱悔之心
「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意思是,本來對方做的是善事,但我們卻讓他產生疑悔之心。也就是讓本來做善事毫無後悔、懊悔者,令他生起懊悔之心,甚至我們是刻意為之的,這樣就行了第二種黑法。
過程中我們會問一個問題,若我有心為之,但對方並未懊悔,是否我有造作此黑法呢?此處解釋是說,不論對方有沒有起懊悔心,若我們有此心念並刻意為之,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造作了此黑法。
第三種黑法:對發菩提心之菩薩進行毀謗
「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對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去毀謗謾罵;至於「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的定義,龍樹菩薩在其著作中寫到,只要是「進入大乘道,並已發菩提心」者,都可算是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對於任何進入大乘法道者,若對他有粗言惡語或貶損之語,就算是造作了第三種黑法。
第四種黑法:欺騙眾生之行為
所謂「欺騙眾生行為」意即自己對於各種侍奉供養,產生了貪著,因此即使自己有惡行,仍假裝清淨;或即便自己沒什麼功德或學養,卻假裝有功德或學問淵博。「以諂曲心與人從事」,所謂「諂曲」的「諂」代表遮掩惡行,「曲」則代表「明明沒功德卻表現為有功德」,若以上述不正直的方式去欺騙他人,就造作了這第四個黑法。
這四黑法,是在生生世世當中,會障礙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因,因此,若希望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就要努力去盡量避免造作黑法。
(中場休息30分鐘,法王建議受戒尼師現在就去吃午餐,十一點後再來上課。)
黑法部分已經講述完成,接下來講述白四法:
第一種白法:誠實
「失命因緣,不以妄語」,縱然是失掉性命,也決不說誑語。不論任何原因,都不會在有意識情況下說謊,甚至可能性命攸關或事關重大,都不會有意去說謊,甚至是玩笑性的說謊也不會為之。總歸來說,不論任何原因,我們都要捨棄對任何眾生的說謊行為。
第二種白法:隨喜
「使一切眾生趨向善法,特別是大乘之善法」,眾生有不同種姓,我們應助能解脫者令其解脫,能證道者支持他得到遍知果位,對於他所做的任何善功德,都應當讚嘆隨喜。對於能入大乘法道者,我們應當協助他進入大乘法道;不是大乘種姓者,也讓他至少進入天人善道。這就是第二種白法的含意。
第三種白法:宣揚善德
「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應對任何已發菩提心之菩薩作如佛想,並宣揚其人之功德於十方。我們倒不用「宣揚功德於十方」,只需在每日行為上去支持、讚揚對方,而不用到處去宣揚、誇張。置身於現代社會,我們若對別人的功德過度誇張的宣傳,反而會有反效果,因此要對適合知曉的人去講述,而對於不適宜者就不用宣說,以免對方產生困擾。
因此在生起菩提心後,以自身動機而論,要將佛陀視為導師,並在心中能容納得下他人的功德、善行,很多時候我們心中是裝不下的,因此不但要裝得下,還要適時讚揚。這是第三種白法。
第四種白法:珍視他人
「於有情時常生起增上善樂之心,不貪己利,恒樂利他之行。」「增上善樂」是一種正直之心,這解釋出於對〈大迦葉品〉的一部論釋。在《菩提道燈論》是將他人看成比自己更珍貴,這種珍視之心就是增上善樂。我們要誠實、正直的對待任何眾生,這就是對治第四黑法的第四白法。
以上介紹完四黑法與四白法,我們修持白法,是為了幫助我們生生世世中,一出生就能生出菩提心,因此要修持白法。
此處我提一些比喻。我們先講對第四個黑法的比喻:過去衛藏拉薩地區有一個人,他販賣酥油,他做兩個形狀一模一樣、但尺寸不同的秤砣,咒師將小秤藏在懷裡,秤斤論兩時,會說好可憐,我損失一點吧,你自己秤吧。此時,他就會偷偷用小秤換掉大秤,來偷斤減兩。
此比喻是說我們常把美好一面表現在外,醜惡的一面藏起來,只想自己獲利、要贏、阿諛狡詐的行為,就不是菩薩,即使不能思維其他眾生比自己更為珍貴,至少也要認識到眾生是平等的。若我們對各眾生有各種欺騙行為的話,就可說是犯了菩提心戒。
再講一個關於第三個黑法的比喻,此處比喻「嗔罵菩薩者」如「會叫的狗」,這裡「會叫的狗」是用以形容膽小者。藏區牧民常會拴著狗,這種狗通常看到人來時,會好像要跳去咬人一樣,但其實是很膽小的。
此處是形容我們遇到差不多、相近的人時,我們尤其會對他們批評或不以為然等,這種常批評他人、說別人過失的行為,也表示出自己是信心不足的,或是遇到違緣就批評他人,像是很會叫的狗一般。
今天講完《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品〉,明年會從〈第十一品〉開始。按照目前計畫,在2018年1月9日至27日,是明年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會期,按照進度,課程可能可以在後年講完。
經過一開始男眾辯經,一直至今到比丘尼辯經法會,大家都有很多工作,都累了,我也不如預想的可以好好教學,但我也盡力去做了,若有所善德,希望迴向給各位有所收獲、利益。
本來預定行程中,明天是《寶鬘》施身法的儀軌修持,但因為明天我要外出,因此行程改變,明天進行第三次辯經比賽,施身法儀軌修持改為十八日,辯經比賽成績於十九日發佈。
我們昨天晚上也已做出決定,徹夜大辯經將延後至十九日晚上,而整個法會會期則延長至二十一日。大家可以在二十一日晚上或二十二日白天,回到各自寺院。札西炯尼眾們多半已經訂票,且預定去參加德頌仁波切圓寂法會,因此可以先行離去。
(讖摩比丘尼法會工作團隊,於三十七供曼達念誦聲中,獻上身語意供養,感謝法王的課程開示。)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