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觀音菩薩修持法門(第四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6年01月07~13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雪謙寺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王昭文
校對:堪布丹傑

2006/01/10

大家晚安! 

昨天談到皈依與發心,我們不僅要了解他的意義,今天接著要講解的是皈依發心的觀修方法。 

今天我的身體有點不舒服,無法好好想些事情。所以今晚課程的教學時間會短一些,發問的時間可以長一些。為什麼呢?因為回答問題比較容易。 

我們要觀想皈依境。在前方虛空,充滿著彩虹、光環與花朵的雲海當中,端坐著與根本上師無別的觀音菩薩。

為什麼這裡要觀想根本上師與觀音菩薩無別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因為密乘當中說,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離上師的顯相,也就是隨時觀想上師身口意的顯相。本質是根本上師,外相卻不是人的形像,而是觀音菩薩的相貌。 

一般來說,有的人會只皈依佛寶,或只皈依法寶,以為三寶是各自分開的,不是總集一體的,例如以為佛寶指的是人的佛陀,法寶又不同。但是,這裡的經文說明 道:「觀音菩薩是三寶的總集」,這樣來觀想更能夠積聚廣大的資糧。比如說一個重病患者,他需要醫生,醫藥與護士。同樣,如果我們想積聚廣大的資糧,或者很 快的積聚資糧,就需要如醫生的佛寶,如藥的法寶,如護士的僧寶,三者不能分開,而要同時觀修。如此才能更有力、更扼要地積聚資糧。 

觀音菩薩如何同時具備三寶呢?一般來說,在佛陀所開示的諸多顯密經典中提到,從最開始、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就已經成佛了,資糧圓滿了。但這不是說觀音菩薩 本來就是佛,而是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就透過長時間的積聚資糧與修持而成佛了。但是很多時候,眾生無法直接用佛的形象來度化,所以觀音菩薩為了眾生,示現成 菩薩的相貌──一位在有學道修持的人的形像。透過這樣的相貌利益眾生。因此,觀音的自性、本質或者觀音的心,就是佛。 

那麼觀音菩薩如何具備了法寶呢?經典中提到,法寶的定義是指聖者心所具備的道諦──離欲的方法與滅諦──離欲。因此,觀音菩薩的心中具有的離欲部分即是滅 諦;這裡說離欲,也指離開一切的煩惱;觀音具備了對治的本智──座中與後得的本智,這即是離欲的方法──道諦。因此說觀音具備了法寶。 

再來僧寶指的是十地的菩薩,具備覺、解兩種功德者。覺是智慧,解是解脫。經典提到覺解的八種功德。總的來說,登入三淨地菩薩位的,即是大乘的僧寶,所以觀音的身,即是僧寶。究竟上來講,觀音也即是究竟的僧寶,因為究竟的僧寶即是佛。 

「如此三寶總集的觀音菩薩真實、直接的安住於前方虛空。」無論顯密當中,例如顯宗也提到,要具備信心與虔誠心。真實直接的安住時,是有一個真實的色法存在的,這個色法稱為法處所攝色1。一個眾生,如果對佛有信心虔誠心的時候,在他前方佛陀就會顯現。所以只要憶念、想念佛,這個法處所攝色就會顯現。這是一種特別的色法,在前方虛空出現安住。密乘當中也提到「一切萬有皆為本尊的化身」,這兩者有點相似。所以這時我們要想觀音菩薩真實安住於前方虛空當中。 

接下來經典提到:「在觀音菩薩的前方,以自己為主。」這是一定的,平時修法都是以自己為主,對初學者來說,這是當然的。所以自己為主在中央,然後觀想一切 怨親平等的六道眾生如同市集般匯聚在周圍。觀想時,前方是仇人怨家,右方是父母、親人,左方是自己特別想祝福的人。或者也可觀想右邊是父親,左邊是母親。 為什麼仇人怨家要觀想在前方呢?因為通常我們很難對仇人生起慈悲心,也不會希望他們得到快樂。所以這時要觀想他們在前方,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在中央,這時 不需要特別觀想一個自己在中央,自己本身就是了。所以左右邊的觀想,指的是自己本身的周圍。 

接下來經文說要「三門一致、諧調」。這個意思是,心這樣想,身、口也這樣觀修;或者身體這樣行動時,心也如此觀想。例如平時可能身體在行善,心中卻懷著惡 念,這樣其實是在造惡。因此這裡提到不能如此,而要三門一致、合一的觀修。這是很重要的。西藏諺語也說:「一個帶著惡念持誦瑪尼的人,不如一個帶著善心唱 歌的人。」所以如果我們無法三門合一來觀修的話,全然的力量將無法開展。 

接下來可以問二到三個問題。

 --------------------------------------------------------------------------------------------------------

問題一:法王之前多次提到自他的關聯性。何謂關聯性?同時也請問法王,我們與您的關聯性是什麼? 

法王答:一般來說,「關聯性」的字面意思大家都應該了解,不用多做解釋。 

大手印祈願文中提到:「如實成辦順緣賜加持。2」其中順緣這個詞,就闡明了關聯性。因此,「順緣」或者「助益」這個詞就代表了一種關聯性,如果沒有關聯性,也就沒有助益可言。因此先要結緣,然後才有互相的幫助。 

因此,我們跟過去或現在的上師們的關聯性是什麼呢?首先,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心想要學法的人,上師們也實修佛法得到證悟,因此,緣份就連上了。不說別的, 僅僅如此,互相的緣就建立了。一方想要學佛,另一方實證佛法,並且願意說法,因此互有關聯性。因此透過祈願、發願,更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當距離拉近了,就 能夠互相幫助,成就順緣。 

因此,無論從世間法,或者佛法的角度來說,結緣都很重要。佛法的緣是善緣,例如透過佛法而認識,互助互信。甚至以惡心傷害一個菩薩,這樣也跟菩薩結了緣,稱為惡緣。 

現在我們透過說法而結的法緣,指的是什麼呢?也就是上師說法,弟子如實的修持,如果能夠如此做到,師徒的法緣就結上了。 

問題二:在經典當中提到:為了生起菩提心與功德,供養佛的功德比佈施眾生的利益大,這是什麼意思呢? 

法王答:為什麼說供養佛的功德大呢?因為佛是一個有力量、重要的對象。舉例來說明,平時如果幫助一個普通人,不見得有多大好處。但是如果幫助了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回報會更大。 

然而從布施本身來說,布施眾生是非常好的,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布施眾生,對他也有好處,同時諸佛也會歡喜。為什麼說諸佛也歡喜呢?因為佛菩薩總想著幫助眾生,所以幫到了眾生,諸佛亦歡喜。因此,從布施角度來說,這是好的。 

但是談到為了自心生起菩提心與功德時,是指快速生起菩提心,與開展內在的功德時,如果能夠供養一個有力量、有功德的對象的話,因為對方的力量,所以對自己 會有幫助。雖然這樣說,但有時也不見得供養佛就會比布施眾生更幫助自己生起功德,因為重點還是在自己的發心。如果自己帶著清淨強大的動機來布施眾生的話, 這樣的功德就比供養佛的功德更大。 

總的來說,因為佛陀是一個有力,有功德的對象,所以這裡說供養佛的功德更大。 

還好我事先說明今天只能問「二到三」個問題(眾笑),現在時間也到了,接下來唱誦「世界啊」英文版。

------------------------------------------------------------------------------------------------------

1. 法處所攝色:成為意處對境之色,如極微塵及夢中所見色。

2. 全偈文為:上師眾與壇城本尊眾,十方三世諸佛與佛子,悲憫怙念於我令諸願,如實成辦順緣賜加持。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