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五天)

法王噶瑪巴第十八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五天)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4年12月3日下午三點半至四點半(印度時間)
藏譯中:倫多祖古

臨終者對世間的貪戀,包括對財物的執著以及對親友的感情等都難以割捨,當臨終彌留時,就算能吃少許東西,也會心生噁心、想要嘔吐,或者喝一些水也會被卡在喉嚨間,身體開始出現各種衰敗的現象,之後兩眼翻白、瞳孔增大。此時,你和這個世間,已經是兩個世界。

■ 業之因果
■ 「生」本來就是「死」因

今生所造的一切業,臨終之後,也會如影隨形,跟隨著自己去往其他的世界。

文中講述了多種無常之觀修,端看哪一種方式最能激起自己之無常念,結合日常生活來落實無常觀修,非常重要。之前我也講過,無常是一剎那一剎那在改變,因此不應將時間浪費在無實義事情上,因為我們無法確定,餘下的日子還所剩多少。

若我們能夠確定餘生還有多久,那可設置時間表,去規劃哪段時間作何事,但我們不可能知道離死期還有多遠,如何能以不確定的時間,去規劃確定之事呢?這證明了,自己已陷入「將不確定之人、事、物視為確定」之迷惑中。

因為「生」與「死」一直緊緊相隨,因此對於無意義、成果難以預期之事,其實我們根本無力去成辦。

由於萬法的本性就是「無常、變換」,因此我們生命也是從剛出生那一刻,就具足改變與死亡的本性。死亡與出生如影隨形,在出生後,不需要格外安立死亡之因,因為「生」本來就是「死」因。

例如在相合的雙手中倒水,若手無法閉緊,僅僅在一、兩秒間,水就會從指縫間流溢出,同樣的,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時,死亡就已靠近我們了。因此,隨時想像、熟悉且去練習臨終時的彌留狀況,至關重要。

我們具足暇滿人身寶,每一秒都極為珍貴、都有機會去修持正法、讓人生具足實義,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巨大損失,因此,希望大家對於「暇滿難得人身寶」能善加利用,為所應為,對於所應成辦的偉大事業,要馬上就去實踐行動,不要等明天、後天,否則如果永遠推到「以後」,既是浪費,也是虛度。

因此要時時刻刻以「死亡無常」的觀點,去激勵、鞭策自己,讓自己能更快的趨入正法。這就是「死亡無常」的修法利益之處,否則,若僅是生起對死亡的畏懼,對我們是毫無幫助的。

■ 不要誤將「方法」視為「目標」

我們大家於此十八屆辯經法會,共聚一堂,既然有此完美的善緣,就要瞭解聚集在此的真實意義,以聞思修讓經教義理融入自心。

有時我們不知真實目標、究竟目的為何?便會注重暫時的利益而忘卻究竟目標,這樣你所修的法就很難進入正途。

例如現今我們有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的辯論,學生們將輸贏看的很重,這是自然的,但舉辦比賽的目的,並非是讓大家將所謂的輸贏當成最終目標,而因此得失心很重。究竟目的,並非是眼下的輸贏,而是在過程中,學到知識,並根據導師們的教導,及真正的見解。

當我們面臨各種提問時,要回想起最初我們出家、進入寺院的原因,將此問題回到最初出家時,為何會出家?為何會住在寺院?為何會修習經文?當然也有例外,很多喜馬拉雅區的民眾在出家時,很少是自願出家,多半是父母因緣而被送入寺院。

竹巴昆列大師曾說,對於不能驅散鳥類的孩童,是無法得受沙彌戒的戒體的。受持沙彌戒一定要是懂事的人,才能得到沙彌戒,因此,當孩童還在矇懂的三四歲時,授與沙彌戒,就是一種玩笑了。

例如我們要想獲得戒體,要想受戒的話,一定要對三惡趣和輪迴生起真實而無有造作的出離心,提到這規定,可能很多人都得三思了,所謂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並非易事,嚴格來講,真正要生起戒體實非易事,最起碼也要是在阿闍黎及堪布賜與戒體時,也是要懂得戒律的含意。

我們現在辯經、講法時,會出現「無常」與「空性」等等見解,辯經的真實意義是每個學生應當將一切辯論含意,都反觀自心,端看自心是否生起無常念,是否將「無常、無實」等義理銘刻于心,而非只是動動嘴皮子,或將辯論朝外、希望他人辯輸等,這樣的心態對於聞思修將構成一種障礙。

因此不論辯經或聽聞佛法,都要盡力將法教融入自心,來扭轉自己頑固的心,讓其變得溫順平和,如同「聲為無常,以行為故」,譬如「我是否無常」?以此辯論模式去朝內思維,這樣朝內思維,才能讓我們進入佛門的決定、聽聞佛法的動作,都具足實義。

■ 聚首辯經法會的究竟目的,是向內探究「何謂自己真實的心」

若非這樣,聽聞佛法和辯經等,都只會成為紙上談兵,嘴上侃侃而談、頭頭是道,但心中卻仍頑固堅硬、未受到轉化,甚至越來越頑固、越來越差,若是如此,就枉費了你當初進入佛門的初心。

因此聚首辯經法會的究竟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瞭解到「何謂自己真實的心」,而不是把「分數排名」和「輸贏結果」視為辯經法會的最重要目的,辯經只是提高我們辯才伶俐度、升高我們智慧的一種方便之法,並不是最終目的。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我們常把方法當成目標,並因此迷惑,例如金錢,有錢確實可讓自己生活優渥、財務變多,錢只是獲得財富的一種工具,但很多人將金錢視為最終果位,而抱持「只要有錢,其他如何都無所謂」的貪執,造成目的和方法的混亂,俗語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時還會因為對錢的過份貪心而犧牲了家庭幸福,造成諸多不幸。

若將錢看得比生命還重,實為荒謬。例如現今蘋果品牌出了很多手機及電腦,年輕人若手持蘋果手機,就覺得份外瀟灑時尚,聽說還有人就為了想要一個平版電腦,而賣了一個腎。你想一想,是腎重要還是平版電腦重要呢?

但現在是訊息時代,各種廣告和推銷方式,以各種訊猛的宣傳方式,讓大家都迷惑了,總覺得擁有什麼就會很了不起,如果不能擁有,那生命又有何意義?(這些物質慾望)都把人快逼瘋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混淆了「目標」和「方法」。

總之,我們在聞思佛法時,聞思的初心和動機要沒有任何謬誤,如此則自己的辯才提升,就會進入正途,否則若起頭就不正,之後不論辯才智慧如何的高,都毫無用處。

達波噶舉、噶瑪岡倉派在第七世大寶法王時變得非常興盛,第六世大寶法王曾在更千榮登近前,聽聞大論經文,但他並未著作任何書籍,而在第七世大寶法王時,著作釋量論書籍並設立佛學院,在其中設置聞思的修持,第九世、第十世後蒸蒸日上,後因為政治因素而衰敗,講修傳承也從而中斷,因此,我們缺乏講修的傳承和經驗。

以前噶舉派有許多大論、釋論,雖然現在所剩無幾,其他教派還會說「你們噶舉派也有釋論啊?」並面露不可置信貌,覺得甚為稀奇,雖然往昔噶舉有聞思修持的佛學院,現今已經成為記憶,對於這些歷史,我們已經無法觸摸,例如第六世夏瑪巴的圖登耶謝林等辯經佛學院等等,也出現過很多聖賢大士及淵博學者,也有能背誦般若經十萬頌並於公眾處展示的碩彥之士等等,現在也只能追憶。

現今,佛陀教法、特別是藏傳佛教日漸衰敗,對於無比達波噶舉的講修傳承,也處於重要的歷史關頭,希望大家重振信心,能追隨噶舉傳承祖師的風範,憶念他們的行誼、思維並感恩祖師們的恩德,並以對六道一切眾生的報恩心,以此清淨發心,在此時此地,守護著善心,去努力於自身之聞思、觀修、辯論。

■ 有關四座上師瑜伽

噶舉祈願法會期間會在未盡入深夜時,會修誦四座上師瑜珈,有人會想說只需要在祈願法會期間唸誦即可,辯經法會期間由唯那師來念就好,我希望大家能跟隨唯那師一同唸誦,在辯經場地內的僧眾就繼續辯經,在帳棚內休息的僧眾則要隨唯那師唸誦。

噶瑪恰美仁波切曾講述過,在噶千大營地時期,修誦四座上師瑜珈時,會有糾察師(鐵棒喇嘛)帶著幾個人,拿長棍於帳棚周圍巡視,若遇有人不唸誦、不打坐或在睡覺,就加以懲罰,現在沒有人懲罰,但我還是希望糾察師能去巡視一下,我覺得講到懲罰,自己懲罰自己比較好,若要別人懲罰,意義不大。

■ 若不懂如何觀修本尊,一定要觀修上師瑜珈

希望大家將上師瑜珈視之為重,我在此要稍做解釋,所謂四座瑜珈,有俗諺說,「印度一佛既成,藏地百佛無成」,藏地有百尊本尊及伏藏法教,太多太多的本尊,觀修時都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也求受過眾多灌頂,三根本如海一切灌頂,若要修持的話,是至為困難的。

並非僅修本尊就可,還有眾多護法及其眷眾,若發下誓言修持護法尊,不照實修持又會受到懲罰,因此要唸誦的本尊儀軌太多了,如果真要念起來,一整天都不夠用。

以往老僧們有許多經文要念,因此幾乎整天都在唸誦經文,現今我們沒有如此充裕時間,又要玩手機又要刷微信,要花一整天唸誦經文是不可能的,且即使花上整天,心思也很難專注於經文上。

總之,將心向于本尊而去修持,是至為重要的,若以偏私心態去修持也不行,例如想提升智慧就去觀修文殊本尊,把其他本尊丟在一邊,這就是一種錯誤。應將文殊菩薩視為是一切諸佛菩薩總集、與一切諸佛無二無別去觀修。

例如我們修持皈依時,「皈依佛,兩足尊」,是說皈依頂禮一切諸佛,而非自宗、他宗、或只有釋迦牟尼佛,當時皈依時,是皈依一切具足斷證功德之佛,皈依法也是皈依一切顯密,皈依僧也是如此,不論駐於何處的聖僧,都應被視為僧寶,而非以自宗或他宗來加以區別。

若背道而馳,以「我是噶舉、他是寧瑪」等等分別心來修,就很難圓滿地去積累資糧。

遠離一切過患、具足一切圓滿的佛陀果位之因,也應當是至為圓滿的,不圓滿之因很難獲得圓滿之果,因此若不能修持本尊瑜珈修法,就應去修持本尊瑜伽的根本,諸佛總集的上師瑜珈。

當觀修上師瑜珈時,有長、中短版本,「四座瑜珈」是岡倉噶舉最為殊勝的上師瑜珈修持方式,也是最具加持力的上師瑜珈修持法,其它教派也有諸如六座上師瑜珈等上師瑜伽修持法。

修持上師瑜珈時,要將自己身體觀想為金剛亥母身相,因此首先應當先獲得金剛亥母的灌頂,金剛亥母是無比岡波巴大師對於杜松虔巴所傳密法,岡倉噶舉派最重要的兩個法門即:生起次第的金剛亥母修持,以及圓滿次第的氣脈修法,因此噶舉的主要修持就是這兩種,若能獲得金剛亥母灌頂,非常殊勝。

若具備護持佛教的熱忱的話,就應當在具德上師近前,虔誠猛烈的去請法修持,或者在自己獲得其他本尊灌頂後,將自身觀想為該本尊,而將上師觀想於頭頂。

■ 將上師觀想為諸佛菩薩的總集

四座上師瑜珈德修持中,要將「上師」觀想為米覺多傑,但因為我們沒有噶瑪巴米覺多傑的照片和影片,很難清楚觀想,因此就觀想身相為米覺多傑,但本質是諸佛菩薩的總集,我有此想法,將無比導師釋迦摩尼佛和自己上師觀想為無二無別,至關重要,因為現今我們能來到此地、聽聞佛法入聖教並修持,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恩德。

有時我覺得藏人有些奇怪,將上師視為至高重要,這樣護持也仍會有些過患,例如在講修的佛學院中,所依像應當有釋迦摩尼佛像,但因為我們將上師看的太過重要,因此就塑造高大的上師像,放在佛殿中央,而把釋迦摩尼佛像放在周圍。

對於自己的僧房,還可依照自己信心,將世尊相或上師相放于佛堂中央,但對於講修的佛學院大殿,就應當以總體佛教形式來放置佛像,而並非僅是如同僧舍擺設。

觀想主尊後,還要觀想噶舉派祖師印度帝洛巴、那洛巴等四大八小傳承祖師們,特別是岡倉噶瑪噶舉杜松虔巴傳承下的傳承祖師們,都一一要做觀想。所觀想的上師相並非如常人一般,黑呼呼的在立在那邊,而是觀想為諸佛菩薩的加持及功德總集,這是非常重要,不然若想像成一般凡人般灰僕僕的在那邊,比較難獲得加持和功德。

將上師觀想為諸佛菩薩的總集,會更容易獲得功德、更容易斷除罪障、更容易積累資糧。總之希望晚間時分,大家可以一起修誦四座上師瑜珈。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